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康灵胶囊中醇溶性多糖质量、生物活性评价
1
作者 刘峰 曲文华 +3 位作者 范琪琪 丁浩然 王梦月 李晓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4-740,共7页
目的评价胃康灵胶囊中醇溶性多糖质量、生物活性。方法分别采用比色法、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示差检测器联用(HPGPC-MALLS-RID)、HPLC、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对多糖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特征光谱进... 目的评价胃康灵胶囊中醇溶性多糖质量、生物活性。方法分别采用比色法、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示差检测器联用(HPGPC-MALLS-RID)、HPLC、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对多糖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特征光谱进行分析,建立其HPLC、FTIR指纹图谱。采用微板法、CCK8法测定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保护作用。结果12批样品醇溶性多糖中的中性多糖、糖醛酸、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59.62%、12.53%、15.42%,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系数分别为4.19~18.57 kDa、1.007~1.154;含有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平均摩尔比为26.3∶7.3∶4.1∶3.9∶100.0∶4.5∶41.5;主要以吡喃糖形式存在。HPLC、FTIR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醇溶性多糖对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GES-1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胃康灵胶囊中醇溶性多糖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生长、保护GES-1细胞免受乙醇损伤的作用,其化学组成、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及HPLC、FTIR指纹图谱有助于提升该制剂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康灵胶囊 醇溶性多糖 化学组成 重均相对分子质量 单糖组成 特征光谱 大肠杆菌 GES-1细胞
下载PDF
基于微分脉冲伏安法的中药大黄中大黄酸电化学测定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倩 张文星 +2 位作者 樊琪琪 胡奇军 韦国兵 《江西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60-64,共5页
目的: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中药材大黄提取物中大黄酸含量测定的电化学方法。方法:分别考察了浸提法、煮沸法和超声法等提取方法以及不同提取时间对大黄中大黄酸提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微分脉冲法测定最佳提取方法所得提取液中大黄酸... 目的: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建立中药材大黄提取物中大黄酸含量测定的电化学方法。方法:分别考察了浸提法、煮沸法和超声法等提取方法以及不同提取时间对大黄中大黄酸提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微分脉冲法测定最佳提取方法所得提取液中大黄酸的含量。结果:大黄中大黄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95%乙醇浸提50~60 min;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测定,DPV电信号强度与大黄酸浓度在0.0270~0.047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92,大黄酸回收率在97%~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4%。结论:所建立的电化学方法对大黄中大黄酸的含量测定具有选择性高和准确度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大黄酸 电化学 测定
下载PDF
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范琦淇 吴蔚然 +2 位作者 黄卡 李静芝 王娟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3年第5期55-57,62,共4页
慢性病创新照护(ICCC)框架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理论模型,包括微观(患者及其家庭—卫生保健工作组—社区合作伙伴)、中观(卫生保健组织和社区)和宏观(政策) 3个层面。文章介绍了ICCC框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 慢性病创新照护(ICCC)框架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理论模型,包括微观(患者及其家庭—卫生保健工作组—社区合作伙伴)、中观(卫生保健组织和社区)和宏观(政策) 3个层面。文章介绍了ICCC框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 慢性病管理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马铃薯养分需求及养分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董文 范祺祺 +1 位作者 胡新喜 熊兴耀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25,共5页
我国马铃薯产量高,需肥量大,合理配施肥料可以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国内外马铃薯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的需求与分配规律和养分管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马铃薯生产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磷肥 氮肥 钾肥
下载PDF
鬼针草茎、叶微生物发酵前后总黄酮HPLC色谱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玲 张清华 +2 位作者 范琦琦 张雪 高梦迪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2期317-319,397,共4页
对鬼针草茎、叶经微生物发酵前后总黄酮HPLC色谱图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Welch materials-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得HPLC色谱图,再对各色谱图的各色谱峰的相对率进行分析比... 对鬼针草茎、叶经微生物发酵前后总黄酮HPLC色谱图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Welch materials-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得HPLC色谱图,再对各色谱图的各色谱峰的相对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鬼针草茎、叶发酵前后HPLC指纹图谱有较明显的改变,各吸收峰相对率也有较显著的改变。微生物发酵使鬼针草总黄酮中某些化学成分发生了生物转化,其化学成分的组成有较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总黄酮 微生物发酵 HPLC
下载PDF
植物地下器官花色苷合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范祺祺 董文 +4 位作者 熊兴耀 王万兴 秦玉芝 何长征 胡新喜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28,共8页
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及高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优良的保健功效。与地上器官相比,块根、块茎等地下器官中的花色苷具有高含量、高产量、易储存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稳定、易于利用的花色苷来源。彩色马铃薯、紫甘薯、紫淮山等植物地下... 花色苷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及高抗氧化活性物质,具有优良的保健功效。与地上器官相比,块根、块茎等地下器官中的花色苷具有高含量、高产量、易储存等优点,是一种高效、稳定、易于利用的花色苷来源。彩色马铃薯、紫甘薯、紫淮山等植物地下器官富含花色苷,本文对植物花色苷特别是地下器官花色苷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生物合成 调控 综述
下载PDF
鬼针草降血脂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其指纹图谱的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范琦琦 张雪 +3 位作者 高梦迪 王兴华 李冠莘 张玲 《当代化工》 CAS 2020年第4期581-583,587,共4页
研究了鬼针草不同提取部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结合指纹图谱,优选出鬼针草降血脂最佳提取部位。选用SPF级昆明小鼠140只,随机选取20只作为基础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其余小鼠饲以高脂饲料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6组:模型... 研究了鬼针草不同提取部位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的影响,结合指纹图谱,优选出鬼针草降血脂最佳提取部位。选用SPF级昆明小鼠140只,随机选取20只作为基础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其余小鼠饲以高脂饲料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6组:模型对照组、洛伐他汀对照组、鬼针草石油醚萃取物组、鬼针草氯仿萃取物组、鬼针草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和鬼针草正丁醇萃取物组,分别给予对应萃取部位药物。基础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30d,检测血清TC、TG、HDL-C及LDL-C含量,确定降血脂最佳有效部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乙酸乙酯萃取物组和正丁醇萃取物组TC和LDL-C显著降低(P<0.01),HDL-C明显提高(P<0.05)。鬼针草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和正丁醇部位萃取物对降低TC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有较好的作用,有效改善血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针草 萃取物 高脂血症 TC TG HDL-C LDL-C HPLC
下载PDF
M2e-HA2串联表位的自组装纳米颗粒流感疫苗的构建及血清学检测
8
作者 范琪琪 李恒 +4 位作者 赵鑫 周健 郭磊 秦丽 刘龙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20-24,共5页
目的构建M2e-HA2串联表位的自组装纳米颗粒通用流感疫苗,并进行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将流感病毒M2e和HA2抗原表位与Ferritin蛋白串联表达,非变性条件下提取并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纳米自组装颗粒,经Western blot和电镜验证后免疫小鼠。2... 目的构建M2e-HA2串联表位的自组装纳米颗粒通用流感疫苗,并进行免疫血清学检测。方法将流感病毒M2e和HA2抗原表位与Ferritin蛋白串联表达,非变性条件下提取并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纳米自组装颗粒,经Western blot和电镜验证后免疫小鼠。2次免疫后采集小鼠血清,使用Western blot进行抗原性检测,使用ELISA进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成功制备M2e-HA2串联表位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将其免疫小鼠后血清中产生高水平的M2e和HA2特异性抗体。结论M2e-HA2串联表位的自组装纳米颗粒可以刺激小鼠产生高水平的M2e和HA2特异性抗体,为通用流感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2e-HA2串联表位 自组装纳米颗粒 流感疫苗 血清学
下载PDF
牙本质基质蛋白1糖基化修饰对小鼠骨骼肌损伤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梦琪 范琪琪 孙瑶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探讨牙本质基质蛋白1糖基化(DMP1-PG)在小鼠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5周龄(年轻)和12月龄(老龄)野生型小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RT-qPCR确定DMP1-PG在小鼠骨骼肌中的表达。通过建立5周龄DMP1-S89G基因突变小鼠和野... 目的探讨牙本质基质蛋白1糖基化(DMP1-PG)在小鼠骨骼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5周龄(年轻)和12月龄(老龄)野生型小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RT-qPCR确定DMP1-PG在小鼠骨骼肌中的表达。通过建立5周龄DMP1-S89G基因突变小鼠和野生型小鼠骨骼肌冰冻损伤模型,损伤后2、7、14d取损伤处骨骼肌,H-E染色观察骨骼肌愈合过程。通过RT-qPCR检测骨骼肌中损伤修复相关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DMP1-PG在年轻小鼠骨骼肌肌纤维连接处大量表达,在老龄小鼠骨骼肌中表达显著下降(P<0.01)。在年轻小鼠腓肠肌损伤修复过程中DMP1-PG表达上调(P<0.01),DMP1-PG缺失后,骨骼肌修复功能减弱,肌再生相关因子和血管再生因子表达减少(P<0.01),小鼠腓肠肌损伤修复受到抑制。结论牙本质基质蛋白1糖基化修饰能够通过调节肌再生相关因子和血管再生因子的表达,影响年轻小鼠骨骼肌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基质蛋白1糖基化 冰冻损伤 骨骼肌 损伤修复 再生因子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湘南地区冬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范祺祺 周华兰 +5 位作者 刘跃荣 蔡明 邓永强 张芳 邓玉萍 胡新喜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4-16,20,共4页
以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对湘南地区冬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拱棚覆盖时马铃薯出苗最早,分别比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提早5和21 d,但同一覆盖方式中各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出... 以马铃薯品种兴佳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种植密度对湘南地区冬作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拱棚覆盖时马铃薯出苗最早,分别比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提早5和21 d,但同一覆盖方式中各种植密度处理间的出苗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各处理间的株高无显著性差异,但露地栽培中4400株/667m^(2)处理的茎粗显著粗于地膜+拱棚覆盖中的5500株/667m^(2)处理,地膜覆盖中的3700株/667m^(2)处理的主茎数显著多于露地栽培中的3700和5500株/667m^(2)2个处理,覆盖方式与株高、茎粗和主茎数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覆盖方式与产量、单株块茎重、单株结薯数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与单薯重、商品薯率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虽然地膜+拱棚覆盖中种植密度为5500株/667m^(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2805.00 kg/667m^(2),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各处理的产量,但地膜+拱棚覆盖与地膜覆盖各处理间的马铃薯产量、单株块茎重、单株结薯数、单薯重、商品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考虑到用工及成本因素,以采用地膜覆盖、种植密度为5500株/667m^(2)为最佳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覆盖方式 种植密度 产量 湘南地区
下载PDF
天然气增压站干气密封氮气工况机械运转技术措施 被引量:1
11
作者 谌登旭 范琪琪 刘正军 《化工管理》 2020年第29期138-139,共2页
文章围绕天然气增压站干气密封氮气工况机械运转技术进行了论述,通过干气密封系统注氮及置换控制措施的应用,提升天然气压缩机站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干气密封 液氮 天然气压缩机
下载PDF
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璇 陈林珍 +5 位作者 林瑞超 陈美琳 范琦琦 李芝奇 赵崇军 李向日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4548-4555,共8页
目的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重楼皂苷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6 h(6 h post fertilization,6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楼皂苷Ⅰ中96 h,在实验终... 目的 基于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重楼皂苷Ⅰ的发育毒性、抗血管新生活性,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重楼皂苷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受精后6 h(6 h post fertilization,6 hpf)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重楼皂苷Ⅰ中96 h,在实验终点确认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曲线,计算20%致死浓度(20%lethal concentration,LC20)。在实验终点,以斑马鱼自主抽动次数、96 hpf心率、斑马鱼肝脏面积、静脉窦-动脉球间距、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等指标,结合吖啶橙、油红O染色观察综合评价重楼皂苷Ⅰ的发育毒性及其相关靶器官毒性。安全剂量条件下,以斑马鱼肝脏面积和静脉窦-动脉球间距评价重楼皂苷Ⅰ对相关靶器官的影响,同时以节间血管数评价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节间血管生长的影响。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重楼皂苷Ⅰ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并通过q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 重楼皂苷Ⅰ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曲线为y=270x-23.62,LC20为0.16μg/mL;在亚致死浓度暴露条件下的实验终点,与对照组比较,0.16μg/mL重楼皂苷Ⅰ能够诱导斑马鱼幼鱼出现卵黄囊吸收延迟,脊柱弯曲,尾巴畸变等明显的毒性特征,且T-CHO、TG、LDL-C含量明显升高(P<0.05、0.01);吖啶橙染色及油红O染色表明0.16μg/mL重楼皂苷Ⅰ能引起斑马鱼肝脏细胞凋亡和脂肪变性。在安全剂量条件下,与对照组比较,0.06、0.09μg/mL重楼皂苷Ⅰ对主要脏器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抑制节间血管数(P<0.01)。网络药理学预测发现重楼皂苷Ⅰ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关键靶点,调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等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抗血管新生的作用,qRT-PCR实验结果验证了以上靶点。结论 重楼皂苷Ⅰ过高剂量使用会造成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而在安全剂量条件下,重楼皂苷Ⅰ通过调节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等相关通路发挥明显的抗血管新生活性,为重楼皂苷Ⅰ的临床用药安全及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毒性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皂苷Ⅰ 斑马鱼 发育毒性 抗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雷帕霉素靶蛋白 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斑马鱼模型探究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思敏 陈林珍 +6 位作者 陈美琳 李芝奇 范琦琦 戴胜云 林瑞超 杨星月 赵崇军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84-591,共8页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及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斑马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以斑马鱼肝脏表型、病理组织切片和生化指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 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及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硫代乙酰胺诱导斑马鱼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以斑马鱼肝脏表型、病理组织切片和生化指标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复方益肝灵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保护作用;并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对其潜在作用机制进行预测。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复方益肝灵给药组幼鱼肝组织颜色较浅,能够缓解斑马鱼肝脏结构出现脂肪变性样“空泡”的现象和肝脏面积减小的趋势,能够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甘油三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且高剂量的保护作用更为显著;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复方益肝灵潜在有效成分24个及其作用靶点135个。此外,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得SFJ12等核心成分和RELA等核心靶点并进行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靶点间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 复方益肝灵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过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益肝灵 非酒精性脂肪肝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抗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王璇 陈林珍 +8 位作者 林瑞超 陶晓宇 于雪 张淑静 范琦琦 李芝奇 戴胜云 李向日 赵崇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5088-5100,共13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有耗时长、费用昂贵、无法准确概括骨疾病复杂性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前OP疾病的研究进程。而斑马鱼模型可有效模拟人类骨质减少和OP表型,通过对斑马鱼模型在治疗OP研究中的优势和适用性及该模型在中药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斑马鱼模型的广泛使用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骨质疏松 中药 药对 中药复方 药物筛选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闹羊花肝损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美琳 李芝奇 +5 位作者 范琦琦 郭思敏 蔡琼 林瑞超 吴嘉瑞 赵崇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0-147,共8页
采用斑马鱼幼鱼模型探讨闹羊花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根据闹羊花不同浓度暴露处理下受精后4 d斑马鱼幼鱼的存活数计算死亡率,并拟合其量毒曲线初步评估闹羊花的毒性大小,从而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和吖啶橙(aeridine ... 采用斑马鱼幼鱼模型探讨闹羊花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根据闹羊花不同浓度暴露处理下受精后4 d斑马鱼幼鱼的存活数计算死亡率,并拟合其量毒曲线初步评估闹羊花的毒性大小,从而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和吖啶橙(aeridine orange,AO)染色法对比观察闹羊花提取物亚致死浓度处理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肝脏表型,并测定对比不同处理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的活性以确认闹羊花的肝脏毒性,进一步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斑马鱼幼鱼体内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气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联用(GC-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闹羊花对斑马鱼幼鱼的毒性大小呈剂量依赖性,全部致死浓度为1100μg·mL^(-1),亚致死浓度为448μg·mL^(-1);在亚致死浓度下,闹羊花暴露处理能够引起斑马鱼幼鱼肝脏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凋亡、变性;实验终点的斑马鱼幼鱼体内ALT和AST水平显著提高,且呈剂量依赖性,而闹羊花给药组的斑马鱼幼鱼体内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皆显著上升。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发现闹羊花致肝毒性相关的重要代谢物主要富集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综上推测闹羊花对斑马鱼幼鱼有一定肝毒性,其作用机制或与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闹羊花 斑马鱼 肝毒性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银行理财客户风险测评的行为实验研究:方法比较与效果分析
16
作者 樊其琦 蔡大海 吴萌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长期的低收益率与刚性兑付使得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形成了保本保息的扭曲认识。理财产品的规范化与监管新规的执行引起了理财产品的大幅亏损,导致客户的不满及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恶化。理财产品风险分级与客户风险类型不匹配可能是... 长期的低收益率与刚性兑付使得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形成了保本保息的扭曲认识。理财产品的规范化与监管新规的执行引起了理财产品的大幅亏损,导致客户的不满及银行与客户关系的恶化。理财产品风险分级与客户风险类型不匹配可能是问题背后的潜在原因。为此,本文重新审视和检验商业银行理财风险测评的效果。通过行为实验,本文将风险测评问卷、经典的彩票选择测试和新兴的炸弹诱导测试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风险测评问卷度量的风险厌恶程度显著低于炸弹诱导测评,但与彩票选择测评无显著差异。三种测评方法的结果对风险追求客户的分类表现一致,但对风险厌恶客户的分类存在差异。另外,风险测评问卷将大部分客户划分为稳健与谨慎两类,导致客户类型的区分度不高。客户风险分类是风险测评的核心目的,因此银行需要更好地理解不同测评方法的差异,并慎重地选择测评方法。本研究为解决理财新规下的新问题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并为进一步改进理财风险测评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测评问卷 彩票选择测评 炸弹诱导测评 理财产品
下载PDF
小檗碱药理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7
作者 陈美琳 李芝奇 +6 位作者 范琦琦 蔡琼 杨星月 顾渝林 郭思敏 林瑞超 赵崇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5861-5872,共12页
小檗碱是许多中药的一种常见活性物质,数千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檗碱在预防和保护代谢性疾病及主要脏器损伤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因此,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了近年小檗碱在脏器... 小檗碱是许多中药的一种常见活性物质,数千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小檗碱在预防和保护代谢性疾病及主要脏器损伤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因此,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和总结了近年小檗碱在脏器损伤如神经损伤、肝脏损伤、肾脏损伤、生殖系统损伤、胃肠道损伤、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谢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炎症等疾病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并针对亟需解决的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小檗碱的临床安全使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脏器损伤 代谢性疾病 炎症 临床安全 新药研发
原文传递
中药肝毒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芝奇 范琦琦 +7 位作者 陈美琳 李朝峰 王昭懿 冯丹 钟鑫悦 郭思敏 赵崇军 林瑞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4082-4095,共14页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肝毒性 物质基础 作用机制 靶点 中药诱导肝损伤
原文传递
基于机体状态和功能因素探讨药物诱导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蔡琼 杨星月 +5 位作者 李芝奇 范琦琦 陈美琳 戴胜云 林瑞超 赵崇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5523-5530,共8页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急性肝衰竭和药物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已经从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DILI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充分的生物信息。即便如此,DILI尤其是中药诱导肝...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急性肝衰竭和药物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已经从药物的理化性质、体内代谢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对DILI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充分的生物信息。即便如此,DILI尤其是中药诱导肝损伤事件依旧时有发生。机体与药物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DILI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从临床患者和实验动物等角度入手,系统整理和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如生活习惯、生理病理状态,年龄、遗传差异、性别等对DILI的影响,评价其与DILI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中药系统安全性评价技术和方法的完善、中药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肝毒性 机体功能 生活习惯 生理病理状态 年龄 遗传差异 性别差异
原文传递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琦琦 李芝奇 +7 位作者 陈美琳 魏静 于啊香 宋若兰 董英 姚鉴玲 折改梅 赵崇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8-1775,共8页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体内细胞凋亡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整合评价模式对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给予亚致死剂量(<LC_(10))下的吴茱萸提取物24 h,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 目的基于斑马鱼模型,通过生化指标、病理组织学、体内细胞凋亡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整合评价模式对吴茱萸提取物肝毒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给予亚致死剂量(<LC_(10))下的吴茱萸提取物24 h,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ic aminotransaminase,AST)活性,观察斑马鱼肝脏病理组织,吖啶橙(aeridine orange,AO)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凋亡状态,结合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代谢组学初步探究吴茱萸毒性机制。结果给予吴茱萸提取物后,斑马鱼AST、ALT活性均显著升高,肝脏病理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及AO染色观察提示斑马鱼肝脏受损,细胞凋亡增加,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吴茱萸提取物影响斑马鱼氨基酸代谢。结论通过斑马鱼模型整合评价方法从多水平、多角度、多指标实现吴茱萸诱导肝毒性的综合评价,为斑马鱼在中药肝毒性评价的适用性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肝毒性 整合评价 斑马鱼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