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MM特征提取结合感知哈希匹配的网络时间隐蔽信道检测
1
作者 许正合 樊有军 +2 位作者 杨洋 周勇科 侯天佑 《微型电脑应用》 2024年第4期120-123,共4页
针对传统网络隐蔽信道检测识别率低和鲁棒性差的问题,利用正常信道和隐蔽信道在网络流量时间序列特性的差异,提出一种隐马尔科夫链(HMM)和感知哈希匹配的网络隐蔽信道检测方法。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准确检测隐蔽信道的网络流量,且整体... 针对传统网络隐蔽信道检测识别率低和鲁棒性差的问题,利用正常信道和隐蔽信道在网络流量时间序列特性的差异,提出一种隐马尔科夫链(HMM)和感知哈希匹配的网络隐蔽信道检测方法。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准确检测隐蔽信道的网络流量,且整体区分水平在70%~85%之间;在信号噪声干扰下能够保持较高的识别率,具有较好的鲁棒性;所提方法在感知特征提取花费的时间要明显少于传统的频谱域感知特征提取,且复杂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信道检测 网络安全 隐马尔科夫链 特征提取 感知哈希匹配
下载PDF
外源亚精胺对低温冷害下菜豆种子萌发及抗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畅 刘大军 +3 位作者 闫志山 范有君 杨晓旭 冯国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4期46-51,共6页
为了探讨外源亚精胺对低温条件下菜豆种子萌发与种子耐低温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菜豆品种‘热那亚’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4℃低温(LT)以及4℃低温条件下添加1 mmol/L Spd (LT+Spd) 3个处理组,对其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及... 为了探讨外源亚精胺对低温条件下菜豆种子萌发与种子耐低温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菜豆品种‘热那亚’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4℃低温(LT)以及4℃低温条件下添加1 mmol/L Spd (LT+Spd) 3个处理组,对其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4℃低温条件下,添加1 mmol/L的Spd后菜豆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分别提高了95.69%、136.10%和217.12%;电解质外渗率降低;抗氧化酶SOD、POD、CAT的活性升高;H2O2、O2-、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降低。由此可见,施用外源亚精胺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对菜豆种子造成的伤害,提高菜豆种子的耐低温性,从而提高菜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种子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亚精胺 种子 萌发 低温
下载PDF
菜豆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焕丽 刘大军 +4 位作者 冯国军 刘畅 杨晓旭 范有君 闫志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6期69-76,共8页
菜豆分子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分析需要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菜豆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菜豆再生方法及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基于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不同途径菜豆再生体系的建... 菜豆分子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分析需要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菜豆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菜豆再生方法及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基于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不同途径菜豆再生体系的建立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其次概括了农杆菌介导法在菜豆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影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受体外植体类型和外植体损伤、农杆菌菌株及菌液浓度、共培养条件(时间、温度、光照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等。然后叙述了有关基因枪介导菜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目前菜豆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存在的难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做出了比较可靠的趋向预测,以期为建立高效稳定的菜豆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再生 农杆菌介导转化 基因枪介导转化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菜豆种子吸胀期间生理特性和发芽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佳荫 冯国军 +4 位作者 刘大军 刘畅 杨晓旭 范有军 闫志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探讨菜豆种子在低温胁迫下吸胀期间的生理及发芽能力。以12个菜豆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和4℃低温(LT),测定低温胁迫对菜豆种子吸胀期间的生理特性和发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低温处理的12种菜豆的... 为探讨菜豆种子在低温胁迫下吸胀期间的生理及发芽能力。以12个菜豆品种的种子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和4℃低温(LT),测定低温胁迫对菜豆种子吸胀期间的生理特性和发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温对照相比,低温处理的12种菜豆的发芽率均有所降低,根系活力在不同的品种中表现不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大部分降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4个品种中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不同的品种变化不同,但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电解质渗漏率在4个品种中增高。不同菜豆品种的种子对吸涨冷害的响应模式存在很多大的差异,解析高抗型和敏感型菜豆种子响应吸胀冷害的生理生化变化,可为进一步筛选抗吸胀冷害的菜豆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低温胁迫 吸胀冷害 种子 抗氧化能力 渗透调节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融合的实验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以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郑伏琴 张万富 +3 位作者 陈卫 樊友军 张友林 李晓坤 《广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4期227-229,共3页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对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对高校培养新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卓越化工人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传统物理化学实验的辅助性、被动性的缺点日益突出,难以适应卓越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通过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立实验教学知识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不同理论知识、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拟在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验知识相融合的实验教学知识体系,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实验 教学知识体系 化工行业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菜豆黄化突变体ylm表型和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其福 刘畅 +4 位作者 杨晓旭 刘大军 闫志山 范有君 冯国军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77,共7页
菜豆突变体ylm是用60Co-γ射线诱变高代自交系A18-1得到的黄化突变体,其叶色随叶片发育而变化。对ylm不同发育阶段的叶色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及幼苗期和青熟期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ylm幼苗期的单株鲜质量、叶... 菜豆突变体ylm是用60Co-γ射线诱变高代自交系A18-1得到的黄化突变体,其叶色随叶片发育而变化。对ylm不同发育阶段的叶色变化、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及幼苗期和青熟期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ylm幼苗期的单株鲜质量、叶面积、茎粗和主根长均低于野生型,青熟期的单株干鲜质量、单株荚数、鲜荚产量、单荚籽粒数和豆荚长度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突变体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随着叶色的加深而呈增加趋势。光合色素含量的降低抑制了光合速率,进而影响叶片发育,也导致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黄化突变体 叶绿素含量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基于MATLAB网络系统评价学生物理化学实验结果 被引量:2
7
作者 樊友军 曾建强 陈卫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9期284-286,共3页
应用MATLAB软件和ASP.NET混合编程,构建评价学生物理化学实验结果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物理化学实验"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为例,探讨了所构建网络系... 应用MATLAB软件和ASP.NET混合编程,构建评价学生物理化学实验结果的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物理化学实验"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和"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为例,探讨了所构建网络系统在评价实验结果中的应用。该系统不仅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还能直观地绘制出相应的图形,从而方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快捷、客观、准确地评价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有效提升了物理化学实验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实验 MATLAB 混合编程 网络信息系统 实验数据评价
下载PDF
涩北气田集气站自控系统通信链路优化研究
8
作者 王俊虎 樊有军 +2 位作者 谢生芳 孙晓晖 杨洋 《石化技术》 CAS 2021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着重介绍中国石油涩北气田现有自控系统通信链路架构、系统构成等情况,阐述了改造之后,现场及上位运行情况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控制系统 通信链路
下载PDF
菜豆金黄荚色产生的生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艳美 刘大军 +4 位作者 冯国军 刘畅 杨晓旭 范有君 闫志山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49-758,共10页
选用菜豆金黄色豆荚品种‘A18’和绿色豆荚品种‘热那亚’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豆荚发育过程中荚壁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物质含量,探讨菜豆金黄荚色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嫩荚呈现金黄色是由于叶绿素缺乏,推... 选用菜豆金黄色豆荚品种‘A18’和绿色豆荚品种‘热那亚’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豆荚发育过程中荚壁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相关代谢物质含量,探讨菜豆金黄荚色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嫩荚呈现金黄色是由于叶绿素缺乏,推测是因为叶绿素酸酯a(chlorophyllide a)的合成受阻导致;利用荧光定量PCR对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在‘A18’中CHLM和DVR的表达量从花后12 d开始下降,但CHLP、CHLG和CAO的表达量在多个时间点高于‘热那亚’,这说明虽然叶绿素酸酯a合成受阻,但叶绿素的合成仍然能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荚色 光合色素 叶绿素合成途径 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
原文传递
Studies of surface processes of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on Pt(210), Pt(310) and Pt(510) 被引量:1
10
作者 fan ChunJie fan youjun +2 位作者 ZHEN ChunHua ZHENG QingWei SUN ShiGang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07年第5期593-598,共6页
Surface processes of CO_(2)reduction on Pt(210),Pt(310),and Pt(510)electrodes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s of these platinum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 were obtained by various treatm... Surface processes of CO_(2)reduction on Pt(210),Pt(310),and Pt(510)electrodes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s of these platinum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 were obtained by various treatment conditio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 towards CO_(2)reduction is decreased in an order of Pt(210)>Pt(310)>Pt(510),i.e.,with the decrease of(110)step density on well-defined surfaces.When the surfaces were reconstructed due to oxygen adsorption,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all the three electrodes has been enhanced to a cer-tain extent.Although the activity order remains unchanged,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has been en-hanced more significantly as the density of(110)step sites is more intensive on the Pt single crystal surface.It has revealed that the more open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the more active the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will be,and the easier for the electrod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surface structure that exhib-its higher activity under external inductions.However,the relatively ordered surfaces of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are comparatively stable under the same external inductions.The present study has gained knowledg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_(2)and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surfaces at a micro-scopic level,and thrown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the surface processes of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stepped surface CO_(2)electro-catalyticreduction surface process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