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高纬瞬变涡旋活动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1
作者 王佳怡 房佳蓓 胡海波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22-234,共13页
基于1981—2020年日本气象厅(Japanese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再分析资料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以及美国国家气候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卫星降水资料,分析了瞬变涡旋活动特征及其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 基于1981—2020年日本气象厅(Japanese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再分析资料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以及美国国家气候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卫星降水资料,分析了瞬变涡旋活动特征及其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展开讨论。研究表明,蒙古国至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既是瞬变涡旋活动的活跃区域,也是其输送的大值区域,其中瞬变涡旋对热量和水汽的经向输送占主导地位,是中高纬热量和水汽的重要来源。根据瞬变涡旋经向热量和水汽输送变率的强度确定了瞬变热量和水汽输送的关键区域,分别为(45°~60°N,100°~130°E)和(35°~50°N,100°~120°E),并定义了瞬变热量和水汽指数,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回归结果表明,瞬变涡旋活动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存在显著影响。中高纬天气尺度瞬变涡旋对热量、水汽和动量的输送异常,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过程,对平均流形成了反馈,导致季节平均环流、水汽分布和水汽输送的异常,从而在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引起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纬瞬变涡旋 经向热量输送 经向水汽输送 我国夏季降水异常
下载PDF
副极地海洋锋区海温异常影响厄尔尼诺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黄琼慧 房佳蓓 杨修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5-295,共11页
基于1979—2021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Frontal Zone,SAFZ)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相关的冬季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次年冬季厄尔尼诺(El Ni o)的机制。研究表明,冬季SAFZ的特征海气异... 基于1979—2021年的ERA5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副极地海洋锋区(Subarctic Frontal Zone,SAFZ)海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相关的冬季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影响次年冬季厄尔尼诺(El Ni o)的机制。研究表明,冬季SAFZ的特征海气异常表现为大尺度的SST暖异常与偶极型的大气环流异常。在SAFZ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海洋首先通过直接的非绝热加热影响低层大气斜压性,随后通过间接的瞬变涡旋反馈使相当正压的位势高度异常在整个冬季内维持。其中,南部的气旋式环流异常通过减弱副热带的平均信风激发太平洋经向模态(Pacific Meridional Mode,PMM)与风—蒸发—SST(Wind-Evaporation-SST,WES)反馈,从而使中纬度SST暖异常南传至热带太平洋中部,随后导致El Ni o发生。然而,并非所有的SAFZ暖异常事件都能激发次年冬季的El Ni o,中纬度海气耦合异常的初始配置及同期热带太平洋的表现情况将对中纬度信号南传至热带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极地海洋锋区 海温异常 海气相互作用 太平洋经向模态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与低频大气环流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任雪娟 房佳蓓 杨修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86-696,共11页
利用1979-2017年夏季逐日气象数据,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低纬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低频... 利用1979-2017年夏季逐日气象数据,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超前滞后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的时空特征及其与低纬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低频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EOF分解的第一模态表现为我国东南部地区ISO降水显著偏多,而我国北方地区偏少的空间型,相应的低频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 wave Radiation,OLR)场表现为我国东南部地区低频对流异常活跃,而北方地区异常不活跃的南北偶极子型分布。位于南海至副热带西太平洋上空的低频对流异常活跃区与低频上升气流和低频水汽辐合带协同北传和西北传,在我国东南部地区ISO降水异常偏多位相峰值之前一周抵达华南上空,我国东部地区ISO降水开始呈现出南北偶极子空间型;与此同时,200 hPa低频经向风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表现为一个纬向低频波列形式,并向西传播,当低频波列中的低频南风异常西传到东亚-日本岛上空时,与低纬北传的高层异常北风形成经向对比,造成我国东南部地区上空出现强的低频散度异常。以上低纬度低频信号西北传与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低频波列西传的协同作用,使得异常活跃的对流活动、水汽异常辐合区、异常上升运动和高层异常辐散区均锚定在我国东南部上空,形成该地区ISO降水异常偏多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季节内振荡 大气环流 低频波列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及其伴随的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演变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陆晓娟 房佳蓓 +1 位作者 杨修群 胡海波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共20页
利用1981-2020年夏季(5-8月) 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合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主要模态(即南... 利用1981-2020年夏季(5-8月) 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逐日降水资料、 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超前滞后合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主要模态(即南方型和江淮型降水异常)及其伴随的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信号演变特征,初步讨论了中国东部夏季季节内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1)南方型降水异常事件在早、中、晚夏发生次数接近,江淮型降水异常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夏。(2)早夏南方型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降水异常,中、晚夏长江以北的降水异常也比较明显。(3)南方型降水异常的形成受到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共同影响,热带大气对流信号传播携带的暖湿气流输送与中高纬度大气罗斯贝波列传播伴随的冷空气活动在南方地区形成水汽辐合,有利于降水异常的发展维持。且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信号受海表温度、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急流季节内变化的调节。从早夏、中夏到晚夏,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源地和传播路径均发生变化,中高纬度对流层高层罗斯贝波列的传播路径和强度也有差别。(4)江淮型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和华南沿海降水异常反相变化,并伴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东退。热带从赤道西太平洋北传和西北传的异常对流信号,以及中高纬度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与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在季节内尺度上的协同变化,是造成江淮型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 季节内降水异常 热带和中高纬度大气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一种基于全球动力模式和SMART原理结合的统计降尺度区域季节气候预测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昱 杨修群 +3 位作者 孙旭光 房佳蓓 陶凌峰 张志琦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69-583,共15页
针对江苏夏季旱涝和高温热浪等异常气候的预测难题,以江苏夏季站点降水和气温为预测目标,建立了一种基于全球动力模式BCC_CSM1.1(m)和最优可预测气候模态和异常相对倾向(SMART)原理结合的统计降尺度季节气候预测方法。利用历史观测资料... 针对江苏夏季旱涝和高温热浪等异常气候的预测难题,以江苏夏季站点降水和气温为预测目标,建立了一种基于全球动力模式BCC_CSM1.1(m)和最优可预测气候模态和异常相对倾向(SMART)原理结合的统计降尺度季节气候预测方法。利用历史观测资料和SVD方法提取决定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相对倾向的同期热带地区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和北半球中高纬500 hPa位势高度场异常相对倾向的最优可预测气候模态,并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其与同期江苏站点降水和气温异常相对倾向同期关系的统计降尺度模型;将动力模式对最优可预测气候模态的预测带入统计降尺度模型,实现对区域降水和气温异常相对倾向的预测;最后通过引入观测的近期背景异常实现对降尺度的降水和气温总距平的预测。通过对1991—2019年江苏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回报检验表明,本文建立的统计降尺度模型效果较BCC_CSM1.1(m)动力模式的直接预测效果有显著提高,为区域精细化季节气候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预测气候模态 异常相对倾向 动力模式降尺度 季节气候预测
下载PDF
高温热浪下江苏省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楚翠姣 梁进 +3 位作者 孙旭光 钟声 房佳蓓 陆维青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2-753,共12页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22年6月14—18日高温热浪期间江苏省臭氧污染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天气形势、WRF-CMAQ模拟和典型城市大气超级站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热浪期间,江苏... 基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本文分析了2022年6月14—18日高温热浪期间江苏省臭氧污染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天气形势、WRF-CMAQ模拟和典型城市大气超级站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数据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热浪期间,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臭氧污染超标率达96.9%,中度污染超标率为27.6%,臭氧日最大8 h(MDA8 O 3)峰值质量浓度高达260.0μg·m^(-3)。南通市、无锡市、苏州市3个典型城市臭氧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显示,07—13时臭氧质量浓度增长率在27.9%~46.7%,多个时段净增量超过40.0μg·m^(-3)。利用WRF-CMAQ模型对污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过程分析和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典型城市白天小时平均光化学贡献在24.5~33.0μg·m^(-3)之间,稳定高值的光化学贡献,叠加持续稳定或突发的传输贡献,导致此次高温热浪下臭氧质量浓度爆发式升高,出现峰值污染。在偏南风的影响下,省外污染源来自浙江省贡献最高,在13.9%~33.8%,其中无锡市和苏州市受浙江省外源影响较大。此外南通市大气超级站VOCs在线监测结果显示,臭氧污染期间逐日VOCs体积分数在45.5×10^(-9)~83.6×10^(-9)之间,整体处于高值水平,臭氧生成潜势(OFPs)贡献排名前十的物种以烯烃和芳香烃物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臭氧污染 过程分析 区域传输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下载PDF
中纬度瞬变涡旋活动对东亚夏季平均环流和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林昊雄 房佳蓓 +1 位作者 胡海波 杨修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9-751,共13页
首先利用CFS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东亚夏季平均环流结构及瞬变涡旋活动特征,再通过WRF模式设计控制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分别模拟受到/不受到来自北边界中纬度瞬变涡旋活动影响的东亚夏季环流和降水,通过两组试验对比揭示了瞬变涡旋活动对... 首先利用CFSR再分析数据,分析了东亚夏季平均环流结构及瞬变涡旋活动特征,再通过WRF模式设计控制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分别模拟受到/不受到来自北边界中纬度瞬变涡旋活动影响的东亚夏季环流和降水,通过两组试验对比揭示了瞬变涡旋活动对东亚夏季平均环流和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中纬度瞬变涡旋活动可以通过系统性的输送动量、热量、水汽和涡度来改变背景场,从而影响夏季平均环流和降水。当中纬度瞬变涡旋活动大幅度减弱时,其产生的向极动量、热量和水汽输送也显著减弱。一方面向北热量和水汽输送的减少使东亚东部大陆上低层的平均温度和水汽增加,为降水提供了环流不稳定条件和水汽条件,另一方面瞬变涡旋的动力输送变化在环流场上形成相当正压结构响应,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受强西南风控制,东亚夏季风增强并推进到更北的区域。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国北部地区和华南地区产生了水汽辐合和对流增强,导致该地区降水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环流 瞬变涡旋活动 中纬度 夏季降水 WRF模式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安英 房佳蓓 杨修群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6-616,共11页
利用1979—2018年夏季逐日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对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非传统滤波即异常相对倾向(Anomalous Relative Tendency,ART)方法获取了气象要素的次季节变化分量,并采... 利用1979—2018年夏季逐日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对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规律和预测方法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非传统滤波即异常相对倾向(Anomalous Relative Tendency,ART)方法获取了气象要素的次季节变化分量,并采用EOF分析方法提取了北半球夏季热带主要季节内振荡信号,结果表明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异常相对倾向EOF前两个模态共同反映了北半球夏季起源于印度洋并向东和向北传播的、具有30~60 d周期的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信号。回归分析表明,该季节内振荡信号能够导致当地及其北面地区低层风场和位势高度场异常,影响该地区及其北面地区的水汽辐合辐散,从而能引起我国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季节内旱涝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异常雨带的向北推进过程。而后,将提取的热带主要季节内振荡信号作为预测因子,将降水异常相对倾向作为先行预板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我国夏季旬降水异常相对倾向的预报模型,将预报的旬降水异常相对倾向加上观测已知的降水近期背景距平,从而得到旬降水距平的预报结果。通过历史回报和交叉检验,评估了该模型对梅雨期我国江淮流域降水(包括2020年梅汛期异常降水)的次季节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夏季热带季节内振荡 降水次季节变化 异常相对倾向 次季节预测
下载PDF
Mechanism of Regional Subseason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ubseasonal Variation Years 被引量:2
9
作者 HU Haibo DENG Yuheng +1 位作者 fang jiabei WANG Rongro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411-1427,共17页
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coupled dataset during 1979–2010,we selected four subseasonal indexes from the 16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indexes to char... Using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 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 coupled dataset during 1979–2010,we selected four subseasonal indexes from the 16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indexes to characterize the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entire EASM system.The strongest(1996)and weakest(1998)years of the subseasonal variation were revealed based on these subseasonal EASM indexes.Furthermore,three rainfall concentration areas were defined in East Asia,and these areas were dissected by the atmospheric midlatitude jet stream axi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WNPSH).Then,the subseasonal effects of the WNPSH,the South Asian High(SAH),the Mongolian Cyclone(MC),and the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on each rainfall concentration area were studied in the strongest and weakest subseasonal variation years of the EASM.During the summer of 1998,the WNPSH and the SAH were stable in the more southern region,which not only blocked the northward progression of the BSISO but also caused the MC to advance southward.Therefore,the summer of 1998 was the weakest sub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M,but with significant subseasonal precipitation episodes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rainfall areas.However,in 1996,the BSISO repeatedly spread northward in the south rainfall area because of the weak intensities and northern positions of the WNPSH and the SAH,which caused significant subseasonal precipitation episodes.In addition,MC was blocked to the north of approximately 42°N with a weak subseasonal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ubseasonal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Mongolian Cyclone 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