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关欢 方景云 +1 位作者 周宇明 廖祥明 《青岛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使用脉搏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液体复苏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使用脉搏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diac output,PiCCO),观察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乳酸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复苏液体量、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高于治疗前,心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过程中使用超声心动图或PiCCO监测指导均能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但超声心动图评估利于提高乳酸清除率与氧合指数,减少复苏液体量,缩短治疗时间,临床应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液体复苏 超声心动图 PICCO监测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Storage,Patterns and Controls of Soil Nitrogen in China 被引量:26
2
作者 YANG Yuan-He MA Wen-Hong +1 位作者 A. MOHAMMAT fang jing-yu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6期776-785,共10页
Soil holds the largest nitrogen(N)pool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ut estimates of soil N stock remain controversial.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 Soil holds the largest nitrogen(N)pool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but estimates of soil N stock remain controversial. Storag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N in China were estim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N den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explored using data from China's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China's soil N storage at a depth of one meter was estimated at 7.4 Pg,with an average density of 0.84 kg m^(-2).Soil N density appeared to be high in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low in the middle areas of the country.Soil N density increased from the arid to semi-arid zone in northern China,and decreased from cold-temperate to tropical zon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country.An analysis of general linear model suggested that climate and vegetation determin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oil N density for natural vegetation,which explained 75.4% of the total vari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含量 空间分布 植被 气候
下载PDF
石墨烯p-n结在磁场中的电输运热耗散
3
作者 方静云 孙庆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5-203,共9页
石墨烯是一种特殊的二维材料,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允许人们通过电场来调控其载流子的类型和浓度,因此,在构建双极型纳米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紧束缚格点模型,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及Landauer-Büttiker公式,研究了... 石墨烯是一种特殊的二维材料,其独特的能带结构允许人们通过电场来调控其载流子的类型和浓度,因此,在构建双极型纳米电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紧束缚格点模型,利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及Landauer-Büttiker公式,研究了石墨烯p-n结在磁场中的电输运热耗散问题.在强磁场作用下,结的两边均处于量子霍尔相,存在拓扑保护的手性边缘态.直觉上,这种拓扑保护的手性边缘态应当是无热耗散的.但本文研究发现,当有耗散源时,尽管手性边缘态受到拓扑保护,热耗散却依然可以发生.对于完美的石墨烯,单极结输运时热耗散发生在体系边缘;偶极结输运时在体系边缘和结的界面处均可以发生热耗散.当无序存在时,无论单极结还是偶极结,无序均能增强热耗散.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不同位置处的电子能量分布,发现热耗散是否发生只取决于电子是否处于非平衡分布.这些结果表明拓扑只能保护电子的传播方向,却不能禁止热耗散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p-n结 热耗散 量子输运 拓扑
下载PDF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被引量:68
4
作者 郭柯 方精云 +8 位作者 王国宏 唐志尧 谢宗强 沈泽昊 王仁卿 强胜 梁存柱 达良俊 于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127,共17页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 为了推动《中国植被志》研编工作,该文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发展过程和主要阶段性成果,提出了作为《中国植被志》研编技术框架组成部分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对各植被型组及各植被型进行了简单定义和描述,并针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若干问题,特别就中国植被分类系统总体框架、混交林的界定以及土壤在植被分类中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960年侯学煜在《中国的植被》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植被分类的原则和系统,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制定了分类等级和划分依据等更加完善的系统,之后《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0000植被图说明书》和《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以及很多省区的植被专著对该系统进行过修订。2017年宋永昌在《植被生态学》中提出了一个分类等级单位调整的方案。本次提出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基本沿用《中国植被》的植被分类原则、分类单位及系统,采用"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主要以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类依据,包含三级主要分类单位,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低级单位);在三个主要分类单位之上分别增加辅助单位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在植被型和群系之下主要根据群落的生态差异和实际需要可再增加植被亚型或亚群系。修订方案包含了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草地)、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湿地)、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和无植被地段9个植被型组,划分为48个植被型(含30个自然植被型、12个农业植被型、5个城市植被型和无植被地段)。自然植被中有23个植被型进一步划分出了81个植被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分类 植被型 群系 群丛 群落外貌 群落生态特征 “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分类原则
原文传递
《中国植被志》研编内容与规范 被引量:43
5
作者 王国宏 方精云 +12 位作者 郭柯 谢宗强 唐志尧 沈泽昊 王仁卿 王襄平 王德利 强胜 于丹 彭少麟 达良俊 刘庆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8-178,共51页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 植被志是基于植被(或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外貌、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地理分布和生境条件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中国植被志》是第一部对中国植被进行全面记述的志书,预计完成约48卷110册。在借鉴《中国植被》(1980)(简称"80方案")植被分类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中国植被志》将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植被型和植被亚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进行详细描述。植被高级分类单位的描述具有概括性质,是在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在全球和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及多样性、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以及资源现状等进行概述,并对"80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和拓展,将提供对中国植被基本特征客观、准确的记述。在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中,群系组描述的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群落外貌、植被类型以及价值与保育等内容;群系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生物量与生产力、植被动态与演替以及价值与保育等方面。作为植被志研编的核心内容,群丛组和群丛的分类与描述主要基于植被调查资料,采用数量分类方法,根据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差异划分出不同的植被类型,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归纳。其中,群落的层片结构、特定植被分类单元的特征种或特征种组的筛选与甄别是植被类型划分的关键环节;而群落外貌,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各类物种的生长习性、生境的偏适性等是群丛组和群丛描述与归纳的重点内容。该文提出了中国植被中级和低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方案,其特点在于植被类型的科学名称中同时体现了植被分类单元特征种或优势种的名称及其所属的高级植被分类单位(植被型组或植被型)的名称,兼顾了植被名称的规范性与实用性。《中国植被志》的研编工作由文献整编、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与整理、文本撰写等环节组成。该文对植被样方的调查与收集,文献收集与整编,气候、土壤、地形等相关数据的来源及其整理方法,植被分类方法,植被命名,植被分类单元描述的内容,植被志章节编写大纲、体裁及撰写等多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或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植被志 植被分类 植被命名 植被描述 群系组 群系 群丛组 群丛
原文传递
《中国植被志》的植被分类系统、植被类型划分及编排体系 被引量:41
6
作者 方精云 郭柯 +8 位作者 王国宏 唐志尧 谢宗强 沈泽昊 王仁卿 强胜 梁存柱 达良俊 于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6-110,共15页
植被志(vegegraphy)是基于植被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群落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功能、生境条件,以及地理分布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植被志"的英文译为"vegegraphy",是本文的新造词,它是由... 植被志(vegegraphy)是基于植被调查资料,全面记叙植被的群落外貌、种类组成、结构和功能、生境条件,以及地理分布等特征,并对同类植被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志书。"植被志"的英文译为"vegegraphy",是本文的新造词,它是由"vegetation"的词头"vege-"和英文后缀"-graphy"(记叙之意)组成的合成词。《中国植被志》的研编是一项时间紧迫、内容复杂、工作量浩繁的重大科学工程。它的完成将极大提升中国植被科学和生态学的研究水平,并为中国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本文首先简述了植被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外貌特征、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动态变化等)和国内外植被调查的进展情况,简要回顾了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研究历史,并对以往的分类系统进行了若干修订。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并提出了《中国植被志》卷册编排体系和用于《中国植被志》研编的植被类型划分方案。在对植被分类系统的修订方面,主要对高级分类单位及相对应的英文名称进行了讨论和修订。按照本文修订的分类系统,中国植被的分类单位及其对应的英文名称分别是:植被型组(Vegetation Formation Group)、植被型(Vegetation Formation)和植被亚型(Vegetation Subformation)、群系组(Alliance Group)、群系(Alliance)和亚群系(Suballiance)、群丛组(Association Group)以及群丛(Association)。在植被型组中,划分为9类:森林、灌丛、草本植被、荒漠、高山冻原与稀疏植被、沼泽与水生植被、农业植被、城市植被及无植被地段。关于《中国植被志》的卷册编排和"植被类型"划分,首先按高级分类单位——植被型划分相应的"卷";在此框架下,模糊"植被亚型"、"群系组"和"群系"的概念,确定"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并将其作为植被志各卷中的"册"。这样处理不仅保证了研编工作的可操作性,也保持了同一卷册中特定植被类型的完整性。《中国植被志》编排体系中的"植被类型"的划分很重要,它是指具有相同建群种及相同优势类群(如种、属)的植被组合,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被分类单位。"植被类型"的划分遵循"优势类群及生活型的同一性,生境条件的相对重要性,植被特征及用途的差异性,以及突出植被志的应用性"等原则。按该编排体系,《中国植被志》将由48卷约110册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植被 植被分类系统 植被分类单位 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划分 中国植被志
原文传递
《中国植被志》:为中国植被登记造册 被引量:7
7
作者 方精云 王国宏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3-95,共3页
植被是某一地段内所有植物群落的集合。植被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环境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指示者,是地球生命系统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被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 植被是某一地段内所有植物群落的集合。植被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环境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指示者,是地球生命系统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被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功能,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育 地球生命 生物资源 地球表面 国家生态安全 环境多样性 植被类型 环境保护
原文传递
贵州月亮山不同演替阶段亮叶水青冈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序力 蔡琼 +5 位作者 熊心雨 方文静 朱剑霄 朱江玲 方精云 吉成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03-712,共10页
林龄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不同碳组分(植被、木质残体、凋落物和土壤)中的分配有着重要影响。亚热带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水青冈属(Fagus)植物是我国亚热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树种,而有关水青冈林碳储量随林龄变... 林龄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在不同碳组分(植被、木质残体、凋落物和土壤)中的分配有着重要影响。亚热带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水青冈属(Fagus)植物是我国亚热带广泛分布的重要树种,而有关水青冈林碳储量随林龄变化的研究在我国鲜有报道。该研究选取贵州月亮山3个演替阶段(林龄分别为33年、82年和208年)的亮叶水青冈(Faguslucida)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系统全组分的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调查与估算。研究发现,随林龄增加,亮叶水青冈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增加, 33年、82年和208年林分别为(186.9±46.0)、(265.8±82.3)和(515.1±176.4) Mg·hm^(-2),且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增加主要由植被碳储量(占比由32%增长至79%)贡献。凋落物与木质残体碳储量随林龄增加亦呈增加趋势,但二者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比例很小(<1%)。而不同林龄土壤碳储量无显著差异,其占比由33年林的67%降至208年林的20%。这些结果验证了林龄对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储量及其分配的重要影响,同时指出干扰和土地利用历史等对森林植物残体和土壤碳积累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亮叶水青冈林 林龄 植被 土壤 凋落物 木质残体
原文传递
主编寄语 侯学煜评述
9
作者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1-681,共1页
为推动我国植物生态学的发展,系统总结植物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技术和方法,及时报道生态学前沿方向的重要进展,促进生态学界的学术交流,《植物生态学报》自本期起开设“侯学煜评述”(Hou Xueyu Review)专栏,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在某一领域... 为推动我国植物生态学的发展,系统总结植物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技术和方法,及时报道生态学前沿方向的重要进展,促进生态学界的学术交流,《植物生态学报》自本期起开设“侯学煜评述”(Hou Xueyu Review)专栏,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在某一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学者针对生态学领域的经典理论和前沿科学问题等开展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态学 侯学煜 学术交流 重要建树 生态学界 经典理论 生态学领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