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的村庄类型判别研究——以吉林省前郭县和靖宇县的比较分析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房艳刚 毕晓普 刘建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1-551,共11页
村庄类型判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揭示乡村差异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随着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等新数据形式的出现,对村庄发展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变得更为容易和精确。基于多源数据构建指标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因子... 村庄类型判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也是揭示乡村差异化发展规律的科学基础。随着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等新数据形式的出现,对村庄发展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变得更为容易和精确。基于多源数据构建指标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因子分析和熵权TOPSIS法等研究方法,探索兼具科学性、普适性、易推广的村庄分类方法与分类体系,并以吉林省前郭县和靖宇县为例比较不同地域村庄差异影响因素和村庄类型系统的异同。研究发现:(1)在反映影响村庄差异的因素中,人口与活动特征、服务设施可及性、受城镇辐射度和道路交通条件是主要因素,这反映当代村庄更多是一个开放的外向型系统。(2)前郭、靖宇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因平原与山区的差异,后者的村庄差异受地形阻碍水平和资源环境基础的影响更为显著。(3)从“一级类–二级型”双层级村庄类型系统的结构和比例关系看,两县一级村庄类型中搬迁撤并类比重均比较高(前郭40.6%、靖宇27.9%),但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两县二级村庄类型的主体是治理改善型、人口流失型和规划禁控型,这反映了东北地区乡村非农产业不发达、人口快速流失与发展日益分化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比重高的总体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乡村振兴 手机信令数据 乡村规划 吉林省
下载PDF
吉林省县域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宁 李铁滨 +3 位作者 房艳刚 周丽君 王昱 赵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93-1301,共9页
基于吉林省39个县域11 a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手段(ESDA),对不同时间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差异度分析。研究发现:1在考察期内,吉林省县域全要素... 基于吉林省39个县域11 a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手段(ESDA),对不同时间维度的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差异度分析。研究发现:1在考察期内,吉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县域间的差异性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与县域经济总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全要素生产率改善方面,技术进步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近年来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逐年下降。而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吉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逐年增强;③就全省范围而言,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基本呈现随机分布的空间格局。但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性,并且以高-高和高-低分布形式为主;4县域间经济效率的时空分异主要受其资源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县域经济分工、产业结构和经济集聚水平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全要素生产率 县域经济发展效率 DEA-MALMQUIST指数 吉林省
下载PDF
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时空演变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泓淯 房艳刚 刘建志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8-174,共7页
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各县(市)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以水稻和玉米更为... 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黑龙江省各县(市)农作物生产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县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迁。结果表明:2005—201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以水稻和玉米更为典型。农作物格局变化明显,各县(市)的种植类型从以大豆及其组合型为主演变为以玉米及其组合型作物为主,形成了以三江平原和松花江流域地区为主的水稻集聚区,以松嫩平原区为主的玉米集聚区和以大小兴安岭地区为主的大豆集聚区。水稻种植还有一定潜力,各县(市)转入区、稳定区明显增加;玉米种植基本达到饱和,大量县(市)从转入区向稳定区过渡,且主要集中在玉米集聚区的松嫩平原地区;大豆生产动力不足,全省82.7%的县(市)成为大豆转出区。随着种植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形成了自北向南分别以大豆、大豆-玉米、玉米、水稻-玉米为主的地域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种植结构 空间演变 空间自相关 黑龙江省
下载PDF
The Evol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conomic Convergence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6
4
作者 HUANG Yue fang yangang +1 位作者 GU Guofeng LIU Jis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A key target of the overall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of China has involved taking measures to narrow regional disparities. This is because resource-based cities... A key target of the overall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18th Party Congress of China has involved taking measures to narrow regional disparities. This is because resource-based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fallen below general levels due to resource exhaustion and an unbalanced industrial structure, among other factors. Further, an economic gap has long existed between Northeast China's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non-resource-based cities. 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economic convergence of Northeast China's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non-resource-based cities from 1996 to 2015 by using a dynamic panel to analyze not onl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types of cities, but also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conomic convergence exists in both resource-based and non-resource-based cities, but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m has clearly narrowed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rategy to revitalize the Northeast's old industrial base. Shrinking cities are the fastest to converge, as mature cities are slower and regenerating cities are the slowest; regarding industry structure, the secondary industry dominates the economy in mature and shrinking cities,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regenerating cities. The primary stimulu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volves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vesting in human capital. As China faces a ‘new normal' economy,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should restructure the economy and perfect their market system to avoid again widening the economic g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城市 资源 中国 东北 工业结构 进化 经济开发
下载PDF
A Study of Resource Curse Effect of Chinese Provinces Based on Human Developing Index 被引量:1
5
作者 HUANG Yue fang yangang +1 位作者 ZHANG Ye LIU Jishe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6期732-739,共8页
Traditional opinion considers that natural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resource curse theory holds that natural resources usually obstruct economic increase. This debate ne... Traditional opinion considers that natural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positive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resource curse theory holds that natural resources usually obstruct economic increase. This debate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In most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resource curse theor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 area is mainly evaluated by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however,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seldom considered. Thus, the Human Developing Index(HDI) was chosen to describ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an area in our stud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from the year of 2000 to 2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Developing Index and resource exploitation degree(RED)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Tibet,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were not included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data acquisi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resource curse did exist over the entire country and its effect on 30 provinces were not exactly the same. According to the effects of resource curse, these province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no resource curse provinces, slight resource curse provinces, severe resource curse provinces, and extreme resource curse provinces. Testing from two short time periods 2000–2005, and 2006–2011, the resource curse effect was not prominent. However, testing from the entire period of 2000–2011, the effect was obvious among each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发展指数 自然资源 中国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 资源开发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人文地理方法论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流派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阳 房艳刚 梁璐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8,共16页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在经历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三种主要流派的过程探索之后逐渐趋向体系化、完整化,构成了整个现代地理学的思想轮廓和学术分期。论文在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流派成...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在经历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三种主要流派的过程探索之后逐渐趋向体系化、完整化,构成了整个现代地理学的思想轮廓和学术分期。论文在人文地理学哲学思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流派成果开展整合性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三种流派范式下的乡村聚落景观研究内涵各有侧重,呈现出“传统—批判—整合—超越”的更新路径,相互之间兼收并蓄,并行不悖。其中,实证主义地理学主要以刻画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性、区域性为主,表现为“空间化秩序特征描述”;人文主义地理学热衷于对景观地方性、象征性意义的探索,充满了“多元化人文情感关怀”;结构主义地理学注重景观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关注景观背后的“因果化博弈机制解释”。总体来看,乡村聚落景观框架下的流派研究成果微观多于宏观、静态多于动态、物质空间多于社会经济空间,对指导中国乡村振兴实践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未来应从人文地理方法论的视角创建中国特色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的“中国范式”,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的聚落景观有所侧重地强化“短板研究”,以综合并充分发挥各个流派的优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景观 人文地理学 方法论 流派进展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东北半干旱脱贫地区乡村多维发展格局与类型化振兴战略研究——以吉林通榆县为例
7
作者 李少琦 房艳刚 邹存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16,共13页
为揭示东北半干旱脱贫地区乡村类型的特殊性并服务于增强其发展动力和乡村振兴,论文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吉林通榆县为例,运用熵值法、Getis-Ord Gi*指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村域尺度乡村多维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乡村主要优势条件和... 为揭示东北半干旱脱贫地区乡村类型的特殊性并服务于增强其发展动力和乡村振兴,论文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吉林通榆县为例,运用熵值法、Getis-Ord Gi*指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村域尺度乡村多维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乡村主要优势条件和短板的分析,以乡村现有发展特点和未来主导战略命名乡村类型,并提出主次结合、多维协同的类型化乡村振兴战略。结果表明:(1)通榆县乡村不同维度发展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村落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靠近县域经济中心或靠近乡镇政府与交通干线的村庄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易形成热点区,边缘或偏远地区的村庄形成冷点区,呈现出以县域经济中心为圆心的圈层式结构;县域中部靠近镇政府驻地且有交通线经过的村庄,社会活力指数较高。(2)通榆县乡村综合发展受村落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交通、经济、社会维度对乡村发展具有交互增强作用。(3)综合发展型乡村要“聚合力”、勇争先;内外联动型、特色发展型、农牧结合型乡村要“扬优势”、显特色;交通虹吸型、巩固搬迁型乡村应“补短板”、强弱项;弱质型、防范返贫型乡村应“育新机”、辟新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类型 脱贫地区 乡村多维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通榆县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农业生产转型视角的东北三省农业碳排放格局特征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如如 张郁 +2 位作者 房艳刚 于永强 刘建志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64-2282,共19页
探究农业生产转型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是揭示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机制、探寻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农业生产快速转型与分化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4期截面,采用聚类分析、非参... 探究农业生产转型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是揭示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机制、探寻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农业生产快速转型与分化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尤为重要。本文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4期截面,采用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及中介效应等方法探究东北三省县域单元农业生产转型视角的农业碳排放格局特征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①2005—2020年,东北三省亩均农业碳排放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总增长率为5.301%。②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类型多样,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转型模式各异,从而引发了差异化的农业碳排放变化趋势。③表征农业经营规模的劳均耕地面积的增长、玉米专业化种植与测土配方施肥等低碳技术的推广是研究区农业碳减排的主要动力;同时,非农就业增加与粮食需求增长等驱动的现代生产要素集约化和大城市外围商品化高值农业的扩张是农业碳增排的重要机制。最后,本文针对不同农业生产转型模式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农业生产转型 中介效应 异质性分析 东北三省
原文传递
基于“三生”视角的镇域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凯 房艳刚 周宇航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44-656,共13页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 乡村振兴需遵循乡村发展的地域差异,科学把握乡村功能的空间特征,揭示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深度挖掘乡村的独特价值和多元功能。论文在从“三生”视角解析乡村多功能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兴趣点、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功能指数测度模型、全局空间自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深度剖析山东省1636个镇域乡村“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划分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乡村“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2)“三生”功能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关系和局部关系既存在一致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局部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3)根据乡村功能空间分化的理论逻辑进行类型划分,将山东省镇域乡村划分为8种功能类型,并揭示了不同类型乡村功能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数量差异,进而提出了不同类型乡村未来发展的初步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提供参考,为差异化的乡村功能协同发展路径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兴趣点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分化 山东省
原文传递
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与优化策略——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31
10
作者 房艳刚 刘本城 刘建志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49-1360,共12页
中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论文首先简要探讨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农业功能时空差异的理论基础,然... 中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可持续发展、消费者需求变化、全球化的挑战。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空间格局、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论文首先简要探讨了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和农业功能时空差异的理论基础,然后以吉林省为例,构建了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及优化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①农业多功能具有联合生产和外部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农业资源禀赋以及两者的组合作用,是导致农业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关键因素;②吉林省县域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异具有不同特征,农产品供给功能高值县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松辽平原,经济发展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大农业发达的县域,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东部城镇化水平高且劳均农业产值高的县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县域主要为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的东部和西部县域;③吉林省县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分为4类,即农产品供给优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和生态服务优势区;④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组合特征和区域发展背景因素的结构性差异,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多功能 地域类型 优化策略 聚类分析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被引量:13
11
作者 房艳刚 刘建志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41-2255,共15页
本文选取2001年、2008年和2015年3期截面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等数理统计法,对东北地区183个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及其表征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5年东北地区总的... 本文选取2001年、2008年和2015年3期截面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等数理统计法,对东北地区183个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及其表征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5年东北地区总的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在2008年发生转折,2001-2008年为粮增劳减模式,2008-2015年为粮劳同增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退化。②县域层面,2008年前后两时段东北地区粮增劳减耦合模式的比例由45.90%下降为37.16%,同时粮减劳增与粮劳同减耦合模式的比例明显上升。从空间格局看,粮劳变化耦合模式转换的差异明显。③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可以较好的表征相应的乡村发展类型。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和结构演进规律。④东北地区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所面临的约束和机遇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别化的推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农业劳动力 耦合模式 乡村发展类型 非参数检验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半干旱贫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与易地扶贫搬迁重构效应——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邹存铭 房艳刚 袁庆学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3,共7页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 为服务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国家战略需求,探究前人关注较少的脆弱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殊规律和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地名分析、聚落斑块分析和实地访谈调查,对半干旱贫困地区通榆县的乡村聚落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通榆县乡村聚落于清末东北开禁放垦后兴起,民国和改革开放前聚落数量快速增长;近30年乡村聚落规模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乡村聚落内部空间更新极其缓慢,之后国家政策和政府外力干预成为其空间优化的主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构了部分乡村聚落,产生了多方面的正面效应。但是,该地区仍面临人口继续流失、人口逐渐老龄化、聚落空心化覆盖面广且程度深等困境,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阶段仍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演变 乡村聚落重构 贫困治理 半干旱贫困地区 乡村振兴 通榆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