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马鱼视网膜微细结构及发育特征
1
作者 冯丽萍 徐伊琳 +4 位作者 陈珣 刘大海 王军勇 王晓瑛 林金杏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目的探讨斑马鱼眼球和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为其作为视觉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选取不同周龄的8组斑马鱼,每组各6条,共48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眼球结构,并测量视网膜... 目的探讨斑马鱼眼球和视网膜的微细结构及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为其作为视觉研究模型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选取不同周龄的8组斑马鱼,每组各6条,共48条。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斑马鱼眼球结构,并测量视网膜各层厚度,分析其时空发育模式。从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上观察视网膜中各种细胞形态特征及神经连接方式,尤其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结构差异。结果斑马鱼视网膜可分为色素上皮层、视杆视锥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层、内核层、内网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等10层。与视锥细胞相比,视杆细胞的细胞核更小且电子密度更高。感光细胞终足整齐地排列在外网层,与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成神经连接,并在其内观察到多条突触带。在斑马鱼视网膜中,最早发育的是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随着斑马鱼的生长发育,视杆视锥层和色素上皮层厚度逐渐增长,10周左右视网膜的结构基本发育完成。结论斑马鱼视网膜形态结构典型,分层明显,神经细胞高度分化,外网层神经连接丰富。斑马鱼眼球发育特征与大多数哺乳动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透射电子显微镜 斑马鱼
下载PDF
汉语结构性焦点分布规律及其实现条件
2
作者 国佳 冯丽萍 丁国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3,共11页
本文通过分析40位汉语母语者对25种句式结构中焦点的识别情况发现,汉语焦点分布与句法结构存在规律性对应关系,结构性焦点通常为无辅助成分句的句尾成分、有辅助成分句的辅助成分、分裂句“是”后成分、数量结构修饰成分。多重语言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40位汉语母语者对25种句式结构中焦点的识别情况发现,汉语焦点分布与句法结构存在规律性对应关系,结构性焦点通常为无辅助成分句的句尾成分、有辅助成分句的辅助成分、分裂句“是”后成分、数量结构修饰成分。多重语言因素共同影响结构性焦点分布,作用于同一成分时会增加其突显性;作用于不同成分时,各结构性焦点标记手段依作用从强到弱呈现序列性:分裂句或数量结构(明显形式标记)>句中辅助成分位置(语义附加性)>句尾位置(信息流方向),作用更强的手段在竞争中获胜,最终确定焦点位置。语义功能上,结构性焦点的分布体现了句子高低层次语义之间中层次的信息结构义。中层次语义的提出从理论上完善了汉语语义语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焦点 分裂句 自然焦点 信息结构 中层次语义
下载PDF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3
作者 叶磊 冯丽萍 +4 位作者 黄李璐 冯五文 严鑫 胡攀 夏厚林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对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对木芙蓉花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 目的:对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 L.的花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对木芙蓉花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核磁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芙蓉花中分离纯化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和厚朴酚(1)、厚朴酚(2)、isohemigossylic acid lactone-2-methyl ether(3)、阿魏酸(4)、3-吲哚甲醛(5)、脱落酸(6)、槲皮素(7)、山柰酚(8)、8-(1-(3,4-dihydroxyphenyl)ethyl-3,3′,4′,5,7-pentahydroxyflavone)(9)、环(脯-缬)二肽(10)、benzyl-β-D-glucopyranoside(11)、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2)、rhodionin(13)、槲皮素-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4)、tiliroside(15)、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17)。结论:其中,化合物1~3、5、6、9~11、14为首次从木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花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云南重楼果皮中1个新的C_(21)甾体皂苷
4
作者 苏会梅 聂伟 +4 位作者 赵邦 李倩 冯莉萍 邓亚 万近福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研究云南重楼果皮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方法:采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柱、正相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云南重楼果皮70%乙醇渗漉提取物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现代... 目的:研究云南重楼果皮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方法:采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柱、正相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云南重楼果皮70%乙醇渗漉提取物中的甾体皂苷类成分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现代波谱学技术结合参考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云南重楼果皮中分离得到8个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7α-hydroperoxide pregn-5-en-20-o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1)、重楼皂苷Ⅳ(2)、ypsilandroside L(3)、重楼皂苷Ⅲ(4)、pregna-5,16-dien-3β-ol-20-one-3β-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5)、pregna-5,16-dien-3β-ol-20-one-3β-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6)、pregna-5,16-dien-3β-ol-20-one-3β-O-α-L-rhamnopyranosyl-(1→2)-[α-L-rhamnopyranosyl-(1→4)-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7)、aethioside A(8)。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C_(21)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化合物3、5、6、8为首次从重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重楼果皮 C_(21)甾体皂苷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下载PDF
轨道交通专业群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5
作者 冯丽萍 阮久宏 高佳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41期74-77,共4页
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以知识图谱为切入点,从轨道交通专业群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专业群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从系统性、启发性、外延性、可度量四个方面提出面向群体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以知识图谱为切入点,从轨道交通专业群角度出发,提出轨道交通专业群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想,从系统性、启发性、外延性、可度量四个方面提出面向群体的个性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原则;以设计原则为指导,提出实践教学模式在内容体系、组织流程、信息反馈机制方面的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以实现轨道交通专业群个性化实践教学为目标,为轨道交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面向群体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新型支撑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轨道交通专业群 实践教学 个性化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式在实验性羊股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像及组织学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冯立平 杨卫强 +3 位作者 丁童 张付美 蒋振刚 王培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66-1071,共6页
背景:普通接骨板内固定后容易出现"应力遮挡"效应,而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内固定能够减少接骨板的"应力遮挡"效应,促进骨质的正常愈合,降低普通钢板所引起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实验... 背景:普通接骨板内固定后容易出现"应力遮挡"效应,而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内固定能够减少接骨板的"应力遮挡"效应,促进骨质的正常愈合,降低普通钢板所引起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目的:观察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实验性羊股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像学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选用32只健康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通过股骨截骨方法构建骨折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和普通直型钢板进行固定,采用X射线、CT及组织学方法对固定后4,8,12周骨痂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结论:(1)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动物固定后4-12周骨折线从逐渐模糊到完全愈合,且骨折断端间隙明显减小,且取出内固定发现,实验组术中见骨折端周围骨痂量少且坚硬,接骨板本身无骨痂覆盖,对照组接骨板见大量骨痂覆盖,钢板周围骨痂量也较大;(2)CT检查结果显示,两组动物术后4-12周CT值和骨痂横截面积值逐渐升高,且实验组动物在术后4,8,12周CT值和骨痂横截面积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在术后8,12周骨髓腔直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而骨皮质厚度值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3)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折线愈合,髓腔内纤维骨痂减少,骨痂更稀疏,大部分纤维骨痂被吸收,髓腔再通;(4)结果说明,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内固定能够为股骨骨折断端早期愈合提供较稳定的生物力学环境,降低钢板应力遮挡效应,促进骨痂形成,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痂 骨密度
下载PDF
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采血皮肤消毒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旭 刘琦迎 +3 位作者 冯丽萍 何薇 何子倩 王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140-143,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采血皮肤消毒的效果,找到一种操作简便、快速适用的方法,适于采集血培养标本.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2016年2月到5月的住院患者303例,每例患者取左、右手肘窝及右手前臂3个部位,按照采血前使用不同的皮肤消... 目的比较不同消毒方法对静脉采血皮肤消毒的效果,找到一种操作简便、快速适用的方法,适于采集血培养标本.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2016年2月到5月的住院患者303例,每例患者取左、右手肘窝及右手前臂3个部位,按照采血前使用不同的皮肤消毒方法分为3组.第1组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规定的血培养采集消毒方法,第2组是安尔碘顺时针消毒1次,第3组是安尔碘顺逆时针各消毒1次.各组在消毒前、后的同一部位各取1次皮肤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消毒方法在消毒前后的细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LSI的血培养采集消毒与安尔碘顺逆时针各1次消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SI的血培养采集消毒与安尔碘顺时针1次消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安尔碘顺逆时针各1次消毒与安尔碘顺时针1次消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尔碘顺逆时针各消毒1次消毒效果与CLSI的血培养采集消毒等效,可运用于经静脉采集血培养标本的皮肤消毒,并比其简单、快速、经济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方法 血培养 静脉采血 皮肤消毒
下载PDF
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对实验性山羊股骨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卫强 丁童 +3 位作者 冯立平 张付美 蒋振刚 王培山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15-819,共5页
目的探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对实验性山羊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山羊30只,普通环境下饲养,制作山羊右下肢股骨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组(实验组)、普通直型接骨板组(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于手术... 目的探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对实验性山羊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山羊30只,普通环境下饲养,制作山羊右下肢股骨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组(实验组)、普通直型接骨板组(对照组),每组15只。分别于手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山羊,取股骨断端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测量2组钢板下面骨皮质厚度及髓腔直径的变化,评估钢板的应力遮挡效应;测量2组骨折断端骨痂中骨小梁密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通过2组的破骨细胞计数,评估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改建情况。结果4周时,2组的骨皮质厚度与髓腔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4周、8周、12周骨皮质及髓腔直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在治疗8周、12周骨髓腔直径大于实验组,而骨皮质厚度值低于实验组,提示对照组钢板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实验组钢板未见明显的应力遮挡效应造成的骨质厚度丢失。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4周、8周的骨痂中骨小梁密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较对照组成骨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周的骨小梁周边的破骨细胞计数增多,12周时实验组破骨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骨痂改建出现较早,12周时实验组骨痂改建基本结束。结论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可促进骨痂的生成,加快骨痂的改建,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折愈合 骨折固定术 山羊 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
下载PDF
2017年泸州市195份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利平 刘娅 +1 位作者 赖晋锋 王寅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14期3854-3859,共6页
目的了解泸州市食品中主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分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并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方法根据2017年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要求,从泸州市各食品流通环节购买食品样品,按照《食品卫生检验方法... 目的了解泸州市食品中主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分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并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方法根据2017年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项目要求,从泸州市各食品流通环节购买食品样品,按照《食品卫生检验方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2017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技术工作手册》的相关检测方法对农药、兽药、非食用物质、元素、食品添加剂、禁用药物、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产生的污染物、生物毒素等19大类94个项目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依据GB 2761-2017、GB 2762-2017和GB 2763-2014等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检测食品类样品195份,其中189份合格,合格率为96.92%。不合格率最高的食品为水发产品,有4个样品中甲醛超标;谷物及其制品(小麦)有2个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超标。结论泸州市2017年195份食品样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检测指标合格率较高,但个别食品仍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继续加强重点环节监管,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化学污染物 有害因素 检测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不同取针数对标本检查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雪春 冯丽萍 李小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628-631,F0003,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不同取针数对标本检查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更好地开展肾活检提供依据。方法将行肾活检术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取2针标本的62例设为2针组,取3针标本的48例设为3针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不同取针数对标本检查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更好地开展肾活检提供依据。方法将行肾活检术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取2针标本的62例设为2针组,取3针标本的48例设为3针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时2针组取2针标本,3针组取3针标本。比较两组肾小球获得数、标本检查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穿刺获得的肾小球数3针组明显多于2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检查满意度2针组与3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检查和电镜检查满意度3针组均明显好于2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2针组和3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活检取2针与取3针标本光镜检查满意度均较好,但行免疫荧光检查和电镜检查的满意度取3针要优于取2针,同时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皮 肾活检 取针数 检查满意度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n型Bi_(2)Te_(3)基化合物的类施主效应和热电性能
11
作者 李强 陈硕 +7 位作者 刘可可 鲁志强 胡芹 冯利萍 张清杰 吴劲松 苏贤礼 唐新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88-296,共9页
晶粒细化是提高Bi_(2)Te_(3)基热电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但晶粒细化过程中伴随的类施主效应严重劣化了材料的热电性能,并且一旦产生类施主效应,就很难通过简单的热处理等工艺消除.本文系统研究n型Bi_(2)Te_(3)基化合物烧结前粉体颗... 晶粒细化是提高Bi_(2)Te_(3)基热电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但晶粒细化过程中伴随的类施主效应严重劣化了材料的热电性能,并且一旦产生类施主效应,就很难通过简单的热处理等工艺消除.本文系统研究n型Bi_(2)Te_(3)基化合物烧结前粉体颗粒尺寸对材料类施主效应和热电性能的影响规律.随着颗粒尺寸减小,氧诱导的类施主效应明显增强,载流子浓度从10 M烧结样品的3.36×10^(19)cm^(-3)急剧增加到120 M烧结样品的7.33×10^(19)cm^(-3),严重偏离最佳载流子浓度2.51×10^(19)cm^(-3),热电性能严重劣化.当粉体颗粒尺寸为1—2 mm时,烧结样品的Seebeck系数为–195 μV/K,载流子浓度为3.36×10^(19)cm^(-3),与区熔样品沿着ab面方向的Seebeck系数为–203 μV/K和载流子浓度为2.51×10^(19)cm^(-3)相近,未表现出明显的类施主效应,可作为粉末冶金工艺的优质原料. 18 M烧结样品获得最大ZT值为0.75,进一步增强织构有望获得优异的热电性能.本研究为调控和有效抑制类施主效应的产生提供了新方法和途径,为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具有优异热电性能和力学性能材料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Te_(3)基化合物 颗粒尺寸 类施主效应 热电性能
下载PDF
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对山羊股骨骨折愈合骨组织病理及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杨卫强 丁童 +3 位作者 冯立平 张付美 蒋振刚 王培山 《广东医学》 CAS 2019年第13期1832-1836,共5页
目的通过应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自行研究设计)固定对山羊股骨骨折骨愈合的骨组织进行定量观察,探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山羊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普通环境下饲养,制作山羊右... 目的通过应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自行研究设计)固定对山羊股骨骨折骨愈合的骨组织进行定量观察,探讨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山羊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普通环境下饲养,制作山羊右下肢股骨骨折动物模型,实验组施以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固定内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直型接骨板,分别于手术后4、8、12周处死山羊,取实验股骨断端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测量两组钢板下面骨皮质厚度及髓腔直径的变化,评估钢板的应力遮挡效应;测量两组骨折断端骨痂中骨小梁密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通过两组的破骨细胞计数,评估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改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4、8周的骨痂中骨小梁密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周的骨小梁周边的破骨细胞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实验组破骨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两组的骨皮质厚度与髓腔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8、12周骨皮质及髓腔直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8、12周骨髓腔直径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而骨皮质厚度值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结论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通过骨折断端组合钢板间的微动,使骨折断端产生正向压应力,从而减少钢板对骨的应力遮档效应,促进骨痂的生成,加快骨痂的改建,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式可变应力接骨板 骨折愈合 实验研究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5
13
作者 孟繁圆 冯利平 +7 位作者 张丰瑶 张祎 伍露 王春雷 闫锦涛 彭明喜 莫志鸿 余卫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76-1585,共10页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越冬期 冻害指数 北部冬麦区 时空分布特征 气候变暖
下载PDF
协同护理模式在老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14
作者 张凤英 冯琍平 +1 位作者 陈敏 吴莲香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515-520,共6页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Cooperative care mode,CCM)在老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老年肠造口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CCM干...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Cooperative care mode,CCM)在老年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老年肠造口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CCM干预措施。对比两组老年肠造口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 w、出院后3w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和治疗依从性变化,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患者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自理能力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理能力、焦虑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1 w造口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后1 w和3 w造口周围皮肤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肠造口患者中应用协同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缓解其焦虑状态,且治疗依从性高,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特定时间还能明显降低部分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 老年肠造口 生活质量 依从性
下载PDF
钟模型法建立甘蔗发育期模拟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潇 冯利平 +1 位作者 彭明喜 陈燕丽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6-194,共9页
基于作物发育动态理论模型原理及钟模型方法构建甘蔗发育期模拟模型(SDSM,sugarcane developmentsimulation model),模拟新植蔗和多年宿根蔗不同发育期。利用广西甘蔗主产区(宜州、沙塘、来宾、扶绥、贵港)的甘蔗发育期多年观测资料及... 基于作物发育动态理论模型原理及钟模型方法构建甘蔗发育期模拟模型(SDSM,sugarcane developmentsimulation model),模拟新植蔗和多年宿根蔗不同发育期。利用广西甘蔗主产区(宜州、沙塘、来宾、扶绥、贵港)的甘蔗发育期多年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数据,结合甘蔗各发育阶段的三基点温度指标,通过试错法确定甘蔗发育期模拟模型(SDSM)参数,模拟新植蔗、宿根蔗各发育期(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茎伸长、茎伸长-工艺成熟)。通过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机理性,模型中基本发育函数部分反映了品种的基因特性,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甘蔗的发育期。新植蔗各发育阶段NRMSE在5.2%~26.31%,播种-出苗阶段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8.1d,出苗-分蘖相差7.4d,分蘖-茎伸长相差4.6d,茎伸长-工艺成熟相差7.4d;宿根蔗各发育阶段NRMSE在6.52%~21.66%,上一年工艺成熟-发株阶段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8.8d,发株-分蘖相差8.7d,分蘖-茎伸长相差7.5d,茎伸长-工艺成熟相差9.9d。说明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相关性,模型可以实现对甘蔗发育期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植蔗 宿根蔗 发育阶段 温度效应 模拟模型
下载PDF
弱交联超分子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包化云 杨旭 +3 位作者 吴小玲 胡承志 冯骊苹 董海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9-1624,共6页
采用水溶液合成法,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甲醛和二甲胺为功能单体,硫酸二甲酯为季铵化试剂,制备了具有抗盐性的弱交联超分子絮凝剂。研究了交联度、阳离子度和分子量等对絮凝剂抗盐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HPA... 采用水溶液合成法,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甲醛和二甲胺为功能单体,硫酸二甲酯为季铵化试剂,制备了具有抗盐性的弱交联超分子絮凝剂。研究了交联度、阳离子度和分子量等对絮凝剂抗盐絮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HPAM∶二甲胺∶甲醛(物质的量比)为1∶1.1∶1.1,阳离子度为14.8%,分子量为1500万,体系pH为7,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h。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已得到目标产物,扫描电镜和Zeta电位仪结果表明弱交联超分子絮凝剂在高矿化度下能保持一定的分子刚性,并在基本的吸附架桥机理之外,主要靠超分子多点吸附来增强其抗盐性和絮凝效果。将自制的弱交联超分子絮凝剂与市售几种高分子絮凝剂在相同高矿化度下进行比较,自制絮凝剂在抗盐絮凝性方面均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弱交联超分子絮凝剂 抗盐絮凝机理 性能评价
下载PDF
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快速鉴定木芙蓉花化学成分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艺 冯丽萍 +5 位作者 黄李璐 胡攀 严鑫 王希 郑雨 夏厚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042-2052,共11页
利用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木芙蓉花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识别与鉴定。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95%→90%A;4~10 min,90%→55%A;10... 利用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木芙蓉花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识别与鉴定。色谱分离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 min,95%→90%A;4~10 min,90%→55%A;10~18 min,55%→5%A;18~20 min,5%A),流速0.3 mL/min,柱温25℃;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两种方式采集数据,扫描模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通过高分辨质谱分析、文献信息以及对照品指认,从木芙蓉花中共鉴定出54个化合物,包括黄酮及其苷类成分25个,有机酸类14个,香豆素类成分4个,氨基酸类2个,核苷类2个,生物碱类2个,其他类5个。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对木芙蓉花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33个成分首次在木芙蓉中发现,11个成分首次在木槿属中发现,对木芙蓉花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花 UPLC-Q-Orbitrap HR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艺 黄李璐 +4 位作者 冯丽萍 王希 郑雨 胡攀 夏厚林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6-1109,共4页
目的:研究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MCI柱等多种层析技术对木芙蓉花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数据等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木芙蓉花90%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 目的:研究木芙蓉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MCI柱等多种层析技术对木芙蓉花9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数据等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木芙蓉花90%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S)-3-羟基-β-紫罗兰酮(3)、咖啡酸乙酯(4)、桂皮酸(5)、红花素(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7)、原儿茶酸(8)、秦皮乙素(9)、咖啡酸(10)、东莨菪内酯(11)、5,5′-二甲基-[1,1′-联苯]-2,2′-二醇(12)、黑麦草内酯(13)、反式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酯(14)、环烯酮A(15)、6-(4-hydroxy-3-methoxyphenyl)-5-(hydroxymethyl)-8-oxabicyclo[3.2.1]oct-3-en-2-one(16)。结论:其中,化合物2~4、6、12~16为首次从木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花 分离鉴定 化学成分
下载PDF
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及UPLC-Q-Orbitrap HRMS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李璐 夏厚林 +5 位作者 冯丽萍 叶磊 严鑫 熊静 冯五文 胡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9期1528-1539,共12页
研究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浓度为25~200μg/mL,对HaCaT细胞和RAW 264.7细胞无毒性。利用H 2 O 2诱导HaCa... 研究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浓度为25~200μg/mL,对HaCaT细胞和RAW 264.7细胞无毒性。利用H 2 O 2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最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含量(P<0.001);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抑制TNF-α、IL-6、iNOS、COX-2炎症因子的表达,从细胞水平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Orbitrap HRMS)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分析,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10个黄酮类、9个有机酸类、2个香豆素类、2个酚类、2个核苷类及3个其他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是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其主要的活性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木芙蓉叶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芙蓉叶 乙酸乙酯部位 抗氧化 抗炎 UPLC-Q-Orbitrap HRMS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荞麦粉添加量对混合粉面团流变特性及发面饼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利萍 王凤成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0,76,共6页
目的:探索荞麦发面饼中荞麦粉的最佳添加量。方法:选用粉质仪、拉伸仪、黏度仪等探讨荞麦粉添加量对混合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并依据感官评价判断发面饼的品质。结果:在面粉中添加0~40%的荞麦粉,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 目的:探索荞麦发面饼中荞麦粉的最佳添加量。方法:选用粉质仪、拉伸仪、黏度仪等探讨荞麦粉添加量对混合粉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并依据感官评价判断发面饼的品质。结果:在面粉中添加0~40%的荞麦粉,随着荞麦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流变学特性显著变差。混合粉面团的吸水率、形成时间、粉质质量指数逐渐减小,当荞麦粉添加量为40%时,混合粉的粉质质量指数降低了69.1%、形成时间降低了70.7%。随着荞麦粉含量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拉伸性和拉伸面积逐渐降低,阻力先增加后降低。当荞麦粉添加量为20%时,发面饼的硬度、黏性和咀嚼性最低,感官评分最高,与空白对照相比感官评分提高了19.4%。结论:荞麦粉的添加降低了混合粉的品质,但适量的荞麦粉可以赋予发面饼特殊的香味以及营养价值,添加量<20%的混合粉的流变学特性和发面饼的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粉 混合粉 流变学特性 发面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