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鲁造山带新沂地区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成因及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1
作者 张琪 周琦忠 +6 位作者 孙超 施建斌 王博 侯琪 罗跃 冯学知 王国强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9,共20页
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缘。本文通过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与构造环境,以揭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反响。研究认为: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属准铝... 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缘。本文通过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其成因与构造环境,以揭示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反响。研究认为: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A型花岗岩,具有高SiO_(2)、富碱、贫CaO、低Al_(2)O_(3)质量分数的特征,以及右倾海鸥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富集Rb、Zr、Hf等元素,严重亏损Sr、Eu、Nb、Ta等元素,形成年龄为746.0~742.5 Ma。新沂地区花岗片麻岩是来自下地壳物质为主、少量幔源物质的部分熔融,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以钾长石和斜长石为主的分离结晶,而后经过超高压变质作用最终形成。研究区花岗片麻岩形成于新元古代后碰撞伸展环境,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苏鲁造山带新沂地区的最初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造山带 新沂地区 新元古代 花岗片麻岩 岩石成因 RODINIA超大陆裂解
下载PDF
海床流体迁移致灾机理与风险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田兆阳 贾永刚 +7 位作者 朱超祁 卢龙玉 郭煦 冯学志 王慧 王宏威 何满潮 彭建兵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海床流体迁移指海底液体、气体、海水在海床内外的传输运移过程,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海底滑坡等典型灾害,与海床流体迁移现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从海床流体迁移的灾害效应出... 海床流体迁移指海底液体、气体、海水在海床内外的传输运移过程,对海洋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海域内广泛发育的海底滑坡等典型灾害,与海床流体迁移现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关联性。本文从海床流体迁移的灾害效应出发并以南海北部为例,分析了典型流体迁移系统类型、地质灾害成因分布特征,梳理了海床流体迁移的观测与调查方法;总结了海床流体迁移致灾与风险防控方向的科学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有待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建议,从深部高压流体向上迁移影响灾害孕育、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流体迁移影响灾害发展、海洋水体运动导致灾害发生3个方面着手,研究海床流体迁移影响下的海底灾害孕育、发展与触发演化过程机理,海床流体迁移-地质环境-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海底灾害风险防控理论方法,支持突破深海探测多系统集成、多尺度联合、多维信息处理等技术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床流体迁移 海洋地质灾害 风险防控 南海北部
下载PDF
江苏徐州塔山橄榄玄武玢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刚石成因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黄友波 周琦忠 +4 位作者 张琪 冯学知 王国强 张凤鸣 蔡逸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通过研究徐州塔山地区橄榄玄武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进行判别,并进一步对其金刚石成矿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橄榄玄武玢岩属于大陆板内玄武岩,总体上略富集轻稀土元素,是在板内拉张构造背景下由石榴子石相的富... 通过研究徐州塔山地区橄榄玄武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进行判别,并进一步对其金刚石成矿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橄榄玄武玢岩属于大陆板内玄武岩,总体上略富集轻稀土元素,是在板内拉张构造背景下由石榴子石相的富集地幔经不同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且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斜长石堆晶作用。其所含微粒金刚石与安徽栏杆金刚石相似,显示出金刚石生长初期的特点,应为幔源捕获成因。与金伯利岩相比,橄榄玄武玢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整体表现为古近纪伸展期玄武岩浆的特征,不具备携带大量深源包体的条件,难以形成原生金刚石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塔山 橄榄玄武玢岩 地球化学特征 金刚石 成因关系
下载PDF
基于无人船测深的城市水域蓄水容量测量
4
作者 冯学治 杨德俊 +1 位作者 龚衡 张绍成 《城市勘测》 2023年第4期126-129,共4页
强降雨过后产生的城市内涝灾害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研究城市水域的蓄水容量对恶劣天气时的应急措施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测量仪器采集水下地形数据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使用无人船进行水下地形数据采集进而计算水域... 强降雨过后产生的城市内涝灾害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研究城市水域的蓄水容量对恶劣天气时的应急措施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测量仪器采集水下地形数据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使用无人船进行水下地形数据采集进而计算水域部分蓄水量的研究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本文的研究方案能够较好计算城市水域蓄水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船 土方量计算 水下地形测量 蓄水容量测量
下载PDF
蠕变作用后裂隙类岩石单轴强度和裂纹扩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秦楠 张作良 +3 位作者 冯学志 刘亚琦 崔立桩 王永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4-249,共6页
岩体在工程中受到外部载荷的长期作用,时间效应突出,且本身含有的不规则裂隙和孔隙,使得岩体强度和流变性更为复杂。为了研究裂隙类岩石蠕变作用对试件强度、破坏形式和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笔者预制单裂隙类岩石试件,第1组保证在同一应... 岩体在工程中受到外部载荷的长期作用,时间效应突出,且本身含有的不规则裂隙和孔隙,使得岩体强度和流变性更为复杂。为了研究裂隙类岩石蠕变作用对试件强度、破坏形式和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笔者预制单裂隙类岩石试件,第1组保证在同一应力水平和时间下,先进行单轴蠕变试验,再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第2组直接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发现:对单裂隙类岩石作用低应力蠕变,裂隙角度减小,蠕变效应对单轴压缩强度的影响变小。裂隙角度由90°变至75°过程中,蠕变效应强化作用减弱;45°时,蠕变效应起劣化作用;30°变至0°,劣化效应不明显。蠕变预处理试件与直接单轴压缩试件相比缺少明显的压密阶段,裂隙角度较小时,峰值应力区域变大。蠕变作用后试件弹性模量比直接压缩试件大,但随裂隙角度增大,弹性模量变小。蠕变作用对单轴压缩裂纹破坏机制和扩展规律的影响与裂隙角度有关,角度小时区别明显。先蠕变后压缩次生裂纹从原生裂纹尖端周围发起,裂纹短密集,而直接压缩次生裂纹稀疏向两端延伸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类岩石 蠕变作用 单轴抗压强度 失效形式 次生裂纹
下载PDF
冻融砂岩的三轴蠕变试验及非线性蠕变模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永岩 冯学志 +2 位作者 王浩 崔立桩 刘亚琦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44-50,共7页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砂岩的蠕变特征,建立一种可以描述冻融岩石材料的全过程蠕变模型。选取鲁中地区地下矿洞黄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试验(冻融温度范围-20~20℃),开展了冻融砂岩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并基于建立的非... 为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砂岩的蠕变特征,建立一种可以描述冻融岩石材料的全过程蠕变模型。选取鲁中地区地下矿洞黄砂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次数的冻融循环试验(冻融温度范围-20~20℃),开展了冻融砂岩的三轴压缩蠕变试验,并基于建立的非线性黏塑性模型和西原模型原理,建立了一种用来描述冻融岩石的非线性蠕变模型,通过数学微积分求导方法和元件叠加原理推导了模型的本构方程和蠕变方程。结合试验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认证,并通过Origin软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1)冻融循环对地下矿洞砂岩蠕变变形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砂岩蠕变变形不断增大,破坏时间缩短;2)在同一载荷下,稳态蠕变率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在冻融循环次数一定时,稳态蠕变率随着载荷的增大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3)建立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可以较好地表述冻融砂岩的衰减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特征。试验曲线与拟合曲线对比发现吻合程度较高,拟合效果相对理想,从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矿洞砂岩 三轴蠕变 蠕变模型
下载PDF
含不同倾角裂隙类岩石蠕变特性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永岩 刘亚琦 +2 位作者 冯学志 王浩 张作良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1年第9期1737-1742,1865,共7页
为研究含不同倾角裂隙岩石的蠕变特性,利用相似理论配制含不同倾角单裂隙类岩石,对含不同倾角单裂隙类岩石试件进行三轴蠕变试验,得到不同角度单裂隙类岩石的稳态蠕变率与稳态蠕变量,利用ANSYS软件对含不同倾角裂隙类岩石进行数值模拟... 为研究含不同倾角裂隙岩石的蠕变特性,利用相似理论配制含不同倾角单裂隙类岩石,对含不同倾角单裂隙类岩石试件进行三轴蠕变试验,得到不同角度单裂隙类岩石的稳态蠕变率与稳态蠕变量,利用ANSYS软件对含不同倾角裂隙类岩石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得到试件的应力与应变云图和裂隙特征点的稳态蠕变量、稳态蠕变率曲线。研究发现:三轴稳态蠕变率随裂隙倾角的增大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在倾角为30°时稳态蠕变率最大,最大为2.59×10^(-4)h^(-1),在倾角为75°时最小,最小为1.47×10^(-4)h^(-1);试件在蠕变过程中,裂隙尖端产生应力集中现象,远离裂隙尖端的部分应力变化较均匀;运用ANSYS软件对不同裂隙倾角试件进行蠕变模拟分析发现,在30°倾角时蠕变应变量最大,在75°倾角时蠕变应变量最小,90°倾角试件与无损伤试件蠕变应变量变化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类岩石 裂隙倾角 蠕变作用 稳态蠕变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现存问题探讨
8
作者 张琪 周琦忠 +3 位作者 王博 王国强 冯学知 罗跃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2年第5期79-88,共10页
苏北第二轮金刚石找矿历时8 a,尚未发现含矿的金伯利岩或金刚石矿床。从苏北找矿实际出发,结合最新的金刚石成矿理论和进展,提出和探讨了制约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找矿方向。研究认为: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的首要目... 苏北第二轮金刚石找矿历时8 a,尚未发现含矿的金伯利岩或金刚石矿床。从苏北找矿实际出发,结合最新的金刚石成矿理论和进展,提出和探讨了制约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找矿方向。研究认为: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的首要目标为古生代金伯利岩,在郯庐断裂带西侧,由于徐宿弧形构造的存在,可能使得该期金伯利岩被掩盖于推覆体之下;郯庐断裂带与古生代金伯利岩没有成因联系,但其在伸展阶段控制发育的断陷红盆,可能使得带内的古生代金伯利岩被掩盖在白垩系之下。今后的找矿方向应重点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内的城岗隆起上,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含角砾基性岩亦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在开展找矿勘查时,应充分考虑工作区地质与地形条件、方法适应性和局限性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勘查方法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地区 原生金刚石找矿 金伯利岩 构造 找矿方向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药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9
作者 胡新 何希辉 +9 位作者 陆艳 冯雪芝 鄢尤奇 王煦 郭莹 张英涛 赵明 吴正 李灿 周桔帆 《药学教育》 2021年第6期60-64,共5页
机器人辅助药学实验教学可以分担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部分教学指导和实验管理工作,机器人、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教学可令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引进仿人人工智能机器人YOBY,将药物分析实验课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以简单对话和示意图片形式输入Y... 机器人辅助药学实验教学可以分担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部分教学指导和实验管理工作,机器人、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教学可令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引进仿人人工智能机器人YOBY,将药物分析实验课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以简单对话和示意图片形式输入YOBY,同时将实验教学服务场景进行对话编程然后输入YOBY。通过对机器人辅助药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获得初步的经验并发现问题,此项研究将为机器人辅助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 药学 实验教学 药物分析
下载PDF
江苏徐州西村金伯利岩管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琦忠 施建斌 +6 位作者 黄友波 冯学知 张琪 张凤鸣 蔡逸涛 杨献忠 康丛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2-162,共11页
西村岩管是在苏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金伯利岩管,颠覆了苏北地区无金伯利岩的历史。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伴生矿物等方面分析了西村岩管的地质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金刚石找矿意义。从区域背景和金刚石形成条件看,西村地区具备了金伯利岩... 西村岩管是在苏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金伯利岩管,颠覆了苏北地区无金伯利岩的历史。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伴生矿物等方面分析了西村岩管的地质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其金刚石找矿意义。从区域背景和金刚石形成条件看,西村地区具备了金伯利岩侵位和金刚石矿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而西村岩管为金刚石矿就位提供了母岩条件;西村金伯利岩与山东、辽宁金伯利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幔源岩浆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普遍遭受了壳源物质的混染,后期碳酸盐化现象普遍发育;其相容元素含量与山东金伯利角砾岩相似,均为典型的金伯利岩型配分模式,稀土元素表现为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的特征;伴生指示矿物主要为榴辉岩型含铬镁铝榴石、富铬透辉石和富镁铬尖晶石,其特征均表现出含矿金伯利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西村 金伯利岩管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找矿意义
下载PDF
江苏徐州白露山岩管地质特征及与金刚石成因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琦忠 张琪 +4 位作者 冯学知 王博 邱磊 王国强 黄友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48-2762,共15页
近年来,在开展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时,从白露山岩管中选获了2颗大颗粒金刚石,粒径均大于1mm,分别属ⅠaB型和ⅠaA型,这是苏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颗粒原生金刚石。本文在对白露山岩管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以及金刚石... 近年来,在开展苏北原生金刚石找矿时,从白露山岩管中选获了2颗大颗粒金刚石,粒径均大于1mm,分别属ⅠaB型和ⅠaA型,这是苏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颗粒原生金刚石。本文在对白露山岩管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以及金刚石特征等描述基础上,对岩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该岩管与金刚石的关系。结果表明:白露山岩管的形态反映了裂隙-中心式喷发的隐爆火山岩岩管的特征,其主体岩性为橄榄玄武岩,角砾成分包括橄榄玄武岩、灰岩、凝灰质、闪斜煌岩和片麻岩等。橄榄玄武岩总体具有高镁、低铝、低钛的特点,整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高场强元素和HREE略亏损,与洋岛玄武岩(OIB)较为接近,但存在与岛弧玄武岩(IAB)相似的强烈Nb负异常特征。其形成于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背景下,起源于深约75~100 km的受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在石榴子石稳定域由角闪石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经2%~5%的部分熔融而来。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然后在板内快速拉张的环境下,橄榄玄武岩浆沿构造薄弱地带侵入至地壳浅部隐爆形成,且在上升过程中捕获了大量的围岩角砾。金刚石不是白露山橄榄玄武岩的结晶产物,而可能是来自捕获的被徐宿弧形构造推覆掩盖的古生代含金刚石母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徐州 白露山岩管 橄榄玄武岩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金刚石
下载PDF
水化学-冻融循环作用下砂岩三轴蠕变及细观损伤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冯学志 秦楠 +2 位作者 崔立桩 葛强 王永岩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83-1391,共9页
为了研究化学溶液侵蚀和冻融循环耦合下西南地区砂岩的蠕变特性,研究了不同化学溶液浸泡的黄砂岩试样经0次、15次、30次、45次和60次冻融循环后的三轴蠕变性质,结合SEM和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劣化细观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化学溶液侵蚀下... 为了研究化学溶液侵蚀和冻融循环耦合下西南地区砂岩的蠕变特性,研究了不同化学溶液浸泡的黄砂岩试样经0次、15次、30次、45次和60次冻融循环后的三轴蠕变性质,结合SEM和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了劣化细观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化学溶液侵蚀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岩样的瞬时应变和稳态蠕变率呈指数形式增大,长期强度逐渐降低;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H_(2)SO_(4)溶液对岩样的损伤程度最大,NaOH溶液次之,NaCl溶液最小;在冻融循环60次之后,岩样的长期强度总体降幅为9.47%;NaCl与H_(2)SO_(4)侵蚀效果比较,岩样的长期强度总体降幅为4.33%;相同冻融循环次数下,不同化学溶液侵蚀下岩样孔隙度PPH=4>PPH=10>PPH=7,且岩样损伤是由表及里,由两端向中部发展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多场耦合作用下岩石工程长期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溶液 冻融循环 三轴蠕变 稳态蠕变率 长期强度
下载PDF
东北地区积雪反照率特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豪 肖鹏峰 +5 位作者 张学良 冯学智 杨永可 胡瑞 张正 盛光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4-562,共9页
利用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东北地区获取的82个观测点的积雪反照率数据,从积雪反照率的时序差异、空间特点、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开展了积雪反照率时空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随着积雪积累时间的增加,积雪反照率逐渐降低,最大... 利用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东北地区获取的82个观测点的积雪反照率数据,从积雪反照率的时序差异、空间特点、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开展了积雪反照率时空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随着积雪积累时间的增加,积雪反照率逐渐降低,最大下降速率为0.003 d-1。(2)在空间上,积雪反照率在东西方向差异显著,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地区的积雪反照率均值分别为0.679和0.751;在同一地区内,积雪反照率在雪表层含水量、雪粒径等因素影响下也存在一定差异,大兴安岭西侧地区的积雪反照率北低南高,大兴安岭东侧地区的积雪反照率北高南低。(3)耕地上的农作物留茬对积雪反照率影响较大,短时间内天气变化对积雪反照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积雪 反照率 时空差异
下载PDF
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观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季春生 贾永刚 +6 位作者 朱俊江 胡乃利 范智涵 胡聪 冯学志 余和雨 刘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5-274,共10页
为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动力过程对深海海底边界层的影响,研发了“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观测系统(In-situ Observation System for Bottom Boundary Layer in Abyssal Sea)”,ABBLOS。观测系统主体为坐底式深海运载平台,最大工作水... 为进一步研究南海北部陆坡海洋动力过程对深海海底边界层的影响,研发了“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观测系统(In-situ Observation System for Bottom Boundary Layer in Abyssal Sea)”,ABBLOS。观测系统主体为坐底式深海运载平台,最大工作水深可达6 700 m(实际工作水深取决于搭载设备的耐压水深),是研究深海海底边界层问题的重要技术创新。观测平台由上下两部分框架结构组成,上部框架用于搭载和回收观测设备,下部支撑架为配重,并且用于提供距离海底1 m的观测空间;同时创新性地设计了“卡槽定位-螺栓紧固”的连接方式连接上下两部分,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保证了平台回收成功率。ABBLOS集成了75 k-ADCP、高频ADCP、ADV、高精度压力计、海底摄像机等设备,以及甲烷、温盐深、浊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传感器,首次实现了内波、中尺度涡等海洋动力过程与海底边界层物理化学参数的动态变化同步观测,特别是可以观测距离海底1 m高度范围的水体流速剖面,并且达到7 mm一层的垂向空间分辨率。研制完成后,2020年在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655 m和1 405 m水深处分别成功布放并回收,观测时间共计34天,采集到观测站位上覆海水的流速剖面结构,捕捉到了平均周期为1天1次的内波作用过程,以及海底边界层的多种物理化学参数。初步分析655 m水深处的观测数据后,发现深海海底边界层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密度和盐度等参数受控于海洋潮汐过程,尤其是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基本与潮汐周期同步。海底边界层氧化环境较为稳定,甲烷浓度由高变低,但是基本在海洋溶解甲烷平均浓度范围内。与潮汐相比,内孤立波对深海海底边界层水体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明显可以引起沉积物的再悬浮,引起的海底边界层的海水浊度从背景值的0.01 NTU增大到48 NTU,海底摄像机也记录到了内孤立波期间深海底层海水突然变浑浊的过程,说明南海内孤立波可以影响海底沉积物的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海底边界层 内波 原位观测
下载PDF
Q235钢等离子熔覆Fe基Zr_B2-ZrC复合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封学志 赵明 曹梅青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6-110,115,共6页
采用等离子弧熔覆工艺,以Fe、Zr、B4C粉为原料,在Q235钢表面原位合成了含ZrB2-ZrC增强相的Fe基陶瓷复合涂层,并研究了不同粉末配比对该涂层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损性的影响。用金相显微镜(OM)、高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该涂... 采用等离子弧熔覆工艺,以Fe、Zr、B4C粉为原料,在Q235钢表面原位合成了含ZrB2-ZrC增强相的Fe基陶瓷复合涂层,并研究了不同粉末配比对该涂层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损性的影响。用金相显微镜(OM)、高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该涂层的显微组织及物相结构;采用自动显微硬度计、磨损实验机和多功能摩擦磨损实验机对该涂层的硬度及耐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rB2、ZrC陶瓷相在等离子弧作用下合成,ZrB2呈针棒状,ZrC呈颗粒状。该涂层与基体间为冶金结合;随粉末中B4C和Zr含量的增加,该涂层的硬度及耐磨性先升高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熔覆 ZrB2-ZrC复合涂层 显微组织 耐磨性
下载PDF
徐州睢宁白露山岩体中的铬铁矿化学成分及金刚石的含矿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琦忠 张琪 +3 位作者 冯学知 王博 邱磊 王国强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6期35-42,共8页
白露山岩体是苏北地区重要的金刚石含矿岩体。通过研究该岩体中的铬铁矿化学成分,探讨其成因及金刚石的含矿性,进一步分析金刚石的成矿潜力。白露山岩体中的铬铁矿具有高Cr、低Al、高Mg的特征,属于镁铬铁矿,是深部地幔橄榄岩结晶而成的... 白露山岩体是苏北地区重要的金刚石含矿岩体。通过研究该岩体中的铬铁矿化学成分,探讨其成因及金刚石的含矿性,进一步分析金刚石的成矿潜力。白露山岩体中的铬铁矿具有高Cr、低Al、高Mg的特征,属于镁铬铁矿,是深部地幔橄榄岩结晶而成的,不是岩体本身的结晶产物,可能来源于岩体中的深源捕虏体。铬铁矿的结晶温度为1253~1354℃,与金刚石的形成温度(1150~1400℃)相近,二者关系密切。铬铁矿化学成分与山东、辽宁含矿金伯利岩中铬铁矿的化学成分较相似,多数属于S4组和S6组铬铁矿,少数属于S1组和S2组铬铁矿,其中S1组和S2组铬铁矿是含矿岩体的标型矿物。白露山岩体具有良好的金刚石成矿潜力和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露山岩体 铬铁矿 化学成分 金刚石含矿性
下载PDF
Using autologistic spatial models to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land-use patterns in 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 被引量:6
17
作者 WU Guiping ZENG Yongnian +2 位作者 XIAO Pengfeng feng xuezhi HU Xiaot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0年第2期310-320,共11页
Nowadays, spatial simulation on land use patterns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LUCC. Modeling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imulating land use patterns due to its ability to integrate measurements of changes in land cove... Nowadays, spatial simulation on land use patterns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LUCC. Modeling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imulating land use patterns due to its ability to integrate measurements of changes in land cover and the associated drivers. The conventional regression model can only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use types and driving factors but cannot depict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Land uses in Yongding Coun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typical karst mountain areas in northwestern Hun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model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land use types with the purpose of deriving better spatial land use patterns on the basis of terr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rastructural conditions. Through incorporating components describ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to a conventional logistic model, we constructed a regression model (Autologistic model), and used this model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 land use patterns in Yongding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onventional logistic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is model showed better goodness and higher accuracy of fit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rable land, wood land, built-up land and unused land yielded areas under the ROC curves (AUC) was improved to 0.893, 0.940, 0.907 and 0.863 respectively with the autologistic model. It is argued that the improved model based on autologistic method was reasonable to a certain extent. Meanwhile, these analysis results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modeling future land use change scenarios with actual conditions of local and regional land use, and the probability maps of land use types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could also support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on land use management for Yongding County and other simila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use patterns spatial simulation autologistic mode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Yongding County of Zhangjiajie City
下载PDF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Water-leaving Radiance from Landsat TM Image in Taihu Lake, East China 被引量:3
18
作者 WANG Deyu feng xuezhi +1 位作者 MA Ronghua KANG Guod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364-369,共6页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bands of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can be used for inland water studies. A method of retrieving water-leaving radiance from TM image over Taihu Lake i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was investi... The visible and infrared bands of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can be used for inland water studies. A method of retrieving water-leaving radiance from TM image over Taihu Lake in Jiangsu Province of China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article. To estimate water-leaving radianc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was performed in three visible bands of 485nm, 560nm and 660nm. Rayleigh scattering was computed precisely, and the aerosol contribution was estimated by adopting the clear-water-pixels approach. The clear waters we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Landsat TM middle-infrared band (2.1μm), and the water-leaving radiance of clear water pixels in the green band was estimated by using field data. Aerosol scattering at green band was derived for six points, and interpolated to match the TM image. Assuming th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coefficient was 1.0, the aerosol scattering image at blue and red bands were derived. Based on a simplified atmospheric radiation transfer model, the water-leaving radiance for three visible bands was retrieved. The water-leaving radiance was normalized to make it comparable with that estimated from other remotely sensed data acquire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under differen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dditionally, remotely sensed reflectance of water was computed. To evaluate th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he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the corrected remotely sensed data and the measured water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retriev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mospheric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image itself i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retrieval of water parameters from Landsat TM data than 6S (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 code based on standard atmospheric and aeroso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方法 中国 太湖 陆地卫星 TM成像
下载PDF
Effect of Uncertainty of Grid DEM on TOPMODEL:Evaluation and Analysis 被引量:1
19
作者 WANG Peifa DU Jinkang +1 位作者 feng xuezhi KANG Guod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4期320-326,共7页
TOPMODEL,a semi-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has been widely used.In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of the model,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is used to provide the input data,such as topographic index and distance to th... TOPMODEL,a semi-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has been widely used.In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of the model,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is used to provide the input data,such as topographic index and distance to the drainage outlet;thus D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OPMODEL.This study aims at examining the impacts of DEM uncertainty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OPMODEL.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mainly from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spects.Firstly,DEM uncertainty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Monte Carlo method,and for every DEM realization,the topographic index and distance to the drainage outlet were extracted.Secondly,the obtained topographic index and the distance to the drainage outlet were input to the TOPMODEL to simulate seven rain-storm-flood events,and four evaluation indices,such as Nash and Sutcliffe efficiency criterion(EFF),sum of squared residuals over all time steps(SSE),sum of squared log residuals over all time steps(SLE) and sum of absolute errors over all time steps(SAE) were recorded.Thirdly,these four evaluation indices were analyzed in statistical manner(minimum,maximum,range,standard deviation and mean value),and effect of DEM uncertainty on TOPMODEL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Finally,the simulated hydrographs from TOPMODEL using the original DEM and realizations of DEM were qualitatively evaluated under each flood cases.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DEM uncertainty on TOPMODEL is inconsiderable and could be ignored in the model’s application.This can be explained by:1) TOPMODEL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index and distance to the drainage outlet;2) the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index and distance to the drainage outlet are slightly affected by DEM uncertain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DEM TOPMODEL 不确定性 蒙特卡罗模拟 水位图 原始数据
下载PDF
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在UF6净化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罗加强 杨小松 +3 位作者 田巨云 封学智 关成明 李梅芳 《铀矿冶》 CAS 2020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针对采用冷凝和液化方式分离UF6与HF、空气等轻杂质时,存在的操作流程复杂、分离效率低、分离条件苛刻、易导致核泄漏等问题,进行了在线分离渗透HF试验。采用具备一定程度耐酸性的高装填密度MFI型沸石分子筛膜组件,分离核工业生产过程中... 针对采用冷凝和液化方式分离UF6与HF、空气等轻杂质时,存在的操作流程复杂、分离效率低、分离条件苛刻、易导致核泄漏等问题,进行了在线分离渗透HF试验。采用具备一定程度耐酸性的高装填密度MFI型沸石分子筛膜组件,分离核工业生产过程中的UF6与HF、空气等轻杂质。研究表明,MFI型沸石分子筛膜对HF/UF6气体理想分离因子可达40以上,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可以实现连续分离和提纯。该分离过程在低压环境下操作,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有效避免六氟化铀的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膜 分离 UF6 轻杂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