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quantific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_(10) in Kaifeng, China 被引量:26
1
作者 WU Lin feng yinchang +5 位作者 WU Jianhui ZHU Tan BI Xiaohui HAN Bo YANG Weihong YANG Zhiqia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9年第10期1353-1362,共10页
During 2005, the filter samples of ambient PM10 from five sites and the source sampl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collected in Kaifeng,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Nineteen elements, water-soluble ions, total carbon (TC... During 2005, the filter samples of ambient PM10 from five sites and the source samples of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collected in Kaifeng, Henan Province of China. Nineteen elements, water-soluble ions, total carbon (TC) and organic carbon (OC) contained in samples were analyzed. Seven contributive source typ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ambient PM10 were estimated by chemical mass balance (CMB) receptor model. Weak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ic carbon and element carbon (EC)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s,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pollution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An indirect method of "OC/EC minimum ratio" was applied to estimate the concentration of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ributed 26.2%, 32.4% and 18.0% of TC in spring, summer-fall and winter, respectively, and the annual average SOC concentration was 7.07 μg/m^3, accounting for 5.73% of the total mass in ambient PM10. The carbon species concentrations in ambient PM10 were recalculated by subtracting SOC concentrations from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TC and OC to increase the compatibility of source and receptor measurements for CMB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source apportionment 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chemical mass balance
下载PDF
菏泽市夏季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污染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程渊 刘保双 +4 位作者 吴建会 毕晓辉 张勤勋 冯银厂 张裕芬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9-737,共9页
为分析菏泽市大气颗粒物及其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8月期间在菏泽市6个监测点位采集环境受体PM_(10)和PM_(2.5)样品共120个,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SO■、NO^-_3、NH^+_4、Cl^-、Ca^(2+)、K^+、Na^+、Mg... 为分析菏泽市大气颗粒物及其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本研究于2015年8月期间在菏泽市6个监测点位采集环境受体PM_(10)和PM_(2.5)样品共120个,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SO■、NO^-_3、NH^+_4、Cl^-、Ca^(2+)、K^+、Na^+、Mg^(2+)、F^-),并同步收集气象参数及气态污染物质量浓度等资料.结果表明,菏泽市夏季环境受体中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_(10))和ρ(PM_(2.5))分别为94.5μg·m^(-3)、55.2μg·m^(-3),稍低于国内其他城市,这与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能源结构、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PM_(2.5)/PM_(10)值在0.5—0.8之间,表明菏泽市夏季细颗粒物(PM_(2.5))污染较为严重.但PM_(10)和PM_(2.5)中水溶性离子质量总浓度ρ(WSIs)分别为30.5μg·m^(-3)、17.0μg·m^(-3);质量分数w(WSIs)分别为32.4%、29.6%.其中SO■、NO^-_3、NH^+_4为PM_(10)和PM_(2.5)中主要水溶性离子,3种离子浓度和分别占PM_(10)和PM_(2.5)中总离子浓度的84.3%、88.3%.SO■、NO^-_3、NH^+_4、K^+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PM_(2.5))中,Ca^(2+)、Mg^(2+)则广泛存在于粗颗粒物(PM_(10))中.各采样点的PM_(10)和PM_(2.5)中,SO■、NO^-_3、NH^+_4、Ca^(2+)和Mg^(2+)浓度分布具有空间差异.离子相关性表明,NH^+_4与SO■、NO^-_3相关性均较强,3种离子主要以NH_4HSO_4、NH_4NO_3形式存在.PM_(10)和PM_(2.5)中NO^-_3/SO■值分别在0.41—0.49和0.36—0.47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46、0.42,表明固定源是菏泽市夏季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污染贡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水溶性离子 菏泽
下载PDF
机器学习耦合受体模型揭示驱动因素对PM_(2.5)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许博 徐晗 +5 位作者 赵焕 张忠诚 高洁 李岳 冯银厂 史国良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425-2434,共10页
PM_(2.5)主要受排放源、大气化学、气象条件等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影响,了解驱动因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南开大学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超级站的逐时在线观测数据,耦合机器学习方法和受体模型,揭示了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以及... PM_(2.5)主要受排放源、大气化学、气象条件等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影响,了解驱动因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十分重要.本研究基于南开大学大气环境综合观测超级站的逐时在线观测数据,耦合机器学习方法和受体模型,揭示了驱动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对PM_(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8年11月—2020年10月观测地点的PM_(2.5)浓度范围为3.21~291.80μg/m^(3),采暖季PM_(2.5)浓度和化学组分均高于非采暖季.②使用受体模型解析PM_(2.5)的来源及其贡献,发现观测期间二次源的贡献率(44.7%)最高,其他依次为燃煤源(23.6%)、机动车排放源(11.0%)、扬尘源(9.9%)、生物质燃烧源(7.2%),工业源的贡献率(3.6%)最小.③利用随机森林-SHAP模型量化排放源、大气氧化能力、气象条件等驱动因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发现观测期间排放源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为54.3%,高于其他驱动因素;气象条件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次之,为32.4%;大气氧化能力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为13.3%.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各驱动因素对PM_(2.5)浓度的重要性在排序上没有变化,然而驱动因素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采暖季排放源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高于非采暖季,采暖季大气压对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低于非采暖季.研究显示,排放源对PM_(2.5)的影响相对较大,气象条件和大气氧化能力对PM_(2.5)浓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受体模型 随机森林 驱动因素 影响
下载PDF
北京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和支链烷烃的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吕瑞鹤 吴建会 +1 位作者 冯银厂 傅平青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93,共7页
使用GC×GC-TOFMS仪器对北京2016年11月雾霾和非雾霾期采集的颗粒物中正构烷烃(C10-C36)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对其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在雾霾天的含量明显高于非雾霾天,浓度分别为591 ... 使用GC×GC-TOFMS仪器对北京2016年11月雾霾和非雾霾期采集的颗粒物中正构烷烃(C10-C36)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对其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正构烷烃在雾霾天的含量明显高于非雾霾天,浓度分别为591 ng/m3和270 ng/m3.支链烷烃与正构烷烃具有一致的分布规律,在雾霾天也具有较高的浓度,且主要分布在碳数为C19-C28范围内.根据正构烷烃(C10-C36)的碳优势指数(CPI、CPI1和CPI2)结果,可知雾霾和非雾霾期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主要由人为源(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等)排放产生,而植物来源相对贡献较小.植物蜡分布(WAX%)的结果表明,生物源在雾霾和非雾霾天对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贡献率分别为22%和12%.雾霾期间与非雾霾期间相比,生物源对正构烷烃的贡献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正构烷烃 雾霾 碳优势指数
原文传递
基于工序工艺的精细化工业源排放清单编制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廷昆 吴建会 +2 位作者 冯银厂 毕晓辉 张裕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18-1827,共10页
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基于工序工艺建立了2017年精细化工业源排放清单,并深入探讨其对于工业源管理治理的实践应用意义.结果表明,津南区全年排放SO_(2)1778.50 t、NO_(x) 3972.40 t、PM 2331.35 t、VOCs 933.49 t.津... 以天津市津南区为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基于工序工艺建立了2017年精细化工业源排放清单,并深入探讨其对于工业源管理治理的实践应用意义.结果表明,津南区全年排放SO_(2)1778.50 t、NO_(x) 3972.40 t、PM 2331.35 t、VOCs 933.49 t.津南区涉气工业企业入园率为68.55%,园区内企业SO_(2)、NO_(x)、PM、VOCs排放总量分别占到全区的92.77%、80.70%、89.34%、72.06%,可极大便利推行网格化等管理模式,提高工业源管理治理效率.本研究基于精细化源排放清单中污染物工序工艺及末端治理特征,参考国家、地方环境保护相关标准,设计NO_(x)、PM、VOCs减排情景,保守计算NO_(x)、PM、VOCs可在现有基础上分别减排约10.32%、19.88%、18.74%.本研究探索了基于工序工艺建立精细化源排放清单的意义、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大、中尺度排放清单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精细化 工业源 减排治理 自下而上
原文传递
我国典型细颗粒物排放源单颗粒质谱特征对比研究
6
作者 徐娇 张英磊 +1 位作者 冯银厂 李梅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4,共12页
针对现有污染源单颗粒质谱成分谱较少且缺乏对比总结的问题,本论文收集了工艺过程源、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单颗粒质谱图数据,使用聚类算法分析了各源类单颗粒物的主要化学组成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工艺过程... 针对现有污染源单颗粒质谱成分谱较少且缺乏对比总结的问题,本论文收集了工艺过程源、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源、燃煤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单颗粒质谱图数据,使用聚类算法分析了各源类单颗粒物的主要化学组成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工艺过程源和燃煤源颗粒物均含有OC类、矿物质类、EC类、重金属类、富钾/左旋葡聚糖/硫酸盐硝酸盐类、OCEC类,但各颗粒类型的占比有明显差异,燃煤源中EC类占比明显高于工艺过程源而重金属类占比低于工艺过程源.生物质燃烧源主要由OC类、其他有机物类、富钾/左旋葡聚糖/硫酸盐硝酸盐类和OCEC类组成.扬尘颗粒的主要类型为矿物质类.从单颗粒化学组成上看,工艺过程源排放的有机颗粒中OC常与SO_(4)^(2-)内混,元素碳颗粒中EC与NO_(3)^(-)或SO_(4)^(2-)内混.燃煤源排放的碳质颗粒中EC、OC成分往往与NO_(3)^(-)和SO_(4)^(2-)或者单独与SO_(4)^(2-)发生内混,而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有机颗粒物上OC与K、左旋葡聚糖、NO_(3)^(-)、SO_(4)^(2-)等成分内混.扬尘颗粒的常见成分是Si,且Si可能与Fe、Ca、Al或者NO_(3)^(-)等成分内混.进一步使用统计学方法提取了对各污染源具有标识作用的谱图特征,以下简称为示踪组分类,并定量化的对比分析了各污染源质谱特征的差异性.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源、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和工艺过程源分别获得52、16、19、23和53个示踪组分类,它们对各污染源原始颗粒总数分别贡献了82.1%、72.8%、64.7%、48.7%和27.2%.本研究可为今后单颗粒源解析算法不确定性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 污染源成分谱 颗粒物来源解析 化学组成 污染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