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年雾灵山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试验
1
作者 孙跃 肖辉 +4 位作者 冯强 张云 舒未希 付丹红 杨慧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102,共13页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 为了研究人工低频强声波增雨和消雾作业手段的效果,使用最大声压级为155 dB的电声低频强声波装置原型机,于2020年8—9月在河北省雾灵山开展增雨和消雾外场作业观测试验。具有明显消雾效果的两个典型个例显示:作业开始后2~3 min内尺度小于10μm的雾滴减少,尺度大于10μm的雾滴增多;随后大部分尺度的雾滴明显减少,10 min内能见度可从小于100 m回升至最高1000 m。在风速、风向与消雾效果的关系方面,消雾效果明显的个例均发生在平均风速小于1.5 m·s^(-1)且风向可使雾能够途经声波装置影响范围近侧的条件下,而平均风速大于2m·s^(-1)的个例能见度几乎未出现趋势性变化。在一次地面平均风速为1.4 m·s^(-1)的对流云增雨作业中观测到符合试验预期的结果,开始作业后的3 min内地面雨强从0.3 mm·h^(-1)迅速增至7 mm·h^(-1)以上,并观测到出现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大雨滴。其他增雨个例在作业时段的平均风速均超过3 m·s^(-1),可能受风速偏大和观测点单一的影响,未能观测到明确且一致的增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强声波 增雨 消雾 雾灵山
下载PDF
云南春季典型冰雹天气的云微物理特征
2
作者 郑皎 郭欣 +2 位作者 付丹红 李英发 郭学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95,共14页
冰雹形成的天气和云微物理机制是人工防雹的基础。采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23年3月28日云南南部红河州典型冰雹过程的天气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与青藏高原南支西风槽波动和南亚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 冰雹形成的天气和云微物理机制是人工防雹的基础。采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023年3月28日云南南部红河州典型冰雹过程的天气和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与青藏高原南支西风槽波动和南亚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输送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地面降雹以小于10 mm的小冰雹粒子为主,最大冰雹尺度达到20 mm;冰雹云微物理结构显示为暖底云,暖雨过程活跃;双偏振雷达差分反射率、差分相移率和相关系数显示,冰雹初始形成区存在接近球形的冰雹和过冷雨滴,说明冰雹胚胎的形成与过冷雨滴冻结有关;冰雹在下落过程中雷达回波增强,偏振雷达参数显示冰雹的水平取向显著增加,形状由球状向盘状转变,冰雹在下落过程得到进一步增长,形状也发生变化。这些观测宏微观特征与数值模拟的冰雹形成机制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春季 形成过程 双偏振雷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一次降水层状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
3
作者 黄颖 付丹红 +1 位作者 郭学良 张文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9-554,共16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云微物理特征对于了解该区域大气降水形成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关于祁连山地形云的飞机观测研究很少。本文利用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空中国王-350飞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了祁连山2020年8月16日的一次降水层状云的微物理特征。研究表明:祁连山地区此次降水层状云的形成,与偏南气流由低海拔河湟谷地区向高海拔山区运动过程中受地形强迫抬升过程密切相关,云中过冷液态水含量最大值为1.13 g m-3。低海拔山区和高海拔山区的云物理特征有明显差别,低海拔山区由于水汽相对丰富,地形抬升形成的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山区不同高度粒子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5600 m(-5.1℃)层过冷液态水含量较高,冰粒子主要通过凝华、聚并生长,也存在弱凇附过程;6560 m(-9.9℃)层存在大量聚合状冰粒子,粒子谱拓宽明显,凝华和聚并过程起主导作用;7850 m(-17.0℃)层基本为冰粒子,存在大量枝状冰粒子聚合体,说明冰粒子以凝华和聚并生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结构特征 飞机观测 祁连山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光流场的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动力条件和水凝物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4
作者 孙跃 肖辉 +4 位作者 杨慧玲 丁建芳 付丹红 郭学良 冯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4-1399,共16页
本文针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发生的"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成像仪和地基天气雷达遥感数据,利用光流法分别计算遥感数据图像的光流场(Optical Flow Field)。经与FNL数据水平风和地面风... 本文针对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发生的"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基于FY-4A静止气象卫星成像仪和地基天气雷达遥感数据,利用光流法分别计算遥感数据图像的光流场(Optical Flow Field)。经与FNL数据水平风和地面风速观测对比表明,气象卫星和雷达光流场可以近似反映大气和云系的高空和低空的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与暴雨天气过程有关的动力条件和水凝物输送特征。结果显示,在20日午后,存在从华南经河南延伸至华北"西南—东北"走向的水汽和云水输送带,其中对流活动非常明显,并一直延伸至河南中北部的既有云系中,为河南郑州地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云水输送条件。20日午后至16时(北京时)最强降水发生前,郑州地区低空由辐散转为强烈的气旋状辐合,并且高空的反气旋涡度增强,表明郑州地区整个降水系统上升运动增强。在最强降水发生前,从郑州地区南侧输入的水凝物急剧增加。这些结果表明,郑州地区不仅存在大量水汽输入,同时还有大量水凝物随强对流云输送进入到大范围降水系统的上升运动区,可能极大地加速了水汽转化为云水进而形成降水的微物理过程转化速率,这可能是此次郑州特大暴雨快速增强的主要成因。本文提出的基于遥感数据光流场的分析方法在暴雨短临预报和预警中有显著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卫星云图 天气雷达 光流场 “7·20”郑州特大暴雨 水凝物输送
下载PDF
声波对气溶胶和云雾粒子聚并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肖辉 舒未希 +3 位作者 付丹红 冯强 孙跃 杨慧玲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声波对气溶胶和云雾粒子聚并的作用和影响是当今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声聚并机制主要包括同向团聚机制、流体力学机制(包括共辐射压效应、共散射效应和声波尾流效应)和声致湍流机制等;气溶... 声波对气溶胶和云雾粒子聚并的作用和影响是当今云雾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声聚并机制主要包括同向团聚机制、流体力学机制(包括共辐射压效应、共散射效应和声波尾流效应)和声致湍流机制等;气溶胶粒子在声场中的聚并现象是在多种声聚并机制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低频强声波在声聚并机制作用下会增加云雾滴粒子之间的相对运动,促进粒子间的碰并过程,对云雾滴生长和降水过程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声波聚并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条件的多样性和理论的局限性,使声聚并效率最高的最佳实验条件和参数配置依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大量实验与数值模拟的综合研究&今后应加强声聚并对云雾滴作用的云室和数值模拟研究,并开展声波对云雾过程和降水影响的野外综合观测试验评估,这对发展人工影响天气(如人工消雾、增雨等)新技术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聚并 气溶胶 云雾粒子 人工消雾和增雨
下载PDF
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郭学良 付丹红 +1 位作者 郭欣 方春刚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1-652,共12页
飞机观测是云中粒子相态、分布和转化特征的重要探测技术。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飞机平台、机载测量技术、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认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现积层混合云中对流泡区... 飞机观测是云中粒子相态、分布和转化特征的重要探测技术。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飞机平台、机载测量技术、云微物理结构和降水形成机制认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发现积层混合云中对流泡区具有更高的过冷水含量,凇附增长起重要作用,符合“播撒-供给”降水形成机制,而在层云区,当云厚度较小时,过冷水含量很少,冰雪晶的凝华、聚并增长起主导作用,并不符合“播撒-供给”降水形成机制,而当云厚度较大时,过冷水含量较为丰富,凝华、聚并和凇附增长起主导作用,基本符合“播撒-供给”降水形成机制;我国北方冬季降雪过程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凝华-聚并机制,只有在水汽非常充足、云较厚的情况下,凇附增长过程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虽然在人工影响天气播撒效应、数值模式云物理过程验证、卫星及雷达遥感数据检验、对流云结构观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较薄弱,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降水物理 飞机观测 降水形成机制
下载PDF
北京城市化对一次降雪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郭良辰 付丹红 +1 位作者 王咏薇 苗世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35-848,共14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模式,针对2018年3月17日05—17时(北京时)北京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降雪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得北京五环以内降雪量减少,降雨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模式,针对2018年3月17日05—17时(北京时)北京地区的一次降雪过程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降雪的主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市化使得北京五环以内降雪量减少,降雨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低层增温效应加强了雪的融化过程,产生混合型降水,距离市中心越近越容易发生混合型降水。城市化对降雪的总降水量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降水初期,城市化造成的“城市干热岛”效应不利于水汽的水平和垂直输送,不利于云的形成,地面总降水量减小。随着降水过程的发展,部分冰相粒子融化,使近地面水汽增多,“城市热岛效应”的热力抬升作用有利于水汽的垂直输送和云的发展,部分云滴或水汽抬升进入云中,增强冷云过程,使雪和霰粒子含量增大,地面总降水量增加。城市化产生的“城市效应”对低层大气温度和云微物理过程产生影响,而云微物理过程的非绝热过程反过来又影响低层大气温度和大气层结,影响能量和水汽输送,进而对云和地面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雪 城市化 降水类型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
下载PDF
祁连山一次降水过程云模式模拟参数的选择及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文煜 任婧 +2 位作者 付丹红 孔令彬 田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17-1727,共11页
使用实测数据结合云模式,对祁连山一次典型层积云系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参数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并对其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云模式的最优参数是Thompson方案;各种水成物含量分布基本呈单峰型,01:004.5... 使用实测数据结合云模式,对祁连山一次典型层积云系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讨参数选择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并对其微物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云模式的最优参数是Thompson方案;各种水成物含量分布基本呈单峰型,01:004.5 km附近的霰混合比和雪混合比的值分别可达0.1 g·kg^(-1)和0.7 g·kg^(-1),此高度层上有较为丰沛的过冷水。从5种水成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相关性来看,霰和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有主要贡献;垂直方向上云系呈现“催化-供给”的分层结构,8 km高度以上的最高层为冰晶和雪的共存区,0℃层高度(4.5 km)以上的过冷区,同时存在霰粒子,云水和雨水。此云结构有利于降水的形成,有利于进行祁连山人工增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云模式 模拟参数 微物理结构 特征
下载PDF
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与降水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毛志远 付丹红 +3 位作者 黄彦彬 李光伟 敖杰 蔡杏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4-616,共13页
选取海南省海口站和屯昌站对比分析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台风贝碧嘉(1816)影响海南岛期间,随着降水云系的发展,海口地区对流性云系发展加强,屯昌地区表现为层状云降水,两个站点雨滴谱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选取海南省海口站和屯昌站对比分析台风贝碧嘉(1816)外围云系结构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台风贝碧嘉(1816)影响海南岛期间,随着降水云系的发展,海口地区对流性云系发展加强,屯昌地区表现为层状云降水,两个站点雨滴谱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口站和屯昌站的降水均以直径小于1 mm的雨滴为主,其中屯昌站直径1~3 mm的雨滴对雨强的贡献最大;海口站雨滴数浓度随雨滴直径增大而减小,但对雨强的贡献随之增大,直径大于3 mm的雨滴对总雨强的贡献达到56.61%;海口站的特征参量曲线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表现为阵性强降水,而屯昌站的特征参量曲线起伏不大,降水比海口站小且均匀、连续;在雨滴谱演变上,海口站始终保持单峰型,屯昌站以单峰为主伴随多峰出现,当雨强增大时,两站直径1 mm范围内的雨滴数浓度随之增加,谱型迅速拓宽,大粒径雨滴出现且增多,其中海口站直径3 mm以上的雨滴端增幅更明显;两个站点雨滴谱符合Gamma分布,形状参数和斜率参数满足二项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贝碧嘉(1816) 云系结构 雨滴谱 GAMMA分布
下载PDF
Advances in Cloud Physics and Weather Modific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9
10
作者 GUO Xueliang fu danhong +4 位作者 LI Xingyu HU Zhaoxia LEI Henchi XIAO Hui HONG Yancha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30-249,共20页
The capabilities of cloud-resolving numerical models,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s and cloud seeding have improved greatly over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subject of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ain progresses made in Chi... The capabilities of cloud-resolving numerical models, observational instruments and cloud seeding have improved greatly over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e subject of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ain progresses made in China in the areas of cloud modeling, field observations, aerosol–cloud interactions, the effects of urbanization on cloud and precipitation, and weather modification.Well-equipped aircraft and ground-based advanced Doppler and polarized radars have been rapidly applied in cloudseeding operations. The combined use of moder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has greatly decreased the blindness and uncertainties in weather-modification activities.Weather-modification models based on state-of-the-art cloud-resolving models are operationally run at the National Weather Modification Centre in China for guiding weather-modification programs.Despite important progress having been made, many critical issues or challenges remain to be solved, or require stronger scientific evidence and support, such as the chain of physical events involved in the effects induced by cloud seeding. Current important progresses in measurements and seeding techniques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and possibility to reduce these deficiencies. Long-term scientific projects aimed at reducing these key uncertainties are extremely urgent and important for weather-modific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VANCES cloud physics weather modification China
下载PDF
丙泊酚联合地佐辛麻醉在无痛胃肠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傅丹泓 高贤伟 彭梅静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2期92-94,116,共4页
目的探讨将丙泊酚配伍地佐辛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手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分析对患者麻醉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该院接收且符合实验标准的无痛胃肠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 目的探讨将丙泊酚配伍地佐辛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手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分析对患者麻醉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0年9月—2021年6月该院接收且符合实验标准的无痛胃肠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单纯应用丙泊酚进行麻醉,研究组患者在过程中给予丙泊酚配伍地佐辛,在手术完成后记录所有患者的疼痛状况。结果在手术完成后,研究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6,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手术后疼痛评分比较,研究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2.65±0.36)mL、术后苏醒时间(5.32±0.26)min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06、36.994,P<0.05)。结论在对无痛胃肠镜手术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时,将丙泊酚配伍地佐辛麻醉应用于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丙泊酚 地佐辛 血流动力学 影响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