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套盆地北缘色尔滕山河流地貌参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
作者 王平 宋金跃 +9 位作者 酆少英 高守杰 孟祥帅 刘栋梁 邓小娟 李倩 贾佳 花鑫升 宋威 王胜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5,共17页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山带地貌研究的结果显示地貌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关于岩性对地貌演化影响的报道较少。色尔滕山山前断裂为河套盆地北缘的一条重要控盆断裂,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震级地震(M6.4和M5.9)。前人活动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具有空间差异,中部乌加河镇活动性最强,两端逐渐减弱。但相对河套盆地北缘其他大型断裂(如狼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的地貌参数研究较少。同时其地貌演化特征及发育机理仍然不清楚,这些均制约了对该断裂的变形动力学理解。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该断裂进行详细的河流地貌学参数研究,包括使用Arcgis和Matlab脚本提取色尔滕山山前33条河流的子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和相应河道陡峭指数(K_(sn))、河道纵剖面及其裂点等地貌学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HI值大部分处于0.40~0.66之间,其中乌加河镇附近具有高值,流域盆地处于发育的壮年期。瞬态河道和稳态河道均沿着色尔滕山山前断裂走向分布,可能表明色尔滕山山前大部分河道目前处于瞬时地貌向均衡地貌演化阶段,并且通过对比发现瞬态河道裂点成因存在岩性和构造共同控制的现象。河道陡峭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乌加河镇附近(S13~S20)陡峭指数较大,向两边陡峭指数逐渐减小,在S8河流以西又有增大的趋势。通过结合岩性和降雨情况分析发现,河道陡峭指数除了受岩性抗侵蚀能力影响外,其分布还与色尔滕山山前断裂垂直滑移速率分布和垂直位错分布基本一致。综合来看,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是岩性差异和色尔滕山山前断裂活动分段差异性共同控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岩性和构造对地貌的协同塑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滕山山前断裂 面积-高程积分 河道纵剖面 裂点 陡峭指数
下载PDF
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
2
作者 田一鸣 姬计法 +8 位作者 袁洪克 酆少英 朱国军 张扬 张贵军 杨新友 何银娟 秦晶晶 安泰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4,330,共5页
为研究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完成2条跨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根据探测获取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石油地震剖面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临颍隐伏断裂位置、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结果表明,临颍断裂是一条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正断... 为研究临颍断裂浅部构造特征,完成2条跨断裂高分辨率地震反射剖面。根据探测获取的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石油地震剖面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临颍隐伏断裂位置、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结果表明,临颍断裂是一条整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的正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断裂上盘发育一个次级断裂,与主断层成反“Y”字形态。研究结果可为许昌市及邻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城镇规划及国土利用提供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颍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断层 构造特征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合肥段五河—合肥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秦晶晶 石金虎 +6 位作者 张毅 刘保金 姬计法 谭雅丽 袁洪克 酆少英 刘增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75-4485,共11页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合肥段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跨五河—合肥断裂还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合肥段是一个由多条主干断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近地表速度结构表现为凹隆相间的构造特征,且沉积盖层厚度明显受到郯庐断裂带分支断裂的影响和控制.五河—合肥断裂在P波速度结构剖面表现为高速和低速区的分界,对断裂两侧的地层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向下错断了盆地基底,向上错断了埋深21~35 m的中更新统下部地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认识五河—合肥断裂浅部构造形态提供了地震学依据,还可为该区断裂两侧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五河—合肥断裂 合肥盆地 初至波层析成像 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深反射大炮揭示的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地壳骨架结构 被引量:10
4
作者 酆少英 李秋生 +7 位作者 邓小娟 李井元 熊小松 卢占武 李文辉 王晓冉 吴庆宇 石金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8-839,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侧翼,揭示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有助于完整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的动力学过程,对构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至为关键.本研究对横过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15个大炮资料,进行... 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侧翼,揭示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有助于完整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的动力学过程,对构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至为关键.本研究对横过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15个大炮资料,进行了针对性静校正、去噪等处理和单次叠加成像,结果剖面显示了侧向碰撞带岩石圈结构的骨架特征:(1)双程走时(TWT)8~10 s的强反射(Tc)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Tc可能是大型滑脱构造的拆离面,其存在使上地壳的变形与下地壳解耦;(2)Moho间断面反射(Tm)为3~4个同相轴的窄带反射波组,横向不连续,与深大断裂交汇处被错断,但断距不大;(3)在兰坪—思茅地块下方TWT21 s和扬子克拉通西缘下方TWT22~24 s存在相向倾斜的反射波组(TL);以Tc、Tm和TL构成的骨架结构,定性地描绘出剖面下方岩石圈地幔以汇聚为主、地壳块体以侧向滑移为主和上地壳为薄皮逆冲或滑脱的分层动力学模式.该岩石圈变形样式明显不同于以正向碰撞挤压、地壳缩短垂向增厚为主的“冈底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 深反射地震剖面 大炮单次叠加剖面 地壳结构骨架 分层动力学模式
下载PDF
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 被引量:7
5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4 位作者 酆少英 李英康 黄兴富 陈宣华 常玉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9-1051,共13页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榆木山构造带 深部结构 隆升成因 深地勘查工程
下载PDF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资料中的面波与初至波研究剖面浅部结构 被引量:4
6
作者 邓小娟 酆少英 +2 位作者 左莹 何银娟 季通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5-431,共7页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 利用浅层反射地震数据的面波与初至波信息,采用多道面波分析法(MASW)得到浅部横波速度结构,再利用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得到纵波速度结构,进而得到纵横波速度比与泊松比数据。结合反射波叠加剖面与跨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浅部地层进行综合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浅部反射资料的缺失,对确定浅部断层的位置及性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道面波分析方法 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 浅层反射地震 浅部纵横波速度比 浅部泊松比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反射地震探测--以长江中下游铜陵地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5 位作者 秦晶晶 姬计法 王宏伟 魏学强 李稳 谭雅丽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为了实验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水体流动激发反射地震探测效果,在长江中下游安徽省铜陵段,采用气枪船长江航道流动激发、沿江岸布设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非纵弯线工作方式,得到了反映测线经过地区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反射地震数据。原... 为了实验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水体流动激发反射地震探测效果,在长江中下游安徽省铜陵段,采用气枪船长江航道流动激发、沿江岸布设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非纵弯线工作方式,得到了反映测线经过地区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的反射地震数据。原始资料信噪比较低,但部分资料不同部位仍可辨认出来自地壳及莫霍面反射波组。就传播距离而言,地震波传播的水平距离最大可达21km,垂直深度可达30km以上。在数据处理中,根据原始资料特点,针对性采用了非纵弯线面元定义、三维层析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及组合反褶积技术,最终得到的叠加时间剖面上具有丰富的壳内反射波组。结果显示,测线经过地区的地壳结构为双层结构,总厚度为30.0~36.0km。上地壳呈现隆坳相间的反射特征,下地壳存在多组叠层状弧型反射波组,莫霍面反射特征清晰,由2~3个反射同相轴组成,呈现SW端向NE段抬升的形态。剖面经过地区存在一个切穿下地壳和莫霍面的深部断裂,应该是长江深断裂的反映。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大容量气枪震源可应用于陆地流动水体地壳精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深地震反射探测 共中心面元 地壳精细结构
下载PDF
非纵弯线气枪震源陆地反射资料叠加成像 被引量:2
8
作者 秦晶晶 酆少英 +4 位作者 姬计法 王宏伟 魏学强 李稳 田一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2-603,I0002,共13页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深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2015年10月在安徽铜陵段开展气枪流动激发试验。该试验采用沿长江航道激发、岸边固定排列接收的工作方式,因受长江航道及江岸地形的影响,加上原始记录中干扰波发育、静校正问题突出等,基于...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深部地震探测中的应用,2015年10月在安徽铜陵段开展气枪流动激发试验。该试验采用沿长江航道激发、岸边固定排列接收的工作方式,因受长江航道及江岸地形的影响,加上原始记录中干扰波发育、静校正问题突出等,基于常规的共中心点叠加的数据处理方法已不再适用。为此,开展了针对性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本文采用初至波层析静校正、叠前多域多道集去噪以及非纵弯线共反射面元叠加等一系列处理技术,结果显示所获测线经过区域的深部构造叠加剖面较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非纵弯线 共反射面元叠加 安徽铜陵试验
下载PDF
利用二维活断层探测资料构建焦作地区浅层三维构造模型 被引量:3
9
作者 邓小娟 酆少英 +3 位作者 朱学申 何银娟 田一鸣 李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82-687,共6页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 3地层底界面、... 运用专业地震解释及构造建模软件,综合利用焦作地区地震数据、钻孔数据、地质信息对活断层二维浅层地震剖面进行层位与断层解释,同时对断层平面组合与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地质资料与地震数据的有机结合,构建近地表Q 3地层底界面、Q地层底界面、N地层底界面分布模型和第四纪断层模型。以第四纪断层模型为基本骨架,以近地表地层分布为主要分层,模拟Q-Q 3地质体、N-Q地质体的构造形态和断层发育情况,系统反映近地表N地层底界面至Q 3地层底界面的空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探测 焦作地区 三维构造模型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反射地震探测技术——以“地学长江计划”铜陵段试验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宏伟 酆少英 +3 位作者 秦晶晶 姬计法 魏学强 李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0-591,I0001,共13页
为了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探测区域结构以及在内陆水体进行水陆联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015年在安徽铜陵完成了长江航道走航激发、陆地接收反射波的“地学长江计划”铜陵段试验。本文从试验观测系统、共中心点分布、覆盖次数以及单炮数... 为了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探测区域结构以及在内陆水体进行水陆联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015年在安徽铜陵完成了长江航道走航激发、陆地接收反射波的“地学长江计划”铜陵段试验。本文从试验观测系统、共中心点分布、覆盖次数以及单炮数据属性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大容量气枪震源陆地反射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①大容量气枪震源在内陆水体激发能够用于地壳结构的探测;②在水陆联测勘探中,根据目标层段合理设计反射角,能够有效地解决小炮检距反射角不足、大炮检距能量弱的问题;③在进行弯线数据采集时,需要对观测系统进行设计,以提高共中心面元的有效覆盖次数;④根据气枪震源容量的大小,进行最大、最小炮检距设计,是确保面元成像速度分析精度和面元炮检距属性分布合理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反射地震探测 安徽铜陵段试验 观测系统
下载PDF
浅层地震资料揭示的驻马店地区上蔡岗断裂浅部构造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国军 袁洪克 +6 位作者 侯黎华 酆少英 秦晶晶 韩健 王宏伟 刘增祺 王景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已有资料显示上蔡岗断裂为隐伏逆断层,为研究上蔡岗断裂浅部构造特征,笔者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探测,获得4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本文根据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上蔡岗断裂浅部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 已有资料显示上蔡岗断裂为隐伏逆断层,为研究上蔡岗断裂浅部构造特征,笔者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探测,获得4条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本文根据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并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上蔡岗断裂浅部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上蔡岗断裂为1条走向北北西、倾向北东东的逆断层,在岗地中部存在1条次级断层,与主断层呈反y形构造,与岗地地表形态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为驻马店市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城市规划提供地质和地球物理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马店 上蔡岗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隐伏逆断层
下载PDF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王宏伟 田晓峰 +3 位作者 酆少英 秦晶晶 谭雅丽 魏学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440,共7页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地壳结构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前景,在安徽长江中下游池州—铜陵段完成气枪震源流动水体激发、岸上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探测试验,获得测线下方反射地震数据剖面。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 为探索大容量气枪震源在陆内地壳结构反射地震探测中的应用前景,在安徽长江中下游池州—铜陵段完成气枪震源流动水体激发、岸上反射地震仪器接收的探测试验,获得测线下方反射地震数据剖面。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内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的地震波信号具有传播距离远、穿透深度大等特点,在距炮点13 km处获得清晰地震波初至起跳信号,纵向上双程走时10.5 s可分辨出连续反射震相,推测为Moho面在剖面上的显示。通过试验对比选取最大覆盖次数面元网格输出线,最终获得较为清晰的叠加剖面,达到探测目标,证明气枪震源作为新型人工震源,可用于陆内流动水体反射地震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容量气枪震源 反射地震勘探 共中心面元 观测系统
下载PDF
用地震反射剖面研究汤阴地堑上地壳结构与断裂特征
13
作者 花鑫升 酆少英 +4 位作者 姬计法 石金虎 赵成彬 秦晶晶 李吉昌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1-820,共10页
汤阴地堑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是太行山前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为研究汤阴地堑上地壳结构和断裂特征,利用安阳市与新乡市活断层探测获得的深、浅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研究区已有地震、地质资料,对汤阴地堑浅部结构、汤东断裂特... 汤阴地堑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是太行山前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为研究汤阴地堑上地壳结构和断裂特征,利用安阳市与新乡市活断层探测获得的深、浅地震反射剖面,结合研究区已有地震、地质资料,对汤阴地堑浅部结构、汤东断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汤阴地堑北部与南部地壳结构差异明显。地堑北部是由汤东断裂控制的半地堑,地堑内反射震相丰富、反射波层组关系清晰,多组新生代、古生代沉积层强反射不整合地覆盖在自西向东倾伏的结晶基底反射Tg上,且随着深度增加,地层倾角增大,显示出明显的多期掀斜运动特征。地堑南部表现为由汤东、汤西断裂共同控制的断陷型地堑,地堑内新近系底界面反射波TN自西向东倾伏,其下为一些横向呈水平或东倾、延续性较短的反射震相。地堑南部与北部不同的反射震相特征表明,测线控制区域内的汤阴地堑沉积环境与运动特征可能有所差异。汤东断裂为走向NE,倾向NW的铲型正断层,汤西断裂为走向NE、倾向SE的正断层,北部中深层地震反射剖面上未发现该断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阴地堑 汤东断裂 地震反射剖面 浅层地震勘探
下载PDF
浅层地震剖面揭示固原市清水河东侧断裂特征
14
作者 花鑫升 姬计法 +3 位作者 酆少英 杜鹏 宋威 刘增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94-797,共4页
为查明清水河东侧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探测,获得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剖面。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对该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清水河东侧... 为查明清水河东侧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探测,获得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叠加剖面。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该区域地质资料,对该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清水河东侧断裂为一条走向近SN、倾向E的逆断层,其浅部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构造,并错断埋深约10~30 m的第四系沉积层,属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市 活断层探测 浅层地震剖面 清水河东侧断裂
下载PDF
太行山南端浅层速度结构成像和隐伏断裂探测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增波 刘保金 +4 位作者 姬计法 酆少英 袁洪克 谭雅丽 王宏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2,共5页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 利用太行山南端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运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基底面展布形态,发现剖面浅部的P波速度变化与沉积盖层厚度和断裂分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利用跨断裂完成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区域内2条第四纪隐伏活动断裂进行高分辨率成像。结果表明,汤西断裂为东倾的正断层,控制汤阴地堑的西边界,活动年代为中更新世;汤东断裂为西倾的正断层,是汤阴地堑的主控边界断裂,活动年代为晚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端 初至波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浅层地震勘探 活动断层
下载PDF
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研究吴忠地区崇兴断裂精细结构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倩 谭雅丽 +5 位作者 姬计法 焦德成 花鑫升 酆少英 刘增祺 郭新景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6-240,共5页
为了研究宁夏吴忠地区东部隐伏断层的位置、空间展布以及内部构造特征,在可能存在崇兴断层的位置布设了几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反射测线。结果表明,崇兴断层为走向北北东、倾向西西北的正断层。浅层反射地震测线控制的崇兴断层延伸长度... 为了研究宁夏吴忠地区东部隐伏断层的位置、空间展布以及内部构造特征,在可能存在崇兴断层的位置布设了几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反射测线。结果表明,崇兴断层为走向北北东、倾向西西北的正断层。浅层反射地震测线控制的崇兴断层延伸长度约12 km,断层倾角较陡,近于直立,南部的WJQ测线上的断点F_(P1)揭示该断层可分辨上断点错断了第四系底界面T_Q,而向北的SJDD测线上的断点F_(P5)和WJZ测线上的断点F_(P6)揭示,该断层向上错断了第四系内部界面T_(02),反映该断层活动性具有北段相对强而南段相对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层 浅层地震剖面 钻孔地质剖面 断裂内部构造特征
下载PDF
宁夏吴忠地区北部的浅部结构和隐伏断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倩 姬计法 +5 位作者 焦德成 谭雅丽 花鑫升 酆少英 刘增祺 郭新景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7-154,共8页
应用浅层地震勘探法对宁夏吴忠地区北部的浅部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2条隐伏断裂,分别为银川主断层南段和新华桥断层。推测银川主断层南段为近SN走向的W倾正断层,断层下盘地层界面一般呈近水平状展布,而在... 应用浅层地震勘探法对宁夏吴忠地区北部的浅部地壳结构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2条隐伏断裂,分别为银川主断层南段和新华桥断层。推测银川主断层南段为近SN走向的W倾正断层,断层下盘地层界面一般呈近水平状展布,而在断层上盘,T_Q及其以下的地层界面向断面方向倾伏并显示出逆牵引现象,断层向上错断了第四系内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及浅层地震探测结果共同揭示新华桥断层为一条走向NE,倾向SW的正断层,深、浅地震测线控制的新华桥断层延伸长度9 km左右,向上错断了第四系内部的T_(02)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裂 浅层地震勘探 地壳结构 钻孔地质剖面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Chuan-Dian Block Revealed by Deep Seismic Soun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Outward Expansion of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
18
作者 XIONG Xiaosong WANG Guan +4 位作者 LI Qiusheng LU Zhanwu GAO Rui feng shaoying WU Guo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932-1944,共13页
The Chuan-Dian Block(CDB)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active regional faults.The present tectonic condition with 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is cl... The Chuan-Dian Block(CDB)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active regional faults.The present tectonic condition with 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ngoing collision of the India and Eurasia plates since 65 Ma.The study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is area is key to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deep geodynamics of the lateral collision zone of the Tibetan Plateau.Deep seismic sounding is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with which to unravel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whole crust.Since the 1980s,19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have been captured within the CDB area.In this study,w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19 profiles in this area,then image the 3D crustal velocity,by sampling with a 5 km spacing and 2D/3D Kriging interpo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The Moho depth in the study area deepens from 30 km in the south to 66 km in the north,whereas there is no apparent variation from west to east.The Pn wave velocity is higher in stable tectonic units,such as 7.95 km/s in the Lanping-Simao block and 7.94 km/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than in active or mobile tectonic units,such as 7.81 km/s in the Baoshan block,7.72 km/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and 7.82 km/s in the Zhongdian block.(2)The crustal nature of the Tengchong block,the northern Lanping-Simao block and the Zhongdian block reflects a type of orogenic belt,having relatively strong tectonic activities,whereas the crustal nature of the central Lanping-Simao block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represents a type of platform.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upper-middle crust velocity,Moho depth and Pn wave velocity to both sides of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reflect that they are clearly ultra-crustal.(3)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velocity zones in the crust,the crustal material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flowing in a NW–SE direction to the north of 26°N and to the west of 101°E,then diverting to flowing eastwards to the east of 101°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eismic sounding crustal structure outward expansion Chuan-Dia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Exploration of Suspected Surface Ruptures of the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at Frontal Areas of Longmenshan Using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被引量:1
19
作者 Liu Baojin Yang Xiaoping +1 位作者 feng shaoying Kou Kunp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3期299-309,共11页
The great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was generated by abrupt faulting in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earthquake not only produced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Yingxiu-... The great M_S8.0 Wenchuan earthquake on May 12,2008 was generated by abrupt faulting in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along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The earthquake not only produced surface ruptures along the Yingxiu-Beichuan and Guanxian-Jiangyou faults,but also surface ruptures,arching of highway pavement,sand-boils and waterspouts in various degrees in areas such as Shifang and Mianzhu on the Chengdu Plain. To understand the shallow geological structures under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a 6350m long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in near-EW direction was performed. This profile is located at Shigu town,Shifang city,where a suspected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discovered. In this study,a group interval of 3m,shotpoint interval of 18m,and a 300-channel 25-fold observation system were used. In consideration of both near-surface reflections and dipping interface imaging,we adopted the split-spread geometry and asymmetrical zero-offset receiving technique. To better suppress random-noise and rais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of seismic data,30 times vertical stacking of vibrator signals was made for each common-shot gather after correlation of individual records. By using the above work method and spread geometry,we obtained high-resolution images of structures in the depth range of 15m~800m after data processing. The result shows the existence of buried thrust faults thrusting to the plain area and back-thrust faults under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buried thrust faults may be the main cause for folding and deformation in near-surface strata and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反射 地震破裂 龙门山 汶川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Buried Active Faults:an Example of the Yinchuan Buried Active Fault 被引量:1
20
作者 Chai Chizhang Meng Guangkui +9 位作者 Du Peng Wang Yin Liu Baojin Shen Weihua LeiQiyun Liao Yuhua Zhao Chengbin feng shaoying Zhang Xuehui Xie Xiaof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multi-approach,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buried faults in thick Quaternary sediment regions by taking the test exploration of the Yinchuan active fault as example.Based o...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multi-approach,multi-level exploration of buried faults in thick Quaternary sediment regions by taking the test exploration of the Yinchuan active fault as example.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previous data,we choose the Xinqushao Village of Xingqing District of Yinchuan City as the test site for the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Firstly,we adopted shallow seismic investigation with group intervals of 10m,5m and 1m to gradually trace layer by layer the master fault of the Yinchuan buried fault from a deep depth to a shallow depth where drilling could be used.Then,with composite geological profile drilling,we determined the precise location and dip angle of the fault.The drilling show the buried depth of the upper offset point is 8.3m.Finally,large-scale trenching revealed that the actual buried depth of the upper offset point of the fault is 1.5m from the ground surface and there ar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of 5 stages.Combined with the preliminary result of corresponding sample age,we conclude the Yinchuan buried fault is a mid to late Holocene active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勘探工作 偏移量 银川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