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2年4月11日M8.6印度洋地震的深远影响:短期全球触发后为更长期全球阴影
1
作者 fred f.pollitz Roland Bürgmann +2 位作者 Ross S.Stein Volkan Sevilgen 孙素梅 《世界地震译丛》 2015年第2期105-123,共19页
2012年4月11日发生的M8.6印度洋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洋内走滑大地震。在几天中,距离震中很远(数千千米)处的全球M≥4.5和M≥6.5地震活动发生率都有提高。走滑型主震通过其勒夫波触发了全球性的走滑余震,并持续了数天。但在随后的95天中,M... 2012年4月11日发生的M8.6印度洋地震是一次不寻常的洋内走滑大地震。在几天中,距离震中很远(数千千米)处的全球M≥4.5和M≥6.5地震活动发生率都有提高。走滑型主震通过其勒夫波触发了全球性的走滑余震,并持续了数天。但在随后的95天中,M≥6.5地震的活动率下降到零,而在此期间M≤6.0的全球地震发生率则与背景接近。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震后95天的时间内很少不发生M≥6.5的地震,大型主震之后更是没有过。同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历次大主震(M≥8)后的静止期或者是非常短,或者是在给定主震后经过很长时间才开始,对于这一点我们无法给出相应的物理解释。2012年主震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短暂的全球地震活动增多和随后很长的静止期。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且可以将这种模式解释为全球断层系动态应力作用的结果。瞬时动态应力可以促进短期的触发,但自相矛盾的是,它也可以暂时抑制破裂,直到背景构造负荷将断层系恢复到主震前的应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印度洋 触发 短期 全球地震活动 阴影 物理解释 应力作用
下载PDF
北美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幕式运动
2
作者 fred f.pollitz 丁禾 《海洋地质译丛》 1989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两个绝对角速度矢量以及距今大约9百万年时的一次变化,提出了距今20—0百万年期间北美板块的运动模式.模式中包含一些新的地质制约条件,提出这些制约条件的根据是:(1)识别出距今9百万年时北美板块运动的一次间断;(2)重新验证了冰岛... 利用两个绝对角速度矢量以及距今大约9百万年时的一次变化,提出了距今20—0百万年期间北美板块的运动模式.模式中包含一些新的地质制约条件,提出这些制约条件的根据是:(1)识别出距今9百万年时北美板块运动的一次间断;(2)重新验证了冰岛热点和黄石热点的轨迹;(3)经过改进的现代北美-太平洋板块相对运动轮廓,以及(4)修正后的太平洋板块绝对运动史。这种两期运动模式与北美晚新生代的地史是一致的。这一运动摸式与以前的太平洋板块运动模式相结合,可以具体地判定距今15—0百万年期间北美-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历史,并与已知的地史进行对比。这些模式结合在一起,可以解决两个板块的绝对运动模式与相对运动模式之间的许多矛盾。北美板块运动模式对于距今9百万年时的变化事件最有意义,那次变化引起了美国西部的断裂作用、加勒比板块北部边界的强烈挤压变形、阿留申岛弧火山活动的间断以及小安的列斯岛弧方向的变化。根据这些现象增强了主要板块是刚性的,而且能将应力传输很远的概念。该模式有助于对北美板块边界中观测较少的地区的历史作出解释。要想使板块的运动产生变化,必须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力。作者把板块看成的是均匀粘滞流体上的球形刚体壳。西北太平洋地区东北向的作用力导致了观测到的那种北美板块运动变化。这个力与大约5百万年后太平洋板块运动产生巨大变化的力非常相似。作者认为,这两次变化都是由一种相同的地慢作用引起的,而且这种地幔作用与西北太平洋俯冲岩石圈插入下地慢的能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快 幕式运动 太平洋 北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