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生物学在肠道微生态疗法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梦学 王丽娜 黄鹤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2年第1期35-52,共18页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工业化世界的发展加速了对肠道菌群研究从“传统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变,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已成为解决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播难题的核心策略之一。然而,目前开发的靶向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 肠道菌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工业化世界的发展加速了对肠道菌群研究从“传统结构”向“工业结构”的转变,而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衡已成为解决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播难题的核心策略之一。然而,目前开发的靶向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传统微生态疗法,如益生元疗法、益生菌疗法和粪菌移植疗法,只有少数被用于临床多发难治性重大慢病的防治,且出现了可控性差、菌群遗传背景不清晰等安全问题。合成生物学技术手段的迭代发展推动了新型微生态药物的研发,成为对重大慢病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施策的关键。本文首先以消化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干预和治疗为切入点,回顾了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设计构建工程益生菌的研究进展,并对以工程益生菌为核心的微生态疗法在上述重大慢病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考虑到单一工程益生菌的负荷和抗干扰能力等问题,本文还提出了利用工程益生菌构建人工合成肠道菌群开发新一代微生态疗法的设想,分析了这一过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工程益生菌和人工合成肠道群落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双向转化提供借鉴,从而推动新型微生态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慢性疾病 微生态疗法 益生元 益生菌 粪菌移植 工程益生菌 人工合成菌群
下载PDF
ROV在海上风电水下检查和施工辅助决策中的应用与研究
2
作者 代鑫 彭望 +3 位作者 赵旭 李长雁 高梦雪 王月 《陕西水利》 2023年第2期137-139,共3页
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之一,已成为全球风电发展的研究热门。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导向,我国海上风电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工程投产运营,海上风电的施工辅助决策和运维检查需求越来... 海上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之一,已成为全球风电发展的研究热门。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导向,我国海上风电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工建设,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工程投产运营,海上风电的施工辅助决策和运维检查需求越来越大,而当前海上风电工程施工与运行维护中,大多采用潜水员下水作业的方式,该手段作业安全风险较大、成本较高、效率较低。而水下无人潜航器(ROV)可完美解决以上问题,近几年随着国内、国外ROV技术的不断成熟,ROV的稳定性、传感器的多样性、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ROV在海上油田、水电水利等领域均取得了很大进展,所以ROV在海上风电施工辅助决策、运维检查方面必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结合水下无人潜航器的特点和技术手段对于其在海上风电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V 海上风电 光学探测 二维图像声呐
下载PDF
天津市儿童中人偏肺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分子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蕊 郭丽茹 +5 位作者 孔梅 邹明 刘小畅 王涛 高梦雪 李晓燕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8-595,共8页
目的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3月以及2021年10月—2022年3月两个流感流行季天津地区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全基因组特征,丰富我国hMPV的全基因组数据库。方法收集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 目的分析2020年10月—2021年3月以及2021年10月—2022年3月两个流感流行季天津地区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全基因组特征,丰富我国hMPV的全基因组数据库。方法收集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患者的咽拭子样本共1040例,采用微流体芯片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对hMPV阳性样本采用RT-PCR扩增其全基因组,全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序列测定,使用CLC、DNAStar和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组装,分析其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1040例咽拭子样本中共检出25例hMPV阳性样本,检出率为2.40%,3~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最高,为3.71%(16/431)。在流感流行季中,hMPV流行高峰在12月份,其检出率为6.67%(12/180)。测序成功的12株序列中有7株为B2型、4株为A2b型、1株为B1型。其中G基因变异最大,有3株A2b型的G基因中存在111nt-dup的核苷酸重复。结论天津地区流感流行季中,hMPV的流行高峰为12月份,流行株以B2型为主,除G基因变异较大之外,其他基因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偏肺病毒 流行特征 系统发育分析 呼吸道感染
原文传递
基于流感病毒载体的人偏肺病毒疫苗的构建及制备
4
作者 高梦雪 刘晓曼 +5 位作者 郭丽茹 孔梅 庄志超 于爱萍 李蕊 李晓燕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目的构建和制备以流感病毒为载体嵌合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抗原表位的重组病毒株。方法利用8质粒系统共转染293 T/MDCK细胞, 制备嵌合有HMPV抗原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重组流感病毒株以A/PR/8/34的内部基因(PB1、PB... 目的构建和制备以流感病毒为载体嵌合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 HMPV)抗原表位的重组病毒株。方法利用8质粒系统共转染293 T/MDCK细胞, 制备嵌合有HMPV抗原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重组流感病毒株以A/PR/8/34的内部基因(PB1、PB2、PA、NP、NS、M、HA、NA)作为骨架, 同时通过基因改造, 将HMPV的B细胞表位插入HA基因中, 将HMPV的CTL+Th细胞表位插入到NA基因中。采用"7+1"模式, 利用反向遗传学制备重组流感病毒株。制备成功后, 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 测定血凝素(HA)的活性、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及生长曲线对重组病毒株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将HMPV的抗原表位插入到流感病毒基因组中, 并制备出两株嵌合有HMPV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 分别命名为FLU/HMPV/B和FLU/HMPV/CTL+Th, 其中HA均为27, TCID50分别为105.2/ml和105.0/ml。经SPF鸡胚传代3次, 两株重组病毒株可稳定增殖。经全基因组测序鉴定, FLU/HMPV/B嵌合有HMPV的B细胞表位, FLU/HMPV/CTL+Th嵌合有HMPV的CTL和Th细胞表位。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两株重组病毒株均可在鸡胚中有效复制。结论成功制备出两株嵌合有HMPV表位的重组流感病毒株, 重组病毒株从生长特性以及遗传稳定性的结果来看, 其符合继续开展下一步动物实验的要求, 后续将通过小鼠实验对重组疫苗株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保护效果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最终为实现"一苗两用"或"一苗多用"提出新的思路, 也为HMPV疫苗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病毒载体 人偏肺病毒 反向遗传学 重组病毒株
原文传递
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东方黏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防效
5
作者 陈冉 高梦雪 +8 位作者 雒珺瑜 王丽 朱香镇 张开心 李东阳 高雪珂 姬继超 崔金杰 马德英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为有效防控重要农业害虫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筛选适用农药及适用剂量,指导田间科学用药。[方法]在室内采用表面涂抹法用不同稀释倍数的2种酰胺类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四唑虫酰胺对东方黏虫3龄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在... [目的]为有效防控重要农业害虫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筛选适用农药及适用剂量,指导田间科学用药。[方法]在室内采用表面涂抹法用不同稀释倍数的2种酰胺类杀虫剂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四唑虫酰胺对东方黏虫3龄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在室外采用喷雾法评价溴虫氟苯双酰胺与四唑虫酰胺对东方黏虫3龄幼虫的田间防效。[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24、48、72 h的LC_(50)值分别为0.312、0.161、0.137 mg/L,四唑虫酰胺处理24、48、72 h的LC_(50)值分别为2.224、1.310、0.871 mg/L。溴虫氟苯双酰胺对东方黏虫的生物活性优于四唑虫酰胺。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四唑虫酰胺在用量29.25、45.00 g a.i./hm^(2)水平下,药后1 d防效为71.34%、60.55%;药后7 d防效为100%、92.86%。[结论]溴虫氟苯双酰胺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可以用作应急防治东方黏虫幼虫的推荐药剂。四唑虫酰胺发挥作用较为缓慢,随着时间增加死亡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黏虫 溴虫氟苯双酰胺 四唑虫酰胺 室内生物活性 田间药效
原文传递
三叶崖爬藤查耳酮异构酶基因克隆与外源诱导表达及酶活性分析
6
作者 郦露群 龚一富 +2 位作者 宋奕珩 高孟雪 王何瑜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77-1685,共9页
目的克隆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查耳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探究CHI基因对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分析三叶崖爬藤转录组,获得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 目的克隆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查耳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基因,探究CHI基因对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途径的调控作用。方法分析三叶崖爬藤转录组,获得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幼叶及吲哚-3-乙酸(3-indoleacetic acid,IA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YE)等诱导条件下CHI基因的表达量,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含量和CHI酶活性变化,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全长为1096 bp(GenBank序号:OQ588006),含有1个长为71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7个氨基酸。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分子式为C1148H1819N285O348S5,等电点(PI)为5.28,相对分子质量为25340,编码的氨基酸全都在膜外,不具跨膜结构,也不存在信号肽。三维空间结构分析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呈明显的倒置三明治状折叠结构,属于Chalcone-3超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蛋白序列与葡萄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CHI基因在三叶崖爬藤根、茎、块茎、老叶和幼叶等不同组织中均表达。诱导分析结果表明,5种外源诱导物质均提高了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ABA诱导后CHI基因表达水平在72 h达到最高,其余诱导处理CHI基因表达量均在96 h达到最高,CHI酶活性均在96 h达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叶崖爬藤黄酮含量与CHI基因表达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CHI酶活性存在极显著正相关(R 2=0.453)。结论成功克隆了三叶崖爬藤CHI基因,该基因在三叶崖爬藤各组织中均表达。IAA、MeJA、ABA、SA和YE均促进CHI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上升,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三叶崖爬藤黄酮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崖爬藤 查耳酮异构酶 黄酮 克隆 外源诱导 酶活性
原文传递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al dynamics,and gene temporal expressions across various development stages of Aphis gossypii sexual female
7
作者 LÜJingli WANG Liuyu +10 位作者 ZHANG Kaixin LI Dongyang gao mengxue GUO Lixiang TANG Zhijuan gao Xueke ZHU Xiangzhen WANG Li JI Jichao LUO Junyu CUI Jinjie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4期372-385,共14页
Background Aphis gossypii(Hemiptera:Aphididae)is a worldwide polyphagous phloem-feeding agricultural pest,and it can produce offspring by sexual or asexual reproduction.Compared with dozens of generations by parthenog... Background Aphis gossypii(Hemiptera:Aphididae)is a worldwide polyphagous phloem-feeding agricultural pest,and it can produce offspring by sexual or asexual reproduction.Compared with dozens of generations by parthenogenesis,sexual reproduction is performed in only one generation within one year,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exual reproduction of A.gossypii.In this study,sexual females of A.gossypii were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rough a previously established induction platform,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al dynamics,and temporal gene expression were examined.Subsequently,signaling pathways potentially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growth,development,and reproduction of sexual female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from the 1st instar nymph to adult,sexual females exhibited a gradually deepened body color,an enlarged body size,longer antennae with a blackened end,and obviously protruding cauda(in adulthood).The anatomy found that the ovaries of sexual females developed rapidly from the 2^(nd)instar nymph,and the embedded oocytes matured in adulthood.In addition,time-course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cross the development of sexual females fell into 9 clusters with distinct patterns,in which gene expression levels in clusters 1,5,and 8 peaked at the 2^(nd)instar nymphal stage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up-regulated genes,suggesting that the 2^(nd)instar nymph was an important ovary development period.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pathway enrich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genes in the sexual female adult were enriched in the 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 and Forkhead box O(FoxO)signaling pathway,highlighting their important role in sexual female adult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Conclus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sexual female at each developmental stage were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In addition,time-course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suggest genes enriched in the 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 and FoxO signaling pathway probably contribute to regula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oocyte maturation of sexual females.Overall,these findings will facilitate the regulating mechanism research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exual females by providing candidate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his gossypii Sexual fema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ogenesis Time-course transcriptome
下载PDF
奥密克戎BA.1感染后成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定期动态观察分析
8
作者 高梦雪 雷玥 +9 位作者 郭丽茹 曲江文 王鹤霏 刘晓曼 李蕊 孔梅 庄志超 谭昭麟 李晓燕 张颖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17-2121,共5页
目的分析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1后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和抗体变化规律,以评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8日至2月2日天津市津南区感染BA.1的患者104例,对照组与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和接种疫苗情况1∶1匹配。采集病例组患者... 目的分析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1后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和抗体变化规律,以评估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8日至2月2日天津市津南区感染BA.1的患者104例,对照组与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和接种疫苗情况1∶1匹配。采集病例组患者感染后第3、6和9个月血清,同期采集对照组的血清。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方面进行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IL-5及γ干扰素浓度(IFN-γ)以及IgG、IgG1和IgG2的阳性率。结果BA.1感染后6个月病例组患者IFN-γ浓度最高为145.4 pg/ml,随后浓度降低;IL-4与IL-5浓度在感染后6个月开始降低(均P<0.001),在BA.1感染后6个月病例组IgG2阳性率与同期对照组无差异,而第9个月时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03);BA.1感染后3个月IFN-γ/IL4的比值病例组低于对照组(P<0.001),至感染9个月后病例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感染BA.1第3个月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处于受损状态,6个月后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二次感染风险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密克戎BA.1 细胞因子 抗体检测 疫苗接种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