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魏鹏程 张芮 +4 位作者 王建旺 高彦婷 张权宏 焦兆祥 李鸿雁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6-109,共4页
试验旨在探明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甘肃省中部的永登县中川镇廖家槽进行田间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陇青贮1号”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普通白色地膜(M1)、黑色地布(M2)、生物降解膜(M3)、液态地膜... 试验旨在探明不同覆盖材料对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甘肃省中部的永登县中川镇廖家槽进行田间试验,以青贮玉米品种“陇青贮1号”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普通白色地膜(M1)、黑色地布(M2)、生物降解膜(M3)、液态地膜(M4),测量株高、茎粗、叶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果穗产量、果穗率、籽粒含水率、全株含水率、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结果显示,成熟期M1玉米的株高较M2、M3、M4分别高0.7%、7.7%、14.2%。M1、M2、M3、M4在拔节期对玉米茎粗、株高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成熟期单株叶面积表现为M4>M2>M1>M3。与M2、M3、M4处理相比,M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高122.2%、68.7%、68.3%,果穗产量分别高26.6%、24.7%、57.8%,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5%、9.0%、10.2%,干草产量分别提高20.4%、25.2%、36.9%。果穗率、籽粒含水率表现为M4>M2>M3>M1,全株含水率表现为M4>M3>M2>M1。研究表明,液态地膜不利于西北地区青贮玉米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地膜覆盖 生长性状 产量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水力学“两模块、三方程、四应用”模式设计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彦婷 张芮 +1 位作者 张彦洪 王玉才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26-130,共5页
针对水力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基于OBE理念进行反向设计,明确水力学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了以“两模块、三方程、四应用”为框架的水力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教学过程,评估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构建“线上线下”联动... 针对水力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基于OBE理念进行反向设计,明确水力学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建立了以“两模块、三方程、四应用”为框架的水力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教学过程,评估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教学新模式,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创新水力学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教育理念 水力学 线上线下联动 教学设计
下载PDF
高职扩招背景下林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静 姚婕敏 +2 位作者 王晓宇 高燕婷 廖金铃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第50期109-112,共4页
林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高职扩招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举措。高职扩招为林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为了培养与社会和国家... 林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障。高职扩招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举措。高职扩招为林业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为了培养与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优质林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探讨高职扩招的意义和在分析林业类专业扩招生生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效的教学组织;对扩招生要改进结果评价、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针对扩招生制度配套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培养途径,以期为高职扩招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扩招 林业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中国新闻网站的网络传播结构及其影响力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廖圣清 方圆 +1 位作者 李晗 高彦婷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9,119,共16页
本研究以"十九大"重大政治事件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资质的新闻网站之间的引用关系网络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新闻网站的新闻传播网络结构、议题相似情况以及不同属性网站的影响力与聚类特性,探讨了在重大新闻事件传播... 本研究以"十九大"重大政治事件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有资质的新闻网站之间的引用关系网络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新闻网站的新闻传播网络结构、议题相似情况以及不同属性网站的影响力与聚类特性,探讨了在重大新闻事件传播的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网络的结构及其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网站 新闻传播网络 网络结构
原文传递
糖尿病肾病患者CD147的表达和意义
5
作者 孙燕 高妍婷 +2 位作者 王琼 王晓明 董倩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9期3711-3714,共4页
目的:研究CD147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的表达,分析CD147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肾病内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A组)... 目的:研究CD147在2型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的表达,分析CD147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肾病内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根据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标准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A组),大量白蛋白尿组(B组),肾功能损害组(C组),以及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为对照组(D组),收集受试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及尿液CD147、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B组、C组的血清CD147,尿CD147逐渐升高,C组与A组、B、D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B组与A组及D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C组血TGFβ1与A组、B组、D组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D147与尿CD147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618(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D147与UACR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503(P<0.01),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557(P<0.05)。尿CD147水平与UACR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425(P<0.01)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312(P<0.05)。血TGFβ1水平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22(P<0.05)。结论:CD147与糖尿病肾病进展有关,并对糖尿病肾病间质纤维化诊断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CD147 转化生长因子 间质纤维化
原文传递
人树突状细胞的大量培养及鉴定
6
作者 彭霞 李延宁 +5 位作者 蔺丽慧 赵金艳 高燕婷 戈伊芹 黄雨霁 李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20期3801-3805,共5页
目的:探讨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大量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34^(+)干细胞;采用含有TPO、SCF、Flt3L和IL-3的扩增培养基培养1周,以及含有SCF、Flt3L、GM-CSF和IL-4的分化培养基培养2-3周,获得CD34^(+)细胞来源树突状... 目的:探讨人树突状细胞体外大量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CD34^(+)干细胞;采用含有TPO、SCF、Flt3L和IL-3的扩增培养基培养1周,以及含有SCF、Flt3L、GM-CSF和IL-4的分化培养基培养2-3周,获得CD34^(+)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牛鲍氏血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和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以含有TPO、SCF、Flt3L和IL-3的培养基扩展培养一周,及含有SCF、Flt3L、GM-CSF和IL-4的培养基诱导分化3周,可获得大量悬浮细胞;细胞数目扩增倍数约达50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悬浮细胞有明显的树突状凸起;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悬浮细胞中CD141和CD11c双阳性细胞(等同于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比例达30%,此群细胞高表达HLA-DR和CD209,低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细胞寿命较短,40天时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和CD34^(+)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数目急剧减少。结论:采用多细胞因子联合刺激可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为树突状细胞的特性及功能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干细胞 CD209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Pattern Identification on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被引量:6
7
作者 ZHANG Yu QIAN Li-li +5 位作者 SHEN Jian-ping CHEN Jun-fa gao yan-ting XIANG Jing-jing YE Bao-dong ZHOU Yu-hong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469-473,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reatment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pattem identification on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of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MDS were randomly an...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treatment based on Chinese medicine pattem identification on cellular immunophenotype of th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MDS were randomly and equally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a randomized digital table. Thirty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cluded 3 risk levels (low, moderate and high risks) with each level 10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which was also us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Zuogui Pill (左归丸) and Yougui Pill (右归丸) for low risk patients; Qingwen Baidu Decoction (清瘟败毒饮) and Bazhen Decoction (八珍汤) for moderate risk patients; Gexia 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 and Qinghao Biejia Decoction (青蒿鳖甲汤) combined with Shiquan Dabu Decoction (十全大补汤 ) for high risk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of overatl response rate and immunophenotype (CD13, CD14, CD15, CD33 and CD34) of each group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low risk and moderate risk patients (P=0.029),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of overall response rat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high risk patients (P=0.089). The expressions of CD13, CD14, CD33 and CD34 in all three risk level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while CD15 in all three risk level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after the treatment (P〈0.05 or P〈0.01). Meanwhile, the difference values of CD13 and CD33 in low risk level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D33 and CD34 in moderate risk level of the treatment group as well as CD34 and CD15 in high risk level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all grea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and the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or P〈0.01). Conclusions: It show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if the MDS patients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therapy. Since the treatment may inhibit the malignant clones and improve the dysmaturity of granulocyte differentiation, it is a feasible op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identification IMMUNOPHENOTYP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