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探析
1
作者 高永鹏 孙雅昕 阚玉帆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127-130,共4页
目的:文章旨在探析“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为河北省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后梳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 目的:文章旨在探析“双创”背景下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为河北省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后梳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包括加强保护与传承、提高国内外地位、完善发掘机制、推动融媒体发展等方面。结果:河北优秀传统文化是河北省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具有深厚的历史性、丰富多样性和强烈的创新性,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河北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双创”背景下采取有效策略,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结论: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要坚持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认清文化价值,发挥文化作用,同时要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借鉴借力、创新创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为河北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昌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1980—2019年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冰川物质平衡模拟
2
作者 肖乐天 吴坤鹏 +7 位作者 刘时银 杨威 申怡园 高永鹏 谢福明 田汉强 魏金月 青鑫沂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9-1839,共11页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中国海洋性冰川发育最为集中的藏东南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帕隆藏布流域冰川亏损显著。利用全球开放冰川模型(OGGM)模拟了1980—2019年藏东南地区帕隆藏布流域1554条冰川物质平衡,发现1980—2019年帕隆藏布流...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中国海洋性冰川发育最为集中的藏东南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帕隆藏布流域冰川亏损显著。利用全球开放冰川模型(OGGM)模拟了1980—2019年藏东南地区帕隆藏布流域1554条冰川物质平衡,发现1980—2019年帕隆藏布流域全域冰川物质平衡呈现不断亏损的状态,为-0.41 m w.e.·a^(-1),在2000—2019年物质平衡亏损更为严重,达到-0.56 m w.e.·a^(-1)。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流域东南部和流域西北部是冰川亏损最为严重的区域,流域中部和西部冰川亏损相比较少。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轻微减少是冰川物质亏损的主要原因。通过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分析,气温上升1℃,流域71.75%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在-1000~-500 mm w.e.·a^(-1);降水减少20%,62.81%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在-450~-300 mm w.e.·a^(-1),相较于降水,冰川对气温变化更为敏感。通过分析国家气象站及再分析数据,发现1980—2019年气象站气温上升均超过1.5℃,波密站2000—2019年总降水相较于前20年,减少了10%,流域降水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气温的持续升高和降水的轻微减少导致帕隆藏布流域冰川处于持续亏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模型 物质平衡 气候变化 帕隆藏布
下载PDF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湖水量变化及潜在溃决诱因评估——以塔弄错为例
3
作者 祁苗苗 刘时银 +6 位作者 高永鹏 谢福明 潘兮然 张子凡 姚晓军 张晨扬 朱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5-1219,共15页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对流域内的塔弄错进行了水深测量和周边地貌环境调查。同时,利用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尼都藏布流域的地表形变速率,以识别冰湖...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对流域内的塔弄错进行了水深测量和周边地貌环境调查。同时,利用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尼都藏布流域的地表形变速率,以识别冰湖周边的潜在滑坡体、崩塌体等诱灾因素。最后,基于数值模型RAMMS和波浪传播模型,评估了不同情景下崩塌体入湖和水量变化对冰湖溃决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弄错的最大水深为29.45 m,平均水深为15.21 m,水量为1820842 m^(3)。塔弄错周边5个不稳定区域的平均形变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将来可能会成为触发塔弄错溃坝的外界诱因。模型模拟显示,塔弄错在入湖崩塌体质量增加或水量增加情况下,产生的洪峰流量、溃口深度和坝顶承受的压力均显著增加。因此,建议在冰湖溃决风险评估工作中重点关注周边有崩塌隐患点且水量持续增长的冰湖,并实时观测崩塌区的动态变化,为下游及时做好冰湖溃决洪水的避险提供预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水深测量 水量变化 崩塌体入湖 涌浪 尼都藏布流域
下载PDF
基于延时摄影监测冰川表面运动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秦彩霞 刘时银 +5 位作者 吴坤鹏 高永鹏 潘兮然 段仕美 张晨扬 张子凡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3-845,共13页
延时摄影因可靠、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冰川监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获取冰川表面连续变化信息而言。本文基于2020年3月—2021年9月物候相机拍摄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末端照片及多期无人机影像,利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互相关算法,提取... 延时摄影因可靠、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在冰川监测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获取冰川表面连续变化信息而言。本文基于2020年3月—2021年9月物候相机拍摄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末端照片及多期无人机影像,利用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互相关算法,提取了日尺度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结果表明:通过物候图像获取的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分辨率高,从海拔2 880~3 150 m a. s. l.,冰川总位移介于(129.38±7.76)~(669.95±247.88) m,年均表面运动速度达(79.14±4.74)~(412.86±152.75) m·a-1,呈从中间向两侧减缓的空间分布特征。冰川表面运动速度随季节变化,夏季流速[(0.13±0.06)~(1.99±0.37) m·d-1]快于冬季流速[(0.07±0.06)~(1.35±0.37) m·d-1]。与冬季流速相比,夏季流速受降水和气温升高的影响不稳定。根据流速分离结果,明永冰川末端底部全年处于融化或压融状态,底部滑动对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贡献介于76%~93%。冬季底部滑动占表面流速高达82%,夏季底部滑动对冰川运动起绝对主导作用。本文采用的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季风海洋型冰川的运动机制提供了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相机 无人机 冰川运动速度 底部滑动 明永冰川
下载PDF
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永鹏 姚晓军 +4 位作者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13-1325,共13页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769条,面积976.59km^2,冰储量约49.82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 基于修订后的河西内流区第一、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对河西内流区1956-2017年冰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西内流区现有冰川1769条,面积976.59km^2,冰储量约49.82km^3。冰川面积以介于0.1~10km^2的冰川为主,数量以<0.5km^2的冰川为主。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其冰川数量、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97.52%和97.53%。(2)疏勒河流域(5Y44)冰川数量、面积及冰储量最多(最大),冰川平均面积为0.81km^2,石羊河流域(5Y41)最少(最小)。从四级流域来看,宁掌等流域(5Y445)冰川最为发育,冰川数量、面积及储量均最大,宰尔莫合流域(5Y446)冰川平均面积最大(1.80km^2),夹道沟-潘家河流域(5Y422)最小,仅有0.05km^2。(3)近60年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面积减少417.85km^2,冰储量损失20.16km^3。面积介于0.1~0.5km^2之间的冰川数量与面积减少最多(457条和-117.49km^2),海拔4400~5400m区间是冰川面积集中退缩的区域(98.55%),北朝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多(-219.92km^2)且冰川退缩速率最快(-3.61km^2·a^-1)。(4)1956-2017年河西内流区各流域冰川面积均呈退缩态势,区内冰川变化呈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但有3条冰川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气温升高是该区域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冰川编目 气候变化 河西内流区
下载PDF
帕隆藏布流域冰湖变化及危险性评估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娟 姚晓军 +3 位作者 高永鹏 祁苗苗 段红玉 张大弘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32-1143,共12页
冰湖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和主要冰川灾害的启动器,认识其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探讨冰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81980年地形图数据和1994—2016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资料,综合利用RS... 冰湖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和主要冰川灾害的启动器,认识其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探讨冰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81980年地形图数据和1994—2016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资料,综合利用RS、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帕隆藏布流域面积≥0.01 km^2冰湖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并对潜在危险性冰湖进行判别和评估.结果表明:2016年帕隆藏布流域共有冰湖351个,面积50.48 km^2,且面积和数量分别以面积>1 km^2和面积<0.1 km^2的冰湖为主,这些冰湖主要分布于海拔2800~5400 m之间.近50年来帕隆藏布流域冰湖总体呈数量增多、面积增加态势;海拔<3000 m的冰湖相对稳定,而海拔>4500 m的冰湖数量和面积增加则相对迅速.近50年间帕隆藏布流域冰川面积减少591.34 km^2,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末端退缩和冰川融水增加为冰湖形成和扩张提供了发育空间和物质来源.切毛措、光谢错等9个冰湖为潜在危险性冰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帕隆藏布流域冰湖溃决可能处于活跃阶段,其形成和暴发也将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湖 危险性评估 冰川 帕隆藏布流域
下载PDF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 被引量:28
7
作者 祁苗苗 姚晓军 +3 位作者 刘时银 朱钰 高永鹏 刘宝康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3-586,共14页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鸟类栖息地变化 湖岸线长度 岸线曲折性
下载PDF
基于实测与模拟的青海湖冰厚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曹娟 姚晓军 +4 位作者 靳惠安 张调风 高永鹏 张大弘 赵全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07-621,共15页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的重要物理参数,明晰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ERA5 Climate Reanalysis气温数据集、MODIS MOD09GQ数据产品和2019年湖冰钻孔测厚数据及雷达测厚数...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的重要物理参数,明晰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ERA5 Climate Reanalysis气温数据集、MODIS MOD09GQ数据产品和2019年湖冰钻孔测厚数据及雷达测厚数据,重建2000-2019年青海湖冰厚时间序列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2019年3月实测青海湖湖冰厚度平均增长速率为0.30 cm/d,高于2月份(0.12 cm/d).基于度日法湖冰生长模型模拟的2018年11月-2019年3月青海湖冰厚平均增长速率为0.34 cm/d,与实际观测数据相比,模拟冰厚误差为±2 cm,但在河流入湖口处和湖区南侧误差较大,且冰厚模拟数值在3月中旬前高估而之后有所低估.②青海湖多年平均冰厚介于32~37 cm,其中2008-2016年湖冰厚度年际变化剧烈,呈现先增大再稳定后减小的趋势.冻结初期湖冰厚度增长迅速,12月和1月湖冰增长速率分别为0.45和0.41 cm/d,2月后冰厚增长速率放缓,2月和3月分别为0.29和0.14 cm/d.③2000-2019年冰厚整体呈现北厚南薄、东厚西薄的空间格局,多年冰厚变化幅度湖区西部较东部稳定,湖冰平均厚度与完全封冻时长及封冻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冰厚 机载测冰雷达 度日法湖冰生长模型 青海湖
下载PDF
羌塘高原极大陆型冰川厚度分布模拟与冰储量估算
9
作者 梁鹏斌 牟建新 +2 位作者 高永鹏 田立德 李林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6-736,共11页
冰川厚度与储量是未来冰川变化预测、可用淡水资源估计以及潜在海平面上升评估等冰川学研究的前提。基于我国西部31条冰川实测探地雷达厚度数据,对GlabTop2冰厚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优化,模拟羌塘高原冰川厚度分布并评估冰川水资源总量,... 冰川厚度与储量是未来冰川变化预测、可用淡水资源估计以及潜在海平面上升评估等冰川学研究的前提。基于我国西部31条冰川实测探地雷达厚度数据,对GlabTop2冰厚模型进行参数校正和优化,模拟羌塘高原冰川厚度分布并评估冰川水资源总量,结果表明:(1)GlabTop2模型模拟的冰川平均厚度与实测平均厚度较接近,二者相关性为0.87,均方根误差为18.2 m,模型对冰川厚度的高估和低估分别为9%和-17%,模型模拟冰川中流线基岩地形形状的能力优于剖面基岩形状;(2)2022年羌塘高原冰川储量为(177.6±26.6)km^(3),平均冰川厚度为(88.2±12.3)m,冰储量集中分布在5600~6200 m,为(148.28±22.24)km^(3),占整个羌塘高原冰川总储量的84.4%,其余高程带冰储量分布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高原 冰川储量 探地雷达 GlabTop2模型
原文传递
2000-2016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 被引量:20
10
作者 祁苗苗 姚晓军 +4 位作者 李晓锋 安丽娜 宫鹏 高永鹏 刘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2-944,共13页
湖冰物候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2000-2016年青海湖边界矢量数据,结合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青海湖开始冻结、... 湖冰物候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2000-2016年青海湖边界矢量数据,结合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青海湖开始冻结、完全冻结、开始消融和完全消融的时间分别为12月中旬、1月上旬、3月中下旬和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封冻期和平均完全封冻期为88 d和77 d,平均湖冰存在期和平均消融期为108 d和10 d。(2)近16年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各时间节点变化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湖泊开始冻结日期相对变化较小,完全冻结日期呈先提前后推迟的波动趋势,开始消融日期呈先推迟后提前的波动趋势,完全消融日期在2012-2016年呈明显提前趋势。青海湖封冻期在2000-2005年和2010-2016年呈缩短趋势,但减少速率慢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湖泊。(3)青海湖冻结和消融的空间模式相同,即湖冰形成较早的区域则消融较早,且前者持续时间(18~31 d)整体上大于后者(7~20 d),二者相差约10 d。(4)冬半年负积温大小是影响青海湖封冻期的关键要素,但风速和降水对青海湖湖冰的形成和消融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冰 物候特征 冻结—消融过程 MODIS 青海湖
原文传递
封冻期青海湖水化学主离子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靳惠安 姚晓军 +2 位作者 高永鹏 祁苗苗 张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0-146,共7页
湖泊水化学主离子特征不仅是区域气候与环境的指示器,而且可揭示湖泊补给方式及物质来源。通过对2019年1月封冻期青海湖湖水、湖冰和积雪进行取样,分析不同水体化学主离子特征、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化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封冻期青海... 湖泊水化学主离子特征不仅是区域气候与环境的指示器,而且可揭示湖泊补给方式及物质来源。通过对2019年1月封冻期青海湖湖水、湖冰和积雪进行取样,分析不同水体化学主离子特征、水化学类型、空间变化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封冻期青海湖离子化学组成以Cl^-、SO4^2-、Na^+、Mg^2+为主,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不同水体中Cl^-、SO4^2-、Na^+、Mg^2+占阴阳离子总量的比例相似。不同水体TDS含量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积雪>湖水>湖冰。湖水p H值与TDS值均有所降低,湖水趋于淡化。2)不同水体TDS空间分布为东北高、西南低,部分区域由于冰下河水和泉水的补给导致TDS含量大幅降低。湖水在结冰过程中离子由冰体迁移至水体,湖水与湖冰TD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3。湖冰TDS含量随厚度的增加而减少,湖冰上表面至冰下30cm区间TDS明显减少。3)青海湖离子组成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影响,流域存在的大量沉积岩溶解对河水化学组成贡献突出,从而影响湖水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冻期 水化学 离子特征 控制因素 青海湖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Qinghai Lake ice phenology between 2000 and 2016 被引量:9
12
作者 QI Miaomiao YAO Xiaojun +3 位作者 LI Xiaofeng DUAN Hongyu gao yongpeng LIU Ju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Lake ice phenology is considered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We utilized time series information of this kind extracted from a series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RS) datasets including the MOD... Lake ice phenology is considered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We utilized time series information of this kind extracted from a series of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RS) datasets including the MOD09 GQ surface reflectance product, Landsat TM/ETM_+ images, and meteorological records to analyz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ice phenology of Qinghai Lake between 2000 and 2016 applying both RS and GIS technology. We also identified the climatic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d lake ice phenology over time and draw a number of conclusions. First, data show that freeze-up start(FUS), freeze-up end(FUE), break-up start(BUS), and break-up end(BUE) on Qinghai Lake usually occurred in mid-December, early January, mid-to-late March, and early April,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freezing duration(FD, between FUE and BUE), complete freezing duration(CFD, between FUE and BUS), ice coverage duration(ICD, between FUS and BUE), and ablation duration(AD, between BUS and BUE) were 88 days, 77 days, 108 days and 10 days, respectively. Second, while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reveal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ice phenology on Qinghai Lake between 2000 and 2016,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variation in FUS times. Data show that FUE dates had also tended to fluctuate over time, initially advancing and then being delayed, while the opposite was the case for BUS dates as these advanced between 2012 and 2016. Overall, there was a shortening trend of Qinghai Lake's FD in two periods, 2000–2005 and 2010–2016, which was shorter than those seen on other lakes with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ird, Qinghai Lake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spatial patterns in both freeze-up(FU) and break-up(BU) processes, as parts of the surface which freeze earlier also start to melt first,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some other lak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A further feature of Qinghai Lake ice phenology is that FU duration(between 18 days and 31 days) is about 10 days longer than BU duration(between 7 days and 20 days). Fourth, data show that negative temperature accumulated during the winter half year(between October and the following April) also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ice phenology variations of Qinghai Lake. Precipitation and wind speed both also exert direct influences on the formation and melting of lake ice cover and also cannot be negl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ICE PHENOLOGY freeze-up and BREAK-UP MODIS QINGHAI LAK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