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CR和HY模型的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
1
作者 金博闻 谢祯 +2 位作者 柯山 耿建伟 潘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共识别出14个核心源地;采用MCR与重力模型,共识别出29条廊道,一级廊道7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12条;结合水文分析法共识别出205条辐射廊道和53个生态功能节点,包括一级节点5个,二级节点17个,三级节点31个,确定各类型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取生态节点建设策略。本研究可为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及生态节点保护时序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水文分析 辐射廊道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s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Fuzhou City, China
2
作者 ZHAO Qiuyue YU Kunyong +3 位作者 geng jianwei LIN Jiqing AI Jingwen LIU Ji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917-930,共14页
Although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economic prosperity,it has also resulted i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Therefore,identifying methods of using limited urban spaces to alleviate heat islands has become an ur... Although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has led to economic prosperity,it has also resulted i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Therefore,identifying methods of using limited urban spaces to alleviate heat islands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In this study,we assesse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s with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Fuzhou City,China from 2010 to 2019.This assessment was based on a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model and a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spatial network constructed us-ing the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model.Optimization measures for the spatial network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lleviating urban heat island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at island area within the study area gradually increased while that of urban cold island area gradually decreased.The core area was the largest of the urban heat island patch landscape elements with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ther landscape elements,and represented an important factor underlying urban heat island network stability.The thermal environment network revealed a total of 197 thermal environment corridors and 93 heat island sources.These locations were then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land use,which maximized the potential of 1599.83 ha.Optimization based on current land use led to an increase in climate resilience,with effective measures showing reduction in thermal environment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and function,contributing to the 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use of current land use patterns during urban heat island mitigation measure planning,thus providing an important reference basis for alleviating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heat isl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circuit theory post optimization evaluation climate mitigation Fuzhou City China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模型的福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耿建伟 余坤勇 +2 位作者 谢祯 杨务发 刘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5,共8页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并优化福州市的GI网络。结果表明:基于MSPA识别出福州市核心区共1977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5%。根据直接识别与景观连通性指标dPC综合...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并优化福州市的GI网络。结果表明:基于MSPA识别出福州市核心区共1977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5%。根据直接识别与景观连通性指标dPC综合筛选出共15个绿色基础设施源地。大面积GI源地主要分布在城郊,中心城区较少。基于InVST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得到生境指数0.8~1.0的高生境质量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02%,生境指数0~0.2的低生境质量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7%;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和识别一级廊道15条,二级廊道17条,共22条。优化GI网络后,新增了绿色基础设施源地6个,节点150个,其中与铁路相交的节点41个,与高速公路相交的节点109个。福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生境质量指数两极分化严重,且连通性不佳,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源地和重要廊道的保护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绿色基础设施 INVEST 生境质量
下载PDF
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的影响——基于MSPA-MCR模型 被引量:8
4
作者 艾婧文 余坤勇 +3 位作者 黄茹鲜 耿建伟 谢祯 刘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665-3676,共12页
风电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助力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但风电规模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急需厘清。以福建平潭陆上... 风电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够有效助力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但风电规模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电项目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区域生态廊道及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急需厘清。以福建平潭陆上风电项目所在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判别重要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评估风电项目对潜在生态廊道连通性、重要性和结构性等影响。研究表明:(1)研究区生态源地主要位于生态价值高的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内。受风电项目影响,源地呈现破碎化趋势,核心区占景观要素百分比由79.53%下降至76.64%。(2)风电项目导致生态廊道畅通性降低,生态廊道的走向及长度发生显著变化,大大增加了生物迁徙的空间阻力。(3)风电项目弱化了生态源地之间关联性。核心廊道和次级廊道均减少了6条,且重要性强的生态廊道完全避开风电项目所在位置。风电项目建设之后生态网络流通性变差,网络更为单一、整体生态效能降低。本研究不仅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生态安全角度给风电项目建成区周边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也为未来风电项目选址及环境质量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项目 生态廊道 MSPA MCR模型 重力模型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广州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鸿辉 余娇 +3 位作者 耿建伟 吴钺 付琳 丁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7-139,共13页
【目的】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州市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理... 【目的】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州市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障碍点,从而构建广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1990-2020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RSEI均值从0.60下降至0.58再回升到0.60,呈“先降后升”趋势,但南、北部生境质量差距较大。(2)共识别出生态源地25个,面积共计1511.26 km^(2),占广州市总面积20.33%,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北部,南部仅有3处生态源地;共提取出生态廊道50条,其中一级廊道20条,总长114.06 km,二级廊道22条,潜在廊道8条。(3)共识别出生态夹点48处,现状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其中面积最大为19.09 km^(2),位于番禺区莲花山一带,最小的夹点面积仅有0.11 km^(2);生态障碍点共识别出12个处,主要分布于黄埔区、从化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面积最大为0.42 km^(2),位于从化区温泉东埔农庄北部,最小面积仅有900 m^(2);共识别出63处断裂点,主要集中于广州市中部的白云区和黄埔区。【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其他超大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电路理论 生态安全格局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街道步行适宜性评价
6
作者 谢祯 余坤勇 +4 位作者 耿建伟 艾婧文 程惠珊 黄茹鲜 刘健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3期146-154,共9页
以福州市鼓楼区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POI、街景等多源数据,利用序关系法、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可达性和舒适性构建步行适宜性评价体系,探究步行适宜性与人口活力的关系,为城市街道步行环境评价和优化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 以福州市鼓楼区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POI、街景等多源数据,利用序关系法、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可达性和舒适性构建步行适宜性评价体系,探究步行适宜性与人口活力的关系,为城市街道步行环境评价和优化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步行适宜性较差,呈现以东街口为核心向四周递减的趋势。2)研究区步行适宜性高值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鼓东、鼓西、南街和东街街道特征较为突出。3)步行适宜性与人口活力的关系存在供给偏差,人口活力高-步行适宜性低的区域步行环境建设滞后,居民难以享有步行环境的便捷供给。基于研究结果,对城市街道步行空间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满足居民均衡享有适宜步行的街道空间的权益,促进绿色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适宜性 多源数据 空间分异 人口活力 福州市
下载PDF
福州市通风廊道选线与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务发 余坤勇 +3 位作者 耿建伟 赵各进 杨柳青 刘健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及选线对缓解城市热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局地环流理论和水文流域模型方法,对福州市通风廊道的选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福州市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呈中东部“热”、西北部“冷”分布格局。2)通风潜力各影响... 城市通风廊道的构建及选线对缓解城市热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局地环流理论和水文流域模型方法,对福州市通风廊道的选线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福州市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呈中东部“热”、西北部“冷”分布格局。2)通风潜力各影响因子按通风效能由大到小依次为城市路网>带状水系>面状水系>平均建筑高度>平均建筑密度>带状绿地>高程>面状绿地>坡度。3)基于局地环流理论构建的5条(一级2条、二级3条)福州市通风廊道空间分布格局未能有效覆盖主城区的“热点”区域,对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效益不够明显;结合水文流域模型优化后,形成15条(一级2条,二级8条,三级5条)通风廊道,通过优化新增的10条廊道,在数量、等级、路径选线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对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效果更加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通风廊道的管控建议,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廊道 通风潜力 局地环流理论 水文流域模型 选线优化
下载PDF
基于热岛效应的福州市绿色廊道优化
8
作者 杨务发 余坤勇 +4 位作者 赵各进 耿建伟 赵秋月 杨柳青 刘健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6-883,共8页
【目的】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 【目的】绿色廊道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绿色廊道的路径选线直接影响其属性特征,因此,通过优化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来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是行之有效的生态途径和方法。【方法】选取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以缓解热岛效应为目标,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model,MCR)和水文流域模型,对福州市绿色廊道的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布局。【结果】(1)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模型(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用提取的30个生态源斑块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利用MCR模型将其生成福州市绿色廊道,共74条,总长度918.11 km。根据源斑块重要性评价分为4级:一级9条,132.88 km;二级14条,207.48 km;三级14条,153.57 km;四级37条,424.18 km;(2)通过水文流域模型,将74条绿色廊道与福州市地表温度叠加分析,共提取80个生态“交点”、176个降温生态节点、35处需降温区域。【结论】据此福州市新增14条绿色廊道,其中道路型绿色廊道8条,滨水型绿色廊道6条。优化后的绿色廊道对福州市的热点区域覆盖更全面,对改善城市热岛问题具有更明显的生态调节功能。图2表4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热岛效应 优化布局 水文流域模型
下载PDF
科教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的应用评估
9
作者 王晓飞 高巍 +5 位作者 郭成杰 鹿璐 王梓瑄 耿剑炜 周淑芳 郭忠奇 《电子技术(上海)》 2023年第9期139-141,共3页
阐述案例项目中的科教智慧管理平台的应用,收集和分析平台上线前后的数据,平台在数据安全、数据统计分析、申报指导中的应用评估。
关键词 计算机技术 科教管理平台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