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大湾区4种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互馈关系及机制
1
作者 王雪融 龚建周 俞方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30-1141,共12页
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各种调节服务相互作用或存在互馈关系,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一定规律性或分异性,厘清不同尺度下生态系统调节服务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对优化生态系统区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调节服务是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各种调节服务相互作用或存在互馈关系,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呈现一定规律性或分异性,厘清不同尺度下生态系统调节服务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子对优化生态系统区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计算了2000、2010、2020年碳储量、氮输出量、土壤保持量和授粉者丰度等4种生态系统调节服务,在千米格网和二级流域尺度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变化,利用Spearman相关指数和地理回归模型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间关系的时空异质性,最后通过最优地理探测器识别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分布格局在时间上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呈现异质性,但因调节服务的类型不同,其空间分布模式有所不同;2)研究区20年间生态系统调节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存在显著变化,且彼此存在不同程度的互馈关系,这些关系的作用强度随时空尺度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确定了最佳互馈组合,包括碳储量-氮输出量、碳储量-土壤保持量、碳储量-授粉者丰度、氮输出量-土壤保持量和授粉者丰度-土壤保持量,这些组合中的后者服务因子对前者服务因子的解释力更强;3)生态系统中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对生态系统空间格局有显著影响,且调节服务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增强。该研究可为区域差异化生态系统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服务 互馈关系 权衡与协同 尺度效应 自然-社会经济因子 最优地理探测器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多源数据支撑下的乡村发展活力识别及其活化路径——以广州市从化区221个乡村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颖诗 冯艳芬 +3 位作者 蔡世荣 王芳 龚建周 骆海燕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1-292,共12页
以广州市远郊从化区的221个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乡村发展活力指数、乡村活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2020年从化区各乡村的发展活力和多维活化价值,采用等级赋值及组合矩阵方法划分乡村活化类... 以广州市远郊从化区的221个乡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乡村发展活力指数、乡村活化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2020年从化区各乡村的发展活力和多维活化价值,采用等级赋值及组合矩阵方法划分乡村活化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活化路径。研究发现:1)发展活力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的乡村占62.89%,乡村发展较滞后,空间上呈“十”字形分布格局,高及较高水平的乡村紧邻所在镇(街)的中心,低水平的乡村多分布在从化区西部和北部。2)乡村多维活化价值分异显著,资源活化价值水平总体偏低,生产和生活活化价值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活化价值处于优良水平,综合活化价值以中等级及以上为主,活化潜力较大,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3)乡村活化类型以优先活化型为主(42.99%),活化策略为加强乡村产业融合及实施规划设计;其次是生态引领型(28.96%),活化方向是在注重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乡旅;强化提升型乡村占比最低(28.05%),活化重点是激活乡村物业出租经济、促进农用地流转及完善生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活力识别 活化价值 活化路径 广州市从化区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小型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庄思冰 龚建周 +1 位作者 陈康林 李江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714-5725,共12页
小型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类型公园绿地更是成为提供重要文化服务的场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从潜在供给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量化小型公园绿地文化服务,利用空间自相关与耦合协调度模... 小型公园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这类型公园绿地更是成为提供重要文化服务的场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从潜在供给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量化小型公园绿地文化服务,利用空间自相关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服务供需的空间分布及匹配特征。结果如下:①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具有明显的梯度分布,大致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文化服务需求在城市中心区域呈连片分布。②文化服务供给在城市之间连片、以高⁃高聚集区域为主,需求则以低⁃低聚集为主、连片集中于城市中心,供需双变量则以高供给⁃低需求的聚集态为主、集中于研究区四周。③52.2%的区域属于文化服务需求不足,5.2%的区域供给不足。从小型公园绿地文化服务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比例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错配现象,为提升人类在抵御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可分区管理自然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小型公园绿地 供需匹配 空间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基于“空间形态-破碎化-聚集度”的粤港澳大湾区森林景观格局时空演变 被引量:8
4
作者 熊畅 吴卓 +2 位作者 曾梓瑶 龚建周 李江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32-3044,共13页
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区域森林变化过程。传统的景观指数方法多以均值为计算结果且空间信息表达不足,基于形态学方法能够从空间上直观辨别景观类型,综合破碎化和聚集度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 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能够帮助理解区域森林变化过程。传统的景观指数方法多以均值为计算结果且空间信息表达不足,基于形态学方法能够从空间上直观辨别景观类型,综合破碎化和聚集度的定量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以1990、2000、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空间形态-破碎化-聚集度”的综合研究框架,开展大湾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大湾区森林形态以核心区为主,森林面积逐渐减少,而2010—2020年减少速率降低,各类型森林斑块均有所恢复;(2)整体破碎化程度较低,中部破碎化地区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3)聚集度结果表明,距离森林边界500 m内的森林斑块面积最大,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而距离大于4.5 km的非森林斑块面积几乎翻倍增加,应重点关注该区域的森林损失。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相关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森林生态修复工程、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城市森林 景观破碎化 聚集度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基于地域区划的广东省陆域生态系统服务簇与模式识别 被引量:1
5
作者 袁海威 龚建周 +3 位作者 陈雅婷 陈康林 吴卓 邱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384-9401,共18页
识别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结构模式,是揭示人地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基于中国气候区划、农业自然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成果和三级流域单元,并遵循统一性、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等规律,坚持尽可能保持自然与行政边界完整性的原则,对... 识别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及其结构模式,是揭示人地系统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基于中国气候区划、农业自然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成果和三级流域单元,并遵循统一性、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等规律,坚持尽可能保持自然与行政边界完整性的原则,对广东省陆域进行自上而下为主的地域区划,以最大化保持流域单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按照区划单元测算粮食供给、原料生产、水资源供给等12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和z-score分值,最后运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生态系统服务簇与模式识别。得到以下结果:广东省陆域涵盖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3个自然地带,可划分为9个经济片区共34个自然的流域单元,形成了“3+9+34”的三级地域区划方案;识别出水文调节保护型、水土保持调节型、生态保育公园型、生态宜居和谐型、综合协调供给型共5类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结构模式,展示出广东省陆域生态系统服务簇以珠三角为核心的空间对称分布模式;受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簇各具独特的地形和地理特征,承担着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各异。基于这些结果,研究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簇模式的差异化生态系统管控措施,为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提供研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簇 结构模式 综合区划 K-均值聚类 广东省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胡志仁 龚建周 +1 位作者 李天翔 孙家仁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4-312,共9页
着眼于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以掌握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分异,为地区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基于PSR模型,从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 着眼于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以掌握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分异,为地区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基于PSR模型,从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平均法对珠三角各市及城市群1978—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未来7年生态安全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区域内生态安全呈现出东、西和中部的分异,中部明显低于东、西部。(2)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呈现逐渐下滑态势,较严重的是广州、深圳和珠海市,评价值基本在0.39~0.72之间,处于较安全向不安全等级变化,广州以2008年和2012年为临界点;其余城市(区域)则由较安全下滑至临界安全;未来7年内生态安全趋势不容乐观。(3)惠州和江门市的生态安全曲线波动频繁,在0.43~0.76之间,但变化幅度居中。(4)各城市生态系统子系统承受的压力、做出的响应以及呈现的状态各具特色。未来珠三角各市需因地制宜地采取环境整治措施,以促进城市群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预测 PSR模型 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技术提取的顺德区基塘系统格局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家敏 林媚珍 +1 位作者 龚建周 李天翔 《生态科学》 CSCD 2018年第2期191-197,共7页
进行基塘景观的信息提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研究,对于协调城市发展与传统基塘农业景观可持续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使用ENVI中的Feature Extraction拓展模块对顺德区2015年的OLI遥感影像进行基塘信息提取,利用Fragstat... 进行基塘景观的信息提取及其景观格局分析研究,对于协调城市发展与传统基塘农业景观可持续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使用ENVI中的Feature Extraction拓展模块对顺德区2015年的OLI遥感影像进行基塘信息提取,利用Fragstats 4.0对提取结果进行景观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分类精度,分类总精度为91.5%,Kappa系数为0.87。2、基塘景观在顺德区空间上分布呈聚集态,主要集中于中部的勒流街道、西南的杏坛镇以及均安镇等;整体景观格局呈现景观类型比较单一,林地和耕地等景观的破碎化严重以及建设用地占主导优势的现象。3、顺德区各镇/街道中,均安镇的基塘景观破碎化最为严重;进行高标准基塘整治后的杏坛镇基塘面积最多,占总基塘面积的30.5%,分布较聚集且每个基塘斑块都具有较大的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塘 面向对象技术 景观格局 佛山市顺德区
下载PDF
2013—2016年珠三角地区PM_(2.5)分布时空演变 被引量:22
8
作者 蒋超 龚建周 +1 位作者 孙家仁 陈晓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98-1705,共8页
基于2013—2016年珠三角5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实时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六级分级统计、空间插值方法对珠三角地区PM_(2.5)分布时空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提供... 基于2013—2016年珠三角5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PM_(2.5)实时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六级分级统计、空间插值方法对珠三角地区PM_(2.5)分布时空演变进行研究,为区域大气联动治理、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城市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分级统计结果表明,2013—2016年珠三角PM_(2.5)年均质量浓度值减少15.39μg?m^(-3),降幅达32.8%,2015年、2016年均质量浓度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35μg?m^(-3))。研究期间,出现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天数逐年减少,自2015年开始未出现中度污染,表明研究区内近4年PM_(2.5)污染较轻,且呈现逐渐改善特点。易发生PM_(2.5)污染的时间为1月、10月、11月和12月,尤以1月、12月为多,其次依次是10月和11月,呈现污染发生持续时间短、回落迅速的特点,需要加强即时性监测与质量浓度信息发布,避免高质量浓度PM_(2.5)影响大气能见度,威胁健康。PM_(2.5)月均质量浓度季节差异明显,全年峰值出现在1月或12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或7月,6—8月为全年波谷期。空间插值结果表明,珠三角PM_(2.5)浓度空间分布模式呈现"西北—东南"三级递减分异。珠三角PM_(2.5)浓度值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城市化进程、人类活动有较密切的联系;同时海陆分布也会影响PM_(2.5)的监测浓度,下垫面性质不均匀,靠海区形成小尺度区域性环流,海陆风的强度在海岸最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故深圳、中山、珠海PM_(2.5)监测浓度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浓度 时空演变特征 空间分布模式 空间插值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广东省土地利用阶段特征及动态研究框架探讨 被引量:6
9
作者 蒋超 龚建周 +1 位作者 陈晓越 孙家仁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8期146-157,共12页
【目的】基于长时序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解析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转型特征。【方法】借助景观格局指数与ArcGIS分析方法,采用结构多样性、集中度分析从类型与数量刻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弥补均匀时... 【目的】基于长时序土地利用历史数据,解析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发展大背景下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与转型特征。【方法】借助景观格局指数与ArcGIS分析方法,采用结构多样性、集中度分析从类型与数量刻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弥补均匀时序间隔忽视阶段结构共性的不足,探讨广东省改革开放35年来土地利用数量结构、配置,时段转移与特征,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转变。【结果】近35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组合以“林地+水田”为主,地类结构阶段变化具有明显时间节点(1990、1995、2000年);据节点划分时序对各阶段地类转移特征、网格化空间综合动态度动态度进行分析,驱动因子显示常住人口数与地区生产总值(GDP)为核心驱动力;土地动态监测可深入研究城乡转型背景下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破解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困局”。【结论】地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需从阶段性、多样性、复杂性视角下认识,揭示了城市化进程中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长时序土地利用数量结构、配置演变阶段性特征,对进一步探讨人地耦合关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土地利用结构 阶段特征 社会经济驱动 动态特征研究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林地结构现状及景观梯度分异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文杰 龚建周 +1 位作者 胡月明 赵冠伟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2期67-76,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生态系统日趋遭到破坏,进行景观格局研究有利于认识其潜在规律与驱动机制。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与点格局方法,研究珠三角林地景观的"镶嵌性"和"梯度性"特征,对珠江三角洲林地结构现状、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森林生态系统日趋遭到破坏,进行景观格局研究有利于认识其潜在规律与驱动机制。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与点格局方法,研究珠三角林地景观的"镶嵌性"和"梯度性"特征,对珠江三角洲林地结构现状、景观梯度的林地点个数、点密度以及空间聚集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讨林地景观空间分布模式。计算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林地面积较大,构成了研究区的景观基质。林地点个数和点密度在景观梯度上,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林地景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都呈聚集分布,但不同林地类型聚集尺度和空间分布强度不尽相同。在空间分布模式上,研究区大尺度以有林地基质分布模式为主;中小尺度下,不同地域分别呈现出以有林地连片—疏林地呈条带状、有林地基质—灌木林地团块状为主的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说明林地景观结构具有尺度依赖性且为层次结构复杂的系统,印证了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和等级理论普遍存在,景观指数和点格局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林地景观格局中具有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点格局 珠三角
下载PDF
基于FLUS-In VEST模型的中山市生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文彬 林媚珍 +3 位作者 龚建周 赵家敏 钟亮 刘汉仪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3期16-23,共8页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城市生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探究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下的中山市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FLUS及InVEST模型评估中山市1995—2026年土地利用、生境质量及生境退化时... 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对城市生境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探究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下的中山市生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运用FLUS及InVEST模型评估中山市1995—2026年土地利用、生境质量及生境退化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显示:(1)1995—2018年期间中山市土地利用以向建设用地转化为主,其中2000—2010年期间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是研究期间内变化最明显的。(2)2000—2010年生境质量变化是研究期间内最明显,生境质量下降的面积达18.98%,而1995—2000年间生境质量上升最明显;中度及以上退化地区面积自1995年逐步上升,并于2010年后逐步稳定在12%左右。(3)通过分析得出中度及以上生境退化区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缓冲区0—300米、坡度在0—6°地区,由此得出2026年生境主要退化地区,为进一步的生态规划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境退化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中山市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提取撂荒耕地——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罗雅红 龚建周 +1 位作者 李天翔 胡月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84-1093,共10页
在乡镇尺度厘清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撂荒耕地问题,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GF-1号遥感影像,耦合撂荒耕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像波谱信息,以撂荒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川省武胜县为案例区域,探索应用MaxEnt模型提取常年性、季... 在乡镇尺度厘清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撂荒耕地问题,对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产GF-1号遥感影像,耦合撂荒耕地的影响因子及影像波谱信息,以撂荒耕地问题较为突出的四川省武胜县为案例区域,探索应用MaxEnt模型提取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信息的潜力,揭示撂荒耕地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axEnt模型识别撂荒耕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均大于0.9,混淆矩阵总精度大于80%,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与统计年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受高程影响,常年性撂荒耕地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超过300 m的丘陵山区,少数零星分散于嘉陵江两岸地势低缓的地区;季节性撂荒耕地各镇均普遍分布,局部呈片状分布特征。在2015—2018年研究时段内,常年性、季节性撂荒耕地面积和撂荒耕地总面积均保持平稳态势。研究认为,MaxEnt模型在提取撂荒耕地信息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常年性与季节性撂荒耕地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前者归因于海拔、交通及灌溉条件,后者归因于海拔、耕作半径和灌溉条件。研究丰富了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的方法,增强了撂荒耕地时空分异特征与归因的认知,为乡村耕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撂荒耕地 遥感影像 时空分异 武胜县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SO2平均浓度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罗雅红 龚建周 +1 位作者 简钰清 孙家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厘清区域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的关系与机制,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前提与基础。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产业集聚与SO2平均浓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再通过构建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这种空间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2011—2... 厘清区域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的关系与机制,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的前提与基础。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产业集聚与SO2平均浓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再通过构建空间面板STIRPAT模型,对这种空间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2011—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SO2平均浓度存在正的空间关联关系,制造业集聚、两种产业协同集聚度同SO2平均浓度存在负的空间关联性,但是关联性不显著。单一产业、两种产业协同集聚与SO2平均浓度的关联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能加剧空气污染,制造业集聚、产业协同集聚度则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空气污染,但这种关系不显著;单一产业及协同产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产业集聚度 产业协同集聚度 SO2平均浓度 空间关联性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1980—2015年中山市基塘景观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萧炜鹏 龚建周 魏秀国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64-73,共10页
进行基塘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可为保护这种特殊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研究支持。以中山市作为研究区,运用1980—2015年5期中山市土地利用矢量图和统计年鉴数据,探明基塘景观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山市基塘外部面积... 进行基塘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及驱动力研究,可为保护这种特殊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研究支持。以中山市作为研究区,运用1980—2015年5期中山市土地利用矢量图和统计年鉴数据,探明基塘景观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山市基塘外部面积上经历了一个倒“U”型的发展,即先增长后衰减。②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基塘用地重心发生变化并存在一定互斥;③城镇化的建设为中山市基塘大幅缩减的第一主因,另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饮食结构变化、政策导向也影响了基塘的发展。④基塘系统内部的基面作物种植结构、基面与鱼塘比例也发生了变化;⑤其相对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发生削弱,中山市基塘未来发展方向也应更多与现实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作为中国特殊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基塘系统保护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塘景观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统计年鉴 中山市
下载PDF
成都平原经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雅红 龚建周 姚昆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8-14,共7页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都平原经济区土地不仅关乎经济区的经济社会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还影响着整个四川省甚至西南地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借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模型,对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市除外)...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都平原经济区土地不仅关乎经济区的经济社会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还影响着整个四川省甚至西南地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借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模型,对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市除外)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指数计算,同时探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5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整体和各地级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各有不同,但整体趋势良好;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耕地数量和质量、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农林产品的收益、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和人口的规模和增速等。各地级市之间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差距将逐渐缩小,区域有望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可持续利用 驱动因素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法 成都平原经济区
下载PDF
Exploring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ies in 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16
作者 XU Xianjiong WU Yaowei +2 位作者 LIN Gangte gong jianzhou CHEN Kangli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8期1472-1492,共21页
The urban heat island(UHI) is an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wide concern because it poses a threat to both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Knowledge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 The urban heat island(UHI) is an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wide concern because it poses a threat to both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Knowledge of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UHI is essential for mitigating their impact. Howeve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UHI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GBA) is inadequate. Combined with data(e.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land use.) acquired from the Google Earth Engine and other sources for the period 2001–202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bilities, spatial heterogeneities, temporal trends, and drivers of surface UHI intensity(SUHII) in the GBA. The SUHII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urban–rural dichotomy, which has been proven an effective method. The average SUHII was generally 0–2°C, and the SUHII in daytime was generally greater than that at night. The maximum(minimum) SUHII was found in summer(winter);similarly, the largest(smallest) diurnal difference in SUHII was during summer(winter). Generally,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and the Sen's slope estimator revealed a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SUHII on all time scales. The influence of driving factors on SUHII was examined using the Geo-Detector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continuous impervious pixels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and that the urban–rural difference in the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had the smallest impact, suggesting that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and urban size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us, controlling urban expansion and reducing anthropogenic heat generation ar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alleviating surface UH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urban heat island spatiotemporal pattern driving forces urban size anthropogenic heat emission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原文传递
珠三角基塘系统研究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12
17
作者 龚建周 蒋超 +1 位作者 胡月明 杨颢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36-1246,共11页
基塘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低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珠三角基塘系统在历史上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其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为了推动珠三角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方... 基塘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低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珠三角基塘系统在历史上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其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为了推动珠三角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珠三角基塘系统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发现在基(田)塘生产力、区域水陆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规律、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方面已经展开研究;但是珠三角基塘系统演变机理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探索还鲜见。建议未来加强珠三角基塘系统演变机理、系统重构技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与途径的研究,以此深化基塘系统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协同区域农业生产格局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关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基塘系统 农业文化遗产 系统重构
原文传递
Optimal land use allocation of urban fringe in Guangzhou 被引量:9
18
作者 gong jianzhou LIU Yansui CHEN Wenl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2年第1期179-191,共13页
In response to the strong driv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urban master plans, providing measures and timeframes to address the continuous demand for land and to alleviate ... In response to the strong driv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urban master plans, providing measures and timeframes to address the continuous demand for land and to alleviate urban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 multi-objective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discuss the problem, including economic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land use optimization. A genetic algorithm was then adopted to solve the model, an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using Pareto optimality. Results showed that a set of tradeoffs could be acquired by the allocation of land use. In addition, the Pareto solutions proved the model to be efficient; for example, a limit of 13,500 ha of urban area conformed to plan recommendations. The reduction in crop land, orchard land,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provided further efficiencies.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further potential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remain and that the urban master plan is able to support sustainable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years to come, as well as verified that it is feasible to use land use allocation multi-objective modeling and genetic algorith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al allocation land use multi-objective modeling genetic algorithms fringe ar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