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
1
作者 侯志鹏 叶森琦 +3 位作者 张吉辉 赵刘军 顾勇杰 于亮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_(1)-C_(7)节段扫描...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分析新型复合型颈椎前路内固定方式——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50例行颈椎CT扫描的正常人行C_(1)-C_(7)节段扫描,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46.0±9.0)岁。导出Dicom格式,刻入光盘,通过Mimics软件对各节段进行三维重建。并在图像上置入模拟螺钉,按照零切迹螺钉的临界值(头尾倾角44。,内倾角29。)置入,观察每个节段零切迹螺钉所在位置,确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的可行性。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于上位零切迹螺钉,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在C_(3)-C_(7)节段中均处于安全位置中,且没有出现上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对于下位零切迹螺钉,在C_(3)-C_(4)、C_(4)-C_(5)中,50例研究对象的颈椎三维图像中有4例处于安全位置,46例在最大尾倾角分别为(32.3±1.9)°和(36.1±2.2)°时可实现安全置钉;在C_(5)-C_(6)、C_(6)-C_(7)2个节段中,没有出现下位零切迹螺钉与ATPS螺钉相交,螺钉均处于安全位置。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零切迹内固定方式通过选择的进钉点、位置可以实现置钉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MIMICS软件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互联网+”全生命周期药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
2
作者 谷永杰 郭倩倩 +4 位作者 郑兰 方圆 高君 王琛惠 杨林超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6期82-86,共5页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用药现状、达标情况及用药依从性,以期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某院就诊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社区义诊收集的高血压、...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用药现状、达标情况及用药依从性,以期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2年1~6月在某院就诊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社区义诊收集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100例作为干预组。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检验、检查结果,定期随访用药情况,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并发症、不良反应情况。根据干预组患者需求及梳理用药不适宜情况,指导患者用药,解答患者的咨询或疑虑,并给予就医指导。对照组只定期追踪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解答患者的咨询及疑虑。结果:实施“互联网+”全生命周期药学服务后,两组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均改善,且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结论:关注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纠正与指导,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率、控制率和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药学服务 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依从性
下载PDF
胸椎特发性脊髓疝1例
3
作者 于亮 赵刘军 +3 位作者 顾勇杰 高翔 张吉辉 马维虎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5期684-684,共1页
患者,女,63岁,5年前出现双下肢酸痛乏力,腹部有束带感,初始以腰椎疾病进行腰椎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症状逐渐加重,进一步行胸椎MRI检查提示T_(4~6)平面椎管内占位,考虑脊膜瘤可能。2019年9月3日至宁波市第六医院就诊,胸椎MRI检查(见图1... 患者,女,63岁,5年前出现双下肢酸痛乏力,腹部有束带感,初始以腰椎疾病进行腰椎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症状逐渐加重,进一步行胸椎MRI检查提示T_(4~6)平面椎管内占位,考虑脊膜瘤可能。2019年9月3日至宁波市第六医院就诊,胸椎MRI检查(见图1)显示:T_(4~5)平面脊髓向前方移位疝出、成角、变细,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呈C字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疾病 特发性脊髓疝
下载PDF
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 被引量:7
4
作者 顾勇杰 蒋伟宇 +3 位作者 于亮 张吉辉 赵刘军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7期630-635,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 目的:探讨双侧矢状面交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预防手术椎体再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应用双侧矢状面交叉PK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85例(交叉组),男35例,女50例,年龄(70.1±8.3)岁;同期应用传统PKP治疗85例单节段OVCFs患者(传统组),男37例,女48例,年龄(73.3±9.5)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情况,伤椎前缘高度及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交叉组(11.8±4.5)个月,传统组(12.1±3.7)个月。交叉组所有患者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传统组有67例(78.8%)骨水泥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组患者未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传统组有10例(11.8%)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 d的伤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骨折椎前缘高度、矢状面Cobb角和腰痛VAS评分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矢状面交叉PKP可以使骨水泥在骨折椎体内分布同时接触椎体的上下终板,从而预防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再骨折
下载PDF
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于亮 顾勇杰 +4 位作者 蒋伟宇 赵刘军 张吉辉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9期814-819,共6页
目的:探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辅助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 目的:探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辅助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取经皮穿刺球囊撑开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位置不良的100例OVCFs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受伤或出现明显腰痛时间<1个月,伴有局部压痛、叩击痛,胸腰部活动受限。根据术中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倒退旋转法穿刺组及传统穿刺组,每组各50例。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放射透视次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00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随访均超过1年。倒退旋转法穿刺组手术时间(21.5±5.9)min,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7.7±1.3)次,每椎骨水泥注入量(4.6±0.8)ml;术前VAS评分为8.3±0.9,术后1年为2.3±0.8。传统穿刺组手术时间(30.2±7.5)min,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14.3±2.0)次,骨水泥注入量(4.3±1.0)ml;术前VAS评分为8.1±1.0,术后1年为2.6±0.5。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1年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穿刺C形臂X线透视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手术中对于首次穿刺位置不良者,运用倒退旋转法穿刺技术可以快速改变穿刺针的进针点和进针方向,达到理想穿刺靶点,可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于亮 顾勇杰 +4 位作者 赵刘军 张吉辉 蒋伟宇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0 ml(800~1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94±5.01)°恢复至(20.12±5.36)°,SS从(18.47±2.60)°增至(31.71±4.30)°,SVA从(13.24±3.60)cm恢复至(2.82±1.33)cm,所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能够有效地重建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的恢复与重建矢状面平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后凸 截骨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楠健 于亮 +3 位作者 顾勇杰 王小舟 蒋伟宇 马维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术;B组48例,行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统计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149.4±13.3)min、(354.3±69.0)ml、(9.4±1.6)d,B组为(116.8±10.0)min、(721.9±172.3)ml、(11.8±1.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A组为(24.2±5.1)个月,B组为(24.0±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发现A组1例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82例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窦道形成、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远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等情况。融合时间A组为(5.1±1.6)个月,B组为(5.1±1.7)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ESR及CRP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结核 脊柱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数字建模分析倒退旋转法在腰椎椎体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适用性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雷宁 赵刘军 +5 位作者 于亮 顾勇杰 徐荣明 王力冉 张吉辉 肖武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24-530,共7页
目的:利用Mimics软件建立腰椎的3D模型,使用模拟穿刺来观察倒退旋转法在腰椎椎体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适用性及进针参数。方法:选取24例全腰椎螺旋CT扫描初次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无异常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12例,应... 目的:利用Mimics软件建立腰椎的3D模型,使用模拟穿刺来观察倒退旋转法在腰椎椎体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适用性及进针参数。方法:选取24例全腰椎螺旋CT扫描初次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无异常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12例,应用Mimics软件对原始DICOM文件进行3D建模,分离出各节段椎体,直接导入3-matic软件后约束其椎体后壁进行标准化测量后以椎弓根中点作一垂直于中切面及椎体后壁的素描图,在素描图上进行模拟穿刺,记录穿刺针可活动范围的角度参数及距离参数,记录穿刺针在最大外倾角时落在椎体中切线前、中、后区的穿越点,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数据在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数据在两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L1-L5最大外倾角均逐渐增大,男性从(33.41±1.31)°到(56.53±4.71)°,女性从(28.58±2.55)°到(53.86±2.68)°,所有穿越点未落在前区,其中女性26.67%落在中区,男性3.33%落在中区,A、B、C分区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退旋转法理论上均能满足椎体压缩性骨折对穿刺点的要求,其中男性及下腰椎更加适用倒退旋转法。最大外倾角的测定对倒退旋转法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刺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计算机 模拟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下载PDF
三七总黄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吴丽园 罗夙医 +2 位作者 顾永洁 王旗鹏 许家豪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1期25-29,共5页
目的研究三七总黄酮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50只体重约170 g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10只/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激素组)和三七总黄酮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激素+用药组)。模型组和三七总黄... 目的研究三七总黄酮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50只体重约170 g的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10只/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激素组)和三七总黄酮高、中、低剂量治疗组(激素+用药组)。模型组和三七总黄酮治疗组采用地塞米松(2.5 mg/kg)肌肉注射,每周2次;同时三个治疗组分别给予三七总黄酮275 mg/(kg·d)、137.5 mg/(kg·d)、68.75 mg/(kg·d)灌胃治疗,每天1次。实验期9周。9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反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密度(BMD)、骨生物力学性能、血清钙水平明显降低,血清磷水平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三七总黄酮高、中剂量治疗组大鼠股骨BMD、骨生物力学性能、血清钙水平明显增高,血清磷水平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三七总黄酮可提高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改善其骨生物力学性能,对糖皮质激素诱发的骨质疏松具有拮抗作用,作用机制与其抑制骨吸收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钙磷代谢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黄酮 糖皮质激素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生物力学性能
下载PDF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after artifi- 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arthroplasty 被引量:1
10
作者 HU Yong gu yong-jie +3 位作者 YUAN Zhen-shan HE Xian-feng DONG wei-xin ZHAO Wei-dong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2年第6期329-33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and three-dimensional movements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after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AAOJ) arthroplasty by comparing with a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Aft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and three-dimensional movements of the atlantoaxial joint after artificial atlanto-odontoid joint (AAOJ) arthroplasty by comparing with a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After anterior decompression, 24 human ca- daveric spinal specimens of C0-C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receiving artificial AAOJ arthroplasty; Group B experiencing anterior transarticular screw (ATAS) fixation. Two groups underwent flexibility test in intact and instrumented states. Rotational angle of the C0-C3 segments was measured to study the immediate stability and function of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AAOJ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the intact state and ATAS fix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intact state,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AAOJ arthroplasty resulted in a sig- 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range of motion (ROM) and neu-tral zone (NZ) during flexio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P〈0.05); however, with regard to axial rotat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OM and NZ (P〉0.05). Com- pared with an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ATAS fixation, an- terior decompression with AAOJ arthroplasty during flexion, 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significant differ- ence was found in ROM and NZ (P〉0.05); however, as for axial rot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ROM and NZ (P〈0.05). Conclusion: The self-designed AAOJ has an excellent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which can restore excellent in- stant stability and preserve the movement of the atlanto- axial j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HROPLASTY Atlanto-axialjoint Bio-mechan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