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NAM)群体构建及花色和种皮色遗传分析
1
作者 宋健 熊亚俊 +21 位作者 陈伊洁 徐瑞新 刘康林 郭庆元 洪慧龙 高华伟 谷勇哲 张丽娟 郭勇 阎哲 刘章雄 关荣霞 李英慧 王晓波 郭兵福 孙如建 闫龙 王好让 姬月梅 常汝镇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75,共20页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 巢式关联作图(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NAM)群体在作物学遗传与育种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在前期大豆种质资源评价基础上,利用35份不同地区来源的代表性种质与中豆41(公共母本)杂交,构建了一套大豆NAM群体。PCA和聚类分析发现,不同亲本组合的RIL群体基本聚在一起,显示出清晰的遗传结构。利用该NAM群体亲本间花色和种皮色具有显著差异的RIL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1个主要位点qFC13-1与花色显著关联,该位点与W1位点重合;定位到12个位点与种皮色显著相关,其中9个位点为3种以上方法共定位,3个位点为2种方法共定位,包括4个已知位点和8个新位点。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NAM群体适于进行大豆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为大豆复杂性状的遗传解析和育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NAM群体 花色 种皮色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耐莠去津鉴定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2
作者 李晓菲 高华伟 +4 位作者 广慧 石宇欣 谷勇哲 齐照明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99-1709,共11页
室内生物测定是农作物除草剂耐受性鉴定的常用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豆、棉花等作物对草甘膦、氯嘧磺隆等除草剂的耐受性研究,但莠去津室内生测方法及大豆对莠去津耐受性相关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莠去津对大豆萌发期各单项指标为评价指... 室内生物测定是农作物除草剂耐受性鉴定的常用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豆、棉花等作物对草甘膦、氯嘧磺隆等除草剂的耐受性研究,但莠去津室内生测方法及大豆对莠去津耐受性相关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莠去津对大豆萌发期各单项指标为评价指标,分析莠去津胁迫条件下大豆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等性状的变化,建立大豆莠去津耐受性室内生测方法,确定3.5 mL L^(-1)是大豆萌发期莠去津耐受性筛选的适宜浓度;对159份大豆种质进行萌发期莠去津耐受性鉴定表明,各指标相对值的变异系数为发芽相对莠去津胁迫率>相对芽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根据T值的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4个莠去津耐性级别,共鉴定出高耐种质9份、中耐种质50份、低耐种质70份和敏感种质30份;黄豆、花色豆、垦丰13、南农99-6等9个种质为莠去津耐受性综合能力优异的种质资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大豆萌发期耐莠去津评价模型Y=–0.155+0.004X_(2)+0.001X_(3)+0.001X_(4)+0.002X_(5)(P=0.000)。本研究为培育耐莠去津育种的亲本选配、后代选择及大豆耐莠去津相关基因挖掘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莠去津耐性 萌发期 综合评价
下载PDF
BSA-Seq结合RNA-Seq技术挖掘大豆叶片提前黄化衰老基因
3
作者 李世宽 洪慧龙 +3 位作者 付佳祺 谷勇哲 孙如建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4-309,共16页
大豆产量与其生殖生长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延缓其开花后叶片的衰老,提高其生理功能,有利于增加植物的粒重。叶片黄化是植物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关于在大豆鼓粒后期叶片黄化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对鼓粒后期叶片提前黄化突变体ly和野生... 大豆产量与其生殖生长的持续时间呈正相关,延缓其开花后叶片的衰老,提高其生理功能,有利于增加植物的粒重。叶片黄化是植物衰老的显著特征之一。关于在大豆鼓粒后期叶片黄化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对鼓粒后期叶片提前黄化突变体ly和野生型ofc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鼓粒后期叶片提前黄化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BSA-Seq在19号染色体得到一个2.23Mb的初定位区间,经开发标记图位克隆后将区间缩短至1.75 Mb,区间内有219个基因,再结合RNA-Seq分析,得到了区间内12个候选基因,其中有4个SNP变异基因和8个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鼓粒后期叶片黄化衰老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突变体 BSA-Seq RNA-SEQ 图位克隆
下载PDF
大豆耐低磷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梁腾月 谷勇哲 +4 位作者 马英杰 王辉 杨光 敖雪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7-251,共15页
大豆是喜磷作物,缺磷会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使大豆产量下降。大豆的单株粒重为数量性状,是鉴定大豆耐低磷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多数研究还处于QTL定位阶段,因而发掘出更多调控基因和优异等位变异,对促进大豆耐低磷性调控机制的解析及育... 大豆是喜磷作物,缺磷会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使大豆产量下降。大豆的单株粒重为数量性状,是鉴定大豆耐低磷性的重要指标,目前多数研究还处于QTL定位阶段,因而发掘出更多调控基因和优异等位变异,对促进大豆耐低磷性调控机制的解析及育种利用尤为重要。本研究利用395份大豆种质资源,以低磷处理下单株粒重和相对单株粒重作为耐低磷性状鉴定指标,结合高密度SNP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初步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明不同大豆种质的耐低磷性差异明显,常磷处理下单株粒重分布范围为0.49~14.43 g、低磷处理下单株粒重分布范围为0.05~5.35 g、相对单株粒重分布范围为0.04~0.98,三者变异系数均高于50%。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压破车(ZDD00219)、采种圃(ZDD00163)等4份地方种质和金元1(ZDD00383)、吉育48(ZDD23714)等16份选育种质为磷高效大豆种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32个与大豆耐低磷性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其中低磷处理下单株粒重相关的SNP位点23个,相对单株粒重相关的SNP位点9个。经LD block分析得到候选基因2个,分别是在根中特异性表达WRKY DNA结合域相关的基因和在根毛中特异性表达磷酸吡哆醛磷酸酶相关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耐低磷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大豆百粒重稳定QTL qSW20-1定位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建强 洪慧龙 +9 位作者 张勇 谷勇哲 高华伟 周雅 曹杰 祁航 赵权 包立高 陈庆山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21-2632,共12页
籽粒重量是大豆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克隆主要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中控制种子重量的关键基因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齐黄34×东生16构建的325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利用SLAF-seq构建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总图... 籽粒重量是大豆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克隆主要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中控制种子重量的关键基因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齐黄34×东生16构建的325个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利用SLAF-seq构建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总图距为2945.26 cM,平均图距为0.47 cM,结合3个环境百粒重表型,检测到11个与百粒重相关的QTL。其中,环境稳定的QTL为qSW20-1,可解释9.73%~18.10%的表型变异。该QTL的大粒等位基因可显著增加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但对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2个品质性状无不利影响,区间大小为435.42kb,包含36个基因,通过基因注释和表达模式分析,预测5个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增产基因挖掘和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SLAF图谱 QTL定位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
6
作者 刘亭萱 谷勇哲 +3 位作者 张之昊 王俊 孙君明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32-1541,共10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优质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之一。挖掘控制大豆高蛋白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以及分子标记育种对高蛋白大豆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的...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优质植物蛋白主要来源之一。挖掘控制大豆高蛋白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以及分子标记育种对高蛋白大豆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蛋白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的中黄35(Zhonghuang 35,ZH35)和中黄13(Zhonghuang 13,ZH13)杂交构建的包含19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两亲本及RIL群体重测序,构建了包含4879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总遗传距离为3760.71 cM,相邻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0.77 cM。RIL群体及亲本分别于北京顺义和河南濮阳种植,2个环境共检测到15个蛋白含量相关QTL位点,分布于5号、12号、15号、17号、18号、19号和20号染色体,贡献率为4.36%~11.39%。其中,北京顺义和河南濮阳检测到qPro-20-1和qPro-20-3,2个QTL贡献率分别为7.65%和7.58%,重叠区域包括33个基因。本研究有助于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并为进一步培育高蛋白大豆品种提供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重组自交系 bin图谱 QTL定位
下载PDF
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评价: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0
7
作者 王晓鸣 邱丽娟 +6 位作者 景蕊莲 任贵兴 李英慧 李春辉 秦培友 谷勇哲 李龙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0,共9页
表型是作物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后呈现出来的性状,包括形态学、生育期、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经过数千年在世界不同区域驯化利用中的人工选择,形成了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成育种家选育作物新品种的... 表型是作物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后呈现出来的性状,包括形态学、生育期、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作物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经过数千年在世界不同区域驯化利用中的人工选择,形成了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成育种家选育作物新品种的物质基础。认识和发现作物种质资源表型的多样性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鉴定,特别是培育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下环境的品种,更需在大量种质资源中发掘和利用抗旱、耐热、抗病虫、水肥高效利用等特性的材料。作物种质资源各类表型性状的鉴定需要对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多年多点的鉴定可以准确观察鉴定性状的变异水平或表达稳定性,是育种家准确选择和利用性状的重要依据。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鉴定主要采用田间鉴定、设施鉴定、仪器分析、感官鉴定的方式。近年来,作物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已从单一环境、低通量、粗放型鉴定转变为多年多环境、重点性状、高通量精准型鉴定。随着组学技术、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作物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鉴定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形成作物育种中重要性状准确快速发掘与应用的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种质 表型 鉴定 评价
下载PDF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及株高QTL定位 被引量:4
8
作者 于春淼 张勇 +9 位作者 王好让 杨兴勇 董全中 薛红 张明明 李微微 王磊 胡凯凤 谷勇哲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1-1102,共12页
采用中SNP160K芯片对丰收24×通交83-611 F2群体252个植株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一张由5861个SNP标记组成的全长为3661.46 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定位到7个株高QTL,每个QTL可解释2.56%~10.41%的... 采用中SNP160K芯片对丰收24×通交83-611 F2群体252个植株及其亲本进行基因分型,构建了一张由5861个SNP标记组成的全长为3661.46 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定位到7个株高QTL,每个QTL可解释2.56%~10.41%的株高变异。qPH-6-1具有最高的表型变异贡献率和显性效应,可解释10.41%的株高变异,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分别为–1.72和18.94;qPH-18-1贡献率次之,可解释9.64%的株高变异,但具有最高的加性效应,达-12.42。在F2群体中筛选出11个qPH-6-1和qPH-18-1基因型为Q6Q6/Q18Q18的单株,平均株高167.00 cm;筛选出16个基因型为q6q6/q18q18的植株,平均株高为91.25 cm。在qPH-18-1定位区间内外增加23个SNP标记,将定位区间由766.97 kb缩小至66.03 kb,包含8个基因,结合基因注释和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推测Glyma.18G279800和Glyma.18G280200可能与大豆的株高相关。本研究为大豆株型的改良提供了分子参考依据和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株高 SNP 遗传图谱 QTL定位 候选基因
下载PDF
大豆蛋白含量新位点qPRO-19-1的定位 被引量:6
9
作者 武阳春 郭兵福 +5 位作者 谷勇哲 栾晓燕 邱红梅 刘鑫磊 李海燕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提高大豆蛋白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因此,发掘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对开发分子标记并培育高蛋白食用大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籽粒蛋白约为40%,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提高大豆蛋白含量是主要的育种目标。因此,发掘大豆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对开发分子标记并培育高蛋白食用大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低蛋白大豆品种中黄35为母本,以源自日本的高蛋白大豆十胜长叶为父本,构建了重组自交系(RIL,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在3条染色体筛选出9个与蛋白含量相关的SSR标记,其中位于19号染色体的QTL尚未见报道。进一步利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分析RIL群体F_(2:15)和F_(2:16),在19号染色体重复定位了1个蛋白质含量相关QTL qPRO-19-1,位于分子标记SSR_19_38和SSR_19_59之间,LOD值分别为3.43和3.98,贡献率分别为7.81%和14.87%,高蛋白等位基因来自于高蛋白亲本十胜长叶。qPRO-19-1的定位区间长度为385 kb,共有注释基因36个。本研究定位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新位点qPRO-19-1,为大豆高蛋白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 蛋白质含量 QTL
下载PDF
基于7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叶柄夹角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玲玲 李战 +4 位作者 刘亭萱 谷勇哲 宋健 王俊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3-1345,共13页
叶柄夹角是影响植株高效受光态势的重要因素,通过调节叶柄夹角实现大豆株型改良,对大豆产量提高非常重要。大豆叶柄夹角为数量性状,目前大多数研究处于QTL定位阶段,已报道的控制叶柄夹角GmILPA1基因也是从突变体中克隆得到,因此亟须发... 叶柄夹角是影响植株高效受光态势的重要因素,通过调节叶柄夹角实现大豆株型改良,对大豆产量提高非常重要。大豆叶柄夹角为数量性状,目前大多数研究处于QTL定位阶段,已报道的控制叶柄夹角GmILPA1基因也是从突变体中克隆得到,因此亟须发掘更多调控基因及优异等位变异,以促进大豆叶柄夹角调控机制的解析及育种利用。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海南、北京种植783份和690份大豆种质资源并调查叶柄夹角表型,通过分布于大豆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叶柄夹角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节位叶柄夹角呈现正态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遗传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统计到325个与叶柄夹角显著相关的SNP位点,在顶部节位关联到51个SNP位点,中部节位关联到230个SNP位点,底部节位关联到10个SNPs位点, 3个节位的平均值关联到34个SNP位点。显著位点LDblock进一步分析得到3个候选基因,第1个是生长素类调节蛋白相关的基因Glyma.05G059700,在茎尖分生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第2个是生长素反应因子(AFR)类蛋白相关基因Glyma.06G076900,在叶片和茎尖分生组织中高表达;第3个是COP9信号体复合物相关的基因Glyma.06G076000,在叶片、茎尖分生组织以及茎中均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柄夹角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大豆种质田间耐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兴震 徐江源 +3 位作者 于莉莉 谷勇哲 刘章雄 邱丽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5-832,共8页
为明确微核心种质成熟期耐旱类型、筛选耐旱种质资源,给大豆成熟期耐旱基因发掘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材料和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耐旱系数法、加权耐旱系数法和极值差异法3种方法对24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海南旱... 为明确微核心种质成熟期耐旱类型、筛选耐旱种质资源,给大豆成熟期耐旱基因发掘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材料和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耐旱系数法、加权耐旱系数法和极值差异法3种方法对24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海南旱季进行耐旱性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株高均较正常灌水处理显著下降,同一性状不同种质间差异极显著;耐旱系数和加权耐旱系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变异系数均较大。采用耐旱系数法对2017-2018、2018-2019年度及两年度联合数据进行分析,筛选高耐种质数分别为11,30和37份,采用加权系数法筛选出高耐种质数分别为12,20和23份,2种方法共同鉴定出泰兴牛毛黄乙(ZDD04620)和小圆黄豆(ZDD08564)高耐种质2份。利用极值差异法筛选出高产且耐旱种质7份,包括黑河1号(ZDD00041)、大白皮(ZDD02866)、大粒黄(ZDD06363)、样田小黄豆(ZDD08190)、赤城绿黄豆(ZDD08238)、十月黄(ZDD12400)和什邡螺丝豆(ZDD128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干旱胁迫 耐旱系数 加权耐旱系数
下载PDF
大豆叶柄夹角相关基因GmILPA1单倍型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玲玲 刘亭萱 +3 位作者 谷勇哲 宋健 王俊 邱丽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98-1707,共10页
GmILPA1是控制大豆叶柄夹角的重要基因,其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影响叶枕形成,该基因突变后可使叶枕发育异常、叶柄夹角增大。然而,该基因在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态性变异与叶柄夹角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783份大豆种质资源... GmILPA1是控制大豆叶柄夹角的重要基因,其主要通过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来影响叶枕形成,该基因突变后可使叶枕发育异常、叶柄夹角增大。然而,该基因在大豆种质资源的多态性变异与叶柄夹角的关系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7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重测序数据,对该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挖掘GmILPA1基因序列的自然变异,分析与叶柄夹角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83份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32个多态性位点,包括13个SNPs和19个Indel,频率分别为1SNP/285 bp和1Indel/195 bp,共组成9种单倍型,其中Hap1为主要单倍型,Hap3具有两个非同义突变。分别对Hap1和Hap3类型的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Hap1与Hap3蛋白在二级结构上有3个α螺旋结构长度上的差异,三级结构预测模型几乎一致。对不同单倍型的表型进行观察,发现叶柄夹角并无显著差异。单倍型分析表明,GmILPA1从地方品种到选育品种的多态性位点数目及单倍型分布类型逐渐减少,说明GmILPA1基因由地方向选育驯化的过程中因正向选择作用而固定了有益变异,表现出瓶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柄夹角 GmILPA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单倍型
下载PDF
早熟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耐旱性评价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健平 谢路 +2 位作者 韩德志 谷勇哲 邳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1-6,共6页
为筛选黑龙江省北部早熟耐旱大豆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15%PEG-6000对113份早熟大豆种质进行萌发期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干旱处理下大豆萌发期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指标影响程度依次为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 为筛选黑龙江省北部早熟耐旱大豆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15%PEG-6000对113份早熟大豆种质进行萌发期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干旱处理下大豆萌发期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指标影响程度依次为发芽势>发芽指数>发芽率>芽长;采用隶属函数法将供试材料分成5个等级,1级耐旱型种质6份,2级较耐旱型种质73份,3级中间型种质31份,4级干旱较敏感型种质1份,5级干旱敏感型种质2份。通过萌发相对性状的各隶属函数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4.0时,可将参试种质分成5类,第Ⅰ类(耐旱型)1份;第Ⅱ类(较耐旱型)1份;第Ⅲ类(中间型)36份;第Ⅳ类(干旱较敏感型)73份;第Ⅴ类(干旱敏感型)2份。综合两种评价得出耐旱种质1份,为选11(黑河18×冀豆17)×黑河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萌发期 耐旱性 综合评价
下载PDF
东北春大豆萌发期耐冷性综合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路 李健平 +2 位作者 韩德志 谷勇哲 邳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为筛选适宜黑龙江省推广种植的耐冷性大豆种质资源,以152份适于黑龙江省种植的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15℃低温萌发处理,调查低温胁迫下大豆萌发期的相关指标。并对15℃胁迫下表现出耐冷特性的6份大豆种质进行6℃低温处理,调查其相对发芽率... 为筛选适宜黑龙江省推广种植的耐冷性大豆种质资源,以152份适于黑龙江省种植的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15℃低温萌发处理,调查低温胁迫下大豆萌发期的相关指标。并对15℃胁迫下表现出耐冷特性的6份大豆种质进行6℃低温处理,调查其相对发芽率。结果表明,在15℃胁迫下不同种质萌发期耐冷性存在丰富的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对不同种质萌发期耐冷性进行综合性评价,将152份参试种质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耐冷种质19份;第二类为中等耐冷种质51份;第三类为低温敏感种质82份。在6℃下的6份参试种质按照相对发芽率分级标准可分为3个等级,Ⅰ级耐冷种质2份;Ⅱ级中等耐冷种质3份;Ⅲ级敏感种质1份。综合15和6℃下的分类结果筛选出2份耐冷种质,为蒙豆14×711和蒙豆16×冀豆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萌发期 耐冷性 种质资源鉴定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ng-InDels through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to facilitate fine-mapping of a QTL for plant height in soybean(Glycine max L.Merr.)
15
作者 LIU Chen TIAN Yu +5 位作者 LIU Zhang-xiong gu yong-zhe ZHANG Bo LI Ying-hui NA Jie QIU Li-j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903-1912,共10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sertions-deletions(InDel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or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agronomical traits. However,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equencing technology, insertions-deletions(InDel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port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genetic determination of agronomical traits. However, most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hort-InDels(1–15 bp) for genetic analys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eply deploy long-InDels(>15 bp) for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s in soybean. A total of 13 573 polymorphic long-InDels were identified between parents Zhongpin 03-5373(ZP) and Zhonghuang 13(ZH), which were unevenly distributed on 20 chromosomes of soybean, varying from 321 in Chr11 to 1 246 in Chr18.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nnotated genes, the average density of long-InDels in arm reg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ericentromeric regions at the P=0.01 level. A total of 2 704(19.9% of total) long-InDels were located in genic regions, including 319 large-effect long-InDels, which resulted in truncated or elongated protein sequences. A previously identified QTL(qP H16) underlying plant height was further analyz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26 out of 35(74.3%) long-InDel markers located in the qPH16 region showed clear polymorphisms between parents ZP and ZH. Seven markers, including three long-InDels and four previously reported SNP markers, were used to genotype 242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ZP×ZH. As a result, the qPH16 locus was narrowed from a 960-kb region to a 477.55-kb region, containing 65 annotated genes. Therefore, these long-InDels are a complementary genetic resource of SNPs and short-InDels for plant height and can facilitate genetic studies and molecular assisted selection breeding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plant height whole genome re-sequencing long-InDels QTL
下载PDF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fragrant soybeans
16
作者 ZHANG Yong-fang ZHANG Chun-yan +8 位作者 ZHANG Bo YIN Man HONG Hui-long YU Li-li GAO Hua-wei gu yong-zhe LIU Zhang-xiong LI Fu-heng QIU Li-j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193-1203,共11页
In order to screen the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a new method was established which can quickly quantify the content of 2-acetyl-1pyrroline(2-AP),an important compound related to soybean aroma,using gas chromat... In order to screen the aroma characteristics of soybean,a new method was established which can quickly quantify the content of 2-acetyl-1pyrroline(2-AP),an important compound related to soybean aroma,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Based on peak profile,total peak area and retention time as test indexes,a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fragrant soybeans was established.The optimum parameters of the protocol consisted of column temperature70℃,sample injector temperature 180℃,optimum extraction alcohol content 1 m L,Na Cl content 0.1 g,ultrasonication time10 min,and extraction time 1 h,which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orthogonal test of single factors and three factors with four levels(L_9(3)^4).2-AP content of leave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seeds,which were easier to measure.The protocol was simple and easy to carry out,consumed only small amounts of reagents,and provided accurate and reliable results with good reproducibility.A total of 101 soybean genotype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sourc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is protoc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tent of 2-AP was 0.29 mg L^(–1),ranging from 0.094 to 1.816 mg L^(–1),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was 0.54.Among all genotypes-tested,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including seven elite genotypes identified as"grade one fragrant soybeans",which were Zhonglong 608,Heinong 88,Ha13-2958,Hongmiandou,Heinong 82,Huangmaodou,and Jiyu 21.These results provide both an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and several elite aroma genotypes for gene discovery and good quality breeding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YBEAN 2-acetyl-1pyrroline GC-MS quantification method GERMPLASM
下载PDF
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乐乐 顾永哲 +4 位作者 罗云 谭婷 刘月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6185-6196,共12页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呈低龄化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均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呈低龄化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功能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功能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均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优势,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为此,基于肠道菌群在结构、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从肠道菌群的角度阐明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和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肠道菌群 中药 肠道屏障功能 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挥发性成分蒸发规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月 顾永哲 +3 位作者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991-2999,共9页
目的建立银翘散蒸馏液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蒸发规律,为客观表征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煎煮终点判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不同煎煮时间段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蒸馏液,采... 目的建立银翘散蒸馏液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蒸发规律,为客观表征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煎煮终点判断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不同煎煮时间段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蒸馏液,采用GC-MS法定性分析挥发性成分并测定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对伞花烃、(R)-(+)-柠檬烯、γ-松油烯、薄荷酮、薄荷醇、4-萜烯醇、(R)-(+)-胡薄荷酮、(+)-香芹酮、胡椒酮12种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比较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煮散与饮片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结果银翘散煮散与饮片挥发油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分别确定48和34个色谱峰,其中相对质量分数大于0.5%的色谱峰分别为26、21个;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煮散蒸馏液中,12种成分的平均蒸发速度均先增加后减少,均在煮沸0~10 m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28、13.21、1.06、0.48、1.49、0.42、2.08、2.27、1.76、0.79、0.16、0.20 mg/min;饮片蒸馏液中,α-蒎烯、(−)-β-蒎烯、月桂烯、对伞花烃、(R)-(+)-柠檬烯、γ-松油烯的平均蒸发速度先增加后趋于平缓,在25~30 m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8、4.58、0.11、0.06、0.22、0.04 mg/min,其余6种成分则先增加后减少,在0~5 mi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0、2.21、0.42、0.92、0.26、0.37 mg/min。结论煎煮时间与药材粒度对银翘散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影响较大;相比于饮片煎煮,煮散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更快,煮沸约5 min时,12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均达到最大值,煮沸约15 min后,12种挥发性成分蒸发速度均明显减小,提示银翘散“香气大出即取服”传统煎煮方法煎煮终点为煮沸5 min左右,以饮片煎煮的银翘散类方制剂挥发性成分的蒸发规律与煮散具有一定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煮散 饮片 挥发性成分 蒸发规律 GC-MS法 α-蒎烯 (−)-β-蒎烯 月桂烯 对伞花烃 (R)-(+)-柠檬烯 γ-松油烯 薄荷酮 薄荷醇 4-萜烯醇 (R)-(+)-胡薄荷酮 (+)-香芹酮 胡椒酮 蒸发速度
原文传递
银翘散不同煎煮时间指纹图谱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月 顾永哲 +3 位作者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981-1990,共10页
目的比较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的体外抑菌活性,建立不同煎煮时间水煎液的指纹图谱,谱效关系筛选银翘散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以万古霉素微生物药敏试纸为阳性对照,纸片扩散(K-B)法研究不同煎煮时间银... 目的比较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的体外抑菌活性,建立不同煎煮时间水煎液的指纹图谱,谱效关系筛选银翘散抑菌活性的物质基础。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以万古霉素微生物药敏试纸为阳性对照,纸片扩散(K-B)法研究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的抑菌活性,筛选抑菌作用最强的水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Kroma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柱温30℃,进样量5.0μL,建立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法研究其谱效关系。结果除浸泡30 min的银翘散水煎液无抑菌活性外,其余水煎液均有一定抑菌活性,以煎煮30 min水煎液抑菌作用最强;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水煎液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5个共有峰,相似度在0.938以上,采用对照品比对法指认了其中17个色谱峰;与抑菌作用关系密切的14个共有峰分别为1、23、3、6、22、24、15、13、18、14、2、8、21、10号,其中23、3、6、22、24、15、21号分别为牛蒡苷、五福花苷酸、马钱苷酸、连翘苷、甘草素、连翘酯苷I、橙皮苷。结论本实验为以"谱-效"结合的思路研究银翘散的抑菌活性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水煎液 煎煮时间 抑菌活性 指纹图谱 谱效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多主要成分含量测定的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月 罗娟 +4 位作者 顾永哲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3788-3797,共10页
建立银翘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及多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比较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银翘散类方制剂的现代工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制备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水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学特征图谱及... 建立银翘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及多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比较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银翘散类方制剂的现代工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制备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过程水煎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学特征图谱及五福花苷酸、新绿原酸、连翘苷E、马钱苷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獐牙菜苷、连翘苷Ⅰ、连翘苷H、连翘苷A、异绿原酸B、E-aldosecologanin、橙皮苷、连翘苷、牛蒡苷、甘草素和甘草酸二钾等17种主要成分的含量,考察煎煮时间对银翘散煮散与饮片煎煮水煎液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煎煮时间银翘散煮散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相似度较大,表明所含化学成分组成类似,而饮片水煎液化学特征图谱相似度较低,表明所含化学成分组成类似,但差别较大。煮散水煎液中,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新绿原酸、隐绿原酸、连翘酯苷H和异绿原酸B的浓度呈增长趋势,五福花苷酸、连翘酯苷E、连翘酯苷Ⅰ、E-aldosecologanin、连翘苷、甘草酸二钾、马钱苷酸、牛蒡苷、獐牙菜苷和甘草素的浓度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连翘酯苷A、绿原酸与橙皮苷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饮片水煎液中,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除绿原酸的浓度先增加后减少外,其余16种成分的浓度均逐渐增长。煮散水煎液中五福花苷酸、连翘酯苷E、连翘酯苷Ⅰ、E-aldosecologanin、连翘苷、甘草酸二钾、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H和绿原酸的浓度始终高于饮片水煎液;橙皮苷、马钱苷酸、牛蒡苷、獐牙菜苷、甘草素、新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浓度在煎煮40 min前均高于饮片水煎液;异绿原酸B煎煮10 min后浓度低于饮片水煎液。结果表明,煎煮时间与药材粒度对银翘散水煎液化学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饮片煎煮,煮散水煎液化学成分溶出速度更快且浓度更大,提示银翘散传统的煮散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以饮片煎煮的银翘散类方制剂应增加提取时间和次数才能达到和原方煮散相似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煮散 饮片 煎煮过程 特征图谱 主要成分 含量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