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新太古代晚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年龄、成因及构造意义
1
作者 李斌 王朝 +1 位作者 管后春 雷丁尔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4年第4期373-380,392,共9页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幕式生长与多期改造,在新太古代晚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并伴随新生陆壳增生。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新发现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成因及构造意...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幕式生长与多期改造,在新太古代晚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并伴随新生陆壳增生。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新发现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成因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发育明显的核幔结构和震荡生长环带,Th/U比值高,为岩浆成因锆石,其LA-ICP-MS U-Pb年龄为(2557±24)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岩石具有高SiO_(2)(69.03%~70.05%)、高Al_(2)O_(3)(14.71%~15.63%)、低MgO(0.92%~1.43%)特征,K_(2)O/Na_(2)O比值为0.95~1.06,铝饱和指数为1.08~1.12,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富集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Zr、P、Y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81.25×10^(-6)~123.74×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La/Yb)N比值为52.71~72.13),显示Eu正异常(δEu=1.36~2.40),综合说明其属于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蚌埠隆起新太古代晚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在该时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契合华北克拉通地壳生长和演化历史,佐证了2.5 Ga是华北克拉通陆壳生长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麻状二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新太古代 Ⅰ型花岗岩 蚌埠隆起
下载PDF
巢湖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演变
2
作者 李晨晨 吴立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汪勇 徐仪红 池建宇 路曙光 杨保东 胡晓思 罗文菁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3-1665,共13页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并结合Rb/Sr值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区域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水文气候演变。结果表明,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阶段Ⅰ(约10.8 cal.ka B.P.—9.9 cal.ka B.P.)、阶段Ⅲ~V(约9.3 cal.ka B.P.—4.2 cal.k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阶段Ⅱ(约9.9 cal.ka B.P.—9.3 cal.ka B.P.)与阶段VI(约4.2cal.ka B.P.—2.3 cal.ka B.P.)整体上降水减少,湖面收缩,水位降低,气候偏干;阶段VII(约2.3 cal.ka B.P.以来)区域气候波动较大,干湿交替,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9.3 cal.ka B.P.、8.2 cal.ka B.P.和4.2 cal.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此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将巢湖湖相沉积11 cal.ka B.P.以来的Ti元素强度、主成分F1和Rb/Sr值与全新世以来的30°N夏季太阳辐射量、Cariaco盆地Ti含量、ENSO活动指数等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纬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频率等因素。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ITCZ南移,ENSO活动频率增加,夏季风势力减弱,促使了9.3 cal.ka B.P.等干冷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季风和水文气候演变的关系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安徽明清时期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3
作者 邵宇萌 吴立 +3 位作者 管后春 路曙光 李晨晨 孙小玲 《安徽地质》 2024年第3期246-251,264,共7页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关地震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安徽历史上地震的高发期——明清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明朝中后期安徽地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491—1510 A.D.、1531—1550 A.D.和1631—1650 A.D.分别出现三个高...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关地震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安徽历史上地震的高发期——明清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明朝中后期安徽地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491—1510 A.D.、1531—1550 A.D.和1631—1650 A.D.分别出现三个高峰期,其中明清过渡时期(1631—1650 A.D.)达到最高,清朝时期则出现1751—1770 A.D.与1851—1870 A.D.两个高峰期。地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安徽中部向南北递减的规律。从地震发生的范围来看,除淮北市以外,安徽省各市县都发生过地震,安庆、滁州、合肥、宣城、宿州、池州、马鞍山、铜陵和黄山等市发生地震县数比都达到100%。从地震年数来看,皖中地区地震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皖北和皖南地区。整体上,皖西南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以及皖北东部地区年均地震县数比较高,说明这些区域地震的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从发生地震年数较高区域的地理位置来看,滁州、安庆、六安、合肥等市都位于安徽中部的郯庐断裂带附近,远离该断裂带的市区则地震年数较低,如淮北、淮南、黄山和亳州等市;此外,宣城地区位于铜陵-宁国构造变形带上,故发生地震年数也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安徽 明清时期 时空分布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基于三维GIS的第四系古河道沉积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波 管后春 +1 位作者 杨潘 侯香梦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4-252,共9页
基于皖北楚店集、高炉集、江集和望町集4幅1∶5万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划定区内第四系地质结构与工程地质分层,控制茆塘期古河道的空间展布特征,融合多源数据与专家经验联合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综合考虑基础、工程、水文等地质条件,运用... 基于皖北楚店集、高炉集、江集和望町集4幅1∶5万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划定区内第四系地质结构与工程地质分层,控制茆塘期古河道的空间展布特征,融合多源数据与专家经验联合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综合考虑基础、工程、水文等地质条件,运用Delphi法确定了9项工程建设相关评价因子。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多因子综合指数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模型。通过三维GIS分析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区内50m以浅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级圈定了适宜性好、较好、一般等各级区域。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对评价结果和单项因子进行关联分析,揭示了因子影响关系,提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系 三维GIS 变权赋值 古河道 工程建设
下载PDF
淮北平原中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变:来自涡河流域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
5
作者 管后春 陈岩滨 王朝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4-655,共12页
通过对毗邻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第四系标准孔岩芯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淮北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研究表明淮北平原中更新世气候在暖湿与干冷(温凉)频繁交替中总体经历了从暖湿趋于干冷,与中国东部季... 通过对毗邻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第四系标准孔岩芯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淮北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研究表明淮北平原中更新世气候在暖湿与干冷(温凉)频繁交替中总体经历了从暖湿趋于干冷,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北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变化趋势属同相位演变,而与受控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源区古气候演变模式总体呈反相位。晚更新世,气候总体经历了干冷(即温干—严寒—干冷)、温湿、转向干冷,却表现出与以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源区气候演化格局更相似,而与中国北方气候总体上由暖湿向干旱化转变步调不一致。进入全新世,淮北平原与中国南北方气候均回暖,降水相应增多。涡河流域GBK1标准孔区域沉积环境总体上经历了中更新世早中期从半深湖演化到浅湖、滨湖,到晚期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演化为泛滥平原或河流;晚更新世以来主要为河流和泛滥平原。淮北平原区域气候变化总体上对全球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或许因其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边缘,致使其气候又具区域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粒度 中更新世 古气候 沉积环境 淮北平原
下载PDF
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彭苗枝 吴剑雄 +1 位作者 管后春 邱思晨 《华东地质》 2021年第2期176-184,共9页
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 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MAPGIS为平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竖向分层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0~-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70.2%;-5~-1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81.8%;-15~-40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92.2%。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潜在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开发 地质环境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合肥市
下载PDF
巢湖杭埠河流域湖相沉积物多指标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慧 吴立 +9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孙小玲 路曙光 尚广春 汪勇 徐仪红 徐军 陈晔 鲍远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9-1881,共13页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分辨率重建了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约100509700 cal.a B.P.)与阶段Ⅲ(约92505300 cal.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平均粒径、磁化率值较低,TN、TOC、C/N也偏低;阶段Ⅱ(约97009250 cal.a B.P.)与阶段Ⅳ(约5300 cal.a B.P.以来)气候干燥,巢湖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平均粒径、磁化率值、TN、TOC、C/N均较高.一些全球范围内显著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SZK1507孔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如9.3、8.2和4.2 ka B.P.事件等.将巢湖杭埠河流域10000 cal.a B.P.以来的平均粒径、磁化率、TN、TOC、C/N沉积记录与全新世以来的北纬30°夏季太阳辐射量、太阳黑子数、火山喷发对大气中硫酸盐含量贡献率等进行对比,发现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太阳活动以及火山活动等因素,并与它们之间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杭埠河流域 湖相沉积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巢湖碳氮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立 李晨晨 +8 位作者 马春梅 管后春 王心源 张广胜 路曙光 李肖雪 胡晓思 周迎秋 张红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728-6742,共15页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P),较高的TOC和TN、在波动中逐渐升高的δ^(13)Corg值以及高δ^(15)N值、高黏土(<4μm)含量指示了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气候温暖较湿;中全新世时期(8200—42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和黏土(<4μm)含量总体上较高但呈波动降低趋势,粉砂(4—64μm)含量升高,δ^(15)N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指示初级生产力由较高水平开始逐渐降低,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向凉干方向发展;7300—5800 cal a BP和4300—3800 cal a BP的低δ^(15)N和高TN值可能受到固氮蓝藻的影响,分别对应着7500—7000 cal a BP和4200—4000 cal a BP气候事件时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晚全新世前期(4200—20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黏土(<4μm)含量的低值和较高的δ^(15)N值、高粉砂(4—64μm)含量代表初级生产力继续降低,气候环境进一步向冷干转变。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逐渐减少的30oN夏季太阳辐射是驱动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晚全新世后期(2000 cal a BP至今),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环境演化趋势的异常,说明湖泊环境及沉积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全新世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碳氮地球化学
下载PDF
淮北平原农用地土壤钼测定与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朋飞 吴衡 +5 位作者 管后春 徐锦龙 王耀 沈仕豪 汪雅菲 葛海影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钼作为植物固氮酶、硝酸还原酶与人体多种酶辅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用地土壤钼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科学施肥、土壤钼有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省淮北平原位于中国华北... 钼作为植物固氮酶、硝酸还原酶与人体多种酶辅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用地土壤钼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科学施肥、土壤钼有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省淮北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缺钼土壤区,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土壤钼含量及其驱动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淮北平原典型土壤区511km 2为研究区域,按照1件样品/km 2采集0~20cm深度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方法测定表层土壤中全钼、有效钼、TFe_(2)O_(3)、Al_(2)O_(3)、SiO_(2)、P、Mn及有机质含量与pH值等指标含量;利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制约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砂姜黑土中全钼和有效钼含量以缺乏为主,全钼、有效钼缺乏土壤比例分别高达93.3%、87.3%;全钼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Mn、TFe_(2)O_(3)、P及硅铝率(即土壤中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的比值)的影响,pH值、有机质为制约砂姜黑土有效钼含量较低的重要因素,pH值、有机质与有效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0.117;②潮土中全钼较缺乏、中等、较丰富土壤比例分别为31.2%、28.4%、21.1%,全钼含量主要受Mn、P、有机质的影响;有效钼缺乏土壤比例为86.2%,全钼含量低是有效钼含量缺乏的主控因素。综上所述,研究区土壤中有效钼含量总体缺乏,建议当地综合考虑土壤有效钼含量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科学施肥,针对砂姜黑土应注重施用有机肥,潮土应合理施用钼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发射光谱法 生物有效性 pH 有机质 安徽省淮北平原
下载PDF
北淮阳带北缘石炭系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区构造环境
10
作者 沈仕豪 刘家云 +2 位作者 张晋喆 管后春 汪雅菲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北淮阳构造带出露的石炭系为古生代唯一一套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地层,其沉积记录可较好地反映物源区物质组成及构造环境。基于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采自北淮阳构造带北缘三仙山地区的石炭系碎屑岩进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探... 北淮阳构造带出露的石炭系为古生代唯一一套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地层,其沉积记录可较好地反映物源区物质组成及构造环境。基于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采自北淮阳构造带北缘三仙山地区的石炭系碎屑岩进行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探讨石炭系物源区及构造环境。研究表明三仙山地区的石炭系有不同的物源区,杨山组和道人冲组物源区可能主要为扬子陆块或再旋回造山带,胡油坊组物源区可能为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区 地球化学特征 碎屑岩 石炭系 三仙山地区 北淮阳构造带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historical polder landscape in the ancient Danyang wetland,lower Yangtze River,China,during the last 3000 years
11
作者 HU Xiaosi WU Li +7 位作者 ZHUANG Yijie WANG Xinyuan MA Chunmei LI Linying guan houchun LU Shuguang LUO Wenjing XU Ziy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2053-2073,共21页
Polder is a type of irrigation field unique to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of China.It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and ingenuous human modifications of wetland landscapes.In the pre-Qin Period,3000 years ago,the poldered ar... Polder is a type of irrigation field unique to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of China.It is a product of long-term and ingenuous human modifications of wetland landscapes.In the pre-Qin Period,3000 years ago,the poldered area of eastern Wuhu city was once a large lake called the ancient Danyang wetland.The 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polder technology to the area during the Wu and Yue Kingdoms period gradually transformed it into an agricultural area.With an accelerating rate of land reclamation under a changing late-Holocene regional climate,the ancient Danyang wetland became an aquatic system strongly influenced by intensifying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In this study,based on field survey data,historical documents,and remote-sensing and archaeological data,we reconstruc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older landscape over the last 3000 years and identified their structural diversity.We found that polder landscapes began to emerg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land reclamation intensified in the Three Kingdoms and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Song Dynasty before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eak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relocation of historical sites to low-altitude areas also marked the expansion of poldered fields from the center of the wetland to the southeast and northwest.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polder landscape are related to regional climate conditions,chang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es,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succeeding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ient Danyang wetland polder landscape climate chang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lower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Evolution of Neolithic site distribution(9.0–4.0 ka BP) in Anhui,East China 被引量:4
12
作者 WU Li SUN Xiaoling +9 位作者 SUN Wei ZHU Cheng ZHU Tongxin LU Shuguang ZHOU Hui GUO Qingchun guan houchun XIE Wei KE Rui LIN Gui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9期1451-1466,共16页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f Neolithic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this study rep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settlement selection of the sites from the Neolith...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f Neolithic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GIS spatial analysis,this study rep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settlement selection of the sit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in Anhui and identifie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human activ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itude,slope direction,and slope gradient were consistent among the settlement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Neolithic Age in Anhui,and the sites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hilly and plain areas on southeast-or south-facing slopes of low gradients close to rivers.We determined that early Neolithic Age(9.0–7.0 ka BP) sites were scattered in small numbers and likely had little cultural exchange with communities of other provinces.The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s in Anhui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humid with extensive water distribution.The sites of the mid Neolithic Age(7.0–5.0 ka BP) increased rapidly with wide distribution.They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lain area north of the Huaihe River and the southwestern areas of Anhui.In the mid Neolithic Age,the warm and humid climate gradually dried,and our ancestors slowly developed cultural exchanges.The largest number of sites existed during the late Neolithic Age(5.0–4.0 ka BP),and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province.During this period,the overall climate was relatively dry,but humans could still obtain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through migration.The relatively benign climate facilitated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which increased during this time,and the Wanjiang culture matured.We also determined that as early civilization evolved,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In humid subtropical regions,especially in low-lying plains and areas beside lakes,rivers,and coastal areas,the relatively dry climate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ddle Holocene,prefaced by a period of high humidity,wa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The evidence from the Neolithic settlements in Anhui therefore reflects this subtropical man-l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LITHIC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man-land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NHUI East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