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式烘干除湿系统的热平衡
1
作者 许兵兵 管庆禹 +2 位作者 高福学 王士鹏 张素丽 《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4年第4期580-583,共4页
研究了开式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排湿过程的热湿平衡,定义了除湿(显)热负荷和排湿效率。定义了排湿能效比,并进一步提出了排湿能效比的计算方法、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指出排湿能效比受不同天气情况影响较大,存在热回收装置时,排湿能效比... 研究了开式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排湿过程的热湿平衡,定义了除湿(显)热负荷和排湿效率。定义了排湿能效比,并进一步提出了排湿能效比的计算方法、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指出排湿能效比受不同天气情况影响较大,存在热回收装置时,排湿能效比与风量成反比。对于烘干排湿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干除湿 热平衡 能效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复合材料层压板低速冲击行为及剩余拉伸强度 被引量:8
2
作者 管清宇 冯剑飞 +1 位作者 夏品奇 吴光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0-1232,共13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压板的低速冲击行为和剩余拉伸强度。首先,通过冲击实验研究了冲头类型和铺层形式对层压板冲击响应的影响,并通过凹坑深度、损伤投影面积、冲击力和冲击能量转化等对冲击损伤特性进行评估。其次,通过准静态拉... 通过实验研究了复合材料层压板的低速冲击行为和剩余拉伸强度。首先,通过冲击实验研究了冲头类型和铺层形式对层压板冲击响应的影响,并通过凹坑深度、损伤投影面积、冲击力和冲击能量转化等对冲击损伤特性进行评估。其次,通过准静态拉伸实验调查了层压板的冲击后拉伸响应和剩余拉伸强度。最后,分析了冲头类型和铺层形式对层压板冲击行为和剩余拉伸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冲头类型对层压板冲击损伤的影响与冲击接触面投影面积和凹坑深度的函数关系密切相关;在较高的冲击能量下,条刃形冲头是造成损伤的关键冲击威胁,而立方角形冲头造成的损伤相对不严重;铺层形式对层压板的冲击损伤阻抗性能和拉伸断裂形貌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层压板 冲头形状 冲击行为 拉伸强度
下载PDF
复合材料层压板冲击后压缩强度拟合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管清宇 夏品奇 +1 位作者 郑晓玲 吴光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59-1466,共8页
碳纤维增强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广泛地应用于飞机的主要承力结构,其冲击后压缩强度是损伤容限评估的重要内容.目前工程上主要利用大量试验获取冲击后压缩强度,对此需要开发一套简便的数学模型以描述冲击后压缩强度规律.提出一种全新的用... 碳纤维增强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广泛地应用于飞机的主要承力结构,其冲击后压缩强度是损伤容限评估的重要内容.目前工程上主要利用大量试验获取冲击后压缩强度,对此需要开发一套简便的数学模型以描述冲击后压缩强度规律.提出一种全新的用于拟合复合材料层压板冲击后压缩强度数据的数学模型.采用该模型和初始模型参数,可以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冲击后压缩强度数据转化为某一等效无损伤压缩强度数据,进而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其进行正态分布拟合,得到正态分布的标准差.重复以上步骤,直至获得标准差的极小值,即可确定冲击后压缩强度数据拟合模型参数的最佳估计值.为了进一步表明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不同厚度、铺层比例和材料类型的冲击后压缩试验,并采用该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不同厚度、铺层比例和材料类型的冲击后压缩试验数据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层压板 冲击损伤 压缩强度 拟合模型 极大似然估计
下载PDF
间断性跪坐缺血预适应方法的探索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叶少剑 袁春平 +6 位作者 方超 关庆宇 卢小颖 江泓 郑淑园 张培 成梦凡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导致下肢缺血再灌注时腓肠肌肌氧含量,建立间断性跪坐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并观察应用该方法产生的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影响。方法1)12人次进行腓肠肌肌氧含量测试:以跪坐法或血压带200 m... 目的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导致下肢缺血再灌注时腓肠肌肌氧含量,建立间断性跪坐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并观察应用该方法产生的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影响。方法1)12人次进行腓肠肌肌氧含量测试:以跪坐法或血压带200 mmHg加压束缚大腿法阻断下肢血流,以缺血5 min后复灌5 min为一个回合进行下肢缺血再灌注,测试受试者腓肠肌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点的肌氧含量,连续进行3个回合为实施一次RIPC,比较两种方法下的肌氧含量变化差异。2)61人分为实验组(34人)和对照组(27人)参加毛细血管脆性实验:每天以间断性跪坐实施RIPC 30 min,观察实施前、实施2周(部分人)及4周后血压及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变化。两组中各有14人于实验前后测试血小板。结果1)两种缺血再灌注方法均可引起腓肠肌肌氧含量的规律性改变,即阻断下肢血管时肌氧含量显著降低,恢复血管灌流后肌氧含量迅速恢复至正常值上下。相比于血压带加压束缚法,跪坐时腓肠肌肌氧含量降低更加迅速、完全;2)间断性跪坐4周后,实验组毛细血管脆性显著降低,出血点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值及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改变。结论间断性跪坐通过间断性阻断腘动脉使腓肠肌等下肢组织产生缺血预适应,反复实施4周可以使前臂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质量改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施RIPC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性跪坐 远程缺血预适应 腓肠肌 肌氧含量 毛细血管脆性
下载PDF
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对猪皮肤切割愈合的实验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捷 钟钰婷 +5 位作者 赵进 管清钰 朱军永 王全胜 朱芸生 李席如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5期51-56,共6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对猪皮肤切割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6头巴马小型猪的背部脊柱两侧皮肤,获取愈合时间分别为1、2、3和6周的皮肤标本,比较手术刀、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高频电刀、低温等离子手术...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对猪皮肤切割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6头巴马小型猪的背部脊柱两侧皮肤,获取愈合时间分别为1、2、3和6周的皮肤标本,比较手术刀、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高频电刀、低温等离子手术刀(Pulsed-Electron Avalanche Knife,PEAK)对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评价指标包括出血量、疤痕宽度、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疤痕拉力强度等。结果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止血效果优于手术刀(P<0.01),各时间点的疤痕宽度均小于高频电刀(P<0.05),愈合时间为3周和6周时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少于高频电刀(P<0.01),愈合时间为3周时的瘢痕拉力强度高于高频电刀(P<0.05),各评价指标与PEAK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减少术后伤口瘢痕形成,提高伤口愈合强度,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可以满足微创精细手术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NTS-100) 电外科设备 皮肤愈合 疤痕
下载PDF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压板冲击凹坑的回弹特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管清宇 严文军 +1 位作者 吴光辉 夏品奇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2,共9页
冲击凹坑的回弹特性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低速冲击损伤的目视检出概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用T800碳纤维/M21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单向预浸丝束自动铺贴和热压罐固化工艺制造了层压板试件。试件引入1 mm左右的冲击凹坑后分成4组,分别在室温环... 冲击凹坑的回弹特性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低速冲击损伤的目视检出概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采用T800碳纤维/M21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单向预浸丝束自动铺贴和热压罐固化工艺制造了层压板试件。试件引入1 mm左右的冲击凹坑后分成4组,分别在室温环境、湿热环境、重复载荷及湿热和重复载荷联合作用的条件下测量冲击凹坑在不同时间的回弹量,以研究湿热环境和重复载荷对冲击凹坑回弹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环境可显著提高冲击凹坑的末期回弹量,但其影响过程较缓慢,因而对凹坑初始回弹速率影响不显著;重复载荷也可提高冲击凹坑末期回弹量,但其影响相对较小,其使冲击凹坑的初始回弹速率有明显提高;湿热环境和重复载荷联合作用对冲击凹坑末期回弹量的影响高于重复载荷和湿热环境的单独影响,凹坑初始回弹速率与重复载荷单独影响下几乎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冲击凹坑 回弹特性 湿热环境 重复载荷
原文传递
西安重度以上污染天气PM2.5重金属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鑫 肖舜 +9 位作者 董治宝 曹军骥 张宁宁 刘随心 沈振兴 徐红梅 管清玉 陶燕 蔡瑞婷 王雨萌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9,共10页
为研究汾渭平原核心城市(西安)重度以上污染天气PM2.5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采集的PM2.5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采样期间重度以上污染天气(AQI>200)PM2.5中与人群暴露健康风险关联的9种典型重金属成分,利... 为研究汾渭平原核心城市(西安)重度以上污染天气PM2.5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采集的PM2.5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采样期间重度以上污染天气(AQI>200)PM2.5中与人群暴露健康风险关联的9种典型重金属成分,利用相关性分析揭示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运用富集因子、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判断来源,借助美国EPA风险暴露模型表征重金属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PM2.5平均浓度191.49±48.67μg·m-3,重金属的平均浓度(ng·m-3)顺序为Zn(324.98)、Mn(123.52)、Pb(118.59)、Cu(46.78)、As(18.11)、Cr(16.24)、Ni(5.37)、V(4.59)、Co(3.13)。致癌重金属中Cr与风速呈显著负相关(-0.462),Ni与气压呈显著负相关(-0.503)、Co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0.506)。Zn、Pb、As污染与人为源密切相关,Ni、Co、Cu污染是自然源和人为源的共同作用;交通和燃煤排放、风飏粉尘、岩石风化排放一次气溶胶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Mn元素具有较大非致癌风险,其他元素非致癌风险可忽略;Cr、As、Co风险值高于一般可接受水平,具有潜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 汾渭平原核心城市
原文传递
湿热环境对7781/CYCOM 7701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典型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管清宇 李卫平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88-3297,共10页
采用7781/CYCOM 7701玻璃纤维/环氧织物预浸料和中温固化工艺制造了复合材料单向层压板试验件。将试验件分为3组,分别对应低温干态(CTD)、室温干态(RTD)和高温湿态(ETW)3种试验环境条件。在这3种试验环境条件下,分别测试了复合材料单向... 采用7781/CYCOM 7701玻璃纤维/环氧织物预浸料和中温固化工艺制造了复合材料单向层压板试验件。将试验件分为3组,分别对应低温干态(CTD)、室温干态(RTD)和高温湿态(ETW)3种试验环境条件。在这3种试验环境条件下,分别测试了复合材料单向层压板的拉伸、压缩、剪切、孔挤压和拉脱等力学性能。并在试验中适当考虑了复合材料经向和纬向力学性能差异、是否含缺口和是否含冲击损伤等情况。根据试验结果,研究了湿热环境对7781/CYCOM 7701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单向层压板典型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以RTD条件为基准,各项强度性能在CTD条件下均上升,而在ETW条件下均下降。其中,在ETW条件下,拉伸强度下降18%~25%,压缩强度下降10%~40%,剪切强度下降30%~50%,孔挤压强度下降约20%,拉脱强度下降接近30%;拉伸和压缩弹性模量受温度和吸湿条件影响较小,均在10%左右或以内;而泊松比和剪切弹性模量则受温度和吸湿条件影响很大,两者在ETW条件下的性能比在RTD条件下的性能分别下降约30%和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 湿热环境 力学性能 环氧织物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与物源指示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雨振 陈秀玲 +3 位作者 程良清 管清玉 肖鑫豪 卢欣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准噶尔盆地的新生代沉积的物质来源对认识中亚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亚洲内陆干旱化以及粉尘输送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盆地内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的研究还比较粗略。文章以准噶尔盆地内不同类型的表层沉积物... 准噶尔盆地的新生代沉积的物质来源对认识中亚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亚洲内陆干旱化以及粉尘输送路径等关键科学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对盆地内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的研究还比较粗略。文章以准噶尔盆地内不同类型的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盆地内不同沉积的物质来源与相互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含量(不含Y元素)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55.54~194.44 μg/g;大部分样品的δCe值在0.95~1.05之间,未见明显的Ce异常,指示了盆地内整体干旱环境下较弱的风化成壤作用,而Eu异常和UCC标准化配分模式表现出的复杂变化,可能指示了准噶尔盆地表层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多源性。根据盆地内表层沉积物的稀土元素总量、配分模式以及δEu值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结合了盆地内的区域地形和盛行风向等要素,认为盆地东部的戈壁砂和周围山地的基岩碎屑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物源继承,同时强劲的西北风也为该地带来了来自盆地北部和中部的物质来源;北部的阿尔泰山碎屑物质是盆地北部戈壁砂和沙漠砂的主要物质来源,但戈壁砂表现出的Eu中度亏损和较高的∑REE值可能代表着该区域还存在更为广阔的物源;盆地西部各类沉积物之间表现出的稀土元素特征的相似性表明该地缺乏外界物质的参与,物源具有明显的局域性;盆地南缘的沙漠砂和河流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天山碎屑物质经冰川磨蚀及寒冻风化等作用形成的粉砂粒级物质,但是该地的黄土在地形和风向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复杂的物质来源,盆地中的沙漠、天山碎屑物质、盆地东部的戈壁砂,甚至于中亚广大荒漠区的粉尘都为黄土提供了部分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质来源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Age and genesis of the Shagou River terraces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被引量:20
10
作者 PAN Baotian WU guangjian +2 位作者 WANG Yixiang LIU Zhigang guan qing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6期509-513,共5页
The fluvial terrace sequence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is a record of periodic uplift even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paleomagnetic dating,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radio carbon dating and loess-paleosol ... The fluvial terrace sequence in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is a record of periodic uplift even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paleomagnetic dating, thermolumines-cence dating, radio carbon dating and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n terraces, w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 the ages of five major terraces of the Shagou River, northern side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 ages of five terraces were about 830, 418, 250,140 and 10 ka, respectivel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erraces show that five major terraces were mainly tectonic genesis. Therefore, five major terraces recorded five strong rising event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the past 830 ka. The ages of those rising events are about the same as those terraces formation. Sub-terraces, constituting a main terrace, were perhaps mainly formed by climatic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QILIAN MOUNTAINS TERRACE uplift.
原文传递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ecorded by high-resolution loess sections from the last interglacial (MIS5) 被引量:5
11
作者 guan qingyu PAN BaoTian +3 位作者 GAO HongShan LI BingYuan WANG JunPing SU Hu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7期1067-1075,共9页
The selection of high-resolution loess sections is need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Two sequences of S1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The selection of high-resolution loess sections is need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limatic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Two sequences of S1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sides of the Liupan Mountain were both composed of five paleosol layers and four loess layers,indicating that there were five strong summer monsoon events and four strong winter monsoon events in MIS5. This corresponds with other record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along with NGRIP and the North Atlantic records,implying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as very instable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Two layers of paleosols and one layer of loess had developed during MIS5a and MIS5c. Compared with MIS5e,the climate in MIS5a and MIS5c fluctuated more intensively on a millen-nial scale,whereas the climate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MIS5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t INTERGLACIAL PALEOSOL East Asian MONSOON Shagou LOESS SECTION Wangguan LOESS SECTION Liupan Mounta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