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菌糠水提液对马铃薯致病疫霉的抑制机理
1
作者 莫雯婧 陈洪森 +4 位作者 桂芳泽 洪慈清 蔡鑫铠 关雄 潘晓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7,共9页
菌糠是菌菇生产后残留的物质,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有机质等成分。利用热水浸提法制备香菇菌糠水提液(water extract from spent mushroom substrate,WESMS),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Zeta电位及粒径仪对其紫外吸收情况、表面电荷和水中分散... 菌糠是菌菇生产后残留的物质,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有机质等成分。利用热水浸提法制备香菇菌糠水提液(water extract from spent mushroom substrate,WESMS),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和Zeta电位及粒径仪对其紫外吸收情况、表面电荷和水中分散粒径进行表征,采用平板渗透法及十字交叉测量直径法计算WESMS对致病疫霉的抑制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病原菌细胞形态的损伤程度,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分析WESMS对致病疫霉DNA的影响。结果表明,WESMS在紫外线A(UVA,315~400 nm)、B(UVB,280~315 nm)和C(UVC,100~280 nm)波段均有吸收,在水中的分散粒径为3649.27 nm。抑菌试验表明,WESMS对病原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提取液体积百分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更明显,在高体积百分浓度(6.25%WESMS)作用下对病原菌的抑制率近100%。经WESMS处理后病原菌的菌丝更加扭曲、扁平,且褶皱明显增多,表明WESMS可对细胞造成明显破坏;WESMS处理组的DNA条带亮度暗于对照组,损伤程度与WESMS体积百分浓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菌糠的资源化利用及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菌糠 马铃薯晚疫病 致病疫霉 抗菌机理
下载PDF
三种菌糠制备的生物炭对重金属镍的吸附探究
2
作者 陈洪森 洪慈清 +4 位作者 莫雯婧 蔡鑫铠 桂芳泽 关雄 潘晓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2期40-46,共7页
为探究重金属镍的处理及菌糠资源过度浪费的问题,利用杏鲍菇菌糠、姬平菇菌糠、香菇菌糠为原料制备生物炭(PEBC、PGBC和LEBC),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比表面积分析(BET)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Zeta电位测定探究其吸... 为探究重金属镍的处理及菌糠资源过度浪费的问题,利用杏鲍菇菌糠、姬平菇菌糠、香菇菌糠为原料制备生物炭(PEBC、PGBC和LEBC),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比表面积分析(BET)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Zeta电位测定探究其吸附机理,同时通过吸附实验对比3种菌糠生物炭对镍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3种菌糠生物炭均具有不规则孔隙,且表面附着较多的矿物质晶体。综合而言,PEBC的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超99%且最大平衡吸附量可达122.89 mg/g。采用废弃菌糠探究重金属镍的处理问题,在实现菌糠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验证了其在重金属镍的水污染处理方面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糠 生物炭 镍离子 吸附
下载PDF
褐飞虱中肠两种氨肽酶N的鉴定及蛋白特性分析
3
作者 林莉 余小强 +1 位作者 关雄 邵恩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71-780,共10页
【目的】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是昆虫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蛋白酶。本研究旨在对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肠中两个具有较高转录水平的apn基因(nlapn1和nlapn4)在中肠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及其蛋白功能特性进行鉴定与分析。【方法... 【目的】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是昆虫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蛋白酶。本研究旨在对在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中肠中两个具有较高转录水平的apn基因(nlapn1和nlapn4)在中肠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及其蛋白功能特性进行鉴定与分析。【方法】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褐飞虱NLAPN1和NLAPN4的系统进化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分析NLAPN1及NLAPN4在中肠刷状缘膜囊泡(brush border membrane vesicles,BBMVs)中的定位;利用LC-ESI-MS/MS技术对Western blot定位的NLAPN1及NLAPN4进行鉴定。在果蝇Drosophila S2细胞内分别表达两个NLAPN蛋白,并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对NLAPN1与NLAPN4进行S2细胞内的定位;分别以L-亮氨酸对硝基苯胺(leucine-p-NA)、L-丙氨酸4-硝基苯胺盐酸盐(Ala-p-NA)、L-甲硫氨酸对硝基苯胺盐酸盐(Met-p-NA)和L-赖氨酸对硝基苯胺二氢溴酸盐(Lys-p-NA)为底物测定NLAPN1和NLAPN4的酶活性。【结果】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褐飞虱NLAPN1及NLAPN4与其他半翅目昆虫肠道中高表达的APN分在了同一分支中。Western blot及LC-ESI-MS/MS质谱分析结果证明NLAPN1与NLAPN4均存在于褐飞虱中肠刷状缘膜囊泡中,分子量约为160 kD。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定位结果显示,两个NLAPN蛋白均位于S2细胞膜上,而C端缺失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位点的NLAPN4lackG蛋白分布在细胞质中。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以L-丙氨酸4-硝基苯胺盐酸盐及L-赖氨酸对硝基苯胺二氢溴酸盐为底物时NLAPN1和NLAPN4都具有一定的酶活性,而以L-亮氨酸对硝基苯胺为底物时NLAPN1有极高的酶活性(>60 U/mg)。【结论】NLAPN1与NLAPN4是褐飞虱中肠上皮细胞膜上高表达的两个膜结合APN蛋白,且都通过C端的GPI锚定附着在细胞膜上。NLAPN1与NLAPN4与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昆虫中肠膜结合APN有着近似的蛋白结构与酶学特性。膜结合APN在褐飞虱中肠中的生理生化功能及其与外源病原物的互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氨肽酶N 中肠 S2细胞 酶活性 膜结合蛋白
下载PDF
细菌生物被膜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凡肖 束长龙 +1 位作者 关雄 黄天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1-801,共11页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在固—液和气—液表面上生长并封闭在胞外多糖基质中的细胞群,能调控细菌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提高细菌对紫外线(UV)胁迫等环境的抗逆性,是细菌的一种保护性生长方式。生防菌剂(biological contr...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在固—液和气—液表面上生长并封闭在胞外多糖基质中的细胞群,能调控细菌对环境胁迫的适应能力,提高细菌对紫外线(UV)胁迫等环境的抗逆性,是细菌的一种保护性生长方式。生防菌剂(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BCAs)因其能以环境友好的方式长期控制病害虫等优点,一直是生物农药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简介了细菌生物被膜及其应用,以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为核心综述了BBF对生防活性的影响、生防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解离的表达、调控机制以及生物被膜调控基因的鉴定方法,并指出未来BBF在生防应用方面主要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解决BCAs田间持效期较短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生防菌剂 生物防治 调控通路 田间持效期
下载PDF
茶渣基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对双草醚的吸附 被引量:4
5
作者 方云 陈芳容 +4 位作者 洪慈清 桂芳泽 游雨欣 关雄 潘晓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81-787,共7页
生物质炭是一类具有较高孔隙率、较大比表面积的高度芳香化富碳固体,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双草醚是一种常用于稻田杂草防治的高效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因水溶性较大而易造成水体污... 生物质炭是一类具有较高孔隙率、较大比表面积的高度芳香化富碳固体,其表面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因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双草醚是一种常用于稻田杂草防治的高效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因水溶性较大而易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选用废弃茶渣为原材料,分别通过500℃和700℃高温热解制备生物质炭(BC-500和BC-700),进一步将BC-500与氢氧化钾水溶液混合,并于700℃下高温热解,得到活化生物质炭(TBC-700)。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测定(BET)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Zeta电位测定探究其吸附机理;比较了BC-700及TBC-700对双草醚吸附效果的差异,并采用TBC-700对双草醚的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及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TBC-700材料表面有丰富的孔状结构,比表面积为768.07 m^(2)/g,与BC-700相比,其比表面积提高了约143倍。BC-700对双草醚的去除率最大为0.95%,吸附量仅为0.66 mg/g;而TBC-700对双草醚的去除率最大可达98.67%,吸附量为65.97 mg/g,其吸附效果提高了近100倍。拟合结果表明,TBC-700对双草醚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残留的双草醚除草剂的高效去除及茶渣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生物质炭 碱活化 双草醚 吸附
下载PDF
纳米抑菌材料的合成及对茶拟盘多毛孢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游雨欣 谢勇啸 +3 位作者 张致宁 江凌晗 关雄 潘晓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75,共7页
茶轮斑病是中国茶园的重要病害,易造成叶片脱落甚至使植株死亡,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水平鉴定,确定了病原种类;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镁[nano-Mg... 茶轮斑病是中国茶园的重要病害,易造成叶片脱落甚至使植株死亡,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影响。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观察和分子水平鉴定,确定了病原种类;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氢氧化镁[nano-Mg(OH)2],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和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纳米材料的尺寸和外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了3种纳米材料在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对茶轮斑病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分离所得菌株与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聚在同一分支中,自检支持率达99%,可以确定引起茶轮斑病的病原菌为茶拟盘多毛孢。所合成的nano-Mg(OH)2、nano-SiO2和nanoTiO2分别呈花瓣状、球状以及聚集状的纳米颗粒,在水中的粒径分别为4 342.72、1 199.05和654.95 nm,且均具有一定的团聚行为。供试纳米材料对茶拟盘多毛孢的活性高低依次为nanoMg(OH)2> nano-SiO2> nano-TiO2,其中nano-Mg(OH)2的抑菌效果最佳,150 mg/mL的nanoMg(OH)2施用后3 d抑菌率最高,可达85.14%。研究结果可为茶轮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茶轮斑病 茶拟盘多毛孢 病原菌鉴定 抑菌活性
下载PDF
苏云金芽胞杆菌XL6 BTXL6_11095基因对生物被膜相关表型的调控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胜龙 凡肖 +7 位作者 姚俊敏 吴华川 束长龙 商铭达 张韶芮 杨郑豪 关雄 黄天培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2,共10页
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BF)状态下,细菌往往具有更强的抗紫外线能力、环境适应性和耐药性。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通过转座子插入突变强生物被膜产生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XL6,筛选出了一个可能调控... 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BF)状态下,细菌往往具有更强的抗紫外线能力、环境适应性和耐药性。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通过转座子插入突变强生物被膜产生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XL6,筛选出了一个可能调控生物被膜的基因BTXL6_11095。本文以该基因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该基因功能,构建了BTXL6_11095基因敲除菌株,并对其生物被膜相关表型进行了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TXL6_11095基因的结构域为PAS-GGDEF-GGDEF-EAL。生物被膜相关表型分析表明,与野生菌株相比,基因敲除菌株的生长曲线基本不变,群游能力上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减弱、UV-B抗性降低。本研究通过对BTXL6_11095基因表型变化综合评估,从功能角度揭示此基因对Bt XL6生物被膜相关表型的影响,为进一步解析Bt XL6生物被膜调控网络和构建高抗UV的工程生物被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苏云金芽胞杆菌 基因敲除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茶渣制备的生物质炭对重金属镍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洪慈清 桂芳泽 +4 位作者 陈芳容 方云 游雨欣 关雄 潘晓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9期109-114,共6页
为了寻找有效治理重金属镍污染的方法,明确茶渣基生物质炭的吸附能力和机理,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Zeta电位对茶渣基生物质炭(TBC-700)进行表征及机理探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吸附过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合... 为了寻找有效治理重金属镍污染的方法,明确茶渣基生物质炭的吸附能力和机理,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仪和Zeta电位对茶渣基生物质炭(TBC-700)进行表征及机理探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吸附过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TBC-700具有较疏松的孔状结构,其对镍的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R^(2)>0.95)。TBC-700对镍的吸附存在多分子层吸附,去除率达42.91%,平衡时最大吸附量可达584.58 mg/g;TBC-700吸附重金属镍后在500 mg/L KH_(2)PO_(4)溶液中解吸率达62.33%,具有一定的循环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茶渣 重金属镍 吸附 解吸
下载PDF
茶叶浸取液制备的纳米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洪慈清 孙语遥 +5 位作者 莫雯婧 方云 陈芳容 桂芳泽 关雄 潘晓鸿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3期56-63,共8页
为探究茶叶浸取液制备的纳米银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植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抗菌材料,并将其制成1000 mg/L的纳米银喷雾,分析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CK)与实验组(Nano-Ag)的样本... 为探究茶叶浸取液制备的纳米银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植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抗菌材料,并将其制成1000 mg/L的纳米银喷雾,分析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CK)与实验组(Nano-Ag)的样本土壤中,所具有的微生物类别基本一致,但是不同类别微生物的丰度具有一定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Coverage数值均较高(Coverage>99.71%),香农指数均较大(Shannon>5.46),辛普森指数均较小(Simpson<0.02),两组间ACE指数和Chao指数差异均较小(ACE<2,Chao<6);同时,纳米银可抑制变形菌门下的α-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下的嗜热油菌纲的生长,而能够促进绿弯菌门下纤线杆菌纲的生长。本文验证了纳米银具有一定程度的生物安全性,拓宽了纳米银材料的潜在应用范围,为纳米材料在环境及医疗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生物安全性 土壤微生物 多样性
下载PDF
茶小绿叶蝉转录组Bt潜在受体分析
10
作者 陈明峰 林桂芳 +6 位作者 蒋晓燕 王瑞 许瑾 刘文诚 Khadija BATOOL 关雄 张灵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Bt杀虫最重要的2个环节是原毒素在昆虫中肠的有效酶解和酶解后活性片段与中肠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在前期工作中已发现部分Bt毒素可被茶小绿叶蝉肠液有效酶解成相应活性片段.为进一步了解茶小绿叶蝉是否存在相应受体或受体是否能与毒素结合... Bt杀虫最重要的2个环节是原毒素在昆虫中肠的有效酶解和酶解后活性片段与中肠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在前期工作中已发现部分Bt毒素可被茶小绿叶蝉肠液有效酶解成相应活性片段.为进一步了解茶小绿叶蝉是否存在相应受体或受体是否能与毒素结合,从受体的角度展开研究.首先,分析前期获得的茶小绿叶蝉转录组数据,发现该虫存在大量ALP、APN和Cadherin潜在受体基因,筛选部分候选基因,通过RT-qPCR验证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其与转录组数据一致;其次,通过表达分析数据中的FPKM值,筛选出这3类潜在受体基因中表达量高且在肠内外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有8个ALP、7个APN、8个Cadherin;再次,通过构建NJ进化树对这23个候选基因种内同源性进行分析,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潜在受体 茶小绿叶蝉 转录组分析
下载PDF
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抗紫外能力影响
11
作者 饶文华 占亚婷 +6 位作者 方云 游雨欣 聂丹玥 郭雪萍 张顶洋 关雄 潘晓鸿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4-720,共7页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紫外线的防护作用,以豆壳烧制的生物炭作为载体,研究生物炭对Bt Cry1Ac蛋白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对Cry1Ac蛋白的紫外保护作用。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等手段对生物炭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生物炭是典型的多孔结构材料,表面具有丰富的官能团。Cry1Ac蛋白与生物炭吸附平衡时间为50 min,最合适的吸附浓度比(生物炭:蛋白)为1:100,二者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在UVB紫外照射4 h后,生物炭与Cry1Ac蛋白复合物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是单纯蛋白的4.93倍,显示生物炭具有较好的紫外抵抗效果。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能够显著提高Cry1Ac蛋白的抗紫外能力,为后续研发耐受紫外线的农药剂型提供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胞杆菌 Cry1Ac蛋白 生物炭 吸附 抗紫外
下载PDF
猪δ冠状病毒西安株M基因序列的信息分析
12
作者 张新月 管雄 +5 位作者 刘晨熙 倪思璐 赵永聪 张煜琛 张淼涛 陈德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45,共5页
为研究猪δ冠状病毒(PDCoV)西安株M基因的遗传特征,以分离并鉴定的PDCoV西安株(CHN-XA18-35株)为材料,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PDCoV M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PDCoV西安株M全基因序列并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基因进行分... 为研究猪δ冠状病毒(PDCoV)西安株M基因的遗传特征,以分离并鉴定的PDCoV西安株(CHN-XA18-35株)为材料,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PDCoV M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PDCoV西安株M全基因序列并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HN-XA18-35株M基因序列与其他地区PDCo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7%~99.5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24%~99.08%;CHN-XA18-35株与其他地区PDCoV参考株相比,M蛋白第189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IIe)突变为精氨酸(Arg);CHN-XA18-35株M蛋白的10-27、34-56、66-87位氨基酸属于跨膜区;跨膜区氨基酸多为疏水性氨基酸,且存在α-螺旋;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位于M蛋白的102-107 aa(LSPESR)、149-158 aa(NGISVRNPPQ)、200-209 aa(LHTITTSKAG)。结果表明,CHN-XA18-35株M蛋白第189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其B细胞抗原表位与其他PDCoV株相比未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δ冠状病毒 M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奶山羊IL-6与TGF-β1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活性检测
13
作者 庞明 董佳易 +3 位作者 倪思璐 管雄 张煜琛 陈德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15,共8页
【目的】制备具有免疫活性的奶山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融合蛋白。【方法】采集奶山羊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将P... 【目的】制备具有免疫活性的奶山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er growth factor-β1,TGF-β1)融合蛋白。【方法】采集奶山羊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s),将PBMCs用刀豆蛋白A(ConA)刺激后提取其总RNA,RT-PCR扩增IL-6与TGF-β1基因,构建其克隆载体及原核表达载体pET-32a-TGF-β1和pET-32a-IL-6,然后进行PCR和测序鉴定。将原核表达载体pET-32a-TGF-β1和pET-32a-IL-6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以镍柱纯化试剂盒纯化IL-6与TGF-β1重组蛋白,对表达产物和纯化后的蛋白进行SDS-PAGE。用纯化的IL-6、TGF-β1蛋白刺激PBMCs,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qRT-PCR法检测PBMCs IL-17 mRNA的表达量。【结果】RT-PCR扩增获得了627 bp的IL-6基因片段和1 137 bp的TGF-β1基因片段,成功构建了IL-6和TGF-β1基因的克隆载体及pET-32a-TGF-β1和pET-32a-IL-6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成功表达;获得了纯化的奶山羊IL-6与TGF-β1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联合刺激能使PBMCs的IL-17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奶山羊IL-6与TGF-β1重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山羊 白细胞介素6 转移生长因子-Β1 融合蛋白
下载PDF
不同形貌纳米氢氧化镁对芒果叶斑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顶洋 邱赛飞 +5 位作者 饶文华 郭雪萍 曹芳 翟天鋆 关雄 潘晓鸿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47,共8页
叶斑病是芒果重要的叶部病害,造成芒果产量和质量下降。纳米氢氧化镁制备简单,环境友好且抗菌谱广,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菌领域。对芒果叶斑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测和IT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的菌株为芒果拟茎点霉叶斑病... 叶斑病是芒果重要的叶部病害,造成芒果产量和质量下降。纳米氢氧化镁制备简单,环境友好且抗菌谱广,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菌领域。对芒果叶斑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测和ITS-rDNA序列分析,确定分离的菌株为芒果拟茎点霉叶斑病病原菌,属于间作壳属(Diaporthe musigena)。合成制备了3种不同形貌的纳米氢氧化镁,分别命名为MHNPs-MgO600、MHNPs-MgO80和MHNPs-MgCl_(2),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与谢乐公式计算3种纳米颗粒在(101)面的尺寸,分别为60.50、11.63和13.52 nm。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3种纳米氢氧化镁进行表征,它们分别为规则的片状、花瓣状和六边形,且在比表面积、表面电荷等特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采用平板涂布法计算纳米氢氧化镁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发现3种纳米氢氧化镁均能有效抑制芒果叶斑病病原菌的生长,比表面积最大、Zeta电位最小的MHNPs-MgO80抑制效果最佳,且随着氢氧化镁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效果更为明显。比较了不同纳米氢氧化镁对芒果叶斑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比表面积和Zeta电位是影响抑菌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选择高效环保纳米氢氧化镁抗真菌制剂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氢氧化镁 芒果叶斑病 抗菌
下载PDF
Aerobic Cr(VI) Reduction by an Indigenous Soil Isolate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RC-ZYR2 被引量:3
15
作者 HUANG Tian-Pei XIAO Ying +5 位作者 PAN Jie-Ru CHEN Zhi LI Li-Fen XU Lei ZHANG Ling-Ling guan xi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52-661,共10页
Chromium(Cr) may cause losses in the yield of field plant, which is one of the favorite habitat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The purposes of our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Cr(VI)-resistance and Cr(VI)-reducing abilit... Chromium(Cr) may cause losses in the yield of field plant, which is one of the favorite habitat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The purposes of our study were to assess the Cr(VI)-resistance and Cr(VI)-reducing abilities of an indigenous soil isolate of Bt an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governing Cr(VI) reduction. Towards this end a novel dichromate-reducing Bt BRC-ZYR2, characterized with 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s(ICPs), was isolated from a uranium deposit.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 of Cr(VI) were determined by broth dilution method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r(VI) and total Cr in the supernatant were quantified colorimetrically using 1,5-diphenylcarbazide(DPC) reagent and a mixture of sulfuric-nitric acids, respectively. The isolate contained five ICP genes(cry1Ba, cry1 Bb, cry1Be/cry1 Bf, cry9 Ca and cry9Da) and exhibited a high level of Cr(VI) resistance with MICs of 150 mg L-1at pH 7.0 and 30?C, and 500 mg L-1under optimal conditions(pH 9.0 and 40?C). The total Cr concentration was similar to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Cr(VI)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essential removal of the Cr(VI) was dependent on Bt reduction.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the initial Cr(VI) concentrations from 25 to 75 mg L-1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24 h after incubation. Addition of Mn2+, Co2+, Mo2+and Cu2+activated Bt-mediated Cr(VI) reduction, while Zn2+, Ni2+and glucose were found to inhibit the reduc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isolate could be a promising biopesticide with the potential for both insect biocontrol and Cr bioremediation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铬(VI) CR(VI) 最低抑菌浓度 转BT基因 土壤 土著 杀虫晶体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