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北京“阅兵蓝”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康志明 桂海林 +2 位作者 王继康 江琪 吕梦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27-3236,共10页
利用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对2015年8~9月北京田径世锦赛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的北京PM_(2.5)浓度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大气化学数值模式模拟了气象条件、减排措施和区域减排联合行动对北... 利用大气成分和气象要素观测数据,对2015年8~9月北京田径世锦赛和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的北京PM_(2.5)浓度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大气化学数值模式模拟了气象条件、减排措施和区域减排联合行动对北京PM_(2.5)浓度下降的作用和贡献.结果表明:纪念活动期间北京地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PM_(2.5)平均浓度仅为18.7μg/m^3,比前期8月1~19日下降70%,比2014年同期降低74.0%;东北冷涡长时间稳定少动为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大气环流条件,北京地区混合层高度相比前期升高20%,相对湿度降低17%,风速增大7%,气象要素变化为庆祝活动期间PM_(2.5)浓度下降提供了良好的气象条件,尤其是地面主导风向转为偏北风后,阻止了北京城南及华北中南部地区的污染物输入北京城区;CAMx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2014年同期相比,气象条件变化在北京PM_(2.5)浓度降幅中的贡献率达73%;纪念活动期间有无减排的模拟分析显示,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减排措施使北京PM_(2.5)浓度下降约33%;期间北京PM_(2.5)来源以本地排放为主,本地的减排措施对改善空气质量的贡献率约为72%,周边地区减排的贡献率约为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气象条件 数值模拟 减排措施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区夏季气溶胶时空分布及其对云和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高星星 桂海林 +2 位作者 陈艳 张镭 张武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2006-2016年夏季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8个典型地区气溶胶、云和降水的时... 利用2006-2016年夏季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气溶胶和云资料以及热带降水测量计划(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8个典型地区气溶胶、云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气溶胶与云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中国8个典型地区夏季平均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云光学厚度(Cloud Optical Depth,COD)、云水路径(Cloud Water Path,CWP)、水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Water,CERW)、冰云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 Ice,CERI)和降水强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21-1.05、15.01-24.02、151.98-219.20 g·m^-2、12.93-15.37μm、28.85-39.14μm和0.44-8.54 mm·d^-1;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AOD有显著降低趋势,年倾向分别为-2.30%和-3.20%,长江三角洲COD年增幅为29.11%,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CERI及塔克拉玛干沙漠CERW变化趋势分别为-21.60%、-15.77%、-18.94%和-10.31%;AOD与COD和CWP呈正相关,与云滴有效粒子半径(Cloud Effective Radius,CER)关系较为复杂,受水汽影响较大,在云层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CERI(CERW)与AOD呈负(正)相关,而在云层含水量较高的情况下,二者呈正(负)相关;气溶胶和降水关系复杂,整体来看,气溶胶促进了中国地区的夏季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光学厚度 夏季降水 卫星资料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汾渭平原空气污染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高星星 桂海林 +2 位作者 潘留杰 王楠 王建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4期36-44,共9页
选取中国汾渭平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OMI和CALIPSO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环境监测国控站点污染6要素等逐小时地面环境监测数据以及能见度、霾天气现象记录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2018年秋冬季汾渭平原空气... 选取中国汾渭平原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OMI和CALIPSO多源卫星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环境监测国控站点污染6要素等逐小时地面环境监测数据以及能见度、霾天气现象记录等地面气象要素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2018年秋冬季汾渭平原空气质量状况、气溶胶的组分,探讨了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与地面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并结合中国气象局化学天气预报系统-EMI评估模式(CUACE-EMI)资料对气象条件和污染减排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1个代表城市中有6个城市秋冬季有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时刻处于污染状态,且污染发生时,各代表城市大多数时刻处于中度及其以上污染级别;三门峡、临汾、运城和西安是霾和重度霾高发的城市,其重度霾爆发频率高达11.63%—14.78%;汾渭平原秋冬季首要污染物为PM 2.5和PM 10,以污染沙尘、沙漠沙尘和烟尘为主,出现频率分别为36.24%、25.14%和22.96%;MODIS AOD与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PM 2.5、PM 10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70和0.64;汾渭平原2018年气象条件的变化使PM 2.5浓度较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同期上升了17.06%、1.58%、4.34%、11.25%和5.75%,减排措施使PM 2.5浓度较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同期分别下降了8.74%、28.01%、4.93%、3.16%和4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空气质量指数 卫星遥感
下载PDF
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 被引量:36
4
作者 桂海林 江琪 +3 位作者 康志明 李炬 刘超 尤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39-2747,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微脉冲激光雷达(MINI-MPL)、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对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多地污染过程的生消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边界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处于静稳...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微脉冲激光雷达(MINI-MPL)、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对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多地污染过程的生消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边界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低层大气盛行偏南气流,大气湿度持续增加,加之北京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特殊地形是造成北京此次严重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聚集在800m高度以下,严重污染时,污染物高度甚至仅有400m左右.风廓线雷达反演风场显示:2次PM2.5浓度快速上升阶段低层伴随持续偏南风或偏东风.污染过程期间,逆温结构明显,两次污染快速发展阶段恰好出现在两次逆温最强时段.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激光雷达退偏振比总体小于0.25,反映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气溶胶,前期以一次排放颗粒物为主,后期以二次转化颗粒物为主.退偏振比污染过程前期呈明显日变化特征,且白天退偏比比夜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气溶胶散射系数 退偏振比 激光雷达 风廓线雷达 北京
下载PDF
2018年春季北京一次沙尘天气边界层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桂海林 秦贺 +5 位作者 赵培涛 王飞 唐志军 王继康 朱媛媛 褚旸晰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4期18-25,共8页
2018年3月27—28日,内蒙古中东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等地出现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28日凌晨,沙尘进入北京,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 2018年3月27—28日,内蒙古中东部、中国东北地区、华北等地出现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28日凌晨,沙尘进入北京,受此影响北京出现了严重的污染天气。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气溶胶激光雷达、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分析了北京沙尘天气前后边界层特征、沙尘来源以及沙尘天气前后大气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期间,北京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约为0.25—0.40,退偏振比数据显示此次沙尘首先从高空进入北京,比地面提前6 h。此次影响北京的沙尘主要来自于北路,东路沙尘有一定补充;沙尘影响时段,北京Ca、Fe、Na、K、Mn等元素浓度显著升高,与该物质地壳丰度相当,污染物元素Cu、Zn、Pb、Cd、As等浓度有所降低,丰度远大于该物质在地壳中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激光雷达 退偏振比 大气组分
下载PDF
汾渭平原一次沙尘和人为混合空气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高星星 桂海林 +2 位作者 王楠 张黎 王建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MODIS、OMI和CALIPSO卫星资料,结合地面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后向轨迹模式(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对汾渭平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沙尘和人为混合空气污染过程进行... 利用MODIS、OMI和CALIPSO卫星资料,结合地面环境监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和后向轨迹模式(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对汾渭平原2018年11月23日至12月6日沙尘和人为混合空气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月26日至12月3日为污染最重时段,其中12月1日为霾最重时段,11月26日夜间和12月2日夜间为沙尘影响最重时段;西安、临汾和洛阳重污染持续时长分别为66 h、42 h和37 h;污染过程累计持续336 h,其中199 h的相对湿度超过50%,沙尘期间,相对湿度较小;霾过程中,西安以本地积累和西南、东北方向的外来传输作用为主,临汾以本地积累为主,洛阳以东北方向的外来传输作用为主;西安、洛阳沙尘传输方向分别为西南和西北方向,临汾受沙尘传输影响较小。霾天气时,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高值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较低,集中在距地面1.5 km高度内污染物最多,低层以污染沙尘为主;沙尘天气时,AOD和AAI值很高,分别可达2.0和4.5以上,集中在边界层内污染物最少,低层以沙漠沙尘为主;霾沙混合天气时集中在边界层内污染物居中,低层以沙漠沙尘和污染沙尘为主。HYSPLIT显示,前一次沙尘来源于新疆,传输距离更远,高度更高,速度更快,后一次沙尘来源于内蒙古西部,在汾渭平原造成污染更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霾沙 卫星资料 后向轨迹模式
下载PDF
京津冀臭氧污染特征、气象影响及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报效果评估 被引量:17
7
作者 朱媛媛 刘冰 +2 位作者 桂海林 李健军 汪巍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66-3976,共11页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2016~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臭氧(O_(3))浓度特征,讨论了O_(3)污染高发月份日最高温度(T_(max))、日均地面气压(p)、日均地面相对湿度(RH)和日均地面风速(v)等气象要素对O_(3)-8h浓度和O_(3)-8h超... 基于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2016~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臭氧(O_(3))浓度特征,讨论了O_(3)污染高发月份日最高温度(T_(max))、日均地面气压(p)、日均地面相对湿度(RH)和日均地面风速(v)等气象要素对O_(3)-8h浓度和O_(3)-8h超标情况的影响规律,并采用AQI级别预报准确率、O_(3)浓度范围预报准确率和O_(3)级别预报准确率等方法,评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O_(3)统计预报效果.结果表明,2016~2020年期间京津冀13城市ρ(O_(3)-8h-90per)分别为157.4、177.2、177.3、190.6和175.6μg·m^(-3),区域臭氧浓度5a上升了11.6%,2016~2019年期间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20年环比下降;2020年与2016年相比,除北京、张家口和承德略有下降外,其他10个城市ρ(O_(3)-8h-90per)上升了6~45.5μg·m^(-3).O_(3)-8h月均值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现象,ρ(O_(3)-8h)在4~9月的月均值超过了100μg·m^(-3),在6月最高,为158.10μg·m^(-3).城市O_(3)-8h超标率范围为8.6%~19.2%,97.8%的O_(3)-8h超标情况发生在4~9月.区域尺度上O_(3)-8h浓度与日最高温度相关性最强,当T_(max)在25~28℃区间时,所有城市开始出现O_(3)-8h超标.O_(3)-8h浓度与日均地面气压呈负相关关系;当RH在60%以下时,大部分城市O_(3)-8h浓度随相对湿度上升缓慢增长;当RH在61%~70%以上时,大部分城市O_(3)-8h浓度随日均相对湿度上升而下降.O_(3)-8h超标时的地面主导风向主要为偏南风,大部城市O_(3)-8h浓度高值易集中出现在2~3m·s^(-1)及以下低风速区间.OPAQ统计模式提前1~9 d预报相关系数范围为0.72~0.86,AQI级别预报平均准确率为67%~86%,O_(3)-8h浓度范围预报平均准确率为63%~84%.在O_(3)-8h超标情况多发的4~9月,模式对O_(3)轻度污染和O_(3)-8h超标情况提前3 d预报准确率分别为69%和66%,可为O_(3)-8h超标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臭氧(O_(3)) 污染特征 预报评估 气象影响 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能见度与PM2.5浓度关系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继康 张恒德 +2 位作者 桂海林 饶晓琴 张碧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985-2993,共9页
利用相对湿度、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观测数据,针对不同相对湿度下,建立了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并分析了相关关系的全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一定相对湿度区间内均可建立线性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 利用相对湿度、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观测数据,针对不同相对湿度下,建立了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并分析了相关关系的全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一定相对湿度区间内均可建立线性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较好,相对湿度40%~90%区间内的平均相关系数高于0. 75,其中北京相关系数高达0. 9.北京、长三角和四川等地的PM2.5单位质量消光效率在同等相对湿度下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不同地区湿度对能见度影响程度不同,北京等地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作用大于PM2.5,而广州在相对湿度大于80%时相对湿度的作用明显增强.利用能见度反算北京地区PM2.5浓度可知,1980~1996年,PM2.5浓度年际变化不大,受采暖方式影响冬季PM2.5浓度显著较高;1997~2009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2010~2012年呈现上升趋势. 1980年以来,全国的PM2.5浓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北地区,PM2.5浓度始终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消光系数 PM2.5 线性关系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Biological crust in sand and dust storm source areas of Asia and its impact on dust emission 被引量:1
9
作者 ZHANG Jian ZHOU Chun-Hong +1 位作者 gui hai-lin ZHANG Xiao-Ye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395-408,共14页
Even though the biological crusts are critical to dust emissions,no sand and dust forecast model have considered the impacts of the biological crust in dust emission scheme.This situation mainly comes from two scienti... Even though the biological crusts are critical to dust emissions,no sand and dust forecast model have considered the impacts of the biological crust in dust emission scheme.This situation mainly comes from two scientific difficulties:there is no large scale regional biological crust data available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forecast model;there is no quantification of how biological crusts impact on sand emission.In this way,we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of biological soil crust in sand and dust storm source areas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 using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satellite surface reflectance data collected in 2000—2019 to determine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dust emission according to two empirical schemes.We further evalu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rust coverage,roughness length,and dust emission to study SDS source areas.We found that biological crust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DS source areas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with coverage rates of 19.8%in Central Asian deserts,23.1%in the Gobi Desert,and 17.3%—32.8%in Chinese deserts(p>0.05).Cyanobacteria and lichen coverage has increased in Chinese deserts,reflecting the recent impacts of the Project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Grassland and Farmland to Forests.However,biological soil crust coverage has not increased in Central Asian deserts or the Gobi Desert,and that in Central Asian deserts continues to decrease,demonstrating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its distribution.Biological soil crust increased the roughness length of Central and East Asian SDS source areas by 0.14—0.62 mm.The suppression of dust emission due to biological soil crust did not change among year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ust flux inhibition coefficient(DFIC)were 2.0—11.0 and 1.7—2.9(p>0.05),respectively,clearly showing a suppressive effect.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ome deserts can lead to the ability of these crusts to inhibit dust erosion error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dust emission scheme for areas where crust coverage has impro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ical soil crust Dust emission Satellite retrieval Sand and dust storm source Central and East As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