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模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与功能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姜小凤 郭凤霞 +1 位作者 陈垣 郭建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再植障碍问题限制了当归产业健康发展。为了建立高效种植方式,在甘肃渭源县设置5种种植方式[A:豌豆-小麦-当归;B:豌豆-蒙古黄芪-当归;C:豌豆-马铃薯-当归;D:豌豆-当归-当归(对照);E:豌豆-休耕-当归],采挖期通过Illumina Hisqe 2500高通... 再植障碍问题限制了当归产业健康发展。为了建立高效种植方式,在甘肃渭源县设置5种种植方式[A:豌豆-小麦-当归;B:豌豆-蒙古黄芪-当归;C:豌豆-马铃薯-当归;D:豌豆-当归-当归(对照);E:豌豆-休耕-当归],采挖期通过Illumina Hisqe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ITS1变异区的基因序列,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和功能差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真菌多样性差异不大,较对照D处理,A、B、C和E处理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低,Simpson指数较高。(2)5种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隶属于11门167属,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为优势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四枝孢属(Tetracladium)为优势属。(3)冗余度分析发现:在门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速效钾、电导率、pH值,在属水平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为有机质、pH值、二氧化碳呼吸速率。(4)FUNGuild预测表明:植物病原体和木质腐生真菌功能群的相对丰度较高。综上所述,不同作物轮作较当归连作,降低了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向有益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 真菌群落 功能群 轮作 连作
下载PDF
菘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2
作者 余志伟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董鹏斌 王红燕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74-2385,共12页
为探究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Codon W 1.4.2软件和在线软件CUSP对筛选到的52个蛋白质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菘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总GC含量(Total GC... 为探究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Codon W 1.4.2软件和在线软件CUSP对筛选到的52个蛋白质编码序列进行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菘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总GC含量(Total GC content of codon,GC_(all))为37.59%,密码子第1位碱基GC含量(GC content of the first base of codon,GC_(1))>密码子第2位碱基GC含量(GC content of the second base of codon,GC_(2))>密码子第3位碱基GC含量(GC content of the third base of codon,GC_(3)),且均小于50%,说明密码子第3位碱基拥有较低的GC含量且密码子偏好使用A或U。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值为35.92~55.32,密码子适应指数(Codon adaptation index,CAI)值为0.10~0.31,密码子偏好指数(Codon bias index,CBI)值为-0.24~0.20,最优密码子使用频率(Frequency of optimal codons,FOP)值为0.24~0.54,说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通过中性绘图分析、PR2-plot分析、ENC-plot分析和对应性分析,发现菘蓝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受选择压力和突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要因素为自然选择。最优密码子分析共筛选出14个最优密码子,且均以A或U结尾。以上研究可为菘蓝的系统进化、环境适应性和种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叶绿体基因组 选择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最优密码子
下载PDF
蒙古黄芪内生细菌产IAA菌株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
3
作者 刘垒 郭凤霞 +5 位作者 陈垣 周洋 李红玲 李琴 李国藩 王辉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探寻蒙古黄芪内生菌的促生功能,挖掘优异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前期从蒙古黄芪品系甘芪1号根中分离纯化的20株内生细菌菌株(B1~B20,GenBank序列收录号OM938262~OM938281)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液为对照(CK),利用Salkowski显色... 【目的】探寻蒙古黄芪内生菌的促生功能,挖掘优异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前期从蒙古黄芪品系甘芪1号根中分离纯化的20株内生细菌菌株(B1~B20,GenBank序列收录号OM938262~OM938281)为研究对象,以纯培养液为对照(CK),利用Salkowski显色法对产吲哚乙酸(IAA)功能菌株鉴定,然后对优异菌株的培养条件进一步进行优化研究。【结果】甘芪1号根可培养内生细菌菌株,有12株菌株较CK有明显Salkowski显色反应,测量各菌株产IAA浓度依次为B16>B18>B10>B20>B8>B13>B11>B3>B4>B6>B1>B17,产IAA浓度范围为2.74~26.48 mg/L,平均10.10 mg/L,其中B16高稳产IAA(GenBank OM938262),平均产IAA浓度高达26.48 mg/L,极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产IAA的水平。培养条件优化显示,B16菌株培养最适温度为15~25℃,在浓度为0.1%~7%的NaCl培养基均能正常生长,最适NaCl浓度为1%,最适pH为7.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酵母提取物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优化后B16增殖及IAA产能较优化前分别极显著提高28.6%和53.5%。【结论】蒙古黄芪根内生细菌中产IAA菌株比例较高,是优异豆科药用植物微生物资源宝库,且筛选到一株高稳产IAA菌株B16,经过培养条件优化可达到40.658 mg/L,是有较大的生态调控利用潜力的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内生细菌 吲哚乙酸 菌株筛选 培养条件优化
下载PDF
不同采收时期对当归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峰 郭凤霞 +4 位作者 陈垣 金建琴 李瑞霞 崔林刚 徐波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37-143,共7页
【目的】探寻有机肥栽培条件下采挖时期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成药性能的影响,确定岷归的最佳采收期。【方法】以岷县纯有机肥栽培的二年生成药期当归作为研究对象,在2020年10月18日开始,每隔6~7 d分期采挖当归,共采挖3次(18日:FB;2... 【目的】探寻有机肥栽培条件下采挖时期对当归(Angelica sinensis)成药性能的影响,确定岷归的最佳采收期。【方法】以岷县纯有机肥栽培的二年生成药期当归作为研究对象,在2020年10月18日开始,每隔6~7 d分期采挖当归,共采挖3次(18日:FB;24日:FD;31日,FA),测定药材根的产量、发病程度、外观质量和主要成分。【结果】10月24日采收的药材根外观质量最佳,且鲜药材商品等级大部分属于二等与三等,极少部分处于四五等,均优于其他采收时期;10月24日采收的药材的发病率最低,为16.7%,综合因子评价指数排序为FD>FB>FA。【结论】在岷县道地产区合理的采收期采收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荐推广应用。最佳采收期较短,在霜降前后3 d进行采收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采收期 产量 性状 质量
下载PDF
白条党参生理特性与品质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葛鑫 陈垣 +3 位作者 郭凤霞 王红燕 焦旭升 张碧全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5期67-74,共8页
【目的】探讨采收期对党参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生长年限(2年生、3年生、4年生)与不同采收时间(从9月10日每隔15 d采挖1次,共采挖5次)采收的党参为材料,测定其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结果】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药材外观性... 【目的】探讨采收期对党参产量及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不同生长年限(2年生、3年生、4年生)与不同采收时间(从9月10日每隔15 d采挖1次,共采挖5次)采收的党参为材料,测定其生理特性和品质指标。【结果】随着采收时间的推移,药材外观性状均有所改善,产量有所上升。在10月10日采收的党参,党参多糖、炔苷含量均最高。不同采收时间条件下,党参药材浸出物均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综合各项指标分析显示,综评指数大小排序为10月10日(0.7721)>11月9日(0.7708)>10月25日(0.7168)>9月25日(0.3968)>9月10日(0.0404);随着栽培年限的增长,虽药材外观性状有所改善,但内在指标(水分、灰分、浸出物)欠佳。栽培3年采收的党参,药材产量、炔苷含量均最高。【结论】综合产量与有效成分评定,最佳采收期以年限3年采收时间10月10日左右为宜,此期党参产量较高,富含生物活性成分,质量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党参 采收期 生理特性 药材品质
下载PDF
濒危植物暗紫贝母的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凤霞 陈垣 +1 位作者 张荩凤 白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是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自然授粉为对照,采用观察和7种花器操作对漳县荒坡地驯化栽培暗紫贝母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传粉结实特性,探寻繁种策略,为野...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是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自然授粉为对照,采用观察和7种花器操作对漳县荒坡地驯化栽培暗紫贝母开花物候和传粉方式进行了研究,旨在揭示其传粉结实特性,探寻繁种策略,为野生驯化扩繁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仿野生农田环境条件下,暗紫贝母株型多样化趋势明显,2013年采用鳞茎播种的暗紫贝母次年3月下旬返青,返青株以单叶株为主,多叶株少量,开花株稀少。随栽培年限延长,多叶株和开花株比率提高,单株开花数增多。开花株5月上旬现蕾,下旬进入盛花期,6月中旬蒴果成形,7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倒苗,花蕾期茎叶持续生长,株高10.18~19.26cm。自然结实率75.0%,去雄套纸袋不结实,人工异交率80%以上,自然异交率70%,自交率低于30%,单果结种子(110±22)粒,百粒鲜重(94.53±53.62)mg。访花昆虫有蜂类、蝇类、蜘蛛和蚂蚁等。说明这种小株植物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异花授粉类型,部分自交亲和,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暗紫贝母特有的物候、株形多样化和传粉特性是其长期适应高寒恶劣多变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紫贝母 物候学 传粉方式 结实 异交率
下载PDF
甘肃贝母生物量和营养物质生殖分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马瑞丽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武睿 焦旭升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1-1300,共10页
为了明确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生殖分配随不同物候期的分配规律,以人工栽植6年生及以上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甘肃贝母植株为试验材料,在各物候期测定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结果表明:甘肃贝母在各物候... 为了明确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生殖分配随不同物候期的分配规律,以人工栽植6年生及以上处于生殖生长阶段的甘肃贝母植株为试验材料,在各物候期测定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结果表明:甘肃贝母在各物候期的生殖分配分别为13.2%,7.2%,10.1%,10.3%;在整个生殖生长阶段,生殖器官表型可塑性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大趋势;氮和磷元素在生殖器官中的组成百分比在盛花期较现蕾期显著降低,随果实的生长,在果实成熟期显著大于盛花期,而钾元素在整个生殖生长期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综合分析表明甘肃贝母种群对有性生殖投资的比例较小,大部分用于营养生长,其有性生殖是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消耗各器官营养元素主要保证鳞茎正常生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贝母 物候期 生殖分配 生物量 营养元素
下载PDF
广东一次雷暴过程的宏微观及电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郭凤霞 黄兆楚 +4 位作者 王曼霏 李扬 穆奕君 廉纯皓 曾凡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6-636,共11页
采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了2015年7月17日广东清远一次系统性强雷暴过程,探究此次雷暴的宏微观及电活动特征,从微物理角度出发,分析电荷结构的复杂成因。结果表明,由于水汽充足,上升气流速度大,云体高度高,小粒子随着强... 采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模拟了2015年7月17日广东清远一次系统性强雷暴过程,探究此次雷暴的宏微观及电活动特征,从微物理角度出发,分析电荷结构的复杂成因。结果表明,由于水汽充足,上升气流速度大,云体高度高,小粒子随着强上升气流快速上升,迅速增长为雨滴等大粒子,降水出现早,强度大,较高的气温,使得很难产生固态降水。本次过程中,电荷结构由三极性结构逐渐演变成偶极性结构,这是由于霰的自动转化作用较强,中层霰粒在雷暴云成熟期转化为雹下落,上升气流由于强降水的发生不能维持,冰晶和霰粒子分布区域重合面积减少,非感应起电减弱,使得下部电荷结构消散。较高的电荷区高度使得云闪数目远远多于地闪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云模式 广东地区 水凝物粒子 电荷结构
下载PDF
华北油田职工2017~2018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郭凤霞 黄敏 +2 位作者 袁友华 田虹 刘复娜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期189-190,193,共3页
目的分析华北油田职工2017~2018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76名患结直肠癌的华北油田职工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当地76名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包括年龄、低纤维素饮食、遗传因素、吸... 目的分析华北油田职工2017~2018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76名患结直肠癌的华北油田职工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当地76名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包括年龄、低纤维素饮食、遗传因素、吸烟、喝酒、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因素对结直肠癌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对比,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华北油田60岁以上年龄组的职工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低纤维素饮食、遗传因素、吸烟、喝酒、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患病的主要因素。结论华北油田职工2017~2018年间60岁以上的职工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低纤维素饮食、遗传因素、吸烟、喝酒、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患病的主要因素,这对结直肠癌患者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康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油田职工 结直肠癌 发病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施用有机肥对当归药材性状、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0
作者 肖婉君 郭凤霞 +6 位作者 陈垣 刘兰兰 陈永中 焦旭升 张碧全 白刚 金建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9-199,共11页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 为了探寻有机肥对当归成药栽培的影响,采用黑膜覆盖栽培,基施纯有机肥(O,2000 kg·hm^(-2))、纯化肥(C,磷酸二铵,420 kg·hm^(-2))、减半量化肥增施有机肥[1/2(O+C)],以不施肥为对照(CK),栽培期测定早期抽薹率、发病率、药材产量和性状指标。结果表明,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早期抽薹率为8.0%,分别较CK、1/2(O+C)和C降低19.4%、15.2%和7.1%。药材产量则相反,O、C和1/2(O+C)栽培当归药材产量相当,鲜产量分别较CK提高105.9%、84.6%和78.2%。纯有机肥栽培当归根最长,侧根最多,单根最重,药材产量最高。化肥对根的增粗作用最大,但含水量高,根病率高,发病重。不同施肥每hm^(2)鲜药材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大小顺序一致,依次为O(9220.6 kg,0.926)>C(9038.5 kg,0.610)>1/2(O+C)(8728.4 kg,0.481)>CK(4897.4 kg,0.190)。每hm^(2)干药材产量排序为O(3149.2 kg)>1/2(O+C)(3098.7 kg)>C(2909.2 kg)>CK(1707.0 kg),与经济收益一致。在岷县道地产区黑膜覆盖栽培,纯施有机肥对当归药材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可有效降低早薹率、根病率和发病程度,改善药材性状,提高药材产量和质量,在当归标准化栽培中可推广应用,以改变当归依赖化肥的生产现状,促进绿色有机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有机肥 药材产量 根性状 抗病性 早期抽薹率
下载PDF
岷县不同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金彦博 郭凤霞 +3 位作者 陈垣 白刚 袁洪超 梁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8,共10页
当归传统育苗方式造成严重的荒坡地水土流失。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通过定向种植小麦、黄芪、马铃薯和当归培育作物茬口基础上,再行当归育苗,育苗期测定苗栽生长动态,育苗结束测定苗栽质量性状及抗病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 当归传统育苗方式造成严重的荒坡地水土流失。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通过定向种植小麦、黄芪、马铃薯和当归培育作物茬口基础上,再行当归育苗,育苗期测定苗栽生长动态,育苗结束测定苗栽质量性状及抗病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判,旨在揭示作物茬口对当归苗栽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育苗的农茬口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各茬口条件下当归出苗数和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均表现显著差异,小麦茬和黄芪茬当归成苗数和地上生长指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根系发达,生长势强,个体质量优异,根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而马铃薯茬和当归重茬苗栽受季节影响较大,随生长期延后当归死苗率提高,易形成老小苗,发病率高达36.7%以上。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黄芪茬(0.7840)>小麦茬(0.7816)>当归重茬(0.4731)>马铃薯茬(0.1656)。马铃薯茬死苗率最高,当归重茬根腐病最为严重,说明岷县正茬黄芪和小麦茬口是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优异床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农茬口 育苗 发病率 综合指数
下载PDF
岷县生荒地和熟地育成当归苗抗逆生理特性的差异 被引量:17
12
作者 白刚 郭凤霞 +2 位作者 陈垣 袁洪超 肖婉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6-95,共10页
当归采用生荒地的传统育苗方式造成生境恶化,熟地连作迎茬使当归栽培成效下降。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熟地栽培当归后依次轮作豌豆-黄芪,培育双豆茬口再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育苗为对照,通过测定种苗生理抗逆指标,成药期统计成活... 当归采用生荒地的传统育苗方式造成生境恶化,熟地连作迎茬使当归栽培成效下降。在当归道地产区甘肃省岷县熟地栽培当归后依次轮作豌豆-黄芪,培育双豆茬口再进行当归育苗。以生荒地育苗为对照,通过测定种苗生理抗逆指标,成药期统计成活率和早期抽薹率,旨在揭示生荒地和双豆作物轮作熟地育成当归苗的抗逆性差异,为探寻适宜当归熟地育苗的轮作茬口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标。结果表明,熟地豌豆-黄芪间茬育成当归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氨基酸泄漏率、可溶性蛋白质和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自动氧化速率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与生荒地育成苗的差异性不显著。尽管生荒地育成苗的根系氨基酸泄漏率和自氧速率较低,CAT活性较高,早期抽薹率降低5.32%,但双豆间茬熟地育成苗根系相对电导率更低,SOD和POD活性更高,使MDA维持在较低浓度范围,越冬后根病率下降3.33%,病指下降3.06%,移栽后返青势更强,较生荒地苗返青率提高7.52%,成药率提高11.39%。因此,岷县当归道地产区熟地栽培当归后,经豌豆-黄芪双豆科轮作再行当归育苗可有效改善当归苗的生理抗逆性,减轻根际自毒作用,获得优质种苗,育苗期提倡有机栽培,加强田间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生荒地 熟地 育苗 抗逆性
下载PDF
高寒区轮作模式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及药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袁洪超 郭凤霞 +2 位作者 陈垣 白刚 梁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193,共11页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轮作模式 土壤特性 药材产量
下载PDF
二倍体菘蓝开花习性及传粉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金霞 陈垣 +3 位作者 郭凤霞 王引权 周盛茂 肖生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7-166,共10页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 菘蓝是药材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基原植物,依赖种子繁殖。通过田间观测和人工授粉实验,对民乐县栽培菘蓝开花时序和传粉生物学系统进行研究,旨在为其种子繁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研究表明,菘蓝为无限花序,单株表现异向开花习性,花序从植株顶部向下,单花从花序基部向上依次开放。花两性,雄蕊6,4枚长,2枚短,花萼和花瓣均为4,花萼绿色,花瓣黄色,子房上位,1室。单花寿命6~7 d,异常气候可缩短至3~4 d,群体开花期30 d左右。即将开放的花蕾柱头已成熟,花瓣刚露出花萼后开花当天,花粉鲜黄而散,末花期子房膨大,花粉干枯。短角果结种子0~2粒。自然结籽率95.0%,不去雄和去雄套纸袋均不结实,同株异花去雄授粉结籽率仅4.0%,去雄套纸袋异株异花授粉结籽率72.0%,去雄不套袋结籽率53.3%,自交不亲和指数为0.96~1.00。不去雄套网袋结籽率5.0%,去雄后提高至13.7%,访花者主要有食蚜蝇、黑蜂等。说明菘蓝具有较强的自交不亲和性,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属典型的异花授粉类型,需传粉者,传粉媒介以虫媒为主,风媒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二倍体 开花习性 传粉特性 自交不亲和性
下载PDF
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_(2)代2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永中 陈垣 +5 位作者 郭凤霞 董林林 刘兰兰 孙亚鹏 许宏亮 李红玲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2年第4期687-695,共9页
目的:探寻创造多年生膜荚黄芪优异种质的途径,筛选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方法:将其种子搭载“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分别历时33 d和22 h,统计分析SP_(2)代2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 目的:探寻创造多年生膜荚黄芪优异种质的途径,筛选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方法:将其种子搭载“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分别历时33 d和22 h,统计分析SP_(2)代2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33 d、22 h和对照(CK)群体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26.17%和26.1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1.22和1.24,在欧氏距离5处,33 d有5类群、22 h有6类群、CK有3类群。SSR标记的8对有效引物扩增显示,33 d、22 h和CK群体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0.427和0.333,遗传距离变幅分别为0~0.8959、0.0270~0.9435和0~0.8959,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000~1.0000、0.3846~0.9730和0.4000~1.000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33 d和CK群体均归为4类群,22 h归为5类群。尽管表型和分子聚类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各群体均以株高、株幅、茎粗、复叶数、茎色和花色为主要类群性状。结论:以太空搭载膜荚黄芪种子为研究对象所建立的SP_(2)代2年生群体后代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诱变 膜荚黄芪 表型性状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外源Ca2+调控野生抚育独一味幼株抗寒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沙洁 陈垣 +2 位作者 郭凤霞 白刚 周传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共11页
独一味是青藏高原区濒危保护药用植物,幼株抗寒性较差,为揭示外源Ca^2+对调控野生抚育独一味幼株抗寒效应,对甘肃玛曲县野生抚育的独一味幼株带土坨全株移植培养盆,采用不同浓度CaCl2溶液(0,5,10,15,20和25 mmol·L^-1)喷施,以喷蒸... 独一味是青藏高原区濒危保护药用植物,幼株抗寒性较差,为揭示外源Ca^2+对调控野生抚育独一味幼株抗寒效应,对甘肃玛曲县野生抚育的独一味幼株带土坨全株移植培养盆,采用不同浓度CaCl2溶液(0,5,10,15,20和25 mmol·L^-1)喷施,以喷蒸馏水为对照,然后将培养盆分别置于4,0和-4℃处理24 h,对照留置25℃,处理结束测定叶片膜稳态性、渗透调节机能、膜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系三苯基氯化四氮唑还原活力等抗逆指标,旨在探寻提高野生独一味幼株抗寒性的栽培生理调控方法,为独一味野生抚育和驯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外源钙对低温处理后独一味抗逆指标具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因处理浓度的不同而异,以喷施15 mmol·L^-1 CaCl2的作用效果最佳,可通过调控叶片可溶性糖和抗氧化酶活性保护膜系统的稳态性和完整性,使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增强了根系活力,有效提高了野生独一味幼株的抗寒性,在独一味野生抚育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一味 外源CA^2+ 抗寒性 生理特性 作用效应
下载PDF
当归种子航天诱变一代(SP1)的成药性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宇晓 郭凤霞 +4 位作者 陈垣 刘金印 陈永中 金建琴 许宏亮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19-126,共8页
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严重影响当归的栽培成效,为了探寻航天搭载对当归SP;代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将当归种子搭载“长征七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分别历时22 h和33 d,返回地面后大田有机育苗栽培。结果表明:与对照(CK)种子相比较,神... 早期抽薹和根腐病严重影响当归的栽培成效,为了探寻航天搭载对当归SP;代成药特性的诱变效应,将当归种子搭载“长征七号”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太空分别历时22 h和33 d,返回地面后大田有机育苗栽培。结果表明:与对照(CK)种子相比较,神舟33 d和长征22 h处理的当归种子育成SP;种苗移栽后返青率分别显著提高24.0%和14.9%。成药期CK返青株早期抽薹率和死株率高达40.2%和26.8%,33 d和22 h群体的早期抽薹率较CK分别极显著提高29.7%和21.4%,死株率分别显著降低26.8%和16.0%,种苗成药率各处理依次为33 d(26.0%)>22 h(21.4%)>CK(20.8%);33 d和22 h群体株高、株幅和茎粗始终极显著高于CK,单株叶片数与CK相当;当归阿魏酸含量依次为22 h(0.12%)>33 d(0.11%)>CK(0.10%),浸出物含量依次为33 d(57.90%)>CK(54.10%)>22 h(51.30%)。说明航天搭载当归种子在诱导有利变异的同时也可诱导不利于生产的变异,但创造了抗逆性强的优异变异群体,奠定了新品种选育的宝贵种质资源,并拓展了新品种选育途径;根病和早期抽薹是造成当归成药率很低的主要原因,迫切需要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和选育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种子 航天诱变 成药期 返青 早期抽薹
下载PDF
广东一次飑线过程中一个雷暴单体成熟阶段的电荷结构演变特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8
作者 甘明骏 郭凤霞 +3 位作者 黎奇 刘泽 张坤 蔡彬彬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2-576,共15页
为了进一步印证以往观测反推得到的广东地区雷暴云多偶极性电荷结构的结论,利用加入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模拟了广东在2017年5月8日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并对这次飑线过程中一个雷暴单体成熟期的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通过... 为了进一步印证以往观测反推得到的广东地区雷暴云多偶极性电荷结构的结论,利用加入了起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模式,模拟了广东在2017年5月8日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并对这次飑线过程中一个雷暴单体成熟期的电荷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动力、云水含量、各水成物粒子混合比及携带电荷情况,讨论了电荷结构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成熟阶段的单体,电荷结构从三极性逐渐演变为偶极性。这是因为在成熟初期,霰粒子在有效液态水含量适中且温度较高的地方与冰晶/雪花粒子发生了非感应碰撞,因此底部霰粒子携带正电,雷暴云底部形成次正电荷区,电荷结构为三极性。而在成熟后期,由于丰富的云水含量,使冰粒子的凇附过程增强,霰不断增加,冰晶和雪花不断被消耗,温度较暖区域与霰共存的冰晶和雪花急剧减少,使得该区域大小冰粒子的非感应碰撞起电急剧减少,此处霰粒子不能再通过非感应碰撞获得正电荷,底部次正电荷区随之消失,雷暴云的电荷结构转变为偶极性。此结果和以往观测反推得到的结论不同,这表明,对南方雷暴电荷结构还需继续深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雷暴 飑线 WRF模式 水成物粒子 电荷结构
下载PDF
中国内陆高原雷暴云底部正电荷区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凡辉 郭凤霞 +3 位作者 廉纯皓 甘明骏 黎奇 刘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3,共9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内陆高原雷暴的特殊性,基于以往高原雷暴存在范围深厚的底部正电荷区的观测及模拟事实,利用三维完全可压缩非静力(WRF)模式对2017年6月20日一次内陆高原雷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高原雷暴成熟阶段的底部正电荷结构特征;...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内陆高原雷暴的特殊性,基于以往高原雷暴存在范围深厚的底部正电荷区的观测及模拟事实,利用三维完全可压缩非静力(WRF)模式对2017年6月20日一次内陆高原雷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高原雷暴成熟阶段的底部正电荷结构特征;并从微物理和动力角度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讨论。模拟结果表明,内陆高原地区雷暴云成熟阶段主要呈倾斜的三级性电荷结构;其中底部正电荷区的范围和电荷密度均较大。底部正电荷区主要是由霰和冰雹等固态大粒子与冰晶、雪晶等固态小粒子非感应碰撞起电携带的正电荷以及霰粒子与云滴之间的感应碰撞起电携带正电荷组成;此外霰粒子与雹粒子降落过程中融化成携带正电荷的雨滴也对深厚的底部正电荷区存在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高原 雷暴 三维完全可压缩非静力模式 电荷结构
下载PDF
采收期对膜荚黄芪叶茶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保婷 陈垣 +1 位作者 郭凤霞 杨豆豆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22-128,共7页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药食同源黄芪的基原植物之一,成药期枝叶繁茂,为开发中药资源功能叶产品,在其成药栽培期每15 d采摘1次叶片,按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叶茶,系统测定不同采收期叶茶内生物活性成分,旨在探寻膜荚黄芪叶茶的... 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药食同源黄芪的基原植物之一,成药期枝叶繁茂,为开发中药资源功能叶产品,在其成药栽培期每15 d采摘1次叶片,按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叶茶,系统测定不同采收期叶茶内生物活性成分,旨在探寻膜荚黄芪叶茶的最佳采收期和资源利用潜力。结果表明:叶茶生物活性成分随采收时间的不同而异,黄酮类和多酚类含量均随采收期的延后先升高后下降,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月30日(17.06%)>6月15日(16.62%)>5月30日(16.53%)>7月15日(15.73%);4个采收期多酚含量依次为:4.49%、5.63%、5.50%、5.31%;多糖和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含量均随采收期延后显著提高,含量依次为:5月30日(4.98%、47.16%、47.01%)<6月15日(6.00%、48.79%、47.40%)<6月30日(6.90%、49.08%、47.70%)<7月15日(7.80%、50.29%、48.36%)。随采收时间延后黄芪叶茶总抗氧化生物活性成分先升高后下降,营养成分含量持续升高,即抗氧化生物活性成分:6月30日(29.46%)>7月15日(28.83%)>6月15日(28.25%)>5月30日(26.00%),营养成分7月15日(98.65%)>6月30日(96.78%)>6月15日(96.19%)>5月30日(94.17%)。浸出物与多糖和多酚含量均呈正相关,与黄酮含量呈负相关。说明中药资源膜荚黄芪叶茶是良好的药食同源功能产品,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以6月30日至7月15日为最佳采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荚黄芪 叶茶 采收期 多糖 黄酮 多酚 浸出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