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非磁性铝合金电力电缆支架涡流损耗计算与分析
1
作者 张要强 王红训 +5 位作者 郭华栋 白健 张铭 程崟峰 杨英杰 张宏 《电气应用》 2023年第5期25-31,共7页
在大电流的作用下,常规碳钢电力电缆支架的涡流损耗对电能损耗和电缆安全运行的影响越来明显。依托科技项目(52171P20000S)研制的铝合金电力电缆支架,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仿真计算了110 kV、220 kV交流单芯电... 在大电流的作用下,常规碳钢电力电缆支架的涡流损耗对电能损耗和电缆安全运行的影响越来明显。依托科技项目(52171P20000S)研制的铝合金电力电缆支架,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仿真计算了110 kV、220 kV交流单芯电缆在三种材质(镀锌钢、不锈钢和铝合金)电缆支架、不同工作电流及排列方式下的涡流损耗值,综合提出损耗最小的支架材料选型、电缆运行和排列方式,形成实际工程应用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电流 铝合金 电力电缆支架 涡流损耗
下载PDF
城市扩张过程中不透水面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被引量:27
2
作者 周玄德 郭华东 孜比布拉.司马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336-7347,共12页
伴随着城市热岛问题的日益显现,关于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不透水面出发,分别对不透水面类型、变化强度进行研究,探讨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 伴随着城市热岛问题的日益显现,关于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不透水面出发,分别对不透水面类型、变化强度进行研究,探讨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不透水面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及规律。以反演的地表温度为基础,分析了不透水面相关变量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区不透水面指数主要集中在0.3—0.7之间,占总面积的90%以上;(2) 2000年以来,15.89%的区域不透水面指数连年下降,分布在主城区,20.07%的区域不透水面指数连年上升,分布在城市的郊区,增长区域的幅度主要集中在10%以下;(3)不透水面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减弱,以中、高覆盖区为主,其中高覆盖区的聚集指数最高,高达87.71,不透水面类型斑块形状由复杂向规则化推移;(4)研究区地表温度,增温明显,2000年地表温度均值25.94℃,2016年地表温度的平均值高达35.51℃;(5)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影响,存在阶段性、正负相关的交替性特征,整体表现为"M"形状;(6)不透水面类型面积百分比、不透水面类型景观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对复杂、差异明显,不能从单一的不透水面覆盖分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透水面覆盖 景观 地表温度 变量 乌鲁木齐
下载PDF
中国空间地球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策略 被引量:8
3
作者 施建成 郭华东 +12 位作者 董晓龙 梁顺林 陈镜明 宫鹏 杨晓峰 程洁 林明森 张鹏 张伟 居为民 刘毅 李增元 赵天杰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17,共23页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 空间地球科学是以空间对地观测为主要信息获取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演变,对地球进行系统研究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纪念空间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空间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中国空间地球科学未来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地球科学 空间对地观测 气候变化 水循环 碳循环 辐射平衡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克拉玛依市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玄德 郭华东 +3 位作者 杨胜天 孜比布拉·司马义 邓祖涛 梁滨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70-1082,共13页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准确了解生态环境时空变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的干旱绿洲城市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2001、2006、2011年和2016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从变化...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准确了解生态环境时空变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典型的干旱绿洲城市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2001、2006、2011年和2016年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划分、变动特征及重心转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呈现波动性变化,整体水平不高,均维持在0.35上下波动,其中主要以低、较低等级的生态指数为主。(2)研究区生态指数等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等级的变化,越级变化的较少,不同等级遥感生态指数区域面积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量、动态度差异显著。(3)低生态指数到高遥感生态指数的生态位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生态位数值均较小,最大值仅0.3677,不同等级生态指数生态位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4)不同等级遥感生态指数的重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其中高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移动性大,平均距离为42.60 km,低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上相对稳定。该研究探寻了人类活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动规律,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生态环境 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变化 克拉玛依市
下载PDF
数字技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5
作者 郭华东 《上海管理科学》 2022年第6期1-2,共2页
2022年8月27日,2022浦江创新论坛(第十五届)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聚焦“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经报告人授权,《上海管理科学》期刊公众号、本刊2022年第6期分享的是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在全体大会上的发言。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全球创新使命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高程变化及遥感影像的高亚洲地区跃动冰川数据集 被引量:2
6
作者 吕明阳 郭华东 +4 位作者 闫世勇 李冠宇 蒋迪 张豪磊 张子彦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2期141-157,共17页
高亚洲地区包含了青藏高原与相邻的高山高原地区,是地球两极地区以外冰川发育最多的地区。自20世纪末期起,全球变暖致使高亚洲地区的山地冰川消融剧烈,直接诱发了许多冰川相关灾害事件。冰川跃动作为冰川灾害的一种,有着突发性、隐蔽性... 高亚洲地区包含了青藏高原与相邻的高山高原地区,是地球两极地区以外冰川发育最多的地区。自20世纪末期起,全球变暖致使高亚洲地区的山地冰川消融剧烈,直接诱发了许多冰川相关灾害事件。冰川跃动作为冰川灾害的一种,有着突发性、隐蔽性、难探测性等特点,近来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但高亚洲地区跃动冰川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仍是研究空白,亟需相应数据集填补。本团队通过配准及差分覆盖全部高亚洲地区的两批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结合其他冰川表面高程变化数据以及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历史光学遥感影像,确认了高亚洲地区457条跃动冰川,其中包含362条在研究期内发生跃动的冰川和95条可能的跃动冰川。本数据集包含表述各跃动冰川位置、轮廓及相关属性信息的矢量文件,以及带有跃动判定依据的描述文件。本数据集可作为深入研究高亚洲地区冰川跃动的基础数据,也可作为该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参考资料,还可为预防冰川跃动造成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提供可靠的研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洲 跃动冰川 光学遥感影像 数字高程模型 DEM配准
下载PDF
青藏高原MODIS逐日无云积雪面积数据集 (2002-2015年) 被引量:5
7
作者 邱玉宝 郭华东 +5 位作者 除多 张欢 施建成 石利娟 郑照军 拉巴卓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青藏高原积雪对于能量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其消融过程也直接影响着融雪性河流流量的变化,积雪的存在以及长时间变化等也是区域气候、生态和灾害的影响和响应敏感因素之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 青藏高原积雪对于能量和水循环起着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其消融过程也直接影响着融雪性河流流量的变化,积雪的存在以及长时间变化等也是区域气候、生态和灾害的影响和响应敏感因素之一。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积雪遥感动态监测。青藏高原地区积雪的赋存变化较快,高原周边高山区具有冰雪资源丰富,大气对流活跃等特点,而光学遥感往往受云的影响,在日时间尺度上积雪覆盖监测需要考虑去云问题。在充分考虑青藏高原的地形和山地积雪特征的情况下,本套数据集采用了多种去云过程和步骤相结合,逐步实现保持积雪分类精度的情况下,完成逐日积雪的云量消除,形成了“青藏高原MODIS逐日无云积雪面积”的逐步综合分类算法,完成了“青藏高原MODIS逐日无云积雪面积数据集(2002~2015年)”。论文选取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中的两个积雪季为算法研究和精度验证试验数据,采用研究区145个地面台站提供的雪深数据作为地面参考。结果表明,在高原地区,当积雪深度>3 cm时,无云积雪产品总分类精度达到96.6%,积雪分类精度达89.0%,整个算法流程对MODIS积雪产品去云的精度损失较低,数据可靠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MODIS 逐日无云积雪面积数据集
下载PDF
SAR对地观测技术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新武 郭华东 +4 位作者 彭星 张露 傅文学 梁雷 吴文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自1960年4月诞生国际上第一部合成孔径雷达(SAR)以来,SAR技术及应用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该阶段,对电磁波的波段、极化、振幅和相位等信息的利用更加深入和综合,其显著的技术特征为双/多站或星座观测、极化干涉测量、高时序高分宽... 自1960年4月诞生国际上第一部合成孔径雷达(SAR)以来,SAR技术及应用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该阶段,对电磁波的波段、极化、振幅和相位等信息的利用更加深入和综合,其显著的技术特征为双/多站或星座观测、极化干涉测量、高时序高分宽幅测绘、三维/四维结构信息获取和超高分辨率观测,其显著的应用特征为面向全球性重大问题如全球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地球表面动态过程高精细、大尺度和时间连续的监测和评估.本文首先介绍了SAR对地观测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就四种典型的先进SAR即极化SAR、极化干涉SAR、层析SAR和超高分辨率SAR论述了其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未来这些先进SAR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重点探讨了在多通道信息获取、多角度观测、高时相观测、分辨率和测绘幅宽提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SAR 极化干涉SAR 层析SAR 超高分辨率SAR 进展与趋势
下载PDF
新型SAR对地环境观测 被引量:5
9
作者 郭华东 吴文瑾 +1 位作者 张珂 李新武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2-872,共11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对地观测中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独特优势。近十几年来,多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大幅宽、高分辨率、多基协同等SAR技术的问世,代表着新型SAR观测时代的到来。为对这一SAR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本文首先... 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对地观测中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独特优势。近十几年来,多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大幅宽、高分辨率、多基协同等SAR技术的问世,代表着新型SAR观测时代的到来。为对这一SAR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SAR系统观测能力的发展,包括如何获取大范围、多时相、多层次SAR综合对地观测数据及实现月基SAR等观测技术;然后,总结了杂交介质建模、时频分解、深度学习、压缩感知等新型信息提取方法在SAR领域发挥的作用;最后,介绍了新型SAR在城市管理、植被调查、极地与海洋测绘以及灾害监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SAR观测技术在测绘领域更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对地观测 测绘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8影像的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类型遥感分类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琦 郭华东 +3 位作者 张露 梁栋 刘栩婷 万祥星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5-223,共9页
热带森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植被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遥感热带森林精细分类工作带来挑战。该文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多时相Landsat8数据,对我国海南省尖峰岭地区热带天然林进... 热带森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植被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遥感热带森林精细分类工作带来挑战。该文依托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多时相Landsat8数据,对我国海南省尖峰岭地区热带天然林进行分类探究,在分析多时相数据数量、组合方式对分类精度的影响基础上,针对典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的热带天然林植被型组类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时相Landsat8影像的分类方法。结果表明:①随着多时相数据数量的增加,分类精度得到显著提升,海南岛天然林植被型组类型分类精度可以提高到91%;②当多时相数据达到一定数量后,分类精度趋于稳定;不同时相数据的组合方式都能提升热带森林分类精度,尤其是在参与分类的数据单独分类精度较低时,其多时相组合对分类精度的提升更加明显,体现了参与分类数据时相选择的宽泛性。所提方法发挥了遥感数据时相变化优势,为海南岛热带天然林类型遥感分类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森林分类 Google Earth Engine 支持向量机 时相数据 地球大数据
下载PDF
Progress on CASEarth Satellite Development 被引量:3
11
作者 guo huadong CHEN Hongyu +1 位作者 CHEN Liangfu FU Biho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717,共11页
CASEarth satellite is the first space Earth science satellite produc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satellite has three payloads:high-definition Thermal Infrared Spectrometer(TIS),highdefinition Glimmer Imag... CASEarth satellite is the first space Earth science satellite produc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he satellite has three payloads:high-definition Thermal Infrared Spectrometer(TIS),highdefinition Glimmer Imager for Urbanization(GIU),and high-definition Multispectral Imager for Inshore(MII).These payloads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urbanization level and residential layout,the coastal ecosystem,and new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environmental detection during night-time and even under conditions of polar aurora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refined depiction of human traces.The CASEarth satellite can provide space observation data for A Project on Big Earth Data Science Engineering as well as scientific and application studies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Earth satellite Human traces Thermal infrared spectrometer High-definition glimmer imager for urbanization Multispectral imager for inshore
下载PDF
2012–2014 China's Earth Observation and Earth Science Development 被引量:2
12
作者 guo huadong MA Jianwen +4 位作者 XIAO Han LU Feng LIANG Dong BI Haiyun WANG Fangjia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21-732,共12页
Human beings are now facing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In China,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research. The support given by Earth observation data... Human beings are now facing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llenges.In China, Earth observation data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research. The support given by Earth observation data is required by many studies, including those on Earth's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global change, extreme events, food security,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Application operation systems in many ministries and departments in China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Key Project of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s has been progressing since 2006.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OBSERVATION EARTH system science BIG data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s Glob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下载PDF
Progress of Earth Observation in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guo huadong LIU Guang +2 位作者 LIANG Dong ZHANG Lu XIAO Ha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7-809,共13页
Sustainability is the current theme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for China, it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but also a challenge. In 2016, the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was adopted, addressing the need to limit th... Sustainability is the current theme of global development, and for China, it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but also a challenge. In 2016, the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was adopted, addressing the need to limit the rise of global temperatures. The United Nations(UN) has s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to transform our world in terms of closely linking human well-being,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healthy environm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spatial informatio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and the capability of macroscopic, rapid, accurate Earth observation techniqu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ently, Earth observation technologies are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where scientists are building coordinated,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s for global monitoring programs. Recent efforts include the Digital Belt and Road Program(DBAR)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hree poles". This and other researches will provide powerful support for solving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观察系统 中国 健康环境 持续开发 可持续性 气候变化 全球温度 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城市2020年建成区数据集 被引量:4
14
作者 孙洁 孙中昶 +3 位作者 郭华东 王建波 蒋会平 高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2年第1期184-198,共15页
如今,全球城市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许多环境问题,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为监测和评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率指标,本文采用Sentinel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提出一种快速提取... 如今,全球城市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许多环境问题,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为监测和评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效率指标,本文采用Sentinel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提出一种快速提取不透水面算法,并参考联合国城市建成区的定义标准,最终得到2020年中国433个人口大于30万城市的标准化城市建成区数据集。选取4065个随机验证点建立混淆矩阵进行不透水面的精度验证,计算得到不透水面数据的平均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5.57%和0.91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将本数据集与官方2020统计年鉴进行线性分析,计算得到拟合优度R^(2)为0.82。另外,本产品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GlobeLand 30(2020)和北京师范大学Urban Extents(2020)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数据集提取精度高,可应用于监测与评估联合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指标,在城市扩张分析以及环境评价等应用领域亦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区 不透水面 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Google Earth Engine
下载PDF
2002-2016年高亚洲地区中大型湖泊微波亮温和冻融数据集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玉宝 郭华东 +3 位作者 阮永俭 付心如 石利娟 田邦森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2期30-41,共12页
高亚洲地区是中纬度全球变化敏感区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其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湖冰冻融参数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敏感因子之一。由于冰水介电常数差异大,高重访率且对天气不敏感的星载被动微波遥感可实现湖冰冻融状态的快速监测。本数据集依据... 高亚洲地区是中纬度全球变化敏感区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其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湖冰冻融参数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敏感因子之一。由于冰水介电常数差异大,高重访率且对天气不敏感的星载被动微波遥感可实现湖冰冻融状态的快速监测。本数据集依据微波辐射计像元内湖泊和陆表的面积比例,应用混合像元分解方法获取了像元(亚像元级)的湖泊亮温信息,实现高亚洲地区被动微波遥感亚像元级湖冰冻融监测,并采用多种被动微波数据,共计获得高亚洲区域2002~2016年51个中大型时间序列湖泊亮温数据和冻融状态信息。以无云MODIS光学产品为验证数据,在高亚洲不同区域,选取可可西里湖、达则错、库赛湖等三个大小不一的湖泊进行冻融判别验证,结果表明微波和光学遥感所获取的湖冰冻结和融化参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相关系数可达0.968与0.987。本数据集包含湖泊的时间序列亮温值和湖冰冻融参数,可进一步对湖泊开展特征参数反演,以及提升对高亚洲地区的湖冰冻融的理解,为高亚洲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以及高亚洲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模型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亚洲 湖泊 被动微波亮温 冻融参数 混合像元分解法
下载PDF
Space-based Observation for Sensitive Factors of Global Change 被引量:2
16
作者 guo huadong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年第4期226-228,共3页
Global change refers to anthropogenic changes in the atmosphere,oceans,biosphere,pedosphere and lithosphere over the past century.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敏感因素 空基 生态系统 自然灾害 温室气体 驱动因素 生物圈
下载PDF
Progress of 2014-2016 China's Earth Observation and Earth Science
17
作者 guo huadong XIAO Han MA Jianwe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71-780,共10页
The support given by Earth observation data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hange,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xtreme even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ed... The support given by Earth observation data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 change,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xtreme events,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eds.This field is also moving towards systematization,platforms,and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In December 2015,nearly 200 part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greed in Paris to make arrangements for global action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by 2020.China jointly issued a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trategy for cities in 2016 and then elevated national action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China's Earth Observation and Earth Science development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s it supports the national civil space infrastructure and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科技进步 中国 区域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 对地观测系统 空间基础设施 地球科学发展
下载PDF
Progress of Earth Observation in China
18
作者 guo huadong LIANG Dong LIU Gua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08-919,共12页
China is expanding and sharing its capacity for Earth observation by developing sensors,platforms,and launch capabilities in tandem with growing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China is considering the Moon as a viab... China is expanding and sharing its capacity for Earth observation by developing sensors,platforms,and launch capabilities in tandem with growing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China is considering the Moon as a viable Earth observation platform to provide high-quality,planetary-scale data.The platform would produce consistent spatiotemporal data because of its long operational life and the geological stability of the Moon.China is also quickly improving its capabilities in processing and transforming Earth observation data into useful and practical information.Programs such as the Big Earth Data Science Engineering Program(CASEarth)provide opportunities to integrate data and develop“Big Earth Data”platforms to add value to data through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Such programs can off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dependently and in collabo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partners for data-driven decision support and policy development.With the rapi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ies,and consequently increasing demand for big data and associated products,Digital Earth and the Digital Belt and Road Program(DBAR)allow Chinese experts to collaborate with international partners to integrate valuable Earth observation data in regional and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observation Big Earth Data Digital Earth Moon-based Earth observation
下载PDF
月基对地观测研究现状与展望
19
作者 郭华东 丁翼星 刘广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0-260,M0001,共12页
在月球上布设遥感传感器能实现长期、整体、稳定的对地观测,完善现有系统的观测能力,尤其是能从地球系统外部来观测地球系统本身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系统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科学目标、传感器技术、参数模拟和估算方法以及观测... 在月球上布设遥感传感器能实现长期、整体、稳定的对地观测,完善现有系统的观测能力,尤其是能从地球系统外部来观测地球系统本身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系统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科学目标、传感器技术、参数模拟和估算方法以及观测站选址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月基对地观测研究进展,围绕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推进,并总结了针对传感器论证、任务设计、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提出的一系列新模型和新方法,对月基对地观测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基对地观测 全球辐射平衡 固体地球宏观运动 月球基地选址 合成孔径雷达
下载PDF
月基SAR对地观测时空特性研究
20
作者 陈国强 郭华东 +3 位作者 梁达 丁翼星 吕明阳 刘广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1-268,共8页
月基雷达能对地表目标进行长时间大尺度范围的观测。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星历数据,分析了月基合成孔径雷达微波(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平台在不同场景时对地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观测性能的差... 月基雷达能对地表目标进行长时间大尺度范围的观测。根据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星历数据,分析了月基合成孔径雷达微波(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平台在不同场景时对地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观测性能的差异,结合实际地月相对运动的空间关系完成了月基SAR回波的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月基SAR平台,可以找到位于地表的零多普勒面交线,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较长时间、较大地面范围的周期性观测,用SAR回波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通过研究月基SAR的观测,可以为后续研究诸如地表潮汐运动、极区海冰回弹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基对地观测 合成孔径雷达 空间关系 零多普勒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