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混交模式对楠木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裴云霞 曹健 +5 位作者 安林辉 倪天虹 蒋祥娥 郭胜华 管兰华 杜克兵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5,10,共6页
通过对桢楠、浙江楠的4年生和5年生的纯林和混交林的生长情况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造林模式下桢楠与浙江楠的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叶绿素含量(SPAD值)、枝下高、侧枝轮数、分枝角和最粗侧枝直径等主要生长因子的差异,为桢楠与浙... 通过对桢楠、浙江楠的4年生和5年生的纯林和混交林的生长情况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不同造林模式下桢楠与浙江楠的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叶绿素含量(SPAD值)、枝下高、侧枝轮数、分枝角和最粗侧枝直径等主要生长因子的差异,为桢楠与浙江楠的科学造林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对于4年生林分,采用混交模式对浙江楠的树高、胸径、材积、叶绿素含量(SPAD值)、侧枝轮数和分枝角均有促进作用.对于5年生林分,桢楠和浙江楠以泡桐为混交树种时,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枝下高和分枝角均优于以杉木为混交树种,以湿地松为混交树种时生长最差.在相同混交模式下,桢楠的树高、侧枝轮数、分枝角均优于浙江楠,而浙江楠的胸径、冠幅、枝下高和最粗侧枝直径显著优于桢楠.因此,对于4年生林分,混交造林模式更适合浙江楠的生长.对于5年生林分,泡桐最适合与桢楠和浙江楠混交,湿地松混交的效果最差,杉木介于二者之间.相同混交模式下,浙江楠的长势略优于桢楠,但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浙江楠 生长 纯林 混交林
下载PDF
中医整脊手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树强 过圣华 李明举 《中医临床研究》 2022年第9期121-124,共4页
目的:评价源自张朝纯教授的中医整脊手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整脊手法和内服颈舒颗粒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整脊手法,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 目的:评价源自张朝纯教授的中医整脊手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整脊手法和内服颈舒颗粒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整脊手法,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主观疼痛程度和疼痛评分经过治疗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经过治疗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整脊手法联合颈舒颗粒可进一步提高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脊 中药复方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二阶二段掏槽技术在岩巷掘进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邓晓娇 赵志伟 +4 位作者 康一强 王越 林海 郭盛华 马文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2-117,共6页
为了解决阳煤一矿岩巷掘进中出现的炮孔利用率低、大块率高、抛渣距离远的问题,在岩巷掘进爆破施工中应用二阶二段掏槽技术。在分析了二阶二段掏槽破岩机理的基础上,依据炸药爆炸在岩石中形成粉碎区和裂隙区半径的计算式确定了一阶及二... 为了解决阳煤一矿岩巷掘进中出现的炮孔利用率低、大块率高、抛渣距离远的问题,在岩巷掘进爆破施工中应用二阶二段掏槽技术。在分析了二阶二段掏槽破岩机理的基础上,依据炸药爆炸在岩石中形成粉碎区和裂隙区半径的计算式确定了一阶及二阶掏槽孔口距、孔底距等二阶二段掏槽技术关键参数,并在现场进行应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方案相比,采用二阶二段掏槽技术后,炮孔利用率由81%提高到90%,大块率降低了72%,抛渣距离减小了29%,月进尺由60 m提高到90 m,提高了50%。应用效果表明二阶二段掏槽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具有较高的技术经济效果,可为同类型巷道快速掘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巷 二阶二段 掏槽参数 抛掷距离 大块率
下载PDF
DNA Barcoding Assessment of Green Macroalgae in Coastal Zone Around Qingdao,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DU guoying WU Feifei +3 位作者 MAO Yunxiang guo shenghua XUE Hongfan BI Guiq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1期97-103,共7页
An assessment with assistance of DNA barcoding was conducted on green macroalgae in coastal zone around Qingdao,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December, 2011. Three markers were applied in molecular discriminatio... An assessment with assistance of DNA barcoding was conducted on green macroalgae in coastal zone around Qingdao,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December, 2011. Three markers were applied in molecular discrimination, including the plastid elongation factor tufA gene,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egion of the ribosomal cistron and rubisco large subunit gene 3' regions(rbcL-3P). DNA barcoding discriminated 8 species, excluding species of genus Cladophora and Bryopsis due to failures in amplification. We ascertained and corrected 4 species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methods for effectively assisting the classification. The gene tufA presented more advantages as an appropriate DNA marker with the strongest amplification success rate and species discrimination power than the other two genes. The poorest sequencing success largely handicappe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Samples identified by tufA and rbcL as Ulva flexuosa were clustered into the clade of U. prolifera by ITS in the neighbor-joining tree. Confusion with discrimination of the complex of U. linza, U. procera and U. prolifera(as the LPP complex) still existed for the three DNA markers. Based on our results, rbcL is recommended as a preferred marker for assisting tufA to discriminate green macroalgae. In distinguishing green-tide-forming Ulva species, the free-floating sample collected from the green tide in 2011 was proved to be identical with U. prolifera in Yellow Sea for ITS and rbcL genes. This study presents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green macroalgae distributed in the coastal area around Qingdao, and proves that DNA barcoding is a powerful tool for taxonomy of green macroalg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MACROALGAE DNA BARCODING TUFA ITS RBCL
下载PDF
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树强 过圣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20年第18期118-121,共4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整脊及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ar Disease,CSR)的临床应用进展,总结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为非手术治疗CSR提供了参考依据。整脊治疗CSR的手法可分为传统中医整脊法、美...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整脊及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ar Disease,CSR)的临床应用进展,总结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疗效,为非手术治疗CSR提供了参考依据。整脊治疗CSR的手法可分为传统中医整脊法、美式整脊法、"三小"定点整脊法和南少林手法等,相比推拿、导引、针灸等其他外治手法,疗效显著;整脊手法治疗CSR通过改善、更正紊乱的关节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神经根得到松解,促进所调控肌肉恢复正常生理状态,疗效确切,同时配合其他外治方法如针灸、推拿、磁振热、刃针、针刀、深刺大椎穴、神经松动术、穴位注射或口服药物联用,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应用整脊手法治疗CSR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整脊学术流派多,手法各异,实施者操作差别大,需要规范操作手法;二是各文献中实验方案设计不严谨、不统一,导致疗效评价不具备可比性;三是临床疗效评价多以主观症状的改善为主,如能科学结合影像学指标、生理生化检测指标进行评价,则更为客观、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脊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无锡市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专家主题研讨 被引量:1
6
作者 笪学荣 王炎 +4 位作者 金永胜 孙明 殷向东 韩杰 过圣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4,共4页
本文组织多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就无锡市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行了主题研讨。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笪学荣、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处长王炎介绍了无锡市激发基层活力、做实签约服务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发展方向。... 本文组织多位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就无锡市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进行了主题研讨。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笪学荣、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处长王炎介绍了无锡市激发基层活力、做实签约服务的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发展方向。无锡市梁溪区黄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永胜、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卫生院院长孙明、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殷向东、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杰、无锡市新吴区新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过圣华总结了各中心的措施、成效及相关经验,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卫生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能力提升 无锡
下载PDF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工艺的优化
7
作者 张逸驰 李媛媛 +9 位作者 边雅静 吴清胜 孙立影 郭胜华 白云鹏 张占东 佟雪莲 姚春萍 李静 王昌昊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476-1483,共8页
目的 优化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培养工艺,进一步提高重组戊型肝炎类病毒颗粒(hepatitis E virus-like particles,HEV-LPs)蛋白表达量,并进行工艺放大及验证。方法 对Sf9昆虫细胞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通过摇瓶级联放大,建立7 L生物反应... 目的 优化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培养工艺,进一步提高重组戊型肝炎类病毒颗粒(hepatitis E virus-like particles,HEV-LPs)蛋白表达量,并进行工艺放大及验证。方法 对Sf9昆虫细胞进行无血清悬浮培养,通过摇瓶级联放大,建立7 L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并对细胞接种重组戊型肝炎杆状病毒时的活细胞密度、培养温度及病毒接种比例等参数进行优化,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分析目的蛋白表达量,对目的蛋白采用SDS-PAGE、Western blot、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检测,综合分析HEV-LPs颗粒形态及蛋白产量,确定适合的重组HEV-LPs培养表达参数,进行连续3批7 L规模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制备。结果 7 L生物反应器对昆虫细胞最佳培养参数为:搅拌速度90 r/min,pH(6.2±0.1),培养温度27℃,接种重组杆状病毒的细胞密度6.0×10~6 cells/mL,溶氧90%。此时,表达的HEV-LPs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58 000,可与HEV鼠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最终产量为60~70 mg/L,纯度大于95%;TEM镜下可见球形颗粒,直径约20 nm。应用优化参数制备的HEV-LPs重组蛋白产量稳定、颗粒形态均一。结论 成功优化了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培养表达工艺,并进行了放大工艺的稳定性验证,为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生产工艺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疫苗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生物反应器 培养工艺 优化 类病毒颗粒
原文传递
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曹妍 林秉奖 +1 位作者 郭盛华 周晓莉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3,共2页
患者女,13岁,因左大腿红色结节1年余就诊。患者于就诊前1年余发现左大腿有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逐渐增大为指甲大小的红褐色结节,无痛痒,未经过任何治疗,否认患处有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患者外祖父有恶性黑素瘤病史。体检:一般情... 患者女,13岁,因左大腿红色结节1年余就诊。患者于就诊前1年余发现左大腿有一绿豆大小红色丘疹,逐渐增大为指甲大小的红褐色结节,无痛痒,未经过任何治疗,否认患处有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成员中患者外祖父有恶性黑素瘤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各系统检査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丘疹 红色结节 恶性黑素瘤 浅表淋巴结 SPITZ痣 左大腿 外伤史 结缔组织增生性
原文传递
Ti_(2)AlNb合金等温多向锻造板条O相球化行为和硬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萍 黄晓雨 +2 位作者 刘乐 郭胜华 薛克敏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5-691,共7页
在800℃下对Ti_(2)AlNb合金进行等温多向锻造,采用SEM、XRD、EBSD和硬度测试等定量分析了不同变形道次下合金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板条O相的动态球化行为和合金硬化机制。结果表明:随变形道次的增加,初始粗大板条O相先... 在800℃下对Ti_(2)AlNb合金进行等温多向锻造,采用SEM、XRD、EBSD和硬度测试等定量分析了不同变形道次下合金微观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板条O相的动态球化行为和合金硬化机制。结果表明:随变形道次的增加,初始粗大板条O相先后经历了动态机械破碎和动态再结晶2种细化机制,板条完全球化主要发生在3道次变形过程中;板条O相的动态球化过程伴随着弯曲、扭折、剪切和晶粒撕裂这4种变形行为,后2类变形的机制可概括为:O/O相界分离、B2相嵌入、O相分离和O相球化;3道次变形后初始板条O相细化至1.3μm的等轴组织,细小等轴O相含量高达68.84%,此时合金硬度较初始样提高了103.55HV(1014.79 MPa),晶界硬化机制的贡献占比为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多向锻造 Ti_(2)AlNb合金 板条O相 动态球化行为 硬化模型
原文传递
喷丸尺寸对GH4169表层湿喷丸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胜华 郑海忠 +2 位作者 程世平 舒小勇 李贵发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4-677,共4页
利用湿喷丸对GH4169合金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喷丸直径(1、2、4mm)对合金表面形貌、表层显微组织、表面粗糙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丸直径增加,合金表面完整性降低,而喷丸作用层厚度、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都随之增加... 利用湿喷丸对GH4169合金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喷丸直径(1、2、4mm)对合金表面形貌、表层显微组织、表面粗糙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丸直径增加,合金表面完整性降低,而喷丸作用层厚度、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都随之增加。当喷丸直径为4mm、作用时间为5min时,喷丸作用层厚度和表面显微硬度(HV)最大,分别为320μm和3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4169合金 湿喷丸 微观组织 表层性能 喷丸尺寸
原文传递
喷丸时间对GH4169合金表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胜华 郑海忠 +2 位作者 程世平 舒小勇 李贵发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09-812,共4页
利用2mm不锈钢弹丸对GH4169合金表面进行高能喷丸处理,研究喷丸时间对合金表面形貌、表层显微组织、表面粗糙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丸时间延长,喷丸作用层厚度、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都随之增加;当喷丸时间为10min时,GH4... 利用2mm不锈钢弹丸对GH4169合金表面进行高能喷丸处理,研究喷丸时间对合金表面形貌、表层显微组织、表面粗糙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丸时间延长,喷丸作用层厚度、显微硬度、表面粗糙度都随之增加;当喷丸时间为10min时,GH4169合金的喷丸作用层厚190μm,表层显微硬度(HV)为389,较原始试样提高了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4169合金 喷丸 微观组织 表层性能 喷丸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