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道化造成的虚假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1
作者 郭祥平 卢翔羽 《科学与信息化》 2023年第12期37-39,共3页
利用信道化来消除虚假信号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为了有效解决信道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虚假信号,提出了一种利用信号的参数特性,来消除虚假信号。利用兔耳效应产生的假脉冲振幅、脉宽等参数比原始信号的振幅、脉宽小,且产生和终止时间都接... 利用信道化来消除虚假信号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为了有效解决信道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虚假信号,提出了一种利用信号的参数特性,来消除虚假信号。利用兔耳效应产生的假脉冲振幅、脉宽等参数比原始信号的振幅、脉宽小,且产生和终止时间都接近原始信号的上升、下降边缘,因此,将信道化探测的兔耳脉冲直接剔除,从而获得最后的检测结果。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去除虚假信号,并经过信道处理后能够获得较好的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道化 虚假信号 处理方法
下载PDF
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毛心怡 王为木 +1 位作者 郭相平 卢昕宇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8,33,共5页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变化规律的差异并不明显,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以蓄水控灌最高(103.4 cm),控制灌溉处理次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随移栽后时间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1~0.9824和0.9756~0.9827;水稻叶绿素含量于移栽后76 d达到峰值,移栽76 d后进入衰退期,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蓄水控灌处理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总体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均存在影响,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172 kg/hm^2,而浅水勤灌处理水稻产量处于最低水平(873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水灌溉 生理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设施土壤团聚体及固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建彬 郭相平 +3 位作者 谢毅 陈盛 曹克文 王易天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2-638,共7页
利用田间试验,探究了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隔层以上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埋设秸秆隔层、90%田间最大持率灌水上限及225 kg/hm2氮素用量均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②秸秆隔层还田配合高水高氮处理... 利用田间试验,探究了秸秆隔层还田及水氮管理对隔层以上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埋设秸秆隔层、90%田间最大持率灌水上限及225 kg/hm2氮素用量均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②秸秆隔层还田配合高水高氮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秸秆隔层还田且水、氮用量较低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氮用量较高但未秸秆隔层还田处理间无显著差别。③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2.000~0.251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最高。埋设秸秆隔层、90%θf灌水上限及225 kg/hm2氮素用量更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隔层 水氮管理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稻田土壤速效氮磷存储能力及其熵权系数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毛心怡 王为木 +2 位作者 郭相平 黄双双 栾雅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6,72,共5页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稻田土壤氮磷流失严重的问题,设计浅水勤灌、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控制灌溉、蓄水控灌、深水淹灌6种水稻灌溉模式,分析了各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40 cm)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以提高耕层土壤供氮和供磷...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稻田土壤氮磷流失严重的问题,设计浅水勤灌、浅湿灌溉、湿润灌溉、控制灌溉、蓄水控灌、深水淹灌6种水稻灌溉模式,分析了各模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和20~40 cm)土壤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以提高耕层土壤供氮和供磷能力为目标,引入熵权系数模型,对不同灌溉模式进行评价和优选。结果表明,上述6种灌溉模式的熵权系数评价值依次为0.60、0.62、0.66、0.84、0.94、0.72。熵权系数评价值越高,表明该灌溉模式下土壤速效氮磷储量越大。鉴此,6种灌溉模式中,蓄水控灌存储土壤中速效氮磷的效果最优,控制灌溉次之,浅水勤灌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灌溉模式 速效氮 速效磷 熵权系数
下载PDF
动压巷道坚硬底板底鼓治理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旺年 郭相平 张幼振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2-34,共3页
为解决动压巷道坚硬底板底鼓无法通过风镐进行起底作业的难题,基于巷道围岩治理安全高效的施工需求,引入了"静态破碎技术"辅助治理坚硬底板底鼓的思路,提出了巷道底鼓机械化快速施工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静态破碎剂的工作原... 为解决动压巷道坚硬底板底鼓无法通过风镐进行起底作业的难题,基于巷道围岩治理安全高效的施工需求,引入了"静态破碎技术"辅助治理坚硬底板底鼓的思路,提出了巷道底鼓机械化快速施工的技术方案。通过分析静态破碎剂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及施工方法,结合巷道修复机在山西新元煤矿的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施工技术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煤矿巷道修复的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减员增效,为今后类似条件巷道底鼓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压巷道 坚硬底板 底鼓 静态破碎剂 巷道修复机
下载PDF
智能氮肥在干湿交替灌溉下对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易天 郭相平 +2 位作者 Yousef Alhaj Hamoud 曹克文 朱建彬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41,共5页
为探究智能氮肥(pH响应性控释氮肥)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的适宜性,设置3种程度的干湿交替灌溉W1(灌水下限100%饱和含水率)、W2(灌水下限90%饱和含水率)、W3(灌水下限70%饱和含水率),3种施肥形式智能氮肥(SF)、普通无机氮肥(MF)以及不施... 为探究智能氮肥(pH响应性控释氮肥)在干湿交替灌溉模式下的适宜性,设置3种程度的干湿交替灌溉W1(灌水下限100%饱和含水率)、W2(灌水下限90%饱和含水率)、W3(灌水下限70%饱和含水率),3种施肥形式智能氮肥(SF)、普通无机氮肥(MF)以及不施氮肥(NF)的桶栽试验,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F×W1处理下下产量最高,为64.84 g/桶,高出常规氮肥21.8%(W1)、13.9%(W2)。SF×W1处理下水分生产效最高,为3.17 kg/m^(3),SF×W2处理下灌水生产率最高,为1.20 kg/m^(3)。智能氮肥在与适度干湿交替灌溉结合下,能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是实现水稻节水、高产、控肥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释肥 干湿交替灌溉 产量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Effects of Plant Age and Rock Phosphate on Quality and Nutrient Release of Legume Residue 被引量:3
7
作者 I. ABARCHI ZHANG Zhan-Yu +4 位作者 B. VANLAUWE guo xiang-ping WANG Wei-Mu B. T. I. ONG'OR D. TIMBELY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期78-85,共8页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plateau and slope field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lant age and rock phosphate (RP) on the organic resource (OR) quality and available N and P release of the legume ...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plateau and slope field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lant age and rock phosphate (RP) on the organic resource (OR) quality and available N and P release of the legume residues, including standing biomass and surface litter. The legumes, Mueuna pruriens (L.) and Lablab purpureus (L.), were treated with or without Togo rock phosphate (RP) and were sampled at 12, 18, 24 and 30 weeks after plan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RP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P content of the legume residues on the plateau field for the first 18 weeks, but not the other OR quality parameters, nor their N mineralization, or P release parameters. Although application of RP led to higher P contents in both legumes on the plateau field, the P contents were still far below those observed on the slope field. For both species, the biomass age appeared to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ir N, P, and polyphenol contents, but not on the liguin content. At 24 weeks, both legume N and P contents dropped to about half their values at 12 weeks of age. Residue age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N mineralization both with and without RP addition and the net Olsen-P with RP addition. The younger residues generally led to higher N mineralization and net Olsen-P content than the older residues. The best immediate responses to herbaceous legume addition were expected from younger materials, but often at the cost of the total biomass produced and the possibility to produce seeds. The production of seeds, however, could be potentially implemented on a small area of legumes, thus invariably allowing for maturity and seed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gumes nutrient release plant age QUALITY RESIDU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