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毛霉菌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白羽 李雪清 +2 位作者 郭益群 杨春霞 谷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4,共9页
目的提高对肺毛霉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分析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25例肺毛霉菌病病例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预... 目的提高对肺毛霉菌病临床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分析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住院的25例肺毛霉菌病病例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预后等资料,其中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资料分析应用Fisher精确检验,实验室检查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以寻找肺毛霉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5例患者中男性15例,平均年龄(52.64±13.74)(32~76)岁,住院时间15(10.5,21.5)d,最常见的肺毛霉菌病易患因素有糖尿病(20/25)、糖皮质激素暴露(13/25)、毛霉不敏感抗真菌药物应用(10/25)和实体器官移植(5/25)。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21/25)和咳嗽(21/25),其次为呼吸困难(10/25)、咯血或痰中带血(9/25)。其中死亡患者8例,与存活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住院时间较短(P=0.003),有实体器官移植史占比更高(P=0.023),余一般情况及易患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血小板水平低于存活组患者[174(78,227)×10^(9)/L vs 310(229,347)×10^(9)/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25例患者中最常见的毛霉目真菌为根霉属(包括少根根霉、小孢根霉等)和根毛霉属(主要为微小根毛霉)。肺内多发结节影是存活组患者更为多见的影像学改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肺毛霉菌治疗包括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和手术或介入治疗,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治疗方案无明显差异。实体器官移植增加了肺毛霉菌病患者的死亡风险(OR=16.000,95%CI:1.381~185.405,P=0.027)。结论肺毛霉菌病病死率高,存在糖尿病以及糖皮质激素暴露、使用免疫抑制剂、实体器官移植等是目前较常见的易患因素,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大多无特异性,多叶病变、胸腔积液、气管狭窄或闭塞、楔形实变、肺内多发结节等是常见的影像学特征。在上述临床特征中,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小板水平偏低的患者病死率更高,其中实体器官移植增加了肺毛霉菌病患者死亡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毛霉菌病 实体器官移植 预后
下载PDF
单次咨询疗法的应用研究述评
2
作者 张鳅元 何娜娜 +3 位作者 郭意群 王怀齐 杜婧依 陈珏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57,共4页
通过综述国外单次咨询疗法文献,阐述单次咨询疗法的操作范式、单次咨询疗法在国际范围的临床实践及单次咨询疗法的有效性等方面。同时结合针对单次咨询疗法在上海、南京两市的临床调查数据,发现传统的中长程心理治疗并非主导形式,单次... 通过综述国外单次咨询疗法文献,阐述单次咨询疗法的操作范式、单次咨询疗法在国际范围的临床实践及单次咨询疗法的有效性等方面。同时结合针对单次咨询疗法在上海、南京两市的临床调查数据,发现传统的中长程心理治疗并非主导形式,单次咨询在总咨询次数中占比较高,中国心理咨询从业者们应该提高对单次咨询疗法的认识与应用。单次咨询疗法为元胜任力治疗范式下的一种方法,该范式包括咨询目标、咨访关系、咨询师胜任力等方面的重新建构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次咨询疗法 短程心理治疗 治疗范式 元胜任力
下载PDF
再生砖粉粒径对水泥水化动力学与微结构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余其俊 马婷 +4 位作者 张同生 郭奕群 陈灿峰 吴正德 韦江雄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3-73,共11页
随着城镇化和旧城改造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与堆存量日益增长,废弃黏土砖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50%~70%。有研究发现:再生砖粉具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潜力,但会导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为探究粒径对再生砖粉活... 随着城镇化和旧城改造进程的推进,我国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与堆存量日益增长,废弃黏土砖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50%~70%。有研究发现:再生砖粉具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潜力,但会导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为探究粒径对再生砖粉活性与水泥水化动力学的影响,文中采用高能球磨制备了不同粒径的再生砖粉,表征了再生砖粉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水化活性,分析了再生砖粉粒径对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体系水化过程、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基于Krstulovic-Dabic模型获取体系的水化动力学参数,实现水化进程的量化评价。结果表明:随再生砖粉粒径的减小,硅铝矿物晶格畸变的程度变大、表面结合能降低,导致其水化活性提高;水化早期再生砖粉主要起物理填充作用,可加速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体系的早期水化,提高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相边界反应→扩散过程转变时的水化程度;随再生砖粉粒径的减小,火山灰反应的开始时间提前且程度增高,最终使掺入30%小粒径再生砖粉水泥的后期强度超过纯水泥的强度,为再生砖粉在水泥基材料中的高效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砖粉 粒径 水化动力学 抗压强度 微结构发展
下载PDF
高密实多元复合水泥浆体组成设计与抗侵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韩宇栋 郭奕群 +3 位作者 李嘉豪 张同生 韦江雄 余其俊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4-160,共7页
Cl^(-)与SO_(4)^(2-)侵蚀是造成海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掺入辅助胶凝材料(SCMs)是改善水泥浆体抗侵蚀性能的有效方法。引入细粒度、高活性胶凝材料能加速复合水泥力学性能的发展并改善其抗蚀性,但会造成浆体流变性差、收... Cl^(-)与SO_(4)^(2-)侵蚀是造成海洋环境下水泥混凝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掺入辅助胶凝材料(SCMs)是改善水泥浆体抗侵蚀性能的有效方法。引入细粒度、高活性胶凝材料能加速复合水泥力学性能的发展并改善其抗蚀性,但会造成浆体流变性差、收缩应力大、开裂风险高等问题。基于Dinger-Andersen颗粒级配模型,在硅酸盐水泥基础上引入细矿渣、粗粉煤灰以及偏高岭土活性组分,设计并制备了SCMs含量高达60%的高密实度多元级配复合水泥。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级配复合水泥强度接近硅酸盐水泥,抗Cl^(-)与SO_(4)^(2-)侵蚀性能显著提升,采用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法(RCM)测得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81%,30次干湿循环硫酸盐侵蚀后耐蚀系数仍有77%。高密实度多元级配复合水泥浆体初始堆积密实、持续水化,使得孔隙显著细化,同时水化产物对氯离子固化作用强,有效阻滞有害离子向内部迁移。此外,SCMs的高效水化大量消耗Ca(OH)_(2),抑制了二次钙钒石等侵蚀产物的生成。通过颗粒级配调控与组成设计,可充分发挥胶凝材料的水化特性,显著提升浆体的密实性与抗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氯盐侵蚀 抗硫酸盐侵蚀 孔结构 水化产物 复合水泥
下载PDF
再生砖粉掺量对水泥水化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婷 张同生 +5 位作者 陈培鑫 郭奕群 陈灿峰 吴正德 韦江雄 余其俊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3年第5期942-952,共11页
再生砖粉具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潜力,但会导致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再生砖粉高效利用的关键在于其水化过程的调控。研究了不同掺量下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浆体在25和60℃下的水化动力学特性,阐明了再生砖粉掺量对再生砖粉-硅... 再生砖粉具有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潜力,但会导致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显著降低,再生砖粉高效利用的关键在于其水化过程的调控。研究了不同掺量下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浆体在25和60℃下的水化动力学特性,阐明了再生砖粉掺量对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和微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的早期水化机理。结果表明:当水化温度为25℃时,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均随再生砖粉掺量增加而线性减小,60℃时降幅减小;25℃时再生砖粉-硅酸盐水泥的水化过程为成核结晶生长→相界面反应→扩散过程控制(NG→I→D),随着再生砖粉掺量增加,NG阶段与I阶段反应速率减小,D阶段反应速率增大,发生水化阶段转变的时间前移;60℃环境下水化加速,相界面反应速率提高,水化过程主要为NG→D;再生砖粉会导致浆体的孔隙率提高,有害孔数量增多,进而显著降低了砂浆强度,随再生砖粉掺量提高,砂浆强度降低幅度增大,而砂浆力学性能的降低幅度会随水化龄期增长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砖粉 掺量 水化动力学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粤东汕头近岸海域灾害地质风险综合评价
6
作者 左瀚穹 刘胜 +3 位作者 汪洋 郭依群 王万虎 王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9-127,共9页
基于粤东汕头近岸海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物探数据进行解译,查明了该区域内主要有活动断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不规则浅埋基岩等灾害地质类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了以断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浅埋基岩为评... 基于粤东汕头近岸海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对物探数据进行解译,查明了该区域内主要有活动断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不规则浅埋基岩等灾害地质类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建立了以断层、埋藏古河道、浅层气、浅埋基岩为评价指标的风险评价体系,得出海域内的不同区块的风险性等级,共分低、较低、中、较高、高5个等级。研究区超过70%的区域灾害风险不高,高风险区分布在榕江外河口、海门湾南部,主要受埋藏古河道和断层影响。较高—高风险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存在的不良地质条件可能会给海上工程建设带来风险,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此类区域。评价结果与已查明的灾害分布特点吻合,对以后海上工程项目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 风险评价 模糊数学 汕头近岸海域
下载PDF
体育元宇宙的内涵特征、多元价值及建构要素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轶群 秦天浩 +1 位作者 江礼磊 黄泽元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3-409,416,共8页
体育元宇宙是以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游戏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人的身体活动为核心,以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实体育空间和虚拟体育空间的融合发展为实... 体育元宇宙是以区块链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游戏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人的身体活动为核心,以促进人的身、心、群和谐与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实体育空间和虚拟体育空间的融合发展为实现方式的多重体育形态运行系统。体育元宇宙突出呈现为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层次性空间、虚实融合链接的体育交互空间的核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体育元宇宙的价值体现和建构的技术支撑、阶段推进,并对体育元宇宙建构的要素“人”“场”“物”进行解析,以期明晰体育元宇宙的逻辑架构和未来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元宇宙 虚实融合 虚拟体育空间 现实体育空间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CT影像鉴别诊断 被引量:7
8
作者 莫泳康 郭奕群 +3 位作者 王寿扬 谢磊 郭锐伟 马树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3-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的CT影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组11例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组21例的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2组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钙化、强化、黏膜面溃疡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的CT影像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神经鞘瘤组11例与低危险度胃间质瘤组21例的CT影像资料,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2组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钙化、强化、黏膜面溃疡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肿瘤质地、胃周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神经鞘瘤CT影像学呈均匀稍低密度,胃周淋巴结反应性增大多见;而低危险度间质瘤易坏死囊变,极少见胃周淋巴结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康冬菊 梁金强 +5 位作者 匡增桂 陆敬安 郭依群 梁劲 蔡慧敏 曲长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4-60,共7页
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GMGS-3航次的W18井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钻探过程中,随钻测井显示上部水合物及其以上层段自然伽马值明显偏低,岩心测试结果却表明在低伽马层段中石英含量并无明显增加,常规测井方法由于难以准确求取地层... 在中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GMGS-3航次的W18井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钻探过程中,随钻测井显示上部水合物及其以上层段自然伽马值明显偏低,岩心测试结果却表明在低伽马层段中石英含量并无明显增加,常规测井方法由于难以准确求取地层岩石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并确定岩性,因而无法对此作出解释。为此,在分析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原理的基础上,利用W18井元素俘获能谱测井资料处理得到的矿物组成结果作为ElanPlus测井处理的输入,结合其他常规测井资料,精确获取了有关地层的矿物组成,进而确定了该井的岩性剖面;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密度测井和基于元素俘获能谱测井处理得到的矿物组成等2种方法计算了W18井水合物层的孔隙度、水合物饱和度以及地层基质渗透率。研究结果表明:(1) W18井低伽马值层段是由于方解石含量增多造成的,而不是砂质成分造成的;(2)上述两种方法求取的水合物层孔隙度整体上趋势一致,但后者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得更好。结论认为,元素俘获能谱测井为全面评价水合物储层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提高了水合物储层测井解释的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低自然伽马值 元素俘获能谱测井 矿物组成 储集层评价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下载PDF
骨料种类与级配对路面混凝土耐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发胜 李彬 +3 位作者 杜俊朋 郭奕群 麦俊明 张同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63-1972,2006,共11页
提高路面混凝土耐磨性能对行车安全和道路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优化普通砂石骨料架构提高道路混凝土的耐磨性能,研究了机制粗骨料级配、细骨料种类与用量、胶凝材料用量及水胶比对路面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提高路面混凝土耐磨性能对行车安全和道路服役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优化普通砂石骨料架构提高道路混凝土的耐磨性能,研究了机制粗骨料级配、细骨料种类与用量、胶凝材料用量及水胶比对路面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6~31.5 mm碎石由质量分数25%增加到70%时,混凝土磨损量降低了29%。与河砂混凝土相比,机制砂混凝土磨损量降低58.3%,同时适当增加砂率可提高耐磨性能。降低胶凝材料用量和水胶比可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耐磨性(磨损量仅为(0.320±0.070)kg/m^(2))。机制骨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与水泥浆体机械咬合力增强,有利于骨料嵌锁架构的形成,路面混凝土耐磨性能改善机制的提出为优化设计高耐磨路面混凝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混凝土 骨料种类 骨料级配 力学性能 耐磨性能 嵌锁效应
下载PDF
基于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复合胶凝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奕群 张同生 +4 位作者 李嘉豪 幸泽佳 李儒光 韦江雄 余其俊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1190,共10页
通常采用大量掺加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方式提高胶凝材料的抗Cl^(–)渗透性能,进而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但会显著降低早期力学性能.为提高早期强度和抗Cl^(–)渗透性能,基于初始浆体密堆积与水化过程孔隙有效填充,设计细、中... 通常采用大量掺加辅助性胶凝材料的方式提高胶凝材料的抗Cl^(–)渗透性能,进而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服役寿命,但会显著降低早期力学性能.为提高早期强度和抗Cl^(–)渗透性能,基于初始浆体密堆积与水化过程孔隙有效填充,设计细、中、粗粒度区间胶凝材料的种类和掺量,提高浆体的初始堆积密度和水化产物固氯能力,从而细化孔径并增大孔隙曲折度,采用59%的水泥熟料(粒径范围4~55μm),成功制备了3 d抗压强度27.3 MPa、28 d Cl^(–)扩散系数低至0.36×10^(–12)m^(2)/s的高抗渗透复合胶凝材料,为水泥基材料微结构调控和抗渗性能提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氯离子渗透 复合胶凝材料 颗粒级配 水化产物 氯离子固化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特征及定量评价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秀娟 靳佳澎 +5 位作者 郭依群 李杰 李元平 钱进 王彬 周吉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38-1057,共20页
为寻找有资源前景的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及水合物储层的精细刻画方法,利用南海6次钻探发现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的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数据,分析水合物富集层测井与地震异常特征.发现:(1)不同饱和度的孔隙与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的测井和地... 为寻找有资源前景的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及水合物储层的精细刻画方法,利用南海6次钻探发现的高饱和度水合物层的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数据,分析水合物富集层测井与地震异常特征.发现:(1)不同饱和度的孔隙与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的测井和地震异常不同,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层具有各向异性;(2)受高通量流体运移的影响,在粉砂沉积物的水合物稳定带底界附近能形成中等饱和度的水合物层,识别标志为稳定带内极性与海底一致的强振幅反射,而非BSR和振幅空白;(3)裂隙充填型中等饱和度水合物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地层上拱和弱-中等强度振幅反射.储层-疏导-气源的耦合控制着水合物的富集特征和分布,断层与流体运移控制着细粒粉砂质沉积物中水合物的富集与厚度.基于饱和度岩相的统计学反演,能识别3 m非水合物和低饱和度水合物层及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富集 强振幅反射 统计学反演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苯乙基间苯二酚对UVB诱导的人皮肤黑素细胞氧化模型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园园 李欣 +5 位作者 靳佳慧 王昊 鲍炎 李宁 郭毅群 王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07-1112,共6页
目的探讨苯乙基间苯二酚(PR)对紫外(UVB)诱导的人皮肤黑素细胞(PIG1)氧化模型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IG1细胞,用UVB处理,建立PIG1UVB氧化损伤模型。用含有不同浓度PR的完全培养基溶液处理PIG1细胞24h;将正常培养的PIG1... 目的探讨苯乙基间苯二酚(PR)对紫外(UVB)诱导的人皮肤黑素细胞(PIG1)氧化模型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PIG1细胞,用UVB处理,建立PIG1UVB氧化损伤模型。用含有不同浓度PR的完全培养基溶液处理PIG1细胞24h;将正常培养的PIG1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PR低、中、高剂量组(20、60、100μmol/L),模型组给予UVB照射,给药组紫外照射后给药处理48h。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用氢氧化钠裂解法检测黑素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人优黑素(eumelanin)的变化;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与黑素生成相关的基因及蛋白,与酪氨酸酶相关的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2)、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以及氧化相关的蛋白核因子E2相关转录因子2(Nrf2)、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当PR浓度≤100μmol/L时,细胞存活率不受影响。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黑素与优黑素显著升高;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能够显著抑制黑素和优黑素的生成。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R能够显著下调Nrf2、TRP1、MITF和NQO1的表达(P <0. 05),对TYR、TRP2和HO-1表达有影响,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蛋白表达相一致。结论 PR能保护PIG1细胞对抗UVB诱导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降低黑素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基间苯二酚 PIG1细胞 黑素 优黑素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拓扑替康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顽固性玻璃体种植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杰军 范若思 +4 位作者 姜华 刘珍银 谭小云 郭轶群 张靖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拓扑替康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顽固性玻璃体种植的短期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RB顽固性玻璃体种植患儿11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年龄9~44个月,平均年龄26个月。依据国际眼内RB...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拓扑替康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B)顽固性玻璃体种植的短期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RB顽固性玻璃体种植患儿11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6只眼,女性5例5只眼。年龄9~44个月,平均年龄26个月。依据国际眼内RB分期标准对患眼瘤体进行分期。11只眼中最初分期为E期3只眼,D期6只眼,B期1只眼,A期1只眼。所有患儿曾经全身化疗、经眼动脉灌注化疗、玻璃体腔注射美法仑及激光光凝、冷冻等局部治疗后仍然存在玻璃体种植。所有患儿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拓扑替康治疗,治疗期间每4周予以全身麻醉检查并治疗1次;根据玻璃体种植是否钙化、纤维化、完全消失决定是否继续治疗。11只眼共注射32次,平均注射2.9次。每只眼注射次数2~4次,中位数3次。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拓扑替康治疗RB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所有患眼RB玻璃体种植均得以控制。11只眼中,玻璃体种植完全消失9只眼,纤维化2只眼。治疗当天及随访期间所有患儿均未发生眼部或全身并发症、眼眶或全身转移以及需进行眼球摘除手术。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拓扑替康治疗RB顽固性玻璃体种植短期疗效较好,且未发现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玻璃体种植 托泊替坎/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拖延的脑机制:基于大尺度脑网络的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苏缇 郭逸群 +3 位作者 陈志毅 张顺民 黄希庭 冯廷勇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8,共12页
拖延是指个体明知有害却仍自愿推迟执行任务的一种不理智行为.拖延不仅会对人们的情绪、学业表现以及社会成就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更有甚者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关于拖延的神经基础,目前研究只探索了拖延和... 拖延是指个体明知有害却仍自愿推迟执行任务的一种不理智行为.拖延不仅会对人们的情绪、学业表现以及社会成就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更有甚者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关于拖延的神经基础,目前研究只探索了拖延和脑区局部活动及简单的功能连接的关系.然而,拖延行为涉及任务价值表征、认知控制、趋近与回避动机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单变量和局部的脑活动来对拖延的神经基础进行描述会存在可见的局限.因此本研究采用图论拓扑分析的方法从大尺度脑网络连接角度考察拖延的神经基础.首先,定义Power等人的全脑264个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 ROIs)为网络的节点,进一步采用图论分析的方法重构了全脑10个固有大尺度脑网络,结果发现构建的脑网络具有较好的网络拓扑属性(如较高的局部效率和全局效率).其次,采用皮尔逊相关的方法计算了10个脑网络内以及网络间的功能连接的强度.最后,考察了脑网络连接的强度与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拖延与扣带执行网络的内部连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皮层下网络的内部连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的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发现,突显网络与皮层下网络间的功能连接与拖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皮层下网络和扣带执行网络内的连接以及突显网络对皮层下网络的调节可能是特质性拖延的神经基础.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了认知控制与冲动性价值表征等认知能力在拖延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延 图论分析 大尺度脑网络 功能连接
原文传递
Morpholog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in the northeastern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6
16
作者 YIN ShaoRu WANG LiaoLiang +1 位作者 guo yiqun ZHONG GuangF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6期971-985,共15页
The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is a large canyon belonging to a group of canyons o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vestigation of the Dongsha cany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this canyon gr... The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is a large canyon belonging to a group of canyons o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Investigation of the Dongsha canyon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of this canyon group as well as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of sediments on the mar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aixinan foreland basin and the associated Taiwan orogenic belt. In this study, the morpholog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Dongsha canyon were investigated by inte- grating high-resolution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high-precision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This is a slope-confined canyon that originates in the upper slope east of the Dongsha Islands, extends downslope in the SEE direction, and finally merges with the South Taiwan Shoal canyon at a water depth of 3000 m. The total length and average width of the canyon are around 190 and 10 km, respectively. Eleven seismic sequence boundaries within the canyon fills were identified and interpreted as incision surfaces of the canyon. In the canyon fills, four types of seismic facies were defined: parallel onlap fill, chaotic fill, mounded divergent facies, and migrated wavy facies. The parallel onlap fill facies is interpreted as altemating coarser turbidites or other gravity-flow deposits and fine hemipelagic sediments filling the canyon valley. The chaotic fill faci- es is presumed to be debrites and/or basal lag deposits filling the thalwegs. The mounded divergent and migrated wavy seismic facies can be explained as canyon levees consisting mainly of overspilled fine turbidites and sediment waves on the levees or on the canyon-mouth submarine fans. Ag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the ODP Site 1144 data suggests that the Dongsha canyon was initiated at approximately 0.9 Ma in the middle Pleistocene. Mapping of the canyon indicates that the canyon originated at the upstream portion of the middle reach of the modem canyon, and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ing bo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by retrogressive erosion, incision, and deposition of turbidity currents and other gravity transport processes. The ages of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representing major canyon incision even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f global sea-level lowstands, indicating that sea-level changes may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nyon's development. The Dongsha canyon developed in a region with an active tectonic background characterized by the Taiwan up- lif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xinan foreland basin. However, no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canyon formation i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local or regional faulting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Turbidity currents and other gravity transport processes (includ- ing submarine slides and slumps) may have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any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gsha submarine canyon multibeam bathymetry seismic sequences seismic facies depositional elements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Evolution of the Late Miocene atoll systems offshore Xisha Islands 被引量:3
17
作者 KUANG ZengGui guo yiqun +2 位作者 WANG LiaoLiang LIANG JinQiang SHA Zhi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3084-3096,共13页
Modern atolls have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thorough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However,the knowledge of a paleo-atoll and related sedimentary system is very limited.Here we used the newly acquired high resolutio... Modern atolls have been studied systematically and thorough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However,the knowledge of a paleo-atoll and related sedimentary system is very limited.Here we used the newly acquired high resolution 2D seismic data,and discovered three late Miocene atoll systems in the offshore Xisha Islands for the first time.We named them atoll system A,B,C,respectively.These three atoll systems,all developed on the horsts dominated by normal fault,consist mainly of atoll reefs,patch reefs,fore-reef slope deposits,and lagoons.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ed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re-reef slope deposits,we suggested only the atoll system A continued to grow until Quaternary,and both of atoll system B and C had been drowned in Pliocene.In late Miocene,the atoll system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most developed,either in magnitude or in maturity,which indicated late Miocene was the most flourishing period of reef builders,and this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rilling result of ODP Leg 184 in the South China Sea.Pliocene was an important reef drowning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and both atoll systems B and C were drowned and hemipelagic deposits prevailed gradually.Quaternary was another reef drowning period in the study area,two large atoll reefs grown on the atoll system A were finally drowned,and hemipelagic deposits begun to drape and fill the palaeo-atoll systems.The growth and drowning of atolls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ectonic subsidence in long term,but global eustatic can impact it in short term al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Xisha Islands atoll system DROWNING EVOLU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