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凑华 代刊 +8 位作者 林建 韦青 李妮娜 王宝利 唐步兴 郭云谦 朱文剑 唐健 曾晓青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1-364,共14页
为评估从数值预报、客观方法到主观预报产品各环节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贡献,研发了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Meteorological Evaluation Program Library,简称为MetEva)。MetEva以检验算法的全流程覆盖和检验结果的可对比性为目标,... 为评估从数值预报、客观方法到主观预报产品各环节对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贡献,研发了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程序库(Meteorological Evaluation Program Library,简称为MetEva)。MetEva以检验算法的全流程覆盖和检验结果的可对比性为目标,采用包含基础层和功能层的分层架构,基于统一的数据结构,设计了模块化的检验计算流程。围绕数据读取、数据合并与匹配、样本选取、样本分组、检验计算和结果输出等6个主要步骤,MetEva提供了6类400项功能函数。MetEva集成了5类54种检验算法,涵盖了大部分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和国内业务规范要求的检验算法,并对其计算流程进行改进,同时采用矩阵计算方式和并行算法来提升检验程序的计算效率。以温度和降水预报的检验评估为例,简要说明了MetEva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展示了MetEva在精细化检验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该程序库已开源发布,可有效支撑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开展天气预报全流程检验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预报 检验评估 程序库 全流程
下载PDF
一种联合历史和实时资料的定量降水短时预报技术研究
2
作者 曹勇 郭云谦 +2 位作者 张恒德 鲁明欣宇 徐成鹏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6-304,共9页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百分位映射,使用实时和历史资料联合订正模式定量降水短时订正预报技术,并与仅使用历史资料或实时资料的订正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方案均能有效订正模式原始降水预报偏差,提高0~12 h降水预报准确率。对于晴雨预...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百分位映射,使用实时和历史资料联合订正模式定量降水短时订正预报技术,并与仅使用历史资料或实时资料的订正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方案均能有效订正模式原始降水预报偏差,提高0~12 h降水预报准确率。对于晴雨预报,采用联合订正方案,预报效果最优。在0~7 h预报时效内,仅采用实时资料的订正方案准确率明显优于仅采用历史资料的订正方案,在8~12 h预报时效内,后者准确率稍高。所有预报时效内,仅采用实时资料的订正方案降水预报范围较仅采用历史资料的方案略偏大。对于较强降水预报,采用联合订正方案准确率为三种方案最优,仅采用实时资料的方案预报准确率虽优于仅采用历史资料的方案,但预报范围及量级较实况明显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降水预报 短时预报 联合订正
下载PDF
基于快速滚动更新的无缝隙定量降水预报模型 被引量:6
3
作者 曹勇 包红军 +3 位作者 张恒德 郭云谦 刘凑华 陈双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3-308,共6页
针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极易导致突发性短时强降水而难以定量化预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滚动更新的无缝隙定量降水预报模型。模型基于改进光流法技术实现临近(0~2 h)定量降水预报,基于GRAPES-3 km实时频率匹配订正技术构建短时(2~12... 针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极易导致突发性短时强降水而难以定量化预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滚动更新的无缝隙定量降水预报模型。模型基于改进光流法技术实现临近(0~2 h)定量降水预报,基于GRAPES-3 km实时频率匹配订正技术构建短时(2~12 h)定量降水预报,基于最优背景场生成技术形成短中期(12~240 h)定量降水预报;依据3种预报时效定量降水预报技术的技巧差异,结合实时预报检验评估,提出了基于经验权重函数的不同预报时效之间的预报融合技术,并根据最新降水实况逐1 h调整预报,构建了0~240 h快速滚动更新的无缝隙定量降水预报模型。选取2018年5—10月24 h定量降水预报进行检验,并与传统定时预报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24 h降水预报准确率高于传统定时预报,特别是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突发性短时强降水预报时空精度明显提高,有利于中小河流洪水预报与灾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隙定量降水预报 快速滚动更新 改进光流法 实时频率匹配订正 最优背景场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预报优选融合技术的短时定量降水预报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勇 张恒德 +3 位作者 郭云谦 包红军 徐成鹏 赵威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5,共6页
为提升短时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使其更好地支撑城市暴雨洪涝及中小河流洪水预报,基于多源数值天气模式预报值,构建了基于预报成员优选融合的短时(0~12 h)逐小时定量降水预报模型,模型由单模式百分位映射订正技术模块、模式订正预报成员... 为提升短时定量降水预报准确率,使其更好地支撑城市暴雨洪涝及中小河流洪水预报,基于多源数值天气模式预报值,构建了基于预报成员优选融合的短时(0~12 h)逐小时定量降水预报模型,模型由单模式百分位映射订正技术模块、模式订正预报成员实时优选技术模块、预报成员实时融合技术模块和融合预报的百分位映射订正技术模块4个技术模块组成。以河南省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报降水分布和强度随着预报时效临近更接近实况降水;模型提前6 h预报出郑州“7·20”暴雨最强时段降水的落区和强度;在2021年1—9月降水预报对比检验中,模型预报准确率高于任意单模式订正预报和原始模式预报,且准确率随着预报时效的临近逐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定量降水预报 多数值模式预报 成员优选 最优融合 河南省
下载PDF
OTS、MOS和OMOS方法及其优化组合应用于72h内逐3h降水预报的试验分析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赵瑞霞 代刊 +6 位作者 金荣花 韦青 张宏 郭云谦 林建 王玉 唐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0-428,共9页
开展了夏半年72 h内逐3 h降水预报试验,针对ECMWF模式预报、基于ECMWF的模式输出统计(MOS)预报、纳入超前空间实况信息的OMOS预报,以及三种预报的最优TS评分订正(OTS)预报,对比分析预报效果,探讨一种多方法结合能够提供良好预报性能的3 ... 开展了夏半年72 h内逐3 h降水预报试验,针对ECMWF模式预报、基于ECMWF的模式输出统计(MOS)预报、纳入超前空间实况信息的OMOS预报,以及三种预报的最优TS评分订正(OTS)预报,对比分析预报效果,探讨一种多方法结合能够提供良好预报性能的3 h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在短期预报中,MOS预报与OTS订正相结合的MOS-OTS综合预报方法的预报性能最好,而且MOS-OTS方法的3 h强降水预报与业务运行的城镇指导预报中融合主客观预报的降水预报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而在临近3 h预报中,则OMOS预报与OTS订正相结合的OMOS-OTS综合预报方法最优,3 h内0.1、3和10 mm以上降水的TS评分最高,比原始模式预报分别提高73%、198%和483%,Bias评分接近于1,在夏半年的逐日晴雨预报中,OMOS-OTS方法在大部分日期都稳定优于MOS-OTS预报和城镇指导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预报 OMOS预报 OTS订正预报 综合预报方法 精细降水预报
下载PDF
ECMWF集合降水预报在长江流域应用性能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邱辉 郭云谦 +1 位作者 李帅 张方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1-76,共6页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合预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降水预报中,但由于长江流域地形、气候条件复杂,该系统在长江流域的应用性能有待进一步评估。利用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汛期(4~10月)ECMWF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降水预报结果和全...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合预报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降水预报中,但由于长江流域地形、气候条件复杂,该系统在长江流域的应用性能有待进一步评估。利用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汛期(4~10月)ECMWF集合预报系统(EPS)输出的降水预报结果和全国2 000多个站日降雨观测资料,基于Brier评分、Talagrand分布、ROC分析等方法,研究了ECMWF集合预报在长江流域降水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①Talagrand分布表明,模式对小量级的降水预报概率偏高,而对大量级的降水预报概率偏低;ECMWF集合预报系统存在短期预报发散度不够的情况。②Brier评分表明,在同量级降水预报中,预报时效越长,准确性越低;ECMWF集合系统在近4年的降水预报有相对稳定的Brier评分。③ROC分析表明,各个时效,同量级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差异不大。总体来说,不论离散度还是准确性,ECMWF集合预报系统还存在一定的系统性偏差,需要进行统计后处理订正来消除此类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预报 ECMWF集合预报 Brier评分 ROC分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1909)极端强降雨观测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0
7
作者 何立富 陈双 郭云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26,共14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FY-2G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产品、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和NCEP FNL分析资料对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极端强降雨观测特征、热动力结构演变和水汽输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台风大暴雨覆盖华东大部,极端强...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FY-2G卫星TBB(black body temperature)产品、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和NCEP FNL分析资料对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极端强降雨观测特征、热动力结构演变和水汽输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台风大暴雨覆盖华东大部,极端强降雨区(过程雨量超过350 mm)位于浙江东部和山东中部,21个国家级气象站突破日雨量历史极值;副热带高压、台风和西风槽相互作用以及华东沿海强劲东南风急流为台风利奇马(1909)长时间维持与强降雨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浙江东部极端强降雨主要由发展极为强盛的台风本体产生,垂直深厚涡旋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台风眼墙区密实的深对流系统导致雨强大且降雨集中;而山东中部极端强降雨则与台风非对称结构演变和冷空气侵入密切相关。倒槽锋生、台风北侧3条螺旋雨带北移汇入及地形迎风坡处的列车效应导致山东中部远距离暴雨发生,随着500 hPa干冷空气从低层不断侵入,在台风西侧118°E附近形成向西倾斜的假相当位温锋区,暖湿气流爬升引发第2阶段稳定性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 极端强降雨 非对称结构 列车效应 假相当位温锋区
下载PDF
广州“5·7”局地突发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陈涛 孙军 +2 位作者 谌芸 郭云谦 徐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99-1212,共14页
2017年5月6日夜间至7日上午广州地区发生局地特大暴雨,分析表明对流触发与珠江口地区边界层南风增强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数值模式预报检验表明,ECMWF集合预报的强降水预报成员在初始条件上具有更显著的辐合上升、水汽和不稳定性条件,而GR... 2017年5月6日夜间至7日上午广州地区发生局地特大暴雨,分析表明对流触发与珠江口地区边界层南风增强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数值模式预报检验表明,ECMWF集合预报的强降水预报成员在初始条件上具有更显著的辐合上升、水汽和不稳定性条件,而GRAPES区域模式对6日20时初始场分析以及对边界层南风增强过程的预报都更为准确。集合敏感性分析表明,降水预报高敏感区分布与江南地区高压、南海高压以及华南低槽等关键天气系统的相对强度和位置有密切关系;降水对温度的预报敏感区主要位于关键区边界层内,近地面层到边界层底部温度越高、边界层顶越冷,越有利于对流不稳定性增强,有利于关键区内对流发展。通过3组探空预报试验分析了对流尺度降水预报关于初值热扰动、低层风场扰动和降水物理方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与低层风场扰动试验组对比,降水预报对于初始热力扰动更为敏感;降水微物理方案预报试验表明,在小成员数的集合预报中物理方案扰动能够有效增大预报离散度。以上结果表明,分析对流尺度集合预报中各类初值扰动、物理扰动导致的预报变化和预报敏感性,能够更为全面地估计暖季中小尺度强降水事件的可预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预报检验 集合敏感性分析 可预报性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不同区域降水极端性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云谦 王毅 +3 位作者 沈越婷 杨舒楠 陈涛 宫宇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7,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及雷达拼图以及NCEP分辨率为1°×1°的再分析资料,对浙江和山东两个区域不同的极端降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极端降水表现出“高效”的热带降水系统特征,山东极端降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及雷达拼图以及NCEP分辨率为1°×1°的再分析资料,对浙江和山东两个区域不同的极端降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极端降水表现出“高效”的热带降水系统特征,山东极端降水是一次长时间,中等强度的“大陆锋面型”降水。台风近海对称性和对流明显增强;同时,其西北行移速较同期台风偏慢,导致行进方向上长时间受螺旋雨带影响;受超强台风厚实云墙影响,登陆前后浙江等地风雨激增;另外,双台风及沿海山地地形对浙江降水有增幅作用。而山东地区主要受台风北侧稳定维持倒槽和西风槽结合影响,出现极端降水。敏感性分析发现山东降水和台风“第一象限”低层偏南急流强度相关性好,而台风环流持续维持、高度场的密集梯度及降水的潜热反馈共同导致低层急流(>20 m·s-1)长时间维持;同时,西风带高空槽和台风倒槽势力相当,形成稳定“锋区”;锋前多条带状对流持续向北发展,形成“列车效应”;后期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后山东北侧依然维持较好环流配置。上述条件共同维持了山东地区持续性的较强“锋面降水”。副高、西风槽及台风环流的强度对比是本轮台风降水预报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 极端降水 螺旋雨带 低层东南急流
下载PDF
基于多模式QPF融合的台风暴雨预报后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试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博宇 代刊 +2 位作者 唐健 郭云谦 钱奇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61-1271,共11页
以2018年主要登陆台风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中心多模式(ECMWF、NCEP降水和台风路径集合预报及业务细网格模式,国内主要业务区域模式GRAPES-Meso、GRAPES-3 km、RMAPS、SMS-WARMS)预报及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台风中心定位和路径预报,在... 以2018年主要登陆台风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多中心多模式(ECMWF、NCEP降水和台风路径集合预报及业务细网格模式,国内主要业务区域模式GRAPES-Meso、GRAPES-3 km、RMAPS、SMS-WARMS)预报及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台风中心定位和路径预报,在统计检验和偏差分析的基础上,对前期已业务应用的基于观测的集合成员优选技术进行改进,以期获得更高分辨率和准确率的台风降水客观预报产品。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客观产品空间分辨率较前期有明显提升,预报准确率较ECMWF和NCEP业务模式确定性预报有明显提高,TS评分提高率在15%~20%,同时也高于各业务区域模式预报,且暴雨TS评分略高于同期预报员主观预报。此外,研究表明,该客观产品的预报准确率对参考路径的选取有较强的依赖性,依据实时台风中心定位优选出3~5个成员形成集合平均路径,将其作为参考路径的试验评分要高于以所有成员的集合平均路径为参考的试验评分。集合成员优选技术和以概率匹配方法为基础的QPF融合技术对改进全球和区域模式的台风暴雨预报有明显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集合预报 区域模式 成员优选 概率匹配
下载PDF
2018年“7·16”北京强降水天气过程成因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云谦 沈越婷 杨舒楠 《气象科技》 2019年第5期830-840,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多种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2018年7月15-18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演化规律、成因以及极端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有3股明显降水“波峰”,是典型的强...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多种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2018年7月15-18日北京地区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时空演化规律、成因以及极端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有3股明显降水“波峰”,是典型的强度大、时间长、效率高的华北暖区降水。①具有典型华北暴雨环流形势,高层辐散,中层位于副高边缘、缓慢东移的低槽前端,配合低层急流辐合及高温高湿条件。②此次暴雨过程有一定环流形势和物理量极端性,包括副高异常偏强偏北,低层较强的西南气流、暴雨区上游异常偏强的能量和水汽以及异常偏北的热带辐合带(CITZ)。③本地具有一定对流潜势,配合中低层西南气流的剧烈温湿输送,及其在山前强迫抬升,并与夜间山风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此次过程雷达回波的“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现象明显,回波具有低质心的热带降水回波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强降水 暖区暴雨 极端性 温湿输送 列车效应 地形
下载PDF
网格降水预报时间降尺度方法改进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凑华 林建 +3 位作者 曹勇 代刊 郭云谦 唐健 《暴雨灾害》 2021年第6期617-625,共9页
网格降水预报时间降尺度的目标是将业务上准确率较高的24 h精细化网格降水主客观订正预报结果降尺度到更细的时间分辨率上,以保证不同时间间隔精细化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总量的一致性。针对目前业务中降尺度方法以数值模式预报的单点降... 网格降水预报时间降尺度的目标是将业务上准确率较高的24 h精细化网格降水主客观订正预报结果降尺度到更细的时间分辨率上,以保证不同时间间隔精细化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总量的一致性。针对目前业务中降尺度方法以数值模式预报的单点降水量时间序列为比重实现对逐个网格点的预报拆分,拆分后雨带范围偏大、强度偏小和移动不合理等问题,增加位置订正、动态重构和频率匹配等算法来改进时间降尺度的效果。基于ECMWF模式预报时空演变,以国家气象中心2020年7月18日20时24 h网格降水预报拆分成逐1 h预报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算法步骤的作用,并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逐日08时起报的逐24 h网格降水预报进行时间降尺度批量对比试验。个例分析和批量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时间降尺度方法可提升逐小时网格降水预报的合理性和准确率。位置订正算法用于订正数值模式预报同网格预报之间的位置偏差,动态重构算法用于减少拆分后雨带中心移速和强度的不合理波动,而频率匹配则用于订正拆分后雨带范围偏大和强度偏弱的问题。改进后的逐小时降水预报各等级ETS和BIAS评分均有所改善,尤其是对20 mm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改进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降水预报 时间降尺度 位置订正 动态重构 频率匹配
下载PDF
The N-terminal domain i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domain required for Nanog to maintain ES cell self-renewal
13
作者 guo yunqian ZHANG Juan +5 位作者 YE Li CHEN Mo YAO Dong PAN GuangJin ZHANG JieQiong PEI DuanQ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18期3271-3277,共7页
Nanog i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dentified by its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self-renewal of ES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Nanog protein contains an N-terminal domain (ND), a DNA-binding ho... Nanog is a transcription factor identified by its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self-renewal of ES cells in the absence of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Nanog protein contains an N-terminal domain (ND), a DNA-binding homeobox domain (HD) and a C-terminal domain (CD).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the CD in Nanog is a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domain essential for the in vivo function of Nanog. Here we demonstrated that the ND in Nanog is also functionally important. Deletion of the ND reduces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Nanog on either artificial reporters or native Nanog promoters. This truncated Nanog is also less effective in regulating the endogenous Nanog target genes. Furthermore, the ND truncation disrupted the ability of Nanog to maintain ES cell self-renewal as well. We found that the ND is not required for the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Nano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egulation of endogenous pluripotent genes such as oct3/4 and rex-1 is required for the in vivo function of Nano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G 胚胎干细胞 转录激活 结构域 白血病抑制因子 转录因子 细胞重建 转录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