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的干扰特征及干扰机制研究
1
作者 朱成林 甘卫军 +5 位作者 贾媛 徐芳芳 张正帅 鞠佳斌 冯志军 刘克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8-1411,共14页
抽水干扰在钻孔应变观测中常见且影响显著,为了能真实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须对其干扰机制进行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基坑工程及其伴随的工程降水逐步增多,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的干扰比普通单井抽水干扰更为严重.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观测有... 抽水干扰在钻孔应变观测中常见且影响显著,为了能真实捕捉到地震前兆信息,须对其干扰机制进行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基坑工程及其伴随的工程降水逐步增多,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的干扰比普通单井抽水干扰更为严重.工程降水对钻孔应变观测有何干扰特征、干扰机制如何、干扰数据能否修复等问题对地震异常的探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莱阳体应变受到附近御龙湾项目工程降水干扰的观测案例,研究了工程降水的干扰特征,修复了干扰畸变,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干扰机制.结果表明:(1)工程降水在干扰体应变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方向明确、量级稳定的固体潮畸变,可以通过一阶差分逆运算进行修复.修复固体潮畸变并扣除背景速率后,工程降水干扰量级达-15.65×10^(-9)/d;(2)通过建立基于集中载荷模型的网格算法,模拟出工程降水在体应变异常初期和后期分别产生6.61×10^(9) N和1.73×10^(10) N的集中力载荷,干扰量级明显大于常见的单井抽水干扰,压性干扰集中于体应变仪与抽水井连线的垂直方向;(3)通过固体潮畸变特征及力学机制分析确定了工程降水造成固体潮畸变的干扰机制为"抽水引起压性趋势下降—抽水暂停引起张性台阶上升—抽水引起压性趋势下降"周期行为,固体潮畸变时间间隔(频次)和钻孔水位之间呈显著同步特征,线性系数为0.7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应变 工程降水 固体潮畸变 集中载荷模型 干扰机制 数据修复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M_(S)6.4漾濞地震GNSS同震变形场及其约束反演的破裂滑动分布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克亮 甘卫军 +6 位作者 梁诗明 肖根如 代成龙 王阅兵 李长军 张玲 马广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53-2266,共14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强震.地震未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但前震-主震-余震大致呈线状展布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西南侧.我们基于覆盖震中区域的高密度连续GNSS观测台阵,观测获得了震区周围50 km范围的高精度、...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强震.地震未产生明显的地表破裂,但前震-主震-余震大致呈线状展布于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西南侧.我们基于覆盖震中区域的高密度连续GNSS观测台阵,观测获得了震区周围50 km范围的高精度、高密度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地震破裂为明显的右旋走滑兼拉张;地表形变场呈现出走滑断裂前端压缩隆升、尾端拉张下沉的典型变形模式;GNSS观测到最大水平位移和垂直下沉分别达46 mm(漾濞县淮安村周围)和-44 mm(漾濞县秀岭林场周围);发震断裂的地表错动从漾濞淮安村GNSS观测站和秀岭林场GNSS观测站之间的狭小地带穿过.在此基础上,我们以前震和主震精定位结果为约束,推测发震断层面走向135°、倾向SW、倾角80°,进而通过弹性半空间断裂位错模型,对发震断层面的同震滑动分布进行了反演.初步反演结果表明: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在3~12 km深度范围内,矩震级为M_(W)6.04,滑动量分布与前震序列呈现较好的空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GNSS观测 同震形变 破裂滑动分布
下载PDF
中国西部壳幔结构与动力学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制约:“羚羊计划”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赵俊猛 张培震 +17 位作者 张先康 Xiaohui YUAN Rainer KIND Robert van der HILST 甘卫军 孙继敏 邓涛 刘红兵 裴顺平 徐强 张衡 嘉世旭 颜茂都 郭晓玉 卢占武 杨小平 邓攻 琚长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0-259,共30页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计划” 中国西部盆山原 准噶尔盆地 天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 壳幔结构 深部动力学过程 综合地球物理学 地球系统科学
下载PDF
基于迭代PCA的GPS时间序列震后形变估计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利娜 甘卫军 +2 位作者 张勇 苏小宁 赵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40-949,共10页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震后形变衰减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整体建模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震后形变衰减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整体建模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模拟数据证实了新方法可以获取更稳健可靠的震后形变、同震形变和震间速度参数.最后,以37个新西兰GPS连续站坐标时间序列为例,利用迭代PCA方法提取了2016年11月13日Kaikoura地震共性的震后形变时间演化过程和各站点的震后形变,并定量分析了震后形变对地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站的震后形变在时间域上以衰减常数τ为4天的对数模型持续松弛;空间域上南岛北东部和北岛最南部震后形变较大,其中,最大震后形变点为cmbl站,截至2017年6月10日NEU方向累计的震后形变分别达到107mm,135mm和187mm,地表速度分别达到133.58mm·a-1,112.05mm·a-1和175.58mm·a-1,仍高于稳定的震间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PCA GPS坐标时间序列 震后形变 MW7.8新西兰Kaikoura地震
下载PDF
滇中主要活断层现今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长军 甘卫军 +2 位作者 秦姗兰 郝明 宋尚武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断层的活动特征,利用1999—2007年和2011—2017年2期GPS观测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基于Okada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为(1.5±1.6)~(4.7±1.5) m... 为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断层的活动特征,利用1999—2007年和2011—2017年2期GPS观测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基于Okada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为(1.5±1.6)~(4.7±1.5) mm/a,倾滑速率为(-3.6±1.6)~(1.9±2.4) mm/a,断裂南段的活动性更强;(2)无量山断裂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的走滑速率为(4.0±1.6)~(5.6±1.5) mm/a和(4.8±1.4)~(6.6±1.6) mm/a,倾滑速率分别为(-0.7±1.5)~(0.2±1.4) mm/a和(-5.8±1.5)~(1.7±1.8)mm/a;(3)红河断裂带元江—元阳段和洱源—弥渡段、无量山断裂带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西段处于震间闭锁状态,闭锁深度分别为6.8 km,7 km和7.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 GPS 断层活动性
下载PDF
基于模型和空间相关性的GPS时间序列插值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苏利娜 甘卫军 +3 位作者 苏小宁 翟宏光 丁晓光 王利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0-624,642,共6页
针对GPS时间序列的空缺,根据数据固有特性和空间特性,提出基于模型和噪声空间相关性的GPS时间序列插值方法,并以陕西省GPS连续站为例验证该方法对长空缺插值的优势。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情况的空缺和插值对GPS时间序列速度、周期项以及噪... 针对GPS时间序列的空缺,根据数据固有特性和空间特性,提出基于模型和噪声空间相关性的GPS时间序列插值方法,并以陕西省GPS连续站为例验证该方法对长空缺插值的优势。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情况的空缺和插值对GPS时间序列速度、周期项以及噪声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缺对速度影响较小,较少的观测也可以较好地反映地壳线性运动;空缺对周期项影响较大,利用GPS分析周期性运动时必须考虑空缺的影响;噪声频谱分析显示离散空缺比长空缺影响大,噪声特性分析时应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时间序列 插值 空间相关性 速度和周期性运动 噪声
下载PDF
2011年日本MW9.0地震对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地壳运动的同震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成林 甘卫军 +5 位作者 贾媛 殷海涛 肖根如 李杰 梁诗明 张海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98-3711,共14页
2011年日本MW9.0地震(简称日本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研究日本地震对该地区地壳运动及地震潜势的影响十分必要.为此,本文通过112个连续GPS观测站获取了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日本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得到如下认识:... 2011年日本MW9.0地震(简称日本地震)后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研究日本地震对该地区地壳运动及地震潜势的影响十分必要.为此,本文通过112个连续GPS观测站获取了研究区高空间分辨率的日本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得到如下认识:(1)8个定点地球物理观测的同震响应验证了本文同震形变场的可靠性;日本地震的东向拉张使研究区整体上处于张性同震应变状态,但存在局部挤压区域,其中莱州湾至海州湾的挤压条带穿过沂沭断裂带并对断裂带南北两段产生了不同的同震作用,对南段具有拉张作用,对北段产生挤压作用;(2)同震形变场在鲁东隆起和鲁西断块产生了显著的剪应变,地震b值显示上述区域的构造应力在日本地震后增强,因此同震形变场可能改变了这些区域的应力特征;(3)地震矩张量叠加分析显示,同震形变场短期内对鲁西断块、鲁东隆起区和沂沭断裂带南段累积了地震矩,可能有助于上述区域在日本地震以后的地震活动增强;日本地震对沂沭断裂带北段的地震矩具有释放作用,或许是该区域地震活动减弱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 W9.0地震 沂沭断裂带 同震形变 地震矩 地震潜势
下载PDF
朝鲜2017年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形变场的影响
8
作者 王阅兵 甘卫军 +1 位作者 张锐 游新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6,共6页
基于19个连续GNSS观测站的多种采样率(10 Hz、1 Hz和30 s)数据,分析2017-09-03朝鲜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场的影响。静态位移分析结果显示,距核爆现场最近的GNSS观测站JLCB没有产生明显的同震形变,与基于均匀半无限弹性空间断裂位... 基于19个连续GNSS观测站的多种采样率(10 Hz、1 Hz和30 s)数据,分析2017-09-03朝鲜核爆对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形变场的影响。静态位移分析结果显示,距核爆现场最近的GNSS观测站JLCB没有产生明显的同震形变,与基于均匀半无限弹性空间断裂位错模型正演模拟的结果一致;GNSS应变结果显示,此次核爆在东北区域引起主应变的略微调整,但总体调整量在10^-8以内,没有引起区域范围内面应变的变化;高频GNSS动态形变分析结果显示,核爆在JLCB站处没有引起明显的波形变化。另外,高频GNSS受到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引起cm级的扰动,利用恒星日滤波方法可以抑制多路径的影响,得到精度更高、更可靠的动态形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核爆 高频GNSS GAMIT/GLOBK 地壳形变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变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长军 甘卫军 +3 位作者 秦姗兰 郝明 梁诗明 杨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40-4553,共14页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1999—2017年的GPS速度场为主,结合小震分布、历史地震和活断层探测等资料,首先,基于Okada断层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活断层的滑动速率;其次,以断层滑动速率和GPS速度场观测资料作为约束,利用DEFNODE负位错方法反演了研究区域的块体内部变形及主要活断层的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最后,计算研究区域现今应变率场,并结合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结果,探讨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现今滑动速率明显低于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和无量山断裂;(2)红河断裂带的元江—元阳段、鹤庆—洱源段和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强闭锁状态,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和无量山断裂带中—北段的闭锁程度强于南段;(3)青藏高原东南缘南段现今地壳变形表现为近E-W向的拉张和近N-S向的挤压,最大剪切方向与Pms和XKS剪切波分裂的快波方向呈一定角度,表明地壳与地幔处于完全解耦状态,而中-下地壳低速层可能是壳幔解耦的主要原因之一;(4)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整体变形受控于印度板块的推挤、印缅俯冲带的深源俯冲以及缅甸微板块与巽他板块的后撤/回退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滑动速率 断层闭锁 块体永久变形 剪切波分裂
下载PDF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地震矩张量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俊清 甘卫军 +4 位作者 王光明 王忠礼 张宇 蔡宏雷 李仲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75-4487,共13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了漾濞地震序列中3次M_(S)≥5.0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分析研究了地震矩释放的最佳模型;然后对序列中较...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了M_(S)6.4地震.我们利用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首先采用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方法确定了漾濞地震序列中3次M_(S)≥5.0地震的矩心矩张量解,分析研究了地震矩释放的最佳模型;然后对序列中较大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结合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研究了地震矩心在断层面上的位置.结果显示M_(S)5.6前震可用2点源模型模拟,矩震级分别为M_(W)5.3、M_(W)5.1,矩心时间相隔约30 s,矩心位置相距约2 km.M_(S)6.4主震可用单点源模型模拟,矩心与起始破裂点平面距离约5 km.前震和主震的矩心均位于地表以下6 km处,矩心与起始破裂点的位置关系显示两地震向南东方向单侧破裂,断层以“前震\|主震”型地震序列典型的“撤退式”方式破裂,M_(S)5.6前震的发生降低了断层面的抗剪强度,从而发生了更大的M_(S)6.4主震.M_(S)5.2余震可用单点源模型模拟,起始破裂点与矩心空间位置相近,在地表以下约10 km处.余震区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漾濞6.4级地震序列属于区域应力场触发的地震活动,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符合走滑断裂伴生的负花状构造系统内部断裂的运动特征,余震的空间分布图像显示花状构造系统内部的两条断裂发生了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源地震矩张量反演 地震矩张量 花状构造 漾濞6.4级地震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过程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培震 王伟涛 +8 位作者 甘卫军 张竹琪 张会平 郑德文 郑文俊 王洋 王岳军 许斌斌 张逸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97-3313,共17页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供着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和深部变形数据,而上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断裂定量研究数据则揭示着长期、平均构造变形状态。综合这三类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表构造变形定量数据,就能够定性推测或定量模拟驱动地表构造变形的深部地球动力作用。本文综合利用上述三类资料,发现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的运动状态受控于统一的应变场,地表与深部一致,现今与长期一致。最大剪切应变主要分布在高原周边的主要逆冲断裂带和内部的巨型活动走滑断裂带,产生众多的强震;收缩应变和地壳缩短主要发生在周边山系及其伴随的前陆盆地,形成逆冲断裂和逆冲型强震;面膨胀应变和地壳拉张发生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近南北向正断层和北东/北西向共轭剪切断裂系,并控制着正断层型地震的发生;青藏高原的所谓“向东挤出”,不是刚性岩石圈地块在走滑断裂夹持下的向东滑移,而是高原内部岩石圈物质的向东流动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这种运动状态只能被青藏高原之下岩石圈地幔对流剥离动力学模型很好解释。被对流剥离的岩石圈沉入中下地幔时伴随着负浮力的产生,不仅使得青藏高原发生垂向隆升,还对周边施加水平挤压应力,从而造成高原周边准同期地向外逆冲扩展,导致了起始于晚新生代并延续至今的构造变形,形成所观测到的不同时段的构造变形运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现今构造变形 地球动力过程
下载PDF
大华北地区GPS时间序列共模误差的确定与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常金龙 甘卫军 +1 位作者 梁诗明 张克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0-437,共8页
通过计算GPS时间序列共模误差,对大华北地区(华北和东北)不同尺度的共模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计算共模误差时可采用Stacking与PCA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空间上需对测站进行细致挑选,区域面积在覆盖测站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小;扣除随机... 通过计算GPS时间序列共模误差,对大华北地区(华北和东北)不同尺度的共模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计算共模误差时可采用Stacking与PCA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空间上需对测站进行细致挑选,区域面积在覆盖测站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小;扣除随机噪声试验说明并非用任意噪声序列都能起到共模误差滤波的作用;东北大尺度区域含有较多的框架误差成份,京津冀小尺度区域含有的共模误差成分比东北大尺度区域更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华北地区 GPS时间序列 共模误差
下载PDF
日本9.0级地震后依舒断裂带北段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金龙 甘卫军 +1 位作者 胡宝慧 王同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7-790,800,共5页
结合测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方法分析日本2011年9级地震之后依舒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活动性认为,2012年至今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是由于日本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依舒断裂带北段震后1a内受影响较大,2a后地震活动减弱,b值的时间扫描表现... 结合测震学和大地测量学方法分析日本2011年9级地震之后依舒断裂带北段的地震活动性认为,2012年至今研究区地震活动相对平静是由于日本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依舒断裂带北段震后1a内受影响较大,2a后地震活动减弱,b值的时间扫描表现出其目前处于低应力场控制。依舒断裂带北段2012年至今5a未发生4级以上地震,当前存在发生4级地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断裂带北段 B值 地震复发周期 GPS 流动重力
下载PDF
2018年佳木斯汤原M_L 4.4地震震源机制及地震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金龙 甘卫军 +1 位作者 姜博 胡宝慧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6期70-77,共8页
2018年1月15日佳木斯汤原县发生M_L 4.4地震,采用ISOLA方法反演矩张量解,结果显示为逆冲型地震,兼少量走滑成分。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推断依舒断裂北段通河—汤原段西支断裂为发震构造,主压应力轴与背景应力场方向不一致。分析认为... 2018年1月15日佳木斯汤原县发生M_L 4.4地震,采用ISOLA方法反演矩张量解,结果显示为逆冲型地震,兼少量走滑成分。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推断依舒断裂北段通河—汤原段西支断裂为发震构造,主压应力轴与背景应力场方向不一致。分析认为,黑龙江亚板块由东南转向东北运动,造成断层两侧应力产生差异,区域应力场调整诱发汤原M_L 4.4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ISOLA 汤原ML4.4地震 GPS
下载PDF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15
作者 常金龙 甘卫军 +2 位作者 刘淑杰 刘志俊 教智浡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7,共6页
为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基于2016—2019年GPS和地质资料,解算了该断裂的三维速度场,通过构建断层模型反演了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总体呈下沉趋势,沉降速率在1~2 mm/a,断裂呈右旋走滑态势,... 为研究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基于2016—2019年GPS和地质资料,解算了该断裂的三维速度场,通过构建断层模型反演了滑动速率。结果显示: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总体呈下沉趋势,沉降速率在1~2 mm/a,断裂呈右旋走滑态势,闭锁层15 km以下走滑速率为(1.7±0.4)mm/a。佳木斯—萝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拉张为辅;五常—佳木斯段以拉张为主、右旋走滑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兰—伊通断裂 滑动速率 GPS速度场 构造运动
下载PDF
Crustal Deformation Background Simulation of the Kekexili M_S8.1 Earthquake Happening in 2001
16
作者 Cheng Jia gan weijun +2 位作者 Wang Zehe Chen Weitao Xiao Genru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4期434-447,共14页
Using the GPS velocity data from 27 stations around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as constraints, we first invert the slip velocities of the Eastern Kuniun fault, the north boundary fault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Mani-Yush... Using the GPS velocity data from 27 stations around the Eastern Kunlun fault as constraints, we first invert the slip velocities of the Eastern Kuniun fault, the north boundary fault of the Qaidam basin, the Mani-Yushu fault and the Margai Caka fault before the Kekexili Ms 8.1 earthquake with a 3-D elastic half-space dislocation model. The deformation field calculated from the slip movement of these faults can be considered the deformation background field of th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background field with tectonic implications, we have obtained the strain field and earthquake moment accumulation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wo obvious high moment accumulation rate regions, one of which is the Dongdatan- Xidatan segment of the Eastern Kuniun fault where the Ms8.1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Eastern Kunlun fault Crustal deformation background Fault slip rate
下载PDF
On the Consistency of Large Earthquake Moment and Strain Rate Inferred from GPS Data in North China
17
作者 Wan Yongge He Zhende +2 位作者 Shen Zhengkang gan weijun Wang Aij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3期249-258,共10页
The new GPS data can map crustal strain rates over large areas with a useful degree of precision. Stable strain measurement results open the door for improved estimate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e Kostrov’s formula... The new GPS data can map crustal strain rates over large areas with a useful degree of precision. Stable strain measurement results open the door for improved estimates of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e Kostrov’s formula (1974) translates the smoothed strain rates in North China into geodetic moment rates. In North China, the ratio of seismic moment released to moment accumulated from GPS measurement is 60.6% in NS direction, 68.9% in EW direction, and 104.1% in NE shear direction. The near unit ratio points to the reliability of GPS measurements there.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seismicity and GPS measurement offers a powerful attack on earthquake haza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 China Seismic moment MAGNITUDE Accumulated strain
下载PDF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Inverted by the GPS Data
18
作者 Wan Yongge Shen Zhengkang +5 位作者 He Zhende Wang Min Chen Jie Zhang Zusheng Wang Qingliang gan weij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4期420-429,共10页
The authors analyze co_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derived from the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western China. Using the co_seismic displacement da... The authors analyze co_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derived from the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western China. Using the co_seismic displacement data, and constrained with surface rupture data, they invert co_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along the seismic fault. Their result shows that the earthquake ruptured the upper crust down to a depth of 13.1~22km (at 70% certainty), with its optimal estimate at 16.5km. A 2~3m left_lateral strike slip is resolved between the Sun Lake segment and the west end of the main rupture zone, although surface rupture has not been observed there. The surface rupture of this earthquake is ended at the Sun Lake to the west, but left_lateral slip of 1.5~2.0m seems to exist beyond the east end of surface rupture observed from field geology. Seismic moment release estimated using GPS and surface rupture measurement is 6.0×10 20 N·m,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 obtained from seismic wave i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Kokoxili earthquak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GPS data Inversion
下载PDF
利用CORS站网监测三峡地区环境负荷引起的地壳形变与重力场时空变化 被引量:13
19
作者 章传银 王伟 +2 位作者 甘卫军 李辉 张庆涛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7-1294,共8页
受地球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地球表层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动力环境影响,地面站点位置、地球重力场及大地水准面随时间变化。以三峡地区CORS站网为主,少量重力台站为辅,采用负荷形变与地球重力场严密组合方法,综合确定了2011-01-2015-06三... 受地球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地球表层大气、地表水及地下水动力环境影响,地面站点位置、地球重力场及大地水准面随时间变化。以三峡地区CORS站网为主,少量重力台站为辅,采用负荷形变与地球重力场严密组合方法,综合确定了2011-01-2015-06三峡地区环境负荷驱动的地壳形变与重力场月变化,结果显示:(1)CORS站网具备地壳垂直形变、大地水准面及地面重力变化的监测能力;(2)三峡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年变化幅度36.1mm,大地水准面年变化幅度28.2mm,地面重力年变化幅度117.4μGal;(3)CORS站网地面重力变化监测精度水平不低于流动重力场重复测量;(4)CORS站网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面重力变化监测具有一定的外推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CORS站 环境负荷形变 区域重力场变化 三峡 地壳形变
原文传递
GPS-constrained inversion of present-day slip rates along major faults of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China 被引量:74
20
作者 WANG YanZhao WANG EnNing +9 位作者 SHEN ZhengKang WANG Min gan weijun QIAO XueJun MENG GuoJie LI TieMing TAO Wei YANG YongLin CHENG Jia LI P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267-1283,共17页
A linked-fault-element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rt for contemporary slip rates along major active fault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96°-108°E, 21°-35°N)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The model... A linked-fault-element model is employed to invert for contemporary slip rates along major active faults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96°-108°E, 21°-35°N)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The model is based on known fault geometry, and constrained by a GPS-derived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Our results support a model attributing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riven mainly by the north-northeastward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plate into Tibet and the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the plateau. Resisted by a relatively stable south China block, materials of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rotate clockwise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tectonic syntaxis. During the process the Garzê-Yushu, Xianshuihe, Anninghe, Zemuhe, Daliangshan, and Xiaojiang faults, the southwest extension of the Xiaojiang fault, and the Daluo-Jinghong and Mae Chan faults constitute the northeast and east boundaries of the eastward extrusion, with their left slip rates being 0.3-14.7, 8.9-17.1, 5.1 ± 2.5, 2.8 ± 2.3, 7.1 ± 2.1, 9.4 ± 1.2, 10.1 ± 2.0, 7.3 ± 2.6, and 4.9 ± 3.0 mm/a respectively. The southwestern boundary consists of a widely distributed dextral transpressional zone other than a single fault. Right slip rates of 4.2 ± 1.3, 4.3 ± 1.1, and 8.5 ± 1.7 mm/a are detected across the Nanhua-Chuxiong-Jianshui, Wuliangshan, and Longling-Lancang faults. Crustal deformation across the Longmenshan fault is weak, with short-ening rates of 1.4 ± 1.0 and 1.6 ± 1.3 mm/a across the Baoxing-Beichuan and Beichuan-Qingchuan segments. Northwes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lies an active deformation zone (the Longriba fault) with 5.1±1.2 mm/a right slip across. Relatively large slip rates are detected across a few faults within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4.4±1.3 mm/a left slip and 2.7±1.1 mm/a shortening across the Litang fault, and 2.7±2.3 mm/a right-lateral shearing and 6.7±2.3 mm/a shortening across the Yunongxi fault and its surrounding regions. In conclusion, we find that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is divided into more than a dozen active micro-blocks by a large number of faults with relatively slow slip rates. The eastward extru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absorbed and adjusted in the region mainly by these faults, other than a small number of large strike-slip faults with fast slip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huan-Yunnan region GPS linked-fault-element SLIP r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