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路深路堑稳定性监测的关键问题探讨
1
作者 盖卫鹏 马玉杰 +3 位作者 刘军勇 黄亚飞 赵亚伟 贾德生 《路基工程》 2024年第1期7-13,共7页
为明确公路深路堑施工及运营期稳定性监测的关键内容,通过广泛调研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公路深路堑监测等级划分、监测指标选择、监测点设置、监测频率选取、监测预警值确定等问题。综合考虑公路技术等级、工程阶段、边坡规模、工... 为明确公路深路堑施工及运营期稳定性监测的关键内容,通过广泛调研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公路深路堑监测等级划分、监测指标选择、监测点设置、监测频率选取、监测预警值确定等问题。综合考虑公路技术等级、工程阶段、边坡规模、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提出公路深路堑稳定性监测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路堑 稳定性监测 监测等级 监测内容 监测频率 监测预警值
下载PDF
固废再利用改良膨胀土性能研究及效果评价
2
作者 马金良 赵亚婉 +3 位作者 盖卫鹏 苏卫卫 高璇 沈亚斌 《路基工程》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依托荆州城北快速路穿越膨胀土发育区工程,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分析水泥、石灰和建筑垃圾对膨胀土的改良效果。结果显示:改良土最佳含水率与水泥、石灰的掺量呈正相关,与建筑垃圾掺量呈负相关;水泥、石灰、建筑垃圾均能显著提高改... 依托荆州城北快速路穿越膨胀土发育区工程,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分析水泥、石灰和建筑垃圾对膨胀土的改良效果。结果显示:改良土最佳含水率与水泥、石灰的掺量呈正相关,与建筑垃圾掺量呈负相关;水泥、石灰、建筑垃圾均能显著提高改良膨胀土的CBR值、无侧向抗压强度,水泥改良土提升幅度最大;现场试验得出三种改良材料均能显著降低土样膨胀率。基于应用实践效果,确定不同改良措施的松铺系数、摊铺厚度、压实工艺等关键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改性改良 掺配比 质量控制 经济性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及其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煜航 梁诗明 +9 位作者 郝明 葛伟鹏 李长军 宋尚武 张迎峰 华俊 陈俊先 梁洪宝 朱爽 甘卫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89-601,共13页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 利用冷龙岭-托莱山断裂及其附近震前和震后GNSS观测资料,处理获取了2022年门源M_(S)6.9地震同震位移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获取了地震同震破裂滑动分布图像,基于上述结果探讨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形变破裂特征,对比了区域震间与同震变形特征,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在距震中约90 km范围内产生了10 mm及以上的同震永久变形,距震中160~200 km的GNSS连续站记录到的同震变形则十分微弱,总体在毫米级以下;(2)同震位移图像呈现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同震变形模式.在距震中约3 km破裂带南侧的测站,其同震位移为近东向,大小445.9±3.3 mm,而在破裂带远场则呈现出典型的与左旋走滑型地震匹配的“四象限”对称分布的挤压或拉张尾端变形特征;(3)同震位移量以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为界,南北两盘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南盘变形运动大于北盘;(4)托莱山断裂西段同震位移总体表现出随震中距减小而增大的“弹性回跳”现象,但其跨断层近场测站却并不服从上述同震变形特征,指示其并未参与此次地震破裂,考虑到托莱山断裂西段显著的左旋剪切应变能积累背景,其未来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 2022年门源地震M_(S)6.9地震 祁连山活动构造带 GNSS测量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1573 AD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4
作者 Zheng Wenjun Lei Zhongsheng +3 位作者 Yuan Daoyang He Wengui ge weipeng LiuXing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unty seat (Minzhou county at that time). So, we have identified the extremely seismic area of the 1573 {A.D.} The Minxian M6(1/2)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Minxian c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is Ⅷ~Ⅸ, the epicenter is 34.4°N, 104.0°E,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Ⅱ and the deviation of loc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km. Tectonically, this area li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stress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 between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nling fault.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zone is obvious, and only parts of the segment put up Holocene activity. There are landslides and rock burst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By integra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nxian-Dangchang seg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73 A.D. M6(1/2)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历史数据 甘肃 灾难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及后续地震库仑应力触发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汤大委 葛伟鹏 +2 位作者 袁道阳 郑文俊 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2-2795,共24页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8½级地震、... 本文采用Burgers黏弹性模型计算1125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单独和累积的库仑应力变化,分析历史强震对此次门源地震黏弹性触发作用及其对后续地震的影响.结果表明:(1)1920年海原M8½级地震、1927年古浪M8.0级地震和1954年山丹M7¼级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加载最为显著,分别相当于使门源地震提前7.6年、5.3年和5.2年;(2)1986年门源M_(S)6.4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的卸载作用最明显,使其发生延迟14.4年左右,2016年门源M_(S)6.4地震使2022年门源地震延迟0.4年左右;(3)2021年玛多M_(W)7.3地震对2022年门源地震有较为显著的触发作用,门源M_(S)6.9地震对2022年1月23日哈拉湖M5.8级地震有触发作用,哈拉湖M5.8级地震对2022年3月17日肃南M5.1级地震及2022年3月26日哈拉湖M6.0级地震有较强的触发作用,而哈拉湖M6.0级地震又触发了2022年4月15日哈拉湖M5.4级地震.综合分析历史强震库仑应力演化结果和断层受历史地震库仑应力作用的影响,认为该区域应力积累处于较高水平,祁连山内部断层受到应力扰动时容易失稳滑动,其中门源地震区附近、祁连山西段哈拉湖北部、老虎山断裂西段、祁连山北缘断裂中段、昌马—俄博断裂中段、阿尔金断裂阿克塞段、托莱山断裂西段、鄂拉山断裂和大柴旦—宗务隆山断裂东段等断层段都处于库仑应力高值区域,应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北部 历史强震 门源M_(S)6.9地震 Burgers黏弹性模型 库仑应力变化
下载PDF
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何明伟 庞金磊 +7 位作者 葛维鹏 王中伟 楚云超 王成彬 刘亚光 吴宪宏 白会波 孙海燕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 目的探究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对颈椎活动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确诊为颈源性头痛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颈椎活动度、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χ^(2)=6.429,P=0.011)。2组患者治疗后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AROM均高于对照组(t=8.076、8.317、8.533、9.544、8.455、8.472,P均<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椎动脉左右侧Vp、Vm、Vd及基底动脉Vp、Vm、Vd均优于对照组(t=3.060、2.509、2.402、2.195、2.193、2.694,2.054、2.276、2.229,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IL-1、IL-6、IL-8和TNF-α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7.577、36.062、29.346、43.656,P均<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Mulligan手法及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提升患者的颈椎活动度,改善患者的TCD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旁神经阻滞 Mulligan手法 头痛 颈源性 颈椎活动度 经颅多普勒检查 炎性细胞因子
下载PDF
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明伟 葛维鹏 +5 位作者 庞金磊 吴建学 王中伟 楚云超 王成彬 孙海燕 《中国医药》 2022年第8期1252-1256,共5页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及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及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疼痛科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予温针电针治疗,对照组予内热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Northwick Park颈部疼痛量表(NPQ)评分、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30)。治疗后,2组VAS、NPQ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2.5±0.4)分比(2.8±0.5)分、(17±5)分比(25±7)分];2组血浆白细胞介素1(IL-1)、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温针电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头颈部疼痛,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温针电针治疗 内热针治疗
下载PDF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42
8
作者 郑文俊 张培震 +5 位作者 袁道阳 吴传勇 李志刚 葛伟鹏 王伟涛 王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99-721,共23页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 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研究经历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和显著进展,大量的针对性、专业性、目标性极强的调查和综合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基础成果。文章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研究历史,综合大量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大陆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域动力过程的控制作用。综合认为,中国大陆特殊的构造位置,造就了复杂的构造格局,受不同方向板块运动的影响,致使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性质差异明显。从总体上看,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主要体现为由受控于区域性大断裂的不同性质和规模的活动构造共同构成。文章分区对活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对地震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大陆动力学总体特征,以及活动构造对中国大陆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对重点区域动力过程及模式进行了总结。结合目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对活动构造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几何图像 运动特征 地震活动 活动地块 地球动力过程
下载PDF
黄河流域刘家峡—兰州段滑坡灾害的InSAR识别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吴东霖 葛伟鹏 +1 位作者 魏聪敏 张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07-614,635,共9页
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尤其是西部地区,滑坡的隐蔽性强且危害巨大,对其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传统的人工排查、大地测量等手段在山区难以开展且耗时耗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的遥感测量手段,可以更... 我国滑坡灾害频发,尤其是西部地区,滑坡的隐蔽性强且危害巨大,对其灾害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对防灾减灾意义重大。传统的人工排查、大地测量等手段在山区难以开展且耗时耗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作为新兴的遥感测量手段,可以更精确、高效地进行大范围的滑坡灾害隐患识别。以黄河流域刘家峡-兰州段为研究区,采用永久散射体InSAR技术对覆盖该区域的111景Sentinel-1 C-SAR数据进行处理,并使用GPS数据进行趋势改正,获取研究区2014年10月—2019年12月间视距向形变场及形变特征,成功识别出1处位于永靖县的滑坡隐患区。该区的规模和量级均大于永靖县黑方台滑坡区,且未被前人提及,具有较大危险性。将InSAR结果与投影到视距向的GPS结果及前人结果进行比较,验证PS-InSAR方法的有效性;并结合历史强震资料、实地考察及时间序列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隐患区可能与1125年兰州M7.0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有关。本研究可为当地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滑坡灾害隐患识别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哨兵1号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海原断裂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东霖 葛伟鹏 魏聪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5-1064,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青藏高原东北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强震,其中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M8.5地震距今已经100年。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控制着该区域微震及中强地震活动。本文基于ISCE软件和StaMPS平台,以201... 20世纪20年代,青藏高原东北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强震,其中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M8.5地震距今已经100年。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控制着该区域微震及中强地震活动。本文基于ISCE软件和StaMPS平台,以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覆盖研究区的72景哨兵一号(Sentinel-1)SAR影像为数据源,采用PS-InSAR技术对海原断裂带进行时序形变监测,并以区域内GPS速度场进行校正,获取了其三年多来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的年平均形变速率。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原断裂带南北两盘形变速率差异明显,这与左旋走滑的运动性质相符;②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西段处于闭锁状态,老虎山断裂中东段处于较为活跃状态,观测到蠕滑变形;海原地震破裂带部分断裂浅部处于愈合状态;③老虎山断裂中东段的蠕滑变形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为显著的区段,推断与1888年和1990年景泰的两次六级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 PS-INSAR 地壳形变 断裂蠕滑
下载PDF
Discovery o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on the South of Helishan in Gaotai,Gansu Province 被引量:1
11
作者 Zheng Wenjun Zhang Peizhen +2 位作者 Yuan Daoyang ge weipeng Liu Jianhu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1期97-105,共9页
According to a new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rn Hexi corridor,the remains of two surface rupture zones were discover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fault of the Helishan. One rupture has a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7km and t... According to a new investigation in the northern Hexi corridor,the remains of two surface rupture zones were discover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fault of the Helishan. One rupture has a length of approximately 7km and the other 10km. The two surface rupture zones might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latest earthquake event. On the surface rupture is continuous scarp and free face caused by the rupture. The scarp is about 1 ~ 1. 5m high and on some sites,nearly up to 2m. According to the OSL results,the latest T1 terrace and higher flood plain forming in 3000a B. P. are dislocated by the fault. The above reveals the rupture age to be later than the T1 terrace. However,in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earthquake catalogue,we didn't find rela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fault and surface rupture in this area. The 180 A. D. Biaoshi M8. 0 earthquake and the 756 A. D. Zhangye-Jiuquan M7. 0 earthquake are documented in historical data. It is inferred by textual research that the two earthquakes are related to the northern marginal fault of Yumushan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Due to a lack of reliable evidence,there are still many arguments on this inferred conclusion. Thus we hold that the two surface rupture zones were produced by one of the two large earthquakes or other unrecorded historical event. The research on the activity and surface rupture of this fault can offer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tectonic study and strong earthquake risk estimates of this region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破裂带 甘肃省 地震事件 历史数据 相关信息 断层破裂 河西走廊 地震目录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July 7,1590 A. D. Southeastern Yongjing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12
作者 Yuan Daoyang Lei Zhongsheng +4 位作者 Zhang Junling ge weipeng Liu Xingwang LiuBaichi Liang Mingjia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1期87-95,共9页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in July of 1590 A.D.,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Lintao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in which "… city walls and houses collapsed,and countless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w...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in July of 1590 A.D.,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near Lintao county in Gansu Province,in which "… city walls and houses collapsed,and countless people and domestic animals were killed".In the same month,Binggou town in eastern Qinghai Province(now northeastern Ledu county),was also damaged by an earthquake.These two earthquakes were listed as two different cases in the published earthquake catalogues,recorded separately as the Lintao M_S5.5 earthquake with epicentral intensity Ⅶ in Gansu Province and the Ledu M_S5.0 earthquake with epicentral intensity Ⅵ in Qinghai Province.However,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it is concluded in this paper that these two earthquakes could be the same one with magnitude 6.5 and epicentral intensity Ⅷ~Ⅸ.Its epicenter was in the Maxian Mt.,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Yongjing and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might be the mid-western segments of the north fringe fault zone of Maxian Mt.of Lan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发生 甘肃省 震中烈度 北缘断裂带 史书记载 房屋倒塌 地震目录 历史记录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alaeo-earthquakes on the Maqu Fault of East Kunlun Fault Zone
13
作者 He Wengui Xiong Zhen +2 位作者 Yuan Daoyang ge weipeng Liu Xing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6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is an important NWW-trending boundary fault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he Maqu fault is the 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Bas... 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is an important NWW-trending boundary fault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The Maqu fault is the 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Based on three trenches, four Holocene palaeo-earthquake events are identified along the Maqu fault. The latest palaeo-earthquake event is (1730±50) ~ (1802±52) a BP, the second is (3736±57) ~ (4641±60) a BP, the third is (8590±70) a BP, and the earliest is (12200±1700) ka BP. The time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alaeo-earthquake events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at of the third and last ones. As a result,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the palaeo-earthquakes on the easternmost segment of the East Kunlun active fault is approximately 2400 a, and the palaeo-earthquake elapsed time is (1730±50) ~ (1802±52) a 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玛曲断层 古地震 活动断层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时间序列监测陇东地区地面沉降变形 被引量:8
14
作者 魏聪敏 葛伟鹏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东霖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2,共9页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主要存在两类形变,一类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主要分布在海原断裂与六盘山东麓断裂转换区附近,跨海原断裂年平均形变约为1 mm/a,而六盘山东麓断裂附近断层无明显变形,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变形微弱;另一类则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如煤矿开采、地下水开采活动等导致的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华亭矿区和宁正矿区,均呈现漏斗状沉降形态,年均最大沉降分别约为8 mm/a和3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卫星Sentinel-1A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监测 陇东地区 矿区沉降速率
原文传递
多塞平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p38MAPK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楚云超 刘敬平 +5 位作者 葛维鹏 杜梅青 郑观荣 车磊 黄科昌 王中伟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7-1470,共4页
目的评价多塞平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5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多塞平组(D组)。... 目的评价多塞平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5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多塞平组(D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D组于CCI后3、7、14和21d时鞘内注射20mmol/L多塞平10μl。于CCI前1d(T0)、CCI后3、7、14和21d(T1-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T4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L4-6节段,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脊髓p38MAPK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NP组和D组T2-4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p38MAPK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D组T2-4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p38MAPK表达下调(P<0.05)。结论多塞平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脊髓p38MAPK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塞平 神经痛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脊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