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应力延长技术治疗Ⅰ型食管闭锁
1
作者 邬文杰 林阳文 +4 位作者 龚一鸣 施佳 王伟鹏 俞炬明 王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35-339,共5页
目的总结内应力延长技术治疗Ⅰ型食管闭锁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32例Ⅰ型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经评估后于手术前采取探条内应力技术延... 目的总结内应力延长技术治疗Ⅰ型食管闭锁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32例Ⅰ型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经评估后于手术前采取探条内应力技术延长食管近远端,观察内应力治疗后食管近远端距离变化、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等指标。结果32例患儿初次评估食管近远端距离为(5.5±1.5)cm,术前行内应力延长(68.2±41.3)d,经内应力延长治疗后食管两盲端距离缩短至(-0.5±0.9)cm。32例最终均行食管重建手术,其中胸腔镜手术27例,开胸手术5例;16例行食管端端吻合术,13例行食管肌层环形切开食管延长术(Livaditis术),3例行近端食管盲袋翻转成形食管延长术(Flap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9例,吻合口狭窄30例,合并食管裂孔疝9例。平均随访52个月,发现8例存在营养不良、6例有发育迟缓、10例存在不同程度吞咽功能异常、7例口腔摄入功能轻度异常。结论内应力延长技术在Ⅰ型食管闭锁患儿手术前应用,可有效延长近远端食管,达到利用自身食管组织重建食管连续性的目的。术后长期规范随访,早期处理并发症,有利于食道功能恢复,改善患儿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外科手术 牵引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新戊二醇过程研究
2
作者 宫一鸣 张德鲁 +3 位作者 张超 吕志果 张岩 郭振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26-34,共9页
利用催化精馏技术,以2,2-二甲基-1,3-环氧丙烷为原料,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催化精馏塔中进行催化水解反应合成新戊二醇,考察了温度、液空速、油水相比、催化剂的稳定性等因素对水解工艺结果的影响。采用N2吸附脱附、NH_(3)-... 利用催化精馏技术,以2,2-二甲基-1,3-环氧丙烷为原料,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在催化精馏塔中进行催化水解反应合成新戊二醇,考察了温度、液空速、油水相比、催化剂的稳定性等因素对水解工艺结果的影响。采用N2吸附脱附、NH_(3)-TPD、FT-IR光谱、XPS光谱、TG、XRD、交换容量等表征手段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内部结构和元素价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在温度为80℃,油水比(相比)为1∶4的条件下,新戊二醇的收率可达94.31%,连续运行200 h后,催化剂的稳定性能仍然良好,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精馏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新戊二醇 水解反应
下载PDF
Nomogram模型用于胆道闭锁早期诊断的效能验证
3
作者 刘坤慧 龚一鸣 蔡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11-217,共7页
目的对当前热门的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Nomogram预测模型进行单中心数据验证,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9—2020年因婴儿梗阻性黄疸行手术探查的631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胆道探查... 目的对当前热门的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Nomogram预测模型进行单中心数据验证,并评估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9—2020年因婴儿梗阻性黄疸行手术探查的631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胆道探查及造影结果分为胆道闭锁组(500例)和非胆道闭锁组(131例)。在Nomogram模型中输入同一患儿的性别、体重、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数值,得到该患儿预测为BA的风险概率。分别按手术年份和手术时日龄对患儿进行分组。将患儿BA预测概率值与其他肝功能数值在同一坐标系内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到诊断B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评估该Nomogram预测模型对BA患儿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按手术年份分组,性别、术前体重、手术时日龄和GGT在每个年份亚组内BA患儿和非BA患儿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和D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期组(2009—2014年)和后期组(2015—2020年)的对比中,前期组Nomogram模型和GGT单独诊断的AUC值、灵敏度均明显优于后期组;前期组Nomogram模型的AUC=0.865、灵敏度为84.1%,GGT的AUC=0.851、灵敏度为85.8%;后期组Nomogram模型的AUC=0.787、灵敏度为68.2%,GGT的AUC=0.813、灵敏度为65.2%。按手术时日龄分层,日龄≤50 d和81~90 d的患儿中,Nomogram模型的AUC分别为0.806和0.866,均低于GGT的0.807和0.896;而日龄51~60 d、61~70 d、71~80 d和>90 d的患儿中Nomogram模型的AUC值均高于GGT。结论Nomogram预测模型诊断BA较单一指标诊断有较高的AUC值和灵敏度,但在手术时日龄≤50 d或>80 d的患儿中诊断BA的AUC值较GGT单独诊断要低,因此采用该模型对所有日龄的患儿进行BA预测可能不够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闭锁 列线图 Γ-谷氨酰转肽酶 碱性磷酸酶 早期诊断
下载PDF
食管盲袋翻转成形食管延长术治疗Ⅰ型食管闭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邬文杰 潘伟华 +3 位作者 严文波 谢伟 龚一鸣 王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近端食管盲端呈囊袋样扩张所可能产生的较为富裕的自身食管组织舌状襻翻转后管状成形以延长食管,从而达到一期食管重建的目的,进而提高Ⅰ型食管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例近端食管盲袋... 目的探讨利用近端食管盲端呈囊袋样扩张所可能产生的较为富裕的自身食管组织舌状襻翻转后管状成形以延长食管,从而达到一期食管重建的目的,进而提高Ⅰ型食管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例近端食管盲袋呈囊袋状扩张的Ⅰ型食管闭锁患儿临床资料。经造影观察并多维度测量近端盲端食管的长度、宽度,预估可能翻转并形成食管延长的长度,评估一期食管重建的可能性。同时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词为"esophageal atresia/flap",对2016年12月前报道的采用近端食管盲袋翻转成形食管重建术治疗的先天性食管闭锁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结果 3例均一期完成食管重建,翻转后延长食管长度2.5~3 cm,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吻合口狭窄2例,分别经保守治疗和球囊扩张后痊愈出院。出院随访3~5年,无一例喂养困难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复习国外文献获得病例82例,其中型11例,Ⅲ型70例,Ⅳ型1例。结论近端食管盲袋翻转成形食管重建术是治疗近端食管呈囊袋状扩张的Ⅰ型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有效方法,食管本身作为替代物优势明显,术后远期功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近端囊袋样扩张 舌状襻翻转
下载PDF
显生宙碳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研究
5
作者 颜佳新 王永标 +2 位作者 童金南 龚一鸣 宋海军 《科技资讯》 2016年第21期180-181,共2页
该研究以显生宙碳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为研究主体,重点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晚泥盆世两大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特点和规律,查明碳循环异常的起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叠纪—三叠纪... 该研究以显生宙碳循环异常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为研究主体,重点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和晚泥盆世两大重大地质突变期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特点和规律,查明碳循环异常的起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是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破坏和中生代型海洋生态系开始重建的转折点,古海洋缺氧对该转折影响深远。通过对华南多条剖面高精度碳同位素、碳-硫形态、碳酸盐晶格硫(CAS)、DOP和Δδ13C等分析测试,该年度研究在认识该时期古海洋缺氧的时限、程度、演化和成因机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大灭绝前的二叠纪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以氧化环境为主。由于火山活动释放大量的CO2、SO2等气体,导致气温上升、陆地生态系统开始瓦解、陆源输入增加、海洋贫氧层(OMZ)扩张,大灭绝后海洋环境向缺氧环境转变。早三叠世早期δ34SCAS明显比晚二叠世偏重,波动剧烈,且与δ13Ccarb明显正相关(3次同步正漂),意味着严重的海洋缺氧、硫化事件,海水硫酸盐浓度很低(<3 m M)。早三叠世早期δ13Ccarb频繁和幅度较大的波动,指示了动荡不稳定的海洋碳循环;之后δ13Ccarb和δ34SCAS变化率同步减小,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海水温度下降、海水循环增强,海洋碳循环趋于稳定。中三叠世δ34SCAS下降,变化率进一步降低,碳-硫同位素的正相关关系逐渐消失,反映该时期海洋硫酸盐浓度进一步升高,以正常的氧化状态为主。大灭绝后动荡的海洋碳-硫循环及缺氧环境导致了生物复苏迟缓。晚泥盆世弗拉斯-法门(F-F)生物大灭绝事件是显生宙又一重大地质转折时期,集中体现在生物礁生态系中,菌藻类取代后生动物(珊瑚-层孔虫)造礁。对华南地区多个剖面细致的观察和统计分析表明,菌藻类可侵入"活着"的后生动物并抑制后生动物的发育。后生动物骨骼虽然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并对菌藻类有反抑制作用,但在环境恶化时,这种平衡会被打破,导致后生动物个体无法生长而死亡,直至后生动物生物礁被菌藻类生物礁取代。中-晚泥盆世植物登陆,陆生植物粗大根系的发育,导致陆地生物-化学风化急剧增加,近岸海域海水营养水平激增,可能是晚泥盆世菌藻类"大举入侵"珊瑚-层孔虫礁生态系最终取而代之的直接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地球生物学 古氧相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弗拉斯-法门 地微生物
下载PDF
非定常流动模拟的时间离散方法
6
作者 张伟伟 贡伊明 刘溢浪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0-513,共34页
对于不同非定常流动问题,采用合适的时间离散方法,可有效提高数值精度和计算效率.本文在总结传统时间离散方法的基础上,对近些年发展的非线性频域法、谐波平衡法、经典时间谱方法、时间谱元法、时间有限差分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根据... 对于不同非定常流动问题,采用合适的时间离散方法,可有效提高数值精度和计算效率.本文在总结传统时间离散方法的基础上,对近些年发展的非线性频域法、谐波平衡法、经典时间谱方法、时间谱元法、时间有限差分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根据离散形式的不同,将上述方法分为时域推进法、频域谐波法、时域配点法和混合方法 4大类.首先简要介绍了各类方法的数学思想以及研究进展,并重点比较了(准)周期性非定常流动计算中各方法的精度、效率以及适用范围.然后,对各种时间离散格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就不同的非定常流动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离散方法给予了建议.最后,对这些新型时间离散格式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定常流动 时间离散方法 频域谐波法 时域配点法 时间谱方法
下载PDF
基于FPGA的宽量程高速ERT系统设计与图像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贡益明 孔德仁 商飞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3-178,共6页
提出将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应用于水下冲压发动机气液两相流的空隙率参数测量,通过FPGA核心控制器,采用改进的双极性电流激励模式,优化数据采集单元设计实现了一套12电极高速ERT实时测量系统,测量范围可以达到10 kΩ,并研究了线性反... 提出将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应用于水下冲压发动机气液两相流的空隙率参数测量,通过FPGA核心控制器,采用改进的双极性电流激励模式,优化数据采集单元设计实现了一套12电极高速ERT实时测量系统,测量范围可以达到10 kΩ,并研究了线性反投影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叙述了系统核心单元的工作原理,完成了优化后的12电极ERT系统设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优化后的ERT系统应用于模拟水下冲压发动机环境下场域内边界电压参数测量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ERT系统实时测量速率达到51 fps,能够实时获得场域内的边界电压数值,可对模拟环境下的测试管道截面进行图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层析成像 FPGA 电极传感器 双极性电流 空隙率 图像重建
下载PDF
山羊BPTF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性能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建琦 龚一鸣 +3 位作者 江炎庭 欧阳依娜 洪琼花 储明星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2022年第4期23-26,60,共5页
旨在分析溴结构域PHD锌指转录因子(Bromodomain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BPTF)基因多态性与云上黑山羊产羔性能的关联性,以期为高繁殖力山羊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BPTF基因3个候选位点进行分... 旨在分析溴结构域PHD锌指转录因子(Bromodomain PHD-finger transcription factor,BPTF)基因多态性与云上黑山羊产羔性能的关联性,以期为高繁殖力山羊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利用Sequenom MassARRAY^■SNP技术对BPTF基因3个候选位点进行分型,探索其在云上黑山羊(YS,n=544)、济宁青山羊(JN,n=133)和辽宁绒山羊(LN,n=91)3个群体中的遗传学特征,并对其与云上黑山羊产羔性能(包括产羔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PTF基因g.48615819 C>G位点和g.48616808 C>G位点在不同繁殖力品种(JN和LN)中的基因型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g.48616783 C>T位点在不同繁殖力品种(JN和LN)中的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云上黑山羊中,BPTF基因g.48615819 C>G位点GC型个体的产羔数显著大于CC型个体(P<0.05),该位点对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BPTF基因g.48616783 C>T位点和g.48616808 C>G位点对产羔数、初生窝重和断奶窝重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BPTF基因g.48615819 C>G位点可作为云上黑山羊产羔数选择的潜在分子标记,但不适合窝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BPTF基因 产羔性能 SNP分型
下载PDF
Flysch Trace Fossils from the Hercynian and IndosinianOrogenic Belts of North western China and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6
9
作者 gong yi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84-394,495-499,共16页
Twenty-three ichnotaxa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turbidites of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Triassic turbidites of the East Kunlun-West Qinling erogenic belt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ey a... Twenty-three ichnotaxa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ilurian and Carboniferous turbidites of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and the Triassic turbidites of the East Kunlun-West Qinling erogenic belt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ey are Acanthorhaphe isp., ?Arthrophycus isp., Aulichnites parkerensis, Chondrites isp., C. intricatus, C. targionii, Cochlichnus anguineus, coprolite, Dendrotichnium haentzscheli, Helminthopsis isp., Helminthopsis abeli, H. hiero-glyphica, H. cf. irregularis, Imbrichnus isp., Kunlunichnus qinghaiensis, Laevicyclus rotaeformis, Lophoctenium tianshanensis, Megagrapton isp., Micatuba verso?, Muensteria isp., Neonereites, Palaeophycus, and Zoophycos cau-dagalli, two of which, namely, Kunlunichnus qinghaiensis and Lophoctenium tianshanensis, are new icnnospecies. The described trace fossils can be grouped into five ichno-assemblages: the Aulichnites-Imbrichnus ichno-assemblage representing turbidity current deposits of a restricted anoxic deep-sea basin, the Lophoctenium ichno-assemblage show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ysch trace fossils Silurian Carboniferous Triassic Tianshan Mountains Kunlun Mountains orogenic belt northwestern China
下载PDF
基底单层缝合技术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涛 巩一鸣 +5 位作者 胡学春 徐从云 刘义迅 许言 沈洲 肖峻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20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基底单层缝合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的适应证及在患肾功能保护上的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71例接受LPN的肾脏肿瘤患者,根据创面缝合方式分为双层缝合(缝合基底、皮质创面)组(35例)及单层缝合(只缝合基底创面)组(36... 目的探讨基底单层缝合技术应用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的适应证及在患肾功能保护上的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71例接受LPN的肾脏肿瘤患者,根据创面缝合方式分为双层缝合(缝合基底、皮质创面)组(35例)及单层缝合(只缝合基底创面)组(36例)。收集患者的年龄、血清肌酐、R.E.N.A.L.评分、患侧肾脏肾小球滤过率(GFR)、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EBL)、热缺血时间(WIT)、并发症及患肾术后6个月GFR变化率(ΔGFR)等资料,并进行数据比较。结果单层缝合组的EBL[(202.78±136.08)ml]显著多于双层缝合组[(139.14±63.12)ml,P=0.014],WIT[(15.08±4.98)min]显著短于双层缝合组[(21.34±3.48)min,P=0.01],术后6个月ΔGFR[(13.36±3.37)%]略低于双层缝合组[(14.97±3.74)%,P=0.062]。R.E.N.A.L.评分≥6分时,单层缝合组的EBL显著多于双层缝合组(P=0.01);R.E.N.A.L.评分<6分时,单层缝合组的术后6个月ΔGFR显著低于双层缝合组(P=0.018)。单层缝合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出血>400ml、1例术后尿漏,双层缝合组中有1例术后假性动脉瘤形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结论在LPN中采用单层缝合法处理R.E.N.A.L.评分较低肿瘤,可以通过缩短WIT,减少健康肾实质丢失而有利于患肾功能保护,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在复杂肿瘤中,单层缝合法可能导致出血量的显著增加,且无法在肾功能保护方面显著获益,应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部分切除术 腹腔镜 单层缝合 肾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FPGA的ERT数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贡益明 刘申君 陆建荣 《信息通信》 2019年第5期115-118,共4页
介绍了电阻层析成像(ERT)的应用背景。基于FPGA硬件系统及quartusII软件开发平台采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了包括按键消抖、DC/AC切换、电极切换、程控放大、数据采集等功能的数控系统,采用Labview软件设计实现人机交互界面控制功能。着重... 介绍了电阻层析成像(ERT)的应用背景。基于FPGA硬件系统及quartusII软件开发平台采用VHDL语言设计实现了包括按键消抖、DC/AC切换、电极切换、程控放大、数据采集等功能的数控系统,采用Labview软件设计实现人机交互界面控制功能。着重叙述了软件的实现方法,并结合硬件进行在线调试,通过模拟测试验证数控系统功能。实验结果表明,ERT测量系统在该数控系统控制下能够满足对水下冲压发动机工作所产生的气液两相流测量要求,实现高精度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层析成像 FPGA QUARTUSII VHDL 气液两相流
下载PDF
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吻合口漏
12
作者 邬文杰 张宁 +4 位作者 施佳 龚一鸣 潘伟华 俞炬明 王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75-979,共5页
目的总结使用经食管漏口精准定位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经验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实施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食管吻合口漏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 目的总结使用经食管漏口精准定位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经验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实施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食管吻合口漏1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8例;诊断包括Ⅰ型食管闭锁3例,Ⅲa型食管闭锁1例,复发性食管气管瘘9例。所有病例均于X线透视下留置食管内经漏口引流管并给予持续负压吸引。同时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定期复查食管造影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并逐步拔出引流管,以促进吻合口愈合。结果本组13例病例经治疗后吻合口漏均自愈。置管引流(16.7±6.8)d(7~28 d),人均调整引流管次数为(3.2±1.0)次(2~5次),引流管调整周期为(5.3±1.7)d(3.5~9.3 d),无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ICU住院时间为(18.0±8.4)d(6~34 d),呼吸机使用时间为(8.3±7.5)d(2~26 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2个月),并发症中吻合口狭窄4例,食管憩室2例,败血症、食管气管瘘复发、食管支气管瘘复发各1例。结论经漏口精准引流法治疗食管闭锁术后严重吻合口漏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应于吻合口漏发现早期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食管气管瘘 吻合口漏 引流 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临床疗效评估
13
作者 汤笑妤 邬文杰 +2 位作者 龚一鸣 潘伟华 王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2-596,共5页
目的分析并评价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治疗的18例食管裂孔疝患儿的临床... 目的分析并评价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手术治疗的18例食管裂孔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6例;患儿出生时体重为(2951.54±402.63)g,范围在2350~3500 g;出生时孕周为(38.05±1.74)周,范围在35~41周。患儿入院时中位年龄为1.19岁,范围在0.35~17.85岁。18例患儿中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12例,腐蚀性食管炎3例,先天性膈疝术后2例,原发性食管裂孔疝1例。分析患儿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开始经口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18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17例行Nissen术,1例行Toupet术。手术操作时间为(97.69±52.18)min,范围在46~240 min。术中出血量为(8.41±6.87)ml,范围在3~30 ml。术后所有患儿均留置胃管,胃管留置时间为(4.24±3.35)d,范围在1~14 d。术后患儿开始经口进食时间为(3.41±1.46)d,范围在1~6 d。患儿总住院时间为(13.22±2.60)d,范围在8~17 d,术后住院时间为(7.94±2.73)d,范围在4~14 d。所有患儿随访(3.27±3.30)个月,无患儿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4例患儿术后轻度进食缓慢,复查食管造影行胃食管连接处扩张术,中位扩张次数为2次。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小儿食管裂孔疝是可行且安全的。当存在复发性或巨大型食管裂孔疝,术前评估手术难度较高时,更推荐使用机器人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裂孔 胃食管反流 机器人手术 胃底折叠术
原文传递
宽量程高速电阻层析成像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14
作者 贡益明 孔德仁 商飞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24年第4期147-154,共8页
为准确识别水下冲压发动机工作管道截面气液两相流流型,该文提出将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用于管道截面的图像重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设计了一套12电极的管道截面高速ERT成像系统,系统采用线性反投影算法对截面图像进行... 为准确识别水下冲压发动机工作管道截面气液两相流流型,该文提出将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用于管道截面的图像重建。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设计了一套12电极的管道截面高速ERT成像系统,系统采用线性反投影算法对截面图像进行重建,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以及图像重建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量程可达10 k?、实时测速可达51 f/s,能够准确测量管道截面敏感场内的边界电压,可对模拟环境中的水下冲压发动机管道截面进行图像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冲压发动机 管道截面 电阻层析成像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线性反投影算法 图像重建
下载PDF
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伴静脉瘤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凡 程千千 +1 位作者 龚一鸣 吴晔明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总结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收治的17例肾母细胞瘤合并静脉瘤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目的总结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普外科收治的17例肾母细胞瘤合并静脉瘤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为(2.9±1.6)岁,范围在8个月至7岁;肿瘤体积为(422.2±245.5)cm^(3);肿瘤分期Ⅲ期14例和Ⅳ期3例;瘤栓分级0级2例、Ⅰ级6例、Ⅱ级5例、Ⅲ级2例和Ⅳ级2例。2例未经化疗直接行手术切除,15例活检明确诊断后行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评估肿瘤及瘤栓变化后,再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腹手术16例,体外循环下胸腹联合手术1例,其中因瘤栓侵犯下腔静脉壁而行下腔静脉壁部分切除术2例。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90~305 min;术中出血量为(236.3±145.1)ml,范围在100~630 ml。肿瘤组织病理显示均为肾母细胞瘤,其中混合型9例、上皮型4例、局灶间变型2例、间质型1例、胚芽型1例。术后3例发生乳糜漏,为Clavien分级Ⅱ级并发症,予饮食控制后治愈。随访6~55个月,其中13例存活,2例瘤栓复发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术后化疗中严重感染死亡。结论所有肾母细胞瘤患儿都必须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静脉瘤栓的存在与否。根治性肾切除术联合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治疗是有效、安全的。通过对肿瘤和瘤栓准确分级,采取根治性手术联合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肾母细胞瘤 瘤栓 根治性肾切除术 腔静脉瘤栓取出术
原文传递
儿童结肠、直肠癌单中心经验报告 被引量:2
16
作者 施诚仁 张忠德 +7 位作者 吴晔明 武志祥 崔龙 管雯斌 王立峰 殷敏智 龚一鸣 蔡威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6例儿童结、直肠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疾病转归,同时寻找与成人临床病理不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的结、直肠癌患儿共3401例,其中<14岁以下6例,占0.17%。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1... 目的回顾性分析6例儿童结、直肠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疾病转归,同时寻找与成人临床病理不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共收治的结、直肠癌患儿共3401例,其中<14岁以下6例,占0.17%。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13岁,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同时在同期20~30岁年龄组和50~60岁年龄组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样分别产生17例和67例病例,分别与儿童结、直肠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做一比较。结果临床表现以腹痛、便血、腹部肿块、肠梗阻为主,1例有大便习性改变。病理特征:肿瘤部位在结肠5例,直肠1例。病理诊断:结肠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3例,管状腺癌1例,均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病理检查中还发现1例合并肠神经元发育异常改变(例6)。例2十年前曾做肝母细胞瘤切除,辅以化疗,此为二次肿瘤。6例儿童均予以化疗,至随访日(2016年8月30日)有3例死亡,1例失随访,2例存活,继续化疗中。后者生活质量低于同龄儿童。对照20~30岁年龄组,与50~60岁年龄组,后二组临床表现则以大便习性改变为主。从病理特征分析,20~30岁组以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以多少排序)多见,50~60岁组以管状腺癌、黏液腺癌、乳头状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以多少排序)多见。结论儿童结、直肠癌罕见,本组6例占全年龄段结、直肠癌数中0.17%。临床表现仍与成年人结、直肠癌相似,但首发症状以反复腹痛、便血、腹部肿块、肠梗阻为主,大便习性改变少见。而成年人结、直肠癌则以大便习性改变为主。儿童结肠部位多见,以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为主,大多有周边淋巴转移。成年组以管状腺癌为主,儿童结肠癌有肠神经元发育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直肠肿瘤 病理学 外科
原文传递
食管内牵引延长治疗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苏娜 潘伟华 +3 位作者 邬文杰 龚一鸣 施佳 王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long gap esophageal atresia,LGEA)的治疗仍是全球小儿外科医生的挑战。尽可能利用自身食管以重建食管已经成为共识。本文应用食管内牵引技术延长食管,从而达到利用自身食管重建食管的目的。方法自2015年... 目的长段缺失型食管闭锁(long gap esophageal atresia,LGEA)的治疗仍是全球小儿外科医生的挑战。尽可能利用自身食管以重建食管已经成为共识。本文应用食管内牵引技术延长食管,从而达到利用自身食管重建食管的目的。方法自2015年全年本院收治LGEA患儿5例。Ⅲa型1例,Ⅰ型4例。5例患儿经综合评估后行食管内牵引延长方案,近远端利用胆道探条予以合适力量进行延伸,并利用食管造影定期进行距离评估,内牵引延伸期间均持续通过胃造瘘提供患儿营养支持,近端食管持续负压吸引排除分泌物,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结果5例患儿食管盲端之间的距离最初为5.0~7.5个椎体不等,内牵引食管延长后两盲端距离为0~2.5个椎体不等,内牵引持续总时间在6~14周。最终5例患儿均成功施行食管重建术,其中1例行食管端端吻合术,3例行食管肌层环形切开吻合术(Livaditis),1例行食管肌瓣翻转吻合术。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漏,未见明显胃食管反流,吻合口狭窄3例,分别予以3~7次食管球囊扩张后好转。随访至今5例患儿均已完全经口喂养,无明显呕吐或喂养困难,生长发育相较同龄人无落后,无需特殊饮食食谱。结论通过内牵引技术可以有效地达到延长食管的目的,使利用食管本身完成一期食管重建术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闭锁 牵引 食管吻合术
原文传递
食管内负压引流对改善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疗效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阳文 张旻中 +4 位作者 邬文杰 施佳 龚一鸣 俞炬明 王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9-304,共6页
目的探讨食管重建术中留置食管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对术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的影响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的先天性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目的探讨食管重建术中留置食管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对术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的影响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痊愈出院的先天性食管闭锁(congenital esophageal atresia, CEA)患儿的相关资料。将放置食管引流管并术后持续负压引流的患儿作为A组, 将未放置食管引流管的患儿作为B组。本研究共纳入130例患儿, 其中男84例, 女46例;A组81例, 男51例, 女30例, 出生孕周为(37. 6± 2. 0)周, 出生体重为(2 737±482) g, 42. 0%(34/81)存在伴发畸形;B组49例, 男33例, 女16例, 出生孕周为(37.8±2. 2)周, 出生体重为(2 826±628) g, 32. 7%(16/49)存在伴发畸形。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手术方式及技巧、呼吸机使用、并发症及诊治情况。结果 71. 5%(93/130)的患儿接受胸腔镜手术, 28. 5%(37/130)的患儿接受开胸手术。所有患儿在术后达到经口喂养后出院, 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10~60个月。A组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低于B组, 为18. 5%(15/81)比34. 7%(17/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8)。A组中Ⅰ型及Ⅱ型CEA患儿多于B组, 为45. 7%(37/81)比26. 5%(13/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0)。A组术中食管近远端缺失长度较B组大, 为(3. 3± 1. 7) cm比(2. 7±1. 2) c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9)。术后, A组的呼吸机使用时间较B组稍长, 为(8. 8±9. 2) d比(6. 1±7. 9) 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90);A组住院时间少于B组, 为(48. 7± 38. 0) d比(68. 6±52. 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5);A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于B组, 65. 4%(53/81)比49. 0%(24/4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64);在吻合口狭窄需行食管扩张次数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13), 为(10. 3±7.8)次比(8. 3±7. 1)次。结论食管重建术中留置食管引流管并持续负压引流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有助于改善术后恢复进程, 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负压引流 先天性食管闭锁 吻合口漏 吻合口狭窄
原文传递
基于视差影像的规则建筑物自动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宫一鸣 曹辉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2年第2期82-86,共5页
以遥感影像和视差影像这两类数据为基础,将遥感影像中的光谱特征与视差影像中的三维信息相结合,对规则城市建筑物进行自动检测。首先,在核线影像对上利用逐像素密集匹配算法,实现3D/2D数据融合,获取视差影像和视差点云,通过八叉树算法... 以遥感影像和视差影像这两类数据为基础,将遥感影像中的光谱特征与视差影像中的三维信息相结合,对规则城市建筑物进行自动检测。首先,在核线影像对上利用逐像素密集匹配算法,实现3D/2D数据融合,获取视差影像和视差点云,通过八叉树算法对视差点云进行体素化分割,构建属性特征和空间特征,建立案例的推理模型,对分类结果中各个规则建筑物进行独立分割并编号存储,提取规则建筑物位置信息。最后,采用中点算法提高运行效率,在遥感影像上采用区域增长法进行建筑物轮廓提取,并从个体化的规则建筑物位置信息中选取种子点集合,寻找轮廓线单元并计算轮廓线,提取出高完整性和高准确性的规则建筑物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差影像 视差点云 八叉树算法 规则建筑物轮廓提取 中点算法
原文传递
Late Devonian red tide and mass extinction 被引量:14
20
作者 gong yiming LI Baohua +1 位作者 SI Yuanlan WU Y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3期1138-1144,共7页
Molecular stratigraphical, carbonate carbon isotopic, stratigraph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 show that algal booming, eutrophication, anoxia, hypersalinity, positive δ13C excursion and biomass decreasing occurred i... Molecular stratigraphical, carbonate carbon isotopic, stratigraph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 show that algal booming, eutrophication, anoxia, hypersalinity, positive δ13C excursion and biomass decreasing occurred in the offshore carbonate environments of the Frasnian-Famennian (F-F) transition, which hints that red tide might frequently take place in the F-F transition of Guangxi, South China. We suggest that the mass extinction of the reef ecosystems and the shallow-water marine organisms in the F-F transition of the lower-middle latitud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red tide in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 TIDE EUTROPHICATION mass EXTINCTION DEVONIAN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