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铁焊接构架虚拟动态疲劳试验方法研究
1
作者 马鸣晗 桂志远 +1 位作者 李博 聂春戈 《焊接技术》 2024年第10期40-45,共6页
焊接构架的台架动态疲劳试验包含多种不同加载频率载荷的叠加,并涉及到载荷方向和加载位置的变化,结构的应力状态变化较为复杂。为了利用数值方法获得更为可靠的疲劳评估结果,文中提出了新的基于主S-N曲线方法虚拟动态疲劳试验方法。该... 焊接构架的台架动态疲劳试验包含多种不同加载频率载荷的叠加,并涉及到载荷方向和加载位置的变化,结构的应力状态变化较为复杂。为了利用数值方法获得更为可靠的疲劳评估结果,文中提出了新的基于主S-N曲线方法虚拟动态疲劳试验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疲劳载荷的实际加载历程,计算试验过程中各时间点构架真实的结构应力,并利用雨流计数方法得到关键位置的结构应力范围和循环次数;然后利用主S-N曲线和Miner准则计算接头疲劳损伤,并进而识别出结构的相对疲劳薄弱位置;最后以某型号地铁构架为计算对象,计算并分析了典型接头的结构应力历程及特点,得到关键焊缝的疲劳损伤。计算结果表明,主体疲劳试验条件下构架的最大损伤为0.62,位于抗侧滚扭杆座焊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构架 疲劳试验 结构应力 主S-N曲线 疲劳损伤
下载PDF
基于AT供电方式下380B型高速动车组保护接地电流分布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魏晓斌 魏文赋 +3 位作者 桂志远 李宇星 杨泽锋 吴广宁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70,共7页
目前中国高速动车组的接地方式为分散式,该接地方式形成的回路电流对动车的安全运行构成潜在威胁。在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AT供电模式下380B型动车组的车-网模型,并结合实验测取动车组保护电流的实际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吸上... 目前中国高速动车组的接地方式为分散式,该接地方式形成的回路电流对动车的安全运行构成潜在威胁。在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AT供电模式下380B型动车组的车-网模型,并结合实验测取动车组保护电流的实际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吸上线使得保护电流的大小及相位呈周期约为20s的循环变化,1、8车的1轴经过吸上线时保护电流幅值最大为170A。整车回流的流向与列车位于吸上线区间位置有关,整体规律为从远离吸上线的保护接地流进车体,并从靠近吸上线侧的1或8车1轴流出。另外,在原有模型的1、8车加上0.1Ω的接地电阻,各个保护电流的大小能够得到有效抑制。以上结论为设计更优良的接地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80B型动车组 AT供电 保护接地 回流 SIMULINK
下载PDF
动车组运行接地回流特性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高国强 桂志远 +3 位作者 李宇星 刁超健 魏文赋 杨泽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6-153,共8页
动车组运行工况复杂且车体结构具有差异性,车下各轴端接地电流分配不均,给接地碳刷维护带来不便。为探究动车组接地回流的基本分布规律,找出改善接地回流的方法,基于PSCAD仿真软件建立动车组在高速铁路上过吸上线动态仿真模型,并结合现... 动车组运行工况复杂且车体结构具有差异性,车下各轴端接地电流分配不均,给接地碳刷维护带来不便。为探究动车组接地回流的基本分布规律,找出改善接地回流的方法,基于PSCAD仿真软件建立动车组在高速铁路上过吸上线动态仿真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探明动车组与吸上线的相对位置移动时动车组接地回流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动车组运行过程中不同车体的各个轴端接地装置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接地电流大小变化趋势,提出对动车组头尾车保护接地加装接地电阻器以及在部分保护接地回路串接阻值不同的接地电阻器两种接地方式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优化方式一保护接地电流较大的1车接地电流整体降低了50%;优化方式二使各车保护接地电流大小限制在72 A以内。优化后的接地方式抑制了保护接地电流大小并使各轴端接地电流分布均匀,以上结论为设计更优良的接地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高速铁路 PSCAD 吸上线 动态仿真模型 接地电阻器 接地回流 接地方式
下载PDF
Heat stress alleviation for dairy cows housed in an open-sided barn by cooling fan and perforated air ducting(PAD)system 被引量:2
4
作者 Xie Lina Wang Chaoyuan +5 位作者 Ding Luyu gui zhiyuan Zhang Lu Shi Zhengxiang Li Baoming Jia Chunt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7年第6期1-10,共10页
Curtain-sided barns with circulation fans above stall are commonly used to house dairy cows in China.Many farms equipped with circulation fans are unabl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cooling,especially for the naturally ven... Curtain-sided barns with circulation fans above stall are commonly used to house dairy cows in China.Many farms equipped with circulation fans are unabl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cooling,especially for the naturally ventilated shed,which can result in decreasing feed intake and milk production.For alleviating heat stress and improving animal comfort,a system consisting of an air cooler and a 30 m perforated air duct(PAD)was integrated to evenly distribute cooling air.The air was cooled by underground water and delivered to targeted zones above stall bed.The system was evaluated in an open sided dairy barn in Tianjin,China.For the stalls equipped with PAD system,air velocity reached above 1.1 m/s at 0.5 m height plane of the stall space,and was more uniformly distributed.Compared to the stalls equipped with circulation fans,the PAD system lowered air temperature by 1.5℃,and increased relative humidity by 8.1%.On average,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and Equivalent Temperature Index(ETI)were decreased by 0.5 and 0.6,respectively.After a 15 days’operation of the system,rectal temperatures of the treated dairy cow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ed.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cows under PADs had a higher milk production.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PAD can be an effective cooling alternative for naturally ventilated dairy barns to alleviate heat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ry cow heat stress perforated air duct cooling fan naturally-ventilated bar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