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参数和破裂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郭祥云 韩立波 +5 位作者 张旭 张喆 房立华 陈鲲 刘瑞丰 王永哲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甘肃积石山发生6.2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模...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北京时间)甘肃积石山发生6.2地震。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震后启动快速响应,组织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和地震辐射能量等进行了估计,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基于震源模型进行了震动图模拟、同震形变场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拉脊山东侧,以逆冲机制为主,能量集中在前约8 s内释放;极震区震动烈度可能达Ⅷ度以上,可能的受灾范围近6 000 km~2;此次地震引起了显著的同震位移,最大水平向位移达到7.8 cm、垂直向位移达到15.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余震重定位 地震动强度预测 地震辐射能量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一种不溶性硫黄分散性等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2
作者 高杨 张进 +2 位作者 王浩 郭湘云 唐志民 《轮胎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54-57,共4页
介绍一种不溶性硫黄分散性等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采用特定的混炼工艺将含待评价不溶性硫黄的特定配方胶料混炼均匀,利用电子摄像机对胶料截面进行观察,统计不溶性硫黄颗粒尺寸大小和数目,依据不溶性硫黄分散性等级评价表对其分散性进... 介绍一种不溶性硫黄分散性等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采用特定的混炼工艺将含待评价不溶性硫黄的特定配方胶料混炼均匀,利用电子摄像机对胶料截面进行观察,统计不溶性硫黄颗粒尺寸大小和数目,依据不溶性硫黄分散性等级评价表对其分散性进行评定。将4种不溶性硫黄应用于带束层胶实际生产配方中,通过检测硫化胶的拉伸强度评价不溶性硫黄的分散性,结果表明不溶性硫黄在实际生产配方胶料中的分散性与此评价方法评价不溶性硫黄的分散性结果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溶性硫黄 分散性 等级评价 电子摄像机 颗粒尺寸
下载PDF
橡胶轮胎用耐迁移型胺类防老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梁干 邢金国 +1 位作者 郭湘云 唐志民 《轮胎工业》 CAS 2023年第7期387-393,共7页
介绍橡胶轮胎用耐迁移型胺类防老剂的类型、分子结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反应型防老剂含有反应活性基团,可以与橡胶网络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具备不迁移、不挥发、不抽出等特点;大分子型防老剂可通过适当增大相对分子质量来降低其在橡... 介绍橡胶轮胎用耐迁移型胺类防老剂的类型、分子结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反应型防老剂含有反应活性基团,可以与橡胶网络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具备不迁移、不挥发、不抽出等特点;大分子型防老剂可通过适当增大相对分子质量来降低其在橡胶中的迁移速率;填料表面接枝型防老剂可将小分子防老剂接枝在橡胶填料的表面,提高其耐迁移性,同时提升填料在胶料中的分散性;纳米载体负载型防老剂借助物理作用将小分子防老剂负载到纳米载体中,在增强耐迁移性能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持其原有的防老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轮胎 迁移 胺类防老剂 分子结构 作用机理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序列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冯丽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10,共16页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6.9地震,震后产生了长约22 km的地表破裂带,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多地震感强烈。本文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资料,通过多阶段定位方法对门源MS6.9地震早期序列(2022年1月8日至12日)进行了重定位,并利用g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和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矩心深度,计算了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地震震源机制两个节面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结果表明:门源MS6.9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7.8 km,震源矩心深度为4 km,地震序列的优势初始破裂深度主要介于7—8 km之间,而MS≥3.4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为3—7 km;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震后24个小时内的地震序列长度约为25 km,与地表破裂带的长度大体一致,整体地震序列长度约为30 km,其中1月8日MS6.9主震和MS5.1余震位于余震区西段,1月12日MS5.2余震位于余震区东段。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为走向290°、倾角81°、滑动角16°,节面Ⅱ为走向197°、倾角74°、滑动角171°,根据余震展布的总体趋势估计断层面走向为290°,表明此次地震为近乎直立断层面上的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MS≥3.4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显示这些地震主要为走滑型地震,P轴走向从余震区西段到东段之间大体呈现NE向到EW向的变化。现今应力场体系在门源MS6.9主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为0.638,而在节面Ⅱ上的相对剪应力为0.522,表明这两个节面均非构造应力场的最大释放节面,这与2016年门源MS6.4地震逆冲型震源机制为构造应力场的最优释放节面有着明显差异。结合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余震展布,2022年1月8日门源MS6.9主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冷龙岭断裂西段,其地震断层错动方式为左旋走滑。根据重定位结果、震级-破裂关系以及剪应力结果,本文认为门源地区存在一定的应力积累且应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该地区仍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 M_(S)6.9 地震 重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滑动特性
下载PDF
跨断层与GPS地壳形变数据联合反演鲜水河断裂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9
5
作者 尹海权 郭祥云 +3 位作者 常明 占伟 李腊月 徐东卓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487-2499,共13页
为了探索GPS和跨断层地壳形变数据联合反演效果,本文以鲜水河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2007期,2009~2013期和2013~2017期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使用贝叶斯反演方法,以跨断层数据为先验条件,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主要为鲜水河... 为了探索GPS和跨断层地壳形变数据联合反演效果,本文以鲜水河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9~2007期,2009~2013期和2013~2017期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使用贝叶斯反演方法,以跨断层数据为先验条件,估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主要为鲜水河断裂)的断层运动速率。发现增加跨断层数据后,反演图像的近场和远场速率区别更加显著,不同期次的断层活动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是,本方法在震前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前部分跨断层场地的逆向走滑特征很难表现出来,对于地震预测预报也很难起到优势作用,但从反演效果上来看,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断层在近场和远场上的速率差异以及地震后断层运动速率的分段特征。最终根据上述研究方法认为鲜水河断裂带在汶川地震后,经过多年的应力调整,目前左旋走滑速率已经基本恢复到震前状态,鲜水河断裂南段持续拉张趋势,川滇菱形块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持续加强,鲜水河断裂的道孚段和磨西段存均在一定的走滑速率亏损,应注意这两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以及这两个地区地震危险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跨断层 GPS 数据融合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本州M_W9.1地震前破裂区内地震与地球自转之间的相关现象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2 位作者 隗永刚 郭祥云 陈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40-444,共5页
强震发生前震源系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或许会对微小的应力变化敏感.地球自转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也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非常微小,在震源断... 强震发生前震源系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震中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或许会对微小的应力变化敏感.地球自转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也会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非常微小,在震源断层面上引起应力变化也非常微弱,如果震源区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微弱的应力变化或许会激发一些地震活动.这些被激发的地震活动将会表现出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显著相关性.为了考察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9.1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是否存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显著相关的地震活动,选取2000年1月-2011年2月M≥5.0地震集中活动区域为研究区域,根据USGS发布的1991年1月-2011年2月的地震目录,利用舒斯特(Schuster)统计检验方法,研究了地球自转与本州M_W9.1地震前发生的地震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用P值来评估,P值越低表示相关性越显著.结果如下:在研究区内5.4≤M≤6.9地震的P值的时间变化显示本州M_W9.1地震前从2009年6月-2010年1月存在低于0.5%的P值.当P值达最低值时,约82%的5.4≤M≤6.9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的加速期,显示出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加速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取3°×3°的空间窗,以0.1°的步长沿经度和纬度滑动对P值进行空间扫描,可以得到P值的空间分布.扫描区域远大于研究区,经纬度范围为(33°N-43°N,138°E-147°E).在P值的空间分布图上,可发现在P值处于最低值期间,低于0.5%的P值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本州M_W9.1地震震中位于这个低P值区的边缘.因此,本州M_W9.1地震前在其破裂区内存在显著的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震活动现象,说明破裂区内存在非常不稳定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州MW9.1地震 地球自转 舒斯特检验 P值
下载PDF
2017—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序列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艳娥 邢成起 +2 位作者 陈丽娟 郭祥云 康建红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5-444,共10页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2018年松原M_S5.7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松原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松原地震破裂面的走向为SW向,倾角较陡,接近直立,倾向为NW向;(2)... 本文利用主地震相对定位法,对2017年7月18日—2018年7月15日期间发生在2018年松原M_S5.7地震震中附近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对松原地震序列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松原地震破裂面的走向为SW向,倾角较陡,接近直立,倾向为NW向;(2)研究区范围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大部分比主震浅;(3)主震发生前的地震显示出震源深度逐渐加深的过程,主震发生后,地震的震源深度则逐渐变浅。根据上述结果,结合研究区的地震构造背景及松原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破裂面走向为NE-SW向,其发震断层可能为一条NE-SW向的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地震序列 主地震 相对定位 破裂过程
下载PDF
三种方法分析2017年宁夏固原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3
8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曾宪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6-1150,共15页
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三种不同速度模型分别使用相对稳定的Hash方法、Snoke方法及gCAP方法计算2017年9月2日宁夏固原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这些结果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 利用宁夏区域地震台网的波形数据,基于三种不同速度模型分别使用相对稳定的Hash方法、Snoke方法及gCAP方法计算2017年9月2日宁夏固原M_(S)4.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根据这些结果给出了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结果表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为节面Ⅰ:走向:41°,倾角:79°,滑动角:-175°;节面Ⅱ:走向:310°,倾角:85°,滑动角:-11°。基于速度模型3的Hash方法结果和中心解结果之间的最小空间旋转角数值相对最小,震源机制解参数最接近中心解的结果。速度模型分层越精细,结果的精度相对越高,其中Hash方法及Snoke方法的反演结果受速度模型的影响较为明显,与Snoke方法相比,Hash方法对台站分布的要求较低,但对波形质量要求较高,要确保整个波形段和剪切波段具有一定范围的高信噪比。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台站方位角覆盖不是很好的区域地震台网来说,或者地震震中位于台站分布相对稀少的地区且可利用台站数目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在精细速度模型和波形信噪比的阈值等参数设置较为准确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Hash方法来丰富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宁夏固原M_(S)4.6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三种方法 速度模型 台站分布 中心解
下载PDF
震源机制一致性的显著性检验方法——以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前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郭祥云 陈学忠 +2 位作者 李艳娥 隗永刚 陈丽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9-722,共14页
本文提出用四维空间的欧氏距离DFM来表示不同地震震源机制之间的一致性,并以1975年辽宁海城ML7.3地震序列和1999年辽宁岫岩MS5.4地震序列为例分析了主震与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与DFM值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当欧氏距离DFM<50... 本文提出用四维空间的欧氏距离DFM来表示不同地震震源机制之间的一致性,并以1975年辽宁海城ML7.3地震序列和1999年辽宁岫岩MS5.4地震序列为例分析了主震与前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与DFM值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显示,当欧氏距离DFM<50时,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接近。为了对若干次地震组成的一组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判定,引入了显著性检验方法。根据陈颙提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K,以符号检验法和统计检验量Z值检验法对岫岩MS5.4地震前小震的震源机制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在临近岫岩MS5.4地震前所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的一致性显著,置信度可达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一致性 显著性检验 1999年岫岩MS5.4地震
下载PDF
全球M_S≥8.0地震和中国大陆M_S≥7.0地震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学忠 李艳娥 +4 位作者 王恒信 王生文 隗永刚 郭祥云 陈丽娟 《国际地震动态》 2018年第4期39-47,共9页
利用1963—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29次M_S≥7.0地震和全球范围内42次M_S≥8.0地震资料,根据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 利用1963—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29次M_S≥7.0地震和全球范围内42次M_S≥8.0地震资料,根据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中国大陆地区M_S≥7.0地震,约81%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加速初期和高值点附近-减速初期,在α=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全球范围发生的M_S≥8.0地震,约68%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低值点附近,在α=0.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中国大陆 地球自转 季节性变化 统计检验
下载PDF
识别地震与爆炸的一种时间域新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富胜 郭祥云 +3 位作者 赵永 许忠淮 郑秀芬 郝春月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利用地震观测波形直达纵横波能量的差异,在时间域创建标志地震事件震源性质的新参量a,计算182个台站记录的24个地震事件的a值,并用以分析2017年9月3日敏感地区发生的地震事件性质。结果表明,判据a具有良好的震源性质依附效应,从而为地... 利用地震观测波形直达纵横波能量的差异,在时间域创建标志地震事件震源性质的新参量a,计算182个台站记录的24个地震事件的a值,并用以分析2017年9月3日敏感地区发生的地震事件性质。结果表明,判据a具有良好的震源性质依附效应,从而为地震与爆炸的识别引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与爆炸 波形复杂性 纵横波能量 识别判据a 核爆炸识别
下载PDF
基于复合方法的天水盆地宽频带地震动模拟
12
作者 付长华 吴健 +3 位作者 郭祥云 胡刚 王涛 刘甲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2-892,共11页
本文采用有限差分和随机振动合成结合的复合方法,模拟了当礼县—罗家堡断裂发生矩震级Mw7.7级大地震时,在天水盆地产生的宽频带地震动场,分析了在设定地震条件下盆地内的地震动分布特征,为该区黄土地震滑坡分析提供了地震动参数结果。... 本文采用有限差分和随机振动合成结合的复合方法,模拟了当礼县—罗家堡断裂发生矩震级Mw7.7级大地震时,在天水盆地产生的宽频带地震动场,分析了在设定地震条件下盆地内的地震动分布特征,为该区黄土地震滑坡分析提供了地震动参数结果。结果显示:(1)有限差分法和随机振动合成法可以很好地互补,得到盆地内地表宽频带地震动;(2)地震在盆地区域产生了强烈地震动,PGA(峰值加速度)介于150~900 gal,离断层较近的区域东南角的PGA最大,随着断层距的增加,PGA逐渐减小。河谷南侧的PGA值相比北侧较大,具备诱发滑坡的强大动力条件;(3)盆地区域PGV(峰值速度)最大为120 cm/s。受第四系覆盖层放大效应和地形放大效应共同影响,水平向地震动在盆地区域东侧和中部具有较大PGV,而西侧PGV相对较小。竖向地震动在盆地区域东侧较弱,而在中部和西侧较强,特别是最西侧陡峭的山坡上,PGV达到了最大值。此外,竖向地震动明显受到覆盖层厚度的影响,譬如在盆地区域南侧的中间部位,也具有较大的PG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盆地 设定地震 复合方法 数值模拟 地震动参数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M6.9地震矩心矩张量解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祥云 汪贞杰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2期55-56,共2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中国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6.9地震,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这是2022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接近7级的强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40 km以东,2016年曾...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中国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6.9地震,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这是2022年中国大陆第一个接近7级的强震。距离此次地震震中40 km以东,2016年曾发生过门源M6.4地震;且东北部在1927年还发生过甘肃古浪M8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深度 地震震中 青海省海北州 甘肃古浪 矩心矩张量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门源县 青海门源
下载PDF
京西北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14
作者 武敏捷 郭祥云 +2 位作者 武安绪 林向东 赵桂儒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8期51-52,共2页
京西北地区(113.0°—116.5°E,39.0°—41.5°N)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近EW向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盆岭结构发育。该区域主要分布有NE—NEE向的延矾盆地、怀涿盆地、怀安盆地、... 京西北地区(113.0°—116.5°E,39.0°—41.5°N)位于NE向山西地震带、N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和近EW向燕山构造带的交汇地段,地质构造复杂,盆岭结构发育。该区域主要分布有NE—NEE向的延矾盆地、怀涿盆地、怀安盆地、蔚广盆地、阳原次级盆地、阳高—天镇盆地、灵丘盆地、浑源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EW向宣化盆地等第四纪活动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西北地区 应力场特征 震源机制解 怀涿盆地 山西地震带 第四纪活动 构造复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应力场及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孟文 郭祥云 +2 位作者 李永华 韩立波 张重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29-3251,共23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物质挤出的重要通道,也是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的重要区域.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基于P波初动极性和S/P振幅比的HASH...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物质挤出的重要通道,也是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的重要区域.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布设的宽频带地震仪记录的波形资料,利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基于P波初动极性和S/P振幅比的HASH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内M_(L)≥3.0地震震源机制解781组,同时收集了M_(W)≥4.6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96组,利用STASI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算法对该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P轴、T轴以及最大主应力轴σ_(1)和最小主应力轴σ_(3)总体上倾伏角较小,揭示了近水平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σ_(1)以NE向为主,且由巴颜喀拉块体西南部向外呈扇形辐射,至祁连造山带逆时针偏转为NNE向,至秦岭造山带顺时针偏转为ENE向—ESE向,分布特征与区内走滑型边界断裂活动性质相对应.水平最大主应力S_(Hmax)方向与σ_(1)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应力结构类型以走滑型为主,且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布特征.柴达木—陇西块体和巴颜喀拉块体东南部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区域,深浅地壳S_(Hmax)方向具有差异性,深部地壳变形与浅部可能发生解耦,其余区域不同地壳深度的S_(Hmax)方向一致性较好.联合基于原位地应力实测获得的地壳浅表层地应力状态、基于地震各向异性获得的地壳和上地幔变形特征以及基于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浅表层形变特征,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垂向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应力场与应变场特征一致,地表形变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壳幔变形机制和深部动力学特征极为复杂,很难用单一模式解释,青藏高原东北缘可能以岩石圈连续增厚变形与下地壳通道流的共同作用模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地震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下载PDF
2010年智利Bio-Bío M_(W)8.8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变化特征
16
作者 陈学忠 郭祥云 李艳娥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12期553-558,共6页
利用1990年1月1日—2010年2月26日期间发生在2010年智利Bio-Bío M_(W)8.8地震震中附近地区的100次5.0≤M_(W)≤6.9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计算了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并得到了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震前从2006年初开始直至... 利用1990年1月1日—2010年2月26日期间发生在2010年智利Bio-Bío M_(W)8.8地震震中附近地区的100次5.0≤M_(W)≤6.9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计算了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并得到了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震前从2006年初开始直至临近主震发生的约4年零2个月时间内,震中附近地区发震断层面上的摩擦系数随时间呈趋势下降变化;从2006年初的约0.73下降到临震前的约0.4,相对下降幅度达45.2%。这个结果对认识强震孕育过程以及地震预测研究均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M_(W)8.8地震 断层面 摩擦系数 变化特征
下载PDF
Hp根治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金勇 郭翔云 +1 位作者 周辉 罗乐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治治疗对Hp阳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Hp阳性的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4例。给予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根治治疗对Hp阳性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Hp阳性的NAFL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4例。给予对照组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标准的Hp根治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白介素6(IL-6)和IL-8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在根治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0%,而对照组无Hp转阴病例(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为(12.6±2.5)ng/L,显著低于对照组【(28.6±5.5)ng/L,P<0.05】,血清hs-CRP水平为(7.5±1.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6±2.6)mg/L,P<0.05】,血清IL-6水平为(12.5±2.3)ng/L,显著低于对照组【(29.6±5.4)ng/L,P<0.05】,和血清IL-8水平为(80.4±23.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145.2±38.1)ng/L,P<0.05】;观察组TC为(3.1±0.9)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8±0.7)mmol/L,P<0.05】,TG为(1.5±0.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9±0.7)mmol/L,P<0.05】,LDL-C为(0.9±0.4)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7±0.5)mmol/L,P<0.05】,而HDL-C为(2.4±0.3)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1.8±0.4)mmol/L,P<0.05】;观察组FINS为(16.0±5.2)μ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19.0±6.4)μIU/ml,P<0.05】,HOMA-IR为(3.9±2.4),显著低于对照组【(4.4±3.1),P<0.05】。结论根治Hp治疗对降低Hp阳性的NAFLD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和改善肝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炎性因子 脂质代谢 根治治疗
下载PDF
农业工程学科近20年中外研究进展及趋势演化——基于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视角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祥云 张京京 刘杰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1-9,共9页
采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将1997—2016年划分为3个阶段(1997—2005年,2006—2012年,2013—2016年),以农业工程领域9个重要英文期刊和2个重要中文期刊数据为样本,分析并比较国内外农业工程领域研究进展及趋势演化。结果显示,1... 采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将1997—2016年划分为3个阶段(1997—2005年,2006—2012年,2013—2016年),以农业工程领域9个重要英文期刊和2个重要中文期刊数据为样本,分析并比较国内外农业工程领域研究进展及趋势演化。结果显示,1997—2005年,国内外研究关注重点均为精细农业,采用的主要技术有神经网络、图像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机器视觉、模型、仿真模拟、遥感等,其后2个阶段国外农业工程领域研究对农业工程技术的关注度逐渐下降,对研究领域的关注逐渐提升,国内研究对农业工程技术的关注较高且相对稳定;国外的研究领域更关注生物相关领域,如精油、抗氧化活性、木质素,国内研究集中在温室、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农业机械化、水稻、车辆、玉米、保护性耕作、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土壤、灌溉、产量等领域;国内外农业工程研究中关键词网络集聚系数变化趋势相反,国内在农业工程研究领域的重点趋向集中和一致,以农业机械、土地利用和土壤为重点,而国外研究领域则趋向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异同 文献计量 共词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趋势演化
下载PDF
接触低剂量辐射科研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华凰 王建国 +5 位作者 郭向云 李迎童 马超 王红 白洁 何俊秋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S02期10-13,共4页
目的为了详细了解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于2018年3月对北京市2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163例工作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并对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射线接触组微核... 目的为了详细了解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科研工作人员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本文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于2018年3月对北京市2家核辐射研究单位的163例工作人员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并对影响微核率的因素进行讨论。结果射线接触组微核率(9.928‰)与微核细胞率(8.959‰)均高于对照组(6.924‰和6.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1;Z=3.582,P<0.01);随着年龄、接触工龄的增加,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有增高趋势。无运动组比运动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高;接触内照射组对微核率的影响较外照射组大。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易导致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并且随着接触射线人员的年龄和工龄的增加,其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随之增高。另外,加强身体运动可以缓解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建议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人员应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和卫生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电离辐射 科研人员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 微核率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非结构环境下海参实时识别算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郭祥云 胡敏 +1 位作者 王文胜 刘亚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7-31,共5页
针对非结构环境下海参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s,Resnet)的水下海参实时识别算法。数据样本采集自山东省海阳市千岛湖海参养殖场,并采用颜色变换方法进行数据增强,共得到海参(正样本) 1814幅,... 针对非结构环境下海参难以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deep residual networks,Resnet)的水下海参实时识别算法。数据样本采集自山东省海阳市千岛湖海参养殖场,并采用颜色变换方法进行数据增强,共得到海参(正样本) 1814幅,非海参(负样本) 1816幅。实验结果表明:在经过1000次迭代后,经过数据增强的模型在测试集上识别准确率(accuracy)、精确度(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β-score分别达到97. 25%、90. 48%、91. 35%、91. 05%,较未进行数据增强的模型在识别准确率上提高了7. 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海参 深度学习 深度残差网络 数据增强 非结构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