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社增 马平 +2 位作者 刘杏忠 h.c.huang 陈新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2-425,共4页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 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 ,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dahliaeKleb(简称Vd)的生长 ,其中 15株的抑菌率大于 6 5 % ,最高达 89.6 %。这些菌株的培养滤液也对Vd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供试细菌的防病及棉花出... 从棉花根围和根内分离到 17个供试菌株在平板对峙培养中 ,都能极显著抑制VerticilliumdahliaeKleb(简称Vd)的生长 ,其中 15株的抑菌率大于 6 5 % ,最高达 89.6 %。这些菌株的培养滤液也对Vd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供试细菌的防病及棉花出苗安全性所作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13个菌株对棉花出苗表现安全 ;10个菌株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极显著 ,其中 4株 (ICB 18、NCD 2、CS 2 5和CS 2 7)的防治效果达 72 .3%~ 81.4 % ;3株 (C 94、C 2 8和NCD 2 5 )的防治效果达 5 5 .7%~ 6 1.9% ,而且这 7株对棉花出苗都安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在这 7个菌株中 ,菌株NCD 2能够极显著地防治棉花黄萎病 ,防治效果为 78.1% ;另外 4株 (ICB 18、CS 2 5、C 94和C 2 8)能显著降低黄萎病病情指数 ,防治效果达 37.1%~ 4 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菌 大丽轮枝菌 棉花 黄萎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一种新的棉花黄萎病快速接种技术及其在病原菌致病力和寄主抗病性鉴定上的应用 被引量:27
2
作者 马平 h.c.huang +1 位作者 李社增 唐文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6-541,共6页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一般在田间病圃中进行,其结果受病圃中病原菌分布均匀程度、气象等因素影响极大,往往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我们在温室条件下比较了3种苗期接种棉花黄萎病的方法,即切根蘸孢子法(接... 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一般在田间病圃中进行,其结果受病圃中病原菌分布均匀程度、气象等因素影响极大,往往导致鉴定结果不准确。为了使鉴定方法简单、科学、可靠,我们在温室条件下比较了3种苗期接种棉花黄萎病的方法,即切根蘸孢子法(接种浓度为106分生孢子/mL);菌培养物土壤接种法(0.5%、1%、2%,w/w);微菌核土壤接种法(103个微菌核/g土)。结果表明,切根蘸孢子法导致棉苗发病均匀、严重、迅速,播种35-45 d后即可得到均匀一致的发病结果。而其它2种接种方法在播种75 d后才得到相对稳定的发病结果。同时,研究还表明接种浓度为104分生孢子/mL所导致的黄萎病显著比105或106的轻。利用切根蘸孢子法在室内鉴定12个棉花品种或品系的抗黄萎病能力,证明该方法是抗黄萎病快速鉴定的有效方法。此外,该鉴定方法还可快速鉴定黄萎病菌不同菌株的致病性,并可应用于作物对其它土传病害的抗病性鉴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黄萎病 抗病性鉴定 棉花黄萎病 切根 接种法 接种浓度 菌核 分生孢子 寄主 快速鉴定
下载PDF
利用棉花体内非致病镰刀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平 李社增 +2 位作者 h.c.huang 唐文华 陈新华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1-74,共4页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 VL- 1和 VL - 2。平板对峙法表明 ,VL - 1和 VL - 2生长速度快 ,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菌的生长 ;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 ,VL- 1和 VL- 2对棉花黄萎病的... 从棉花铃内部分离到两株镰刀菌 VL- 1和 VL - 2。平板对峙法表明 ,VL - 1和 VL - 2生长速度快 ,通过空间竞争和营养竞争有效地抑制黄萎菌的生长 ;并且能够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产生。温室生测结果表明 ,VL- 1和 VL- 2对棉花黄萎病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 87.9%和6 6 .4%。安全性测试证明 ,这两株镰刀菌在棉花整个生育过程中不造成棉花的伤害 ,是非致病性镰刀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 ,在棉田第一次黄萎病发病高峰时 ,VL- 1和 VL- 2对黄萎病的防效较理想 ,分别为 5 1 .5 %和 45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病性 镰刀菌 棉花 黄萎病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两种轮枝菌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 被引量:6
4
作者 侯天爵 h.c.huang J.Fraser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室内人工接种测定了两种轮枝菌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一个菌株是来自加拿大感病苜蓿上的Verticillium albo-atrum (Vaa),两个V.dahliae菌株中,Vd来自加拿大感病的马铃薯,CVd来自中国的沙打旺。两次试验结果表明,3个菌株对15种... 室内人工接种测定了两种轮枝菌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一个菌株是来自加拿大感病苜蓿上的Verticillium albo-atrum (Vaa),两个V.dahliae菌株中,Vd来自加拿大感病的马铃薯,CVd来自中国的沙打旺。两次试验结果表明,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沙打旺、鹰嘴黄芪、紫花苜蓿、百脉根、埃及三叶草对3个菌株均感病,每次试验病株率都在50%以上。箭叶三叶草表现中等抗病,而白花草木樨、毛荚野豌豆、长柔毛野豌豆、波斯三叶草、杂三叶草、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等7种对3个菌株都表现抗病。红豆草对Vaa和CVd两个菌株感病,但抗Vd。山黛豆感染CVd,但抗Vaa和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枝菌 豆科牧草 致病性
下载PDF
大规模薄膜生长的格子MC模拟并行计算
5
作者 舒继武 郑纬民 +1 位作者 h.c.huang W.O.Wong 《中国科学(E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9-424,共6页
基于1000×1000个原子的Ti薄膜淀积生长过程的模拟,在分布式并行系统上提出了区域重叠划分和异步通信的有效并行计算策略,并运用 Monte Carlo方法实现了模拟真实沉积速率下的大规模薄膜生长的并行计算过程,缩短了薄膜生长模拟计算时... 基于1000×1000个原子的Ti薄膜淀积生长过程的模拟,在分布式并行系统上提出了区域重叠划分和异步通信的有效并行计算策略,并运用 Monte Carlo方法实现了模拟真实沉积速率下的大规模薄膜生长的并行计算过程,缩短了薄膜生长模拟计算时间.实现的并行算法能够模拟比以前粒子数大得多的真实沉积速率下薄膜生长问题,从而为运用计算机方法模拟薄膜生长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薄膜 格子MC模拟 薄膜生长 并行计算 区域分解 MONTE CARLO方法 沉积速率 计算机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