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南疆棉区的轮台和沙雅共9个地点开展田间试验,设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40%乙烯利水剂3个混用处理,每公顷用量分别为450 g+1725 m L(T1)、600 g+3000 m L(T2)、600 g+4500 m L(T3),噻苯隆和乙烯利有效成分配比分别为1∶3、1∶4和1∶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在江苏大丰,药后16 d各处理脱叶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其他8个试验点,大多数处理药后14 d的脱叶率显著高于对照,且自然脱叶率越低提高幅度越大;但噻苯隆和乙烯利不同用量及配比之间的脱叶率差异不一致,且大部分情况下差异不大。部分地点某些处理药后14~16 d的脱叶率可达到90%。不论药前吐絮率低或高,药剂处理14~16 d后,与清水对照相比吐絮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然而,药前吐絮率较低的试验点药后吐絮率增幅大,反之,吐絮率增幅小。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对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结论】药后14 d左右,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的脱叶效果比较明显,不同剂量和配比之间无一致性和大的差异;催熟效果相对较差,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和药剂成本,初步建议各棉区每公顷应用600 g的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3000 m L的40%乙烯利水剂进行脱叶催熟。展开更多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以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新陆早17号(P17)和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陆早22号(P22)为试材,采用等行距密植模式,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以及脱叶吐絮的影响。结果...在北疆自然条件下,以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新陆早17号(P17)和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陆早22号(P22)为试材,采用等行距密植模式,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以及脱叶吐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P22的单铃重和籽棉产量比P17分别高14.4%和8.8%,但单株铃数、总铃数、皮棉产量和衣分平均低7.4%~15.9%;随滴水量的降低,P17的单株铃数、总铃数、籽棉及皮棉产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P22在W3和W2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棉纤维品质方面,P22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伸长率比P17高2.13%~13.87%,马克隆值低5.79%;W2和W3条件下棉花各纤维指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W1处理。脱叶吐絮性状方面,P17具有较高的脱叶率、脱叶速率、叶片干枯率和倒伏率,P22的吐絮率、吐絮速率以及自然吐絮率保持较高水平;随滴水量的降低,棉花的脱叶率和脱叶速率呈降低趋势,吐絮率和吐絮速率呈增加趋势,P22的倒伏率呈降低趋势,而P17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在W3和W2条件下,棉花的脱叶吐絮效果差异不显著。因此,在等行距密植条件下,控制滴水3900~4800 m 3·hm-2并选用抗旱性较强的棉花品种,可在不显著降低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前提下,优化吐絮效果、降低倒伏率,有利于提高棉花机械采收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南疆棉区的轮台和沙雅共9个地点开展田间试验,设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40%乙烯利水剂3个混用处理,每公顷用量分别为450 g+1725 m L(T1)、600 g+3000 m L(T2)、600 g+4500 m L(T3),噻苯隆和乙烯利有效成分配比分别为1∶3、1∶4和1∶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在江苏大丰,药后16 d各处理脱叶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其他8个试验点,大多数处理药后14 d的脱叶率显著高于对照,且自然脱叶率越低提高幅度越大;但噻苯隆和乙烯利不同用量及配比之间的脱叶率差异不一致,且大部分情况下差异不大。部分地点某些处理药后14~16 d的脱叶率可达到90%。不论药前吐絮率低或高,药剂处理14~16 d后,与清水对照相比吐絮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然而,药前吐絮率较低的试验点药后吐絮率增幅大,反之,吐絮率增幅小。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对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结论】药后14 d左右,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的脱叶效果比较明显,不同剂量和配比之间无一致性和大的差异;催熟效果相对较差,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和药剂成本,初步建议各棉区每公顷应用600 g的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3000 m L的40%乙烯利水剂进行脱叶催熟。
文摘在北疆自然条件下,以抗旱性较弱的品种新陆早17号(P17)和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新陆早22号(P22)为试材,采用等行距密植模式,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棉花产量、纤维品质以及脱叶吐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P22的单铃重和籽棉产量比P17分别高14.4%和8.8%,但单株铃数、总铃数、皮棉产量和衣分平均低7.4%~15.9%;随滴水量的降低,P17的单株铃数、总铃数、籽棉及皮棉产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P22在W3和W2条件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显著差异。棉纤维品质方面,P22的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伸长率比P17高2.13%~13.87%,马克隆值低5.79%;W2和W3条件下棉花各纤维指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W1处理。脱叶吐絮性状方面,P17具有较高的脱叶率、脱叶速率、叶片干枯率和倒伏率,P22的吐絮率、吐絮速率以及自然吐絮率保持较高水平;随滴水量的降低,棉花的脱叶率和脱叶速率呈降低趋势,吐絮率和吐絮速率呈增加趋势,P22的倒伏率呈降低趋势,而P17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但在W3和W2条件下,棉花的脱叶吐絮效果差异不显著。因此,在等行距密植条件下,控制滴水3900~4800 m 3·hm-2并选用抗旱性较强的棉花品种,可在不显著降低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前提下,优化吐絮效果、降低倒伏率,有利于提高棉花机械采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