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F分类调优和SNIC聚类的新疆红枣种植区遥感提取
1
作者 赵国兵 郑江华 +5 位作者 王蕾 高健 罗磊 尼格拉·吐尔逊 韩万强 关靖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4-1014,共11页
论文旨在快速提取新疆红枣种植区分布信息和种植面积,为预测产量、价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快速获取覆盖全疆的Sentinel-1雷达影像、Sentinel-2光学影像及SRTM地形数据,从中... 论文旨在快速提取新疆红枣种植区分布信息和种植面积,为预测产量、价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数据支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快速获取覆盖全疆的Sentinel-1雷达影像、Sentinel-2光学影像及SRTM地形数据,从中提取光谱、纹理、地形等44个特征并进行特征优选过程,在对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超参数调优后,得到新疆2021年10 m分辨率红枣种植区空间分布图,运用超像素聚类的方法对全疆主要红枣种植区域进行分类后处理及分区统计,最终得到全疆红枣种植面积。结果表明:(1)通过基于简单非迭代聚类算法进行分类处理,得到全疆红枣种植面积为4253 km^(2),其主要分布在南疆的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东疆的吐鲁番市、哈密市等地。(2)对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超参数调优后,能够有效提高提取精度,基于混淆矩阵计算的平均总体分类精度为0.86,平均Kappa系数为0.82,红枣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为0.87,用户精度为0.80。(3)Sentinel-1极化波段特征在红枣信息提取中占据重要地位,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次之。结合多源遥感数据能够快速提取新疆红枣种植区分布与面积信息,对推动该地区农业现代化、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Sentinel-1/2 红枣 特征优选 随机森林 超像素聚类
下载PDF
2010~2021年新疆库鲁斯台草原动态遥感监测变化分析
2
作者 刘亮 彭建 +5 位作者 李刚勇 韩万强 刘玉佳 关靖云 刘程才 郑江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40,共11页
【目的】监测新疆库鲁斯台草原近12年动态变化状况,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新疆库鲁斯台草原2010~2021年Landsat影像,计算7种植被指数,基于野外实测草地高度、盖度及生物量数据构建草地退化指数(Grasslan... 【目的】监测新疆库鲁斯台草原近12年动态变化状况,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新疆库鲁斯台草原2010~2021年Landsat影像,计算7种植被指数,基于野外实测草地高度、盖度及生物量数据构建草地退化指数(Grassland degradation index,GDI),建立基于最优植被指数和GDI的库鲁斯台草原草地退化反演模型;并对库鲁斯台草原草地退化状况进行分等定级,从草地退化等级、变化方向及变化强度综合分析库鲁斯台草原动态变化。【结果】(1)地上生物量、覆盖度及高度3个指标在草地退化监测中的权重由大到小为覆盖度(37.6%)>地上生物量(34.3%)>高度(28.1%)。(2)7种植被指数中NDVI与GDI相关性最高,R^(2)为0.854,基于NDVI的草地退化监测模型为GDI=0.860×NDVI+0.038。(3)2010~2021年库鲁斯台草原重度退化面积有所减少,变化方向主要以退化恢复型和未变化型为主,退化增强型面积为减少趋势,变化强度主要为无变化强度及慢速变化强度。【结论】近12年新疆库鲁斯台草原退化过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监测 植被指数 监测模型 库鲁斯台草原
下载PDF
2001—2020年新疆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及影响因子
3
作者 马丽莎 郑江华 +3 位作者 彭建 李刚勇 韩万强 刘亮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过度放牧和开垦等原因,新疆草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愈发引起关注。本文采用MODIS NDVI遥感数据对2001—2020年新疆草地退化状况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基于覆盖度变化的草地退化指数、冷/热点分析等方法,依据草...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过度放牧和开垦等原因,新疆草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愈发引起关注。本文采用MODIS NDVI遥感数据对2001—2020年新疆草地退化状况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像元二分模型、基于覆盖度变化的草地退化指数、冷/热点分析等方法,依据草地退化等级划分国家标准,明晰新疆草地退化的时空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新疆草地覆盖度呈上升趋势且变异程度以稳定(55.4%)为主,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②近20年新疆草地盖度退化等级处于中轻度退化状况,北疆以未退化、轻度退化为主,东疆、南疆均以轻、中度退化为主。③新疆草地退化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北疆呈先增后减趋势,东疆持续减小,南疆略微增加。冷/热格局表现为冷点增强、热点缩小;即草地退化情况减弱,正在逐渐恢复。④人类活动导致草地类型主要转变为裸地和农田,草地面积减少了167.6万hm^(2),气温对草地覆盖度表现出均温抑制、最高温促进、最低温抑制;降水对草地覆盖度表现出促进作用。本文结果可以在区域尺度上对新疆草地退化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并为保护草地及恢复生态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植被覆盖度 草地退化指数 空间冷/热点分析 影响因子
下载PDF
结合变异系数法和机器学习模型的棉花长势监测
4
作者 杨思佳 王仁军 +4 位作者 郑江华 赵鹏玉 韩万强 毛旭芮 范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6,共6页
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棉花关键物候期的长势信息,本文首先通过棉花制图指数提取棉花种植区域;然后利用变异系数法将反映棉花长势的株高、SPAD值、叶片湿重、叶片干重与叶面积5种指标构建为一个综合长势指标,即棉花长势指数(FBCGI);最后选... 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棉花关键物候期的长势信息,本文首先通过棉花制图指数提取棉花种植区域;然后利用变异系数法将反映棉花长势的株高、SPAD值、叶片湿重、叶片干重与叶面积5种指标构建为一个综合长势指标,即棉花长势指数(FBCGI);最后选取最优特征变量,结合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棉花长势反演模型。结果表明:①棉花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1.65%;②与5种单一长势指标相比,构建的FBCGI与植被指数的相关性更高;③基于最优特征变量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的棉花长势监测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中的R 2和RMSE分别为0.74、0.07和0.51、0.10。研究结果可为棉花长势监测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棉花制图指数 综合长势监测 遥感
下载PDF
干旱对中亚草地总初级生产力时滞和累积效应的影响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陆建涛 彭建 +5 位作者 李刚勇 关靖云 韩万强 刘亮 王仁军 郑江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745-9757,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更加复杂。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最大组成部分,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整个陆地碳循环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探讨干旱对草地GPP的影响,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机制,维护草地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更加复杂。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最大组成部分,总初级生产力(GPP)对整个陆地碳循环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探讨干旱对草地GPP的影响,对于理解区域碳循环机制,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亚为研究区,基于NIRv-GPP和SPEI base v.2.7数据集,利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结合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M-K突变检验和相关分析方法,探究1982—2018年干旱对草地GPP的时滞和累积效应。结果表明:(1)中亚地区草地GPP年平均值随时间变化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年平均值呈降低趋势;(2)干旱对中亚绝大多数草地(95.6%)产生了时滞效应,滞后时间尺度集中在2—3个月;随着干旱状况的加重,滞后时间变长,滞后效应对草地GPP影响减弱;(3)中亚绝大多数草地(95.8%)对干旱存在累积响应,累积时间尺度以4、5、10月为主;随着干旱状况的加重,累积时间变短,累积效应对草地GPP影响增强;(4)通过对比研究时滞效应和累积效应发现:中亚超过四分之三(76.84%)的草地区域,干旱对草地GPP的时滞效应大于累积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中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特征及区域碳循环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效应 累积效应 总初级生产力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碳循环
下载PDF
伊犁绢蒿光谱反射率及反演精度对覆盖度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李嘉欣 王惠宁 +6 位作者 刘文昊 靳瑰丽 宫珂 韩万强 岳永寰 吴雪儿 马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75-2786,共12页
为探究覆盖度变化对植物光谱反射率的影响,实现覆盖度和生物量的高精度反演,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为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获取不同覆盖度下植物光谱反射率,采用最大归一法、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变换分析其反射率变化,... 为探究覆盖度变化对植物光谱反射率的影响,实现覆盖度和生物量的高精度反演,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为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获取不同覆盖度下植物光谱反射率,采用最大归一法、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变换分析其反射率变化,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土壤调节型植被指数(SAVI)共4种植被指数对覆盖度与生物量进行反演,探讨反演精度对覆盖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伊犁绢蒿植物种群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随覆盖度增加逐渐减小,在近红外波段逐渐增加,在680 nm处形成植物特有的红边效应,最大归一化和微分变换突出了植物的光谱特征;光谱反射率差值在可见光波段随覆盖度增加基本稳定;利用植被指数逐级反演覆盖度与生物量时,精度随覆盖度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分覆盖度反演时,提高了覆盖度大于20%的伊犁绢蒿种群的数量特征反演精度,且最佳指数为SA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 高光谱 反射率 覆盖度 生物量 植被指数 反演
下载PDF
醉马草种子水媒扩散特性的研究
7
作者 吴雪儿 刘文昊 +4 位作者 靳瑰丽 韩万强 马建 吾鲁帕·阿得尔卡里 伊丽米努尔·亚森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8,共8页
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了室内模拟和野外控制性试验,测定种子吸水、脱水能力和漂浮能力,以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可扩散的距离,分析其种子在不同水媒条件下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醉马草种子的吸水率呈... 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了室内模拟和野外控制性试验,测定种子吸水、脱水能力和漂浮能力,以及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可扩散的距离,分析其种子在不同水媒条件下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醉马草种子的吸水率呈现快速、缓慢吸水2个阶段,前2 h快速吸水,32 h达到饱和。种子在0和25 r/min低转速下漂浮168 h后,漂浮率保持在70%以上;而在50 r/min和100 r/min高转速下漂浮2 h后,漂浮率下降至10%;种子持续漂浮在河流中时,漂浮率持续降低,至168 h后,漂浮率为13%;有芒种子在低转速和河流中漂浮率显著低于去芒种子(P<0.05)。在自然降雨作用下,种子一次扩散距离和种子掉落数随株高的增加都有所提高,高、中植株扩散距离为0~220 cm,种子二次扩散距离范围为0~12 cm。在3种不同植株高度中,高植株种子掉落率与距离的拟合效果最好,其模型为:y_(高)=0.0116+0.0056x-0.000023535x^(2)。因此,种子通过快速吸水能增加种子重量与土壤的附着度,从而降低其二次扩散距离,种子缓慢失水特性可使种子保持活力,但长时间浸泡降低种子活力;附属物芒抑制了种子水媒扩散距离。种子在河流作用下实现其远距离扩散,在自然降雨下为短距离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媒 降雨 扩散距离 漂浮能力
下载PDF
伊犁绢蒿荒漠草地3种主要植物光谱及植被指数改进 被引量:4
8
作者 韩万强 靳瑰丽 +4 位作者 岳永寰 王惠宁 宫珂 吴雪儿 吾鲁帕·阿得尔卡里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50-957,共8页
【目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主要植物地面光谱和植被指数特征是实现物种识别的基础,准确而实时获得群落物种组成变化、提高草地监测的质量和效果。【方法】借助SOC710 VP成像光谱仪,采集4月伊犁... 【目的】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是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主要植物地面光谱和植被指数特征是实现物种识别的基础,准确而实时获得群落物种组成变化、提高草地监测的质量和效果。【方法】借助SOC710 VP成像光谱仪,采集4月伊犁绢蒿荒漠草地群落高光谱影像,提取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角果藜(Ceratocarpus arenarius)、叉毛蓬(Petrosimonia sibirica)和群落的原始光谱数据,通过反射率(REF)、吸收率(ABS)及其一阶微分(GREF和GABS)的变换提高光谱辨析度,分析并筛选敏感波段;通过各波段之间的相互组合计算NDVI值和DVI值,并以全波段计算的NDVI值和RVI值作为参考,筛选出优于全波段且差值最大植被指数。【结果】(1)3种主要植物光谱曲线相近,差异主要体现在光谱值的大小,在可见光400~780 nm和近红外波段780~820 nm的反射率均表现出角果藜>伊犁绢蒿>叉毛蓬>群落的特征;(2)通过反射率REF、吸收率ABS、一阶微分反射率GREF和一阶微分吸收率GABS的变换能够进一步扩大其光谱特征,相对稳定的波段有蓝光波段490~530 nm,绿光波段510~560 nm,红光波段620~760 nm,近红外波段780~820 nm。(3)GABS和ABS变换下490~530 nm和780~820 nm波段组合计算的NDVI’和RVI’在3种主要植物间的差异大于全波段和其它波段计算的NDVI’和RVI’。【结论】对敏感波段的反射率和吸收率进行一阶微分处理,并用于改进植被指数,能够提高伊犁绢蒿荒漠3种主要植物的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 群落物种 光谱特征 植被指数
下载PDF
2008—2018年伊犁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亮 关靖云 +3 位作者 穆晨 韩万强 乔雪丽 郑江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61-4871,共11页
基于MODIS数据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对2008—2018年伊犁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时间特征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 基于MODIS数据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对2008—2018年伊犁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通过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时间特征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内植被NPP呈现出“单峰型”特点,该流域四季植被NPP大小关系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空间特征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呈现东北低西南高,沿天山山脉呈环状分布,各植被类型NPP的大小为:林地(624.13 g C m^(-2)a^(-1))>耕地(575.04 g C m^(-2)a^(-1))>草地(270.57 g C m^(-2)a^(-1))>裸地(114.26 g C m^(-2)a^(-1))。该流域植被NPP在海拔、经纬度方面均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3)空间稳定性上,伊犁河流域植被NPP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各变异程度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为:稳定(44.78%)>不稳定(25.47%)>比较稳定(16.46%)>很不稳定(13.3%);(4)未来变化趋势上,伊犁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植被NPP未来的变化趋势将以持续增加为主,未来变化趋势的面积比例大小为:持续增加(51.67%)>由增加变为减少(31.75%)>持续减少(9%)>由减小变为增加(7.54%)>无法预测(0.06%)。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时空分异 伊犁河流域
下载PDF
不同株高野生无芒雀麦表型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文昊 靳瑰丽 +2 位作者 宫珂 韩万强 吴雪儿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22-2129,共8页
株高的分化是植物对环境长期适应性的结果,通过研究植物表型及生物量分配对株高大小的响应规律有助于了解种质资源多样性。该研究以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及线性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小株、中... 株高的分化是植物对环境长期适应性的结果,通过研究植物表型及生物量分配对株高大小的响应规律有助于了解种质资源多样性。该研究以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研究材料,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及线性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对小株、中株、大株3种株高无芒雀麦的8个表型性状指标以及各构件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以探讨株高差异对表型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株高的增加分蘖数减少46.7%,而茎粗、茎节数、穗长以及小穗长均不同程度增加,且表型性状中分蘖数变异程度最大(106.32%)。(2)各构件生物量变异程度与株高之间无显著关系,但小株将更多生物量投入到叶和地下器官中,中株和大株则投入到穗和茎器官中;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呈线性增长关系。(3)除小穗宽及根长外,其他表型性状、穗生物量及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大小依赖效应(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株高 表型特征 生物量分配
下载PDF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to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Ili River Basin of China and Kazakhstan 被引量:2
11
作者 LIU Liang GUAN Jingyun +3 位作者 han wanqiang JU Xifeng MU Chen ZHENG Jiang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6期1069-1082,共14页
It is necessary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in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NPP and prevent desertification.This study inve... It is necessary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human factor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in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NPP and prevent desertification.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features of 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in the Ili River Basin,a transboundary river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as well as the proportional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and human causes to ANPP variation.Additionally,we analyzed the pixel-sca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PP and significant climatic parameters.ANPP in the Ili River Basin increased from 2001 to 2020 and was lower in the northeast and higher in the southwest;furthermore,it was distributed in a ring around the Tianshan Mountains.In the vegetation improvement zone,human activities were the dominant driving force,whereas in the degraded zone,climate change was the primary major driving force.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ANPP with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were 0.322 and 0.098,respectively.In most areas,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tion change,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During 2001 to 2020,the basin’s climatic change trend was warm and humid,which promoted vegetation growth.One of the driving factors in the vegetation improvement area was moderate grazing by livest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 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ANPP)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Ili River Basin
下载PDF
基于GEE的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玉佳 彭建 +5 位作者 李刚勇 韩万强 刘亮 关靖云 巨喜峰 郑江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76-2785,共10页
库鲁斯台草原是新疆塔城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及时、客观、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对环境保护修复... 库鲁斯台草原是新疆塔城地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及时、客观、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对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选取2009、2012、2015、2018和2021年同期采集的高质量Landsat影像,构建基于遥感的生态指数(RSEI),评估了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和空间集聚规律。结果表明:(1)2009—2021年RSEI的均值由0.294增加至0.324,表明研究期内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较差和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库鲁斯台草原西部、西北及西南部等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良好和优秀生态水平区域主要集中在森林覆盖率高的中部及东部等海拔较高、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3)2009—2021年,RSEI的全局Moran’s I值为0.508~0.687,表明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呈显著正相关。RSEI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显示,高⁃高(H⁃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中部,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较少、海拔较高的西南部和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生态环境质量 空间自相关 库鲁斯台草原 生态修复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