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古理论框架探论
1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5-16,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直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与考古学研究的特性,重构考古学理论,创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考古学未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直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本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结合考古资料与考古学研究的特性,重构考古学理论,创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对考古学未来的发展将有更多启发和推进。具体而言,可将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分解为考古学能够辨识与研究的实物资料,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将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基础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解为劳动资料所有制、劳动对象所有制两个考察项;将生产关系分为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三大关系来考察。在考察判定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后,我们便可以总结出该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特征,也就是该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组织体系和精神文化两大方面,我们可据此分解为社会组织与政体、精神文化两大考察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考古学 经济考古理论
下载PDF
华表喻德:浅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及其重大意义
2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5-11,共7页
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内在的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外在的表现则是家国一体、克明俊德、百姓安康、民族团结、协和万邦、绵延永昌。中华文明文化精髓的核心是“德... 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内在的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外在的表现则是家国一体、克明俊德、百姓安康、民族团结、协和万邦、绵延永昌。中华文明文化精髓的核心是“德”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德”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之物化表现形式就是华表,其历史的原型是路标即诽谤之木。华表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源自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遗赠,在当前应有新时代守正创新性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表 中华文明 精神标识 文化精髓
下载PDF
二里头绿松石龙牌、铜牌与夏禹、萬舞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何驽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4期31-39,2,共9页
二里头宫城内2002VM3随葬绿松石龙,很可能是宗庙祭祀时抱于怀中的绿松石龙牌,它是"禹"的化身仪仗。宗庙祭祀时,由2002VM3墓主之类的伶官手持龙牌、系铜铃、戴羽冠跳舞时,它则是萬舞的道具。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至四期,绿松石... 二里头宫城内2002VM3随葬绿松石龙,很可能是宗庙祭祀时抱于怀中的绿松石龙牌,它是"禹"的化身仪仗。宗庙祭祀时,由2002VM3墓主之类的伶官手持龙牌、系铜铃、戴羽冠跳舞时,它则是萬舞的道具。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至四期,绿松石铜牌饰取代绿松石龙牌继续作为"禹"的化身仪仗和萬舞的核心道具。古文"夏"字表现的是跳萬舞的人,因此手执绿松石龙牌或铜牌仪仗祭祀"禹"、同时戴羽冠舞动龙牌或铜牌跳萬舞的"中国之人"被称为"夏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龙 萬舞
下载PDF
关于“古国”定义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努 《文物春秋》 2021年第3期42-56,96,共16页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 针对中国史前“古国”概念定义不清晰的问题,基于苏秉琦先生古国概念的初衷,借鉴酋邦理论概念,根据中国考古实践,将中国史前时期不平等的前国家社会定义为“古国”,即高于部落之上,有地缘政治倾向,稳定的、独立的、等级化的血缘政治实体。考古实践中,可以通过对中心聚落及聚落等级制、中心聚落内部的身份等级制、权力或权威的象征物、权力或权威与亲缘关系密切相关等诸多现象的分析,形成指证古国社会性质的考古证据链。中国史前古国可根据不同的经济基础分为自然经济古国与商品经济古国两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国定义 前国家社会 地缘政治倾向 等级 血缘政治实体
下载PDF
“天圆地方”概念起源何时辩 被引量:4
5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5-15,共11页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是徐凤先研究员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天圆地方”观念作为天地形状的概念仅存在于战国时期的民间,古代学者基本上是沿着天地之道、天地之数的思路进行解释的... 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但是徐凤先研究员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天圆地方”观念作为天地形状的概念仅存在于战国时期的民间,古代学者基本上是沿着天地之道、天地之数的思路进行解释的。于是“天圆地方”的观念究竟起自何时,便成为一个问题。通过对以往被认为证明“天圆地方”的史前考古资料的深入分析,初步认识到,“天圆地方”的观念更多是从“天道阳曰圆,地道阴曰方”的角度,形成于距今约四千年前的陶寺文化,在此之前各考古学文化均不存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与陶寺文化同时期的肖家屋脊文化、齐家文化等是否存在天圆地方的观念,由于缺乏确凿的证据,暂时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圆地方 宇宙观模型 天地之道 天地形状
下载PDF
浅谈陶寺文明的“美食政治”现象 被引量:3
6
作者 何努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4期22-28,共7页
陶寺文化已出现“美食政治”或“烹饪政治”理念,即将饮食活动政治化,并贴上“文明”生活方式的标签,为政治统治与文明教化服务。从陶寺遗址有关饮食的各种遗迹遗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美食政治大致反映在制备与烹饪、菜品和酒品本身、宴饮... 陶寺文化已出现“美食政治”或“烹饪政治”理念,即将饮食活动政治化,并贴上“文明”生活方式的标签,为政治统治与文明教化服务。从陶寺遗址有关饮食的各种遗迹遗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美食政治大致反映在制备与烹饪、菜品和酒品本身、宴饮的排场与仪式感三个方面。陶寺统治者以高超新奇的烹饪方法,美食本身的稀有性独特性,聚拢人心,潜移默化地教化人们心向陶寺文明,崇拜陶寺文化,进而跪拜陶寺政治。同时又以美食宴饮宏大奢华的排场与仪式感,将参与者对陶寺文明、文化、政治的崇拜感,烘托到极致,使其对陶寺政治理念的认同达到最大化。陶寺文明探索出的“美食政治”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文明的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文明 美食政治
下载PDF
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漆木沙漏实验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努 何司阳 《文物季刊》 2022年第3期96-106,共11页
通过对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彩绘木箱中的5件漆木漏斗形器进行的实验考古研究和分析,认为木漏斗形器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计时沙漏。沙漏及其时间长度单元的出现,表明有关时间的制度文明,至少在陶寺文化中期已经确立。它们同该墓东南角... 通过对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彩绘木箱中的5件漆木漏斗形器进行的实验考古研究和分析,认为木漏斗形器很可能是陶寺文化的计时沙漏。沙漏及其时间长度单元的出现,表明有关时间的制度文明,至少在陶寺文化中期已经确立。它们同该墓东南角摆放的圭尺、玉游标、垂悬、景符工具套相辅相成,是王权政治里时间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器物不仅用于礼仪场合,而且关系到王权统治者“天下观”的落地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遗址 漆木沙漏 实验考古 王权 时间制度 天下观
下载PDF
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的真正典范——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图录
8
作者 何驽 《文物春秋》 2020年第5期90-96,共7页
2020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实为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难得的研究图录佳作。对这部优秀的研究图录进行介绍与评论,既有助于文物展览策展思路的学术研究化拓展,又是对艺术考古的艺术学研究... 2020年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实幻之间——院藏战国至汉代玉器特展》,实为战国至汉代玉器艺术考古难得的研究图录佳作。对这部优秀的研究图录进行介绍与评论,既有助于文物展览策展思路的学术研究化拓展,又是对艺术考古的艺术学研究范式短板的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汉玉器 艺术考古 艺术错觉 研究图录
下载PDF
良渚文化原始民主制度崩溃原因蠡测 被引量:3
9
作者 何驽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58-61,共4页
良渚文化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类型,其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民主特征。这种原始民主制度,存在着先天不足,精神上过度依赖神权,制度上走向“极端民主化”,加之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走上一条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 良渚文化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文化类型,其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民主特征。这种原始民主制度,存在着先天不足,精神上过度依赖神权,制度上走向“极端民主化”,加之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就依赖自然资源的消耗,走上一条非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种缺陷的叠加,尤其是“极端民主化”,削弱了良渚文化政权的执行能力和行政效率,最终被生态危机带来的灾害压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 原始民主 文明崩溃
下载PDF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宇宙模型与天象崇拜分析
10
作者 何努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址,作为澧阳平原大溪文化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中心聚落,其田野考古工作连续进行了十二年,发掘面积6064平方米,确认有四次筑城,城内文化堆积经历了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四个时期。城墙实测的结果是外垣直径南北315米、东西325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家岭文化 石家河文化 城头山遗址 发掘面积 大溪文化 宇宙模型 澧阳平原 汤家岗文化
原文传递
新时期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的理论深化
11
作者 何驽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5,共5页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继续重视量化分析,继续重视消失和摒弃的文化因素,重视聚落内部的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重视文化因素分析对国家结构探索的贡献,重视文化因素分析对于王朝更迭政治事件的考古证明功能。
关键词 理论深化 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 新时期
原文传递
The black pottery coating of longshan times from Taosi Site 被引量:2
12
作者 LU XiaoKe LI WeiDong +2 位作者 LUO HongJie he nu LI XinWe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7期1708-1714,共7页
Taosi is 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Xiangfe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t is considered as a capital city site with the rudiment of an early country in Longshan Times. In this work, the black pottery coating was found o... Taosi is 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Xiangfe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t is considered as a capital city site with the rudiment of an early country in Longshan Times. In this work, the black pottery coating was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black and grey pottery of Longshan times and confirmed by scientific studies for the first time. It filled in the blank of pottery coating study in this time period at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as well as supplied a new study method of "black skin pottery" besides the carburization craft.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we inferred that the wares with this pottery coating might be only used by the nobility at that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osi site pottery coating chemical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特征与特质再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努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共12页
引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实施以来,中华文明特征与特质的发掘与总结是其终极目标之一,因此学术界近20年来,对于中华文明特征与特质的分析方兴未艾,形成了部分共识,但也存在很多不同认识。大家形成的共识主要在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 引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开展实施以来,中华文明特征与特质的发掘与总结是其终极目标之一,因此学术界近20年来,对于中华文明特征与特质的分析方兴未艾,形成了部分共识,但也存在很多不同认识。大家形成的共识主要在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质形态,表现在多个层次与多个方面1,分歧在于对于中华文明特征与特质的具体认识有所不同。虽然,对于中华文明特征总结分析,必经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还在于,有些中华文明的特征,学术界尚未给予重视和提炼,对于已经认识到的特征,都是描述性的总结,缺少系统性的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特征总结 目前存在的问题 系统性 终极目标 特质
原文传递
薪火相传探尧都——陶寺遗址发掘与研究四十年历史述略 被引量:14
14
作者 何驽 高江涛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40,共15页
引子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是考古探索、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2018年是山西襄汾陶寺遗... 引子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的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是考古探索、推动“尧舜禹传说时代”成为信史的关键遗址,因此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历来受到海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2018年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正式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四十年来,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跌宕起伏,饱经风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与突破,也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也曾饱受各种质疑与非难。陶寺,作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性史前都邑考古遗址,其发掘与研究工作,非常值得从学术史的角度,加以总结与思考,对史前都邑考古,必定有积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 尧都 考古发掘 陶寺遗址 史述 年历 考古学史 早期国家
原文传递
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制陶粘土原料EDXRF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小娟 何努 戴向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160,共15页
本文运用X荧光能量色散分析法(EDXRF),对以陶寺文化为主的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102件陶片样品陶胎粘土部分的成分进行检测,主要从SiO2、Al2O3、Fe2O3、CaO、K2O、Na2O、MgO、TiO2等8个常量元素和2个微量元素Rb、Sr方面对检测数据进行了相... 本文运用X荧光能量色散分析法(EDXRF),对以陶寺文化为主的晋南地区新石器末期102件陶片样品陶胎粘土部分的成分进行检测,主要从SiO2、Al2O3、Fe2O3、CaO、K2O、Na2O、MgO、TiO2等8个常量元素和2个微量元素Rb、Sr方面对检测数据进行了相关讨论。在依次对陶寺遗址、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以及垣曲盆地和晋中盆地陶片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明确陶寺遗址及晋南地区仰韶文化晚期以来的制陶粘土原料有三类,分别为普通易熔类粘土、高钙类粘土和高铝类粘土。三类粘土原料数量的变化与文化分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陶寺和周家庄遗址的白陶以山东龙山文化典型器陶鬶为主,推测用高铝类粘土原料制作的陶器较特殊。同一器类不同时段以及同一时期不同器类均以普通易熔类粘土为主,可见粘土原料并不存在专门化的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地区 新石器末期 制陶原料 EDXRF分析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玉琮所蕴含的宇宙观与创世观念——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考古研究之二 被引量:8
16
作者 何努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共12页
众所周知,玉琮在良渚文化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良渚国家社会创制与推行的象征图形符号体系^(1)当中的核心内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出自墓葬,直接作为墓主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性象征物^(2)。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且无一例外装... 众所周知,玉琮在良渚文化的精神文化领域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良渚国家社会创制与推行的象征图形符号体系^(1)当中的核心内涵。良渚文化玉琮主要出自墓葬,直接作为墓主地位与身份的标志性象征物^(2)。由于其特殊的造型且无一例外装饰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被学者们认为具有良渚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含义或宇宙观意义^(3),是良渚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内容的内质。但是,学者们对于良渚文化玉琮具体功能或者说是象征意义的解读,却有着很多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符号 良渚文化 象征物 考古研究 宇宙观 核心内涵
原文传递
陶寺遗址的水资源利用和水控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何驽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5-98,111,共15页
陶寺遗址主要利用汾河的支流南河与自然河流宋村沟,为普通居址和手工业区提供生产水源,并将地表水引入宫城,形成自然池苑景观,既改善环境,又保证消防安全。陶寺早期的“凌阴”储冰是一种特殊的水资源利用方式。陶寺遗址的水控制体系主... 陶寺遗址主要利用汾河的支流南河与自然河流宋村沟,为普通居址和手工业区提供生产水源,并将地表水引入宫城,形成自然池苑景观,既改善环境,又保证消防安全。陶寺早期的“凌阴”储冰是一种特殊的水资源利用方式。陶寺遗址的水控制体系主要表现为陶寺中期宫城的排水渠系统以及陶寺中晚期的导洪沟槽的开挖。宫城内居民饮水可能更依赖井水。陶寺微环境中的水资源,还被用在城市布局中,以体现宇宙观。在外来势力的政治报复中,则被用于“水克火”的厌胜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寺 水资源 水控制 用水观念
原文传递
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理论框架--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考古研究之一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努 武钰娟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4,共5页
一、引言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是指国家政府创制与推行的、为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服务的特殊图形符号系统。现代国家社会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徽与国旗图案。现代国家社会是从古代国家甚至史前时期的早期国家一步步发展来的,那么... 一、引言国家社会象征图形符号系统是指国家政府创制与推行的、为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服务的特殊图形符号系统。现代国家社会当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国徽与国旗图案。现代国家社会是从古代国家甚至史前时期的早期国家一步步发展来的,那么早期国家同样也应存在相应的象征图形符号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符号 史前时期 考古研究 理论框架 意识形态 象征 国徽 国旗图案
原文传递
湿陷性黄土地基:陶寺城墙建筑技术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驽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6,共12页
通过陶寺宫城城墙基础夯土样品密实度的分析,认为陶寺城墙基槽里的填土与夯土的主要建筑工程学意义在于,以换土的方式,层层阻隔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湿陷性黄生土地基的浸入,从而全部消除地基黄土的湿陷性,以保障地表以上墙体的安全与稳固... 通过陶寺宫城城墙基础夯土样品密实度的分析,认为陶寺城墙基槽里的填土与夯土的主要建筑工程学意义在于,以换土的方式,层层阻隔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湿陷性黄生土地基的浸入,从而全部消除地基黄土的湿陷性,以保障地表以上墙体的安全与稳固。基槽内填土与夯土的干密实度都很低,是尽量减小地基垫土自身的重量压力,从而合理减少地基处理的深度、垫土厚度。借鉴埃及前王朝和新王朝时期土坯建筑和新砦城址城墙基础与灰坑内土坯的信息,推测陶寺城墙地表以上墙体很可能是夹心土坯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陶寺城墙 夹心土坯墙
原文传递
试论传说时代历史重建的方法论--以陶寺遗址考古实践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努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6-128,共13页
传说时代包括史前和原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史实素地可以被考古资料真实地、片段地记录,而相关的古史系统则是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利用既有史实构建的。因此,不论是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还是文献考古法,都不可避免用考古资料与古... 传说时代包括史前和原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的史实素地可以被考古资料真实地、片段地记录,而相关的古史系统则是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利用既有史实构建的。因此,不论是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还是文献考古法,都不可避免用考古资料与古史系统对应的不对称矛盾,需要方法论的创新,即以考古证据链为主股,配合文献证据链股,辅以人类学证据链股,拧成一条有机联系的“三股证据链绳”,去探索史实素地,重建传说时代历史。陶寺遗址考古实践,证明了这种方法论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说时代 历史重建 证据链 方法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