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斑白条天牛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鞘翅目:天牛科)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华芳 张祖兵 +2 位作者 朱家颖 何霞红 张宏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0-539,I0009-I0015,共17页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在辣木上蛀干为害,严重影响辣木产业。探明感器类型及分布,可为电生理学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赤斑白条天牛触角进行扫描。结果表明,触角上分布着9类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在辣木上蛀干为害,严重影响辣木产业。探明感器类型及分布,可为电生理学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赤斑白条天牛触角进行扫描。结果表明,触角上分布着9类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耳形感器、板形感器、芽形感器、指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和B9hm氏鬃毛;感器分布以鞭节为主;感器类型和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触角端部分布的感器比基部密集,在感受外界刺激时触角端部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斑白条天牛 触角感器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杉树林下土壤酚类物质对三七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义杰 陆仁窗 +7 位作者 李天尧 叶辰 范黎明 杨敏 黄惠川 刘屹湘 何霞红 朱书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96-2105,共10页
【目的】明确杉树林下三七根系生长不良的原因,为林下三七种植过程中土壤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树林下三七生长正常区域的土壤为对照,测定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的电导率、pH和酚类化感物质及三七根系生长指标(须根数量、主... 【目的】明确杉树林下三七根系生长不良的原因,为林下三七种植过程中土壤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杉树林下三七生长正常区域的土壤为对照,测定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的电导率、pH和酚类化感物质及三七根系生长指标(须根数量、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采用滤纸片法,研究不同浓度酚类物质(1、5、10、15、20和30 mg/L)对三七根系活力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以及对生菜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三七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显著降低三七的须根数量、主根长度和根系的鲜重与干重(P<0.05,下同)。三七生长不正常区域的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显著升高,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丁香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含量升高,且能显著抑制化感指示植物生菜根系的生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七的须根数量、鲜重和干重均与土壤pH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与土壤电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含量与三七的鲜重和干重呈显著负相关。相比CK,当丁香酸、阿魏酸、香草酸及混配的浓度介于5~30 mg/L时,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当香草醛、丁香酸和阿魏酸的浓度达15 mg/L时,根系溶液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结论】杉树林下土壤pH的降低和酚类化感物质的累积会对三七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树 三七 酚类物质 化感作用
下载PDF
龟瓢虫(鞘翅目:瓢虫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永科 张利娟 +2 位作者 卢迎春 何霞红 张宏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7-1326,F0002,共11页
【目的】明确龟瓢虫[Epiverta chelonia(Mader,1933)]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为龟瓢虫的起源、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龟瓢虫线粒体基因组,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和... 【目的】明确龟瓢虫[Epiverta chelonia(Mader,1933)]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为龟瓢虫的起源、分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龟瓢虫线粒体基因组,对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基于瓢虫科(Coccinellidae)3亚科[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瓢虫亚科(Coccinellinae)和小毛瓢虫亚科(Scymninae)]11种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编码基因(Protein-coding genes,PCGs),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龟瓢虫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7347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和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基因重叠区域共11处,间隔区域共9处。基因组拥有鞘翅目昆虫典型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AT含量为75.77%,表现明显的AT偏向性。13个PCGs中除cox1基因以T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nad1和nad3基因以TAG为终止密码子,其余11个基因以TAA为终止密码子。除trnS1基因外,其余21个tRNA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二级结构中出现少量的G-U碱基错配现象。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龟瓢虫与苜蓿瓢虫(Subcoccinella vigintiquatuorpunctata)处于同一分支上。【结论】龟瓢虫线粒体基因组符合瓢虫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般特征;龟瓢虫与苜蓿瓢虫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瓢虫 线粒体基因组 全序列测定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引种无核葡萄在昆明地区的表现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海明 邵建辉 +5 位作者 曹慧玲 王淼 朱怡凡 朱书生 何霞红 马春花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8,共10页
为丰富昆明地区鲜食葡萄品种的栽培多样性,对17个引种无核葡萄品种在昆明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17个品种的熟性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植株长势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 为丰富昆明地区鲜食葡萄品种的栽培多样性,对17个引种无核葡萄品种在昆明地区的栽培特性和果实品质进行调查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根据17个品种的熟性可分为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和极晚熟5类,植株长势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含着良好的选择潜力;(2)17个品种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介于13.43%~43.49%,其中百粒重和单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3)可将成熟时的17个品种的果实色泽分为4类,即黄绿色、粉红色、红色和蓝墨色,可滴定酸TA是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4)各品种的穿刺力(Fsk)介于2.38~5.65 N,穿刺能量(Wsk)介于4.24~13.35 mj,不同品种在硬度和口感上存在较大变异;(5)通过建立无核葡萄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得到17个品种的优良度排序,筛选出综合品质优良的品种是‘美丽无核’‘紫甜无核’和‘郑果大无核’,最差的品种是‘希姆劳特’‘康能无核’‘金星无核’,同时可将17个品种聚为6类,较好地区分开了不同优良度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核葡萄 栽培特性 果实综合品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附子白绢病拮抗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施春兰 汤永玉 +7 位作者 叶坤浩 曾舒泉 张永科 何霞红 魏朝霞 曾华兰 叶鹏盛 吴国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0-1731,共12页
【目的】从黄粉甲中分离获得对附子白绢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为附子白绢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罹病黄粉甲为材料,通过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并筛选对附子白绢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通过形态结构... 【目的】从黄粉甲中分离获得对附子白绢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为附子白绢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罹病黄粉甲为材料,通过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并筛选对附子白绢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等对拮抗细菌进行种类鉴定;以拮抗细菌发酵液在600 nm波长下的OD值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对拮抗细菌的培养基组分以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明确拮抗细菌对附子白绢病的防治效果。【结果】采用稀释涂布法从罹病黄粉甲中分离获得4株细菌,经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对附子白绢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TS1,该菌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可达68.03%。根据菌株TS1的菌落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TS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TS1的优化培养基配方:蛋白胨10.0 g/L、酵母浸粉5.0 g/L、麦芽糖15.0 g/L;最佳发酵条件:装液量30 mL、初始接种量0.50%、转速210 r/min、培养温度42℃、初始pH 9、培养时间48 h。室内盆栽保护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菌株TS1对附子白绢病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49.39%和62.97%。【结论】优化的发酵方案可用于快速、大批量培养菌株TS1菌悬液。菌株TS1对附子白绢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开发成附子白绢病生防菌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粉甲 内生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 齐整小核菌 发酵条件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水杨酸受体NPR1负调控枝顶孢霉Acremonium sp. D212与宿主植物共生 被引量:1
6
作者 韩丽 周璇 +9 位作者 平翔蕊 何云露 赵宜婷 武丽霞 张利娜 姜茜 钱杰 彭晟 何霞红 杜云龙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59-1766,共8页
[目的]主要探究内生真菌Acremoniumsp.D212(枝顶孢霉D212)与植物激素水杨酸相互作用调控植物发育的机制。[方法]用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培养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及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将枝顶孢霉D212接种水稻培养后,进行免疫反应,观察... [目的]主要探究内生真菌Acremoniumsp.D212(枝顶孢霉D212)与植物激素水杨酸相互作用调控植物发育的机制。[方法]用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培养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及PCR方法,检测基因表达;将枝顶孢霉D212接种水稻培养后,进行免疫反应,观察枝顶孢霉D212在水稻根中的定殖及水稻根系的发育情况;利用免疫组化及细胞学的方法观察生长素输出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枝顶孢霉D212与三七共生时,引起了水杨酸途径及病程防御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但没诱导病程防御反应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但是,降低了独脚金内酯中PnDAD2d,PnD14c及PnD27基因的表达。枝顶孢霉D212可以同水稻共生,并可大量定殖于水杨酸受体突变体OsNPR1-RNAi植株中,促进根系的生长。枝顶孢霉D212与水稻OsNPR1-RNAi突变体的共生降低了生长素输出蛋白OsPIN1与OsPIN2在根表皮细胞中的细胞膜定位。[结论]枝顶孢霉D212与宿主植物共生需要水杨酸受体NPR1,并改变生长素的运输而影响根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枝顶孢霉 水杨酸 NPR1 根系发育
下载PDF
烯酰吗啉对葡萄叶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涛 孙家秀 +5 位作者 陈吉越 邓维萍 何霞红 朱书生 朱有勇 杜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433-3443,共11页
【目的】探究羧酸酰胺类杀卵菌剂烯酰吗啉对葡萄叶片代谢物质及代谢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阐释羧酸酰胺类杀菌剂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避雨栽培未施用过杀菌剂的健康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在葡萄树生长发育期间喷... 【目的】探究羧酸酰胺类杀卵菌剂烯酰吗啉对葡萄叶片代谢物质及代谢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阐释羧酸酰胺类杀菌剂对葡萄叶片代谢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避雨栽培未施用过杀菌剂的健康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在葡萄树生长发育期间喷施烯酰吗啉农药处理(DI),以等量无菌水为对照(CK),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技术研究2种不同处理下葡萄叶片的代谢差异。【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判别分析及置换检验结果显示2种处理葡萄样品的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进一步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合置换检验发现2种处理下葡萄叶片有差异代谢物,并筛选出造成2种处理葡萄叶片代谢显著差异的39种主要代谢物质,其中,烯酰吗啉处理后显著改变的差异代谢物质主要分为7大类,脂质和类脂分子物质、苯丙烷和聚酮、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生物碱及其衍生物、有机氮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对植物抗性关键激素水杨酸和茉莉酸,以及与抗性有关的物质蛇葡萄素、白藜芦醇的相对丰度进行分析发现,施用烯酰吗啉后,其含量均受到影响。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质主要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通路、烟酸盐和烟酰胺代谢通路、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4条代谢通路中。【结论】施用烯酰吗啉后,葡萄叶片代谢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业生产中合理按照推荐浓度施用烯酰吗啉能对葡萄产生一定的正面效应,从而促进其品质及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烯酰吗啉 差异代谢物 代谢通路
下载PDF
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及三七产量、皂苷含量对水肥耦合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昭仪 脱云飞 +6 位作者 刘香凝 石小兰 丁明净 黎建强 向萍 何霞红 杨启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332-2344,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下三七根增期、苗期、花期和果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以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为提升三七产量和品质提供优化的水肥管理方案。【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1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组合下三七根增期、苗期、花期和果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以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为提升三七产量和品质提供优化的水肥管理方案。【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1年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W1(120 mm)、W2(240 mm)和W3(360 mm);使用N-P_(2)O_(5)-K2O为15-15-30的大量元素水溶肥料,设置4个施肥量:F1(48.0 kg/hm^(2))、F2(72.0 kg/hm^(2))、F3(96.0 kg/hm^(2))和F4(120.0 kg/hm^(2)),组成12个水肥组合处理:W1F1、W1F2、W1F3、W1F4、W2F1、W2F2、W2F3、W2F4、W3F1、W3F2、W3F3、W3F4,以当地农民灌溉和施肥方式为对照(CK)。在三七根增期、苗期、花期和果期(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成熟期测定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利用熵权法计算各测定指标的权重,用TOPSIS方法对各处理组合效果进行综合排名,来确定最佳水肥组合。【结果】水肥耦合对三七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在根增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在W2F4处理最高,分别为34.6、21.0和132.1 mg/kg。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在W2F3处理最高,为39.4 mg/kg;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在W3F2处理最高,分别为25.4、136.0 mg/kg。花期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在W1F4(49.9 mg/kg)、W3F3(30.2 mg/kg)、W2F4处理(178.1 mg/kg)最高。果期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分别在W2F4(41.8 mg/kg)、W3F3处理(25.7 mg/kg)最高,而速效钾含量在W2F4(158.0 mg/kg)最高。相同灌水水平下,速效磷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W3F4处理含量最高,根增期、花期、苗期和果期分别为23.6、25.9、30.1、26.7 mg/kg。不同生育期,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大值均出现在W3F4处理。三七产量以W2F4处理最高,为280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以W1F3和W1F4处理最高,均为2.0 kg/m^(3),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在W2F1和W3F1处理,均为1.7 kg/kg。W3F2处理的人参皂苷Rg1和Rb1含量最高,W1F4处理的Rd和三七皂苷R1含量最高。三七产量与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人参皂苷Re均显著相关(P<0.05);人参皂苷Rg_(1)和肥料偏生产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经TOPSIS评价分析,W3F4处理根增期、苗期和果期土壤养分、酶活性和皂苷含量贴近度Ei排名第1,花期W1F4处理排名第1。【结论】综合评价土壤养分、酶活性、产量、皂苷含量及其水肥利用效率,三七最优水肥组合方案为灌水量360 mm和施肥量1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水肥耦合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皂苷含量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在鱼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伍志强 汪星宇 +7 位作者 邢圆莹 徐香富 解玉鑫 卞希慧 施蕊 何霞红 季超 郑文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3-161,共9页
近年来消费者对鱼产品的掺假问题愈发关注,从而针对鱼产品的质量评估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传统的鱼类成分分析和质量检测技术方法烦琐、费力、昂贵、费时,而光谱技术因其具有速度快、使用方便、样品制备最少或不需要样品制备,及避免... 近年来消费者对鱼产品的掺假问题愈发关注,从而针对鱼产品的质量评估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传统的鱼类成分分析和质量检测技术方法烦琐、费力、昂贵、费时,而光谱技术因其具有速度快、使用方便、样品制备最少或不需要样品制备,及避免样品破坏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以红外光谱技术为主的光谱技术,包括近红外光谱技术、中红外光谱技术等在鱼类及鱼产品的成分和其他质量特性监测中的应用,并对光谱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红外光谱技术在鱼类及鱼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中推广应用提供指导,为解决鱼产品及相关行业的质量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技术 鱼产品 质量检测 溯源
下载PDF
我国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70年——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玉涵 胡云鹏 +4 位作者 钱坤 于毅 何霞红 黄璐琦 何林 《植物医生》 2021年第1期6-15,共10页
建国70年来,我国在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确定的28个“十三五”重点中药材品种为基础,检索了1949—2019年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的有关文献;并对检索文献进行分析,... 建国70年来,我国在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确定的28个“十三五”重点中药材品种为基础,检索了1949—2019年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的有关文献;并对检索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建国70年来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同时对中药材植物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为中药材植物保护事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植物保护 病害 虫害 草害 防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
11
作者 刘香凝 脱云飞 +4 位作者 王昭仪 黎建强 向萍 何霞红 杨启良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88-2900,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三七水肥调控及土壤碳氮固定潜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1年在云南省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选取3年生三七为研究对象,设3个灌...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土壤碳氮储量、理化性质及三七产量和皂苷含量的影响,为三七水肥调控及土壤碳氮固定潜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2021年在云南省泸西县三七种植基地进行试验,选取3年生三七为研究对象,设3个灌水水平[W1(5 mm)、W2(10 mm)和W3(15 mm)]和4个按生育期(根增期—苗期—花期—果期)配比的施肥水平[F1(360-360-360-360 kg/ha)、F2(288-360-432-360 kg/ha)、F3(216-432-432-360 kg/ha)和F4(144-576-288-432 kg/ha)],以不进行灌溉施肥为对照(CK)。测定各生育期不同处理的土壤碳氮储量及理化性质,并于2021年11月采集新鲜三七植株测定其产量和皂苷含量,采用主成分降维分析方法探讨土壤碳氮储量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相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土壤碳氮储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生育期推进基本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其中以花期最高,最大值分别为82.07 t/ha(W1F4处理)和4.41 t/ha(W2F3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积累关键期在苗期—花期,全氮储量积累关键期在根增期—苗期。各土壤养分含量以W2F3和W3F4处理较高,降低根增期施肥比例并增加苗期施肥比例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碳氮储量变化主要依赖于全磷、全钾、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碳氮储量增加能提高三七产量及三七皂苷R1含量。主成分降维分析结果表明,全磷、全钾、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对碳氮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结论】土壤碳氮储量与养分含量变化具有趋同性,其中以W2F3和W3F4处理有利于土壤碳氮累积与养分增加,适当增加苗期施肥比例有助于增加土壤碳氮储量并提高三七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水肥耦合 土壤碳氮储量 土壤理化性质 产量 皂苷含量
下载PDF
云南松林下异地引种对三七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尹晓波 魏朝霞 +5 位作者 郭力维 金智伟 郑熙露 侍林昆 何霞红 叶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2-1740,共9页
【目的】探明不同苗源地三七种苗引种至不同松树林下区域种植的适应性,为三七在云南省的林下引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交叉引种试验,将云南省低纬度区域与高纬度区域所育三七种苗分别交叉引种到云南省低纬度松树林下种植基地和... 【目的】探明不同苗源地三七种苗引种至不同松树林下区域种植的适应性,为三七在云南省的林下引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交叉引种试验,将云南省低纬度区域与高纬度区域所育三七种苗分别交叉引种到云南省低纬度松树林下种植基地和高纬度松树林下种植基地,调查引种后的三七出苗率、存苗率与发病率,测定三七植株的生物量、折干率、根冠比及总皂苷含量,评价不同苗源地种苗引种至林下栽培的适应性。【结果】4月中旬与4月末时,在低纬度林下种植基地,低纬度种苗的出苗率为65.00%和87.67%,显著高于高纬度种苗的出苗率53.05%和70.00%(P<0.05,下同);在高纬度林下种植基地,3月末时,高纬度种苗出苗率为31.05%,显著高于低纬度种苗的出苗率11.30%。在低纬度林下种植基地,低纬度种苗的根腐病和黑斑病发病率均低于高纬度种苗;在高纬度林下种植基地,2个来源地种苗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在低纬度林下种植基地,低纬度种苗的生物量、折干率及根冠比均优于高纬度种苗;而在高纬度林下种植基地,2个来源地种苗的生物量、折干率、根冠比无显著差异。在低纬度林下种植基地,低纬度种苗的皂苷含量显著高于高纬度种苗;在高纬度林下种植基地,2个来源地种苗的皂苷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就近引种更有利于三七种苗的出苗、生长及皂苷含量积累。开展三七林下种植时,应优先选择经纬度差异性小,环境条件相似的苗源地种苗进行移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异地引种 林下种植 生物量 品质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Signal Peptide-Dependent Secreted Protein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被引量:3
13
作者 YANG Jing LI Cheng-yun +6 位作者 WANG Yun-yue ZHU You-yong LI Jin-bin he xia-hong ZHOU Xiao-gang LIU Lin YE Yan-fe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1-227,共7页
Computer based software such as the SignalP v3.0, TargetP v1.01, big-PI predictor and TMHMM v2.0 were combined to predict the signal peptides, and the signal peptide-dependent secreted proteins among the 6 700 ORFs in... Computer based software such as the SignalP v3.0, TargetP v1.01, big-PI predictor and TMHMM v2.0 were combined to predict the signal peptides, and the signal peptide-dependent secreted proteins among the 6 700 ORFs in genome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63 proteins were the secreted ones containing signal peptides, and they were secreted via Sec pathway. Among the 163 predicted secreted proteins, the signal peptides of 47 secreted proteins included only the H-domain and C-domain, without N-domain, but the signal peptides of other 116 secreted proteins included all the three domain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itution of signal peptides between the secreted proteins of S. cerevisiae and of Candida albicans, but the length and amino acids types of their signal peptides were similar in general. Few of the same signal peptides occurred in the secreted proteins of S. cerevisiae genome, and the homology could be compared among the secreted proteins with the same signal peptides. The BLAST 2 SEQUENECES and CLUSTAL W were used to align the two protein sequences and multi-protein sequences, respectively. The alignment result indicated that homology of these sequences with the same signal peptide was very highly conservative in amino acid of complete gene. The effect of the signal peptides in S. cerevisia on expression of foreign eukaryotic secreted protein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 secreted protein signal peptide secretory pathway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14
作者 丁明净 脱云飞 +7 位作者 郑阳 骆伟 代勤龙 李健威 石小兰 黎建强 何霞红 向萍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5-1228,共14页
【目的】探究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以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4种林分类型(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石棉玉山竹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由含水率、毛管孔隙... 【目的】探究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以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内4种林分类型(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石棉玉山竹林、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由含水率、毛管孔隙度、中粉砂、粗粉砂、黏粒、水解氮、有机质、全磷、全钾、脲酶和微生物量氮等11个指标组成的最小数据集,对该保护区土壤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①不同林分类型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细粒砂、全氮、速效钾和微生物量碳无差异显著,含水率、总孔隙度、毛管孔隙、pH、黏粒、中粉砂、粗粉砂、细砂、全钾、微生物量氮、全磷、速效磷、有机质、水解氮、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差异显著(P<0.05)。②不同林分类型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草本生物量、优势树种各器官含碳量、基盖度和郁闭度和最小数据集土壤质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土壤质量指数可反映出该地区不同林分类型下土壤质量状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③个林分类型土壤质量指数SQI在0.269~0.758之间,总体为0.466;其中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SQI为0.758(质量中),石棉玉山竹林SQI为0.601(质量良),栓皮栎落叶阔叶林SQI为0.327(质量低),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SQI为0.269(质量低),林分类型间土壤质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差异显著(P<0.05),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整体最高,土壤质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冷杉云杉针叶混交林>石棉玉山竹林>栓皮栎落叶阔叶林>青冈川杨阔叶混交林。该研究可为今后该地区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优势造林树种选择和土壤改良技术研发提供参考,为当地自然保护区域森林土壤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数据集 栗子坪自然保护区 林分类型 土壤质量
原文传递
中药材农药使用登记现状、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28
15
作者 吕朝耕 王升 +5 位作者 何霞红 何林 杨婉珍 康传志 蒋靖怡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3984-3988,共5页
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在中药生态农业尚处起步阶段的当下,必要的农药使用仍难以避免。该文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面临严重的农药违规使用、农残超标,而现有中药材用农药登记匮乏,远不能满足实际用药需求等使用侧问题,结合迫切... 生态农业是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在中药生态农业尚处起步阶段的当下,必要的农药使用仍难以避免。该文针对当前中药材生产面临严重的农药违规使用、农残超标,而现有中药材用农药登记匮乏,远不能满足实际用药需求等使用侧问题,结合迫切需要完善中药材用农药登记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大中药材使用农药登记的管理侧需求,对中药材农药使用登记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当前中药材用农药登记使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截止2018年3月,登记用于中药材的农药共计10种药材,91个产品,46种成分。进一步结合我国农药管理现况与各国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管理经验,提出采取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登记形式管理,以群组化扩大使用范围登记方式作为进一步扩大中药材适用农药登记、研究的主要方向。并提出:①加强实际用药情况调研,编制中药材药效试验群组名录;②结合生产区划研究,编制中药材用药登记药效试验区域指南;③完善中药材残留试验群组分类,确定代表作物;④将符合条件的中药材编入水果、蔬菜群组中,加快其用药登记;⑤严格控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加强监管;⑥可考虑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开展中药材等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登记等具体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生态农业 农药 登记 特色小宗作物 建议
原文传递
生石灰对林下酸化土壤的调控作用及三七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义杰 徐杰 +5 位作者 陆仁窗 叶辰 黄惠川 杨敏 何霞红 朱书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2-980,共9页
土壤酸化是导致林下三七生长不良和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利用不同量(0、500、1000、1500和2000 kg·hm^(-2))的生石灰改良林下酸化土壤,评价生石灰对土壤理化性质、酚类物质、根际微生物和三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 土壤酸化是导致林下三七生长不良和根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利用不同量(0、500、1000、1500和2000 kg·hm^(-2))的生石灰改良林下酸化土壤,评价生石灰对土壤理化性质、酚类物质、根际微生物和三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生石灰(500~1000 kg·hm^(-2))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酚类物质(羟基苯甲酸、香草醛、丁香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含量,促进三七的生长,并降低根腐病的发生。适量的生石灰(500~1000 kg·hm^(-2))能显著降低土壤的真菌/细菌,提高细菌多样性,提高门水平上子囊菌门、变形菌门和属水平上马赛菌属和鞘脂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但是过量的生石灰(1500~2000 kg·hm^(-2))会降低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抑制三七的生长。因此,500~1000 kg·hm^(-2)生石灰可显著改善林下土壤的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从而促进三七生长,降低根腐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石灰 土壤酸化 酚类物质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