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战略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厚彩琴 曲德虎 王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0期45-48,共4页
文章以双碳战略为背景,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特点,分析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关键问题和瓶颈,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并以“通风与空调工程”课程为例,通过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ation(实... 文章以双碳战略为背景,结合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特点,分析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关键问题和瓶颈,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并以“通风与空调工程”课程为例,通过ADDIE[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ation(实施)、Evaluation(评价)]教学模型,从内容优化、课堂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学深化扩展、效果评价等方面,针对不同模块授课内容设计扩充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将项目驱动、团队协作框架等环节嵌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有专业前瞻性的高级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 教学改革 ADDIE教学模型 人才培养
下载PDF
钎焊接头对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影响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麻宏强 贺斌贤 +6 位作者 刘叶敏 高星 兰世超 韩连福 李春娥 厚彩琴 韩喜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保证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安全可靠运行,基于热弹性理论,建立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分析模型,采用热-固耦合方法,模拟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钎焊接头对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钎焊角曲率半径r=0. 5 mm、融... 为保证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安全可靠运行,基于热弹性理论,建立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分析模型,采用热-固耦合方法,模拟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钎焊接头对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钎焊角曲率半径r=0. 5 mm、融合距离l=0. 137 5 mm时,在靠近翅片侧和隔板侧钎焊接头处最大等效应力达到峰值,并且最大正应力是引起该位置等效应力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钎料层等效应力、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均变化平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靠近翅片侧和隔板侧钎焊接头处,等效应力随钎焊角曲率半径增加而增大;减小钎焊角曲率半径,将降低钎焊接头处热应力变化梯度,从而降低其应力集中程度.靠近隔板侧钎焊接头处等效应力,随融合距离增加而减小,靠近翅片侧的反之;当钎焊角融合距离小于0. 08 mm时,靠近隔板侧钎焊接头处等效应力大于靠近翅片侧的,反之靠近翅片侧的大于靠近隔板侧的.上述研究成果为大型LNG工厂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以及运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板翅结构 热应力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麻宏强 刘叶敏 +4 位作者 厚彩琴 王刚 罗新梅 贾继伟 李春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5,共9页
为进一步揭示外掠管束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综合考虑了管束壁面水膜的形成及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过程,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与水膜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外掠管束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综合考虑了管束壁面水膜的形成及湿空气-喷淋水间传质过程,采用DPM(Discrete phase model)与水膜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外掠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特性分析模型。首先,采用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其误差在1%范围内;然后,采用模拟方法,研究了外掠管束间传热传质及压降沿竖直高度方向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湿空气焓差和饱和空气焓差的变化,导致传质系数沿盘管高度方向发生波动,但总体呈降低趋势;在同一工况下,湿空气焓差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较大,传质系数的波动主要是湿空气焓变化造成的;外掠交错管束间喷淋水膜温度并非保持恒定不变,而是随盘管高度的降低而降低,即沿下落方向液膜温度逐渐降低;交错管束底部区域喷淋水蒸发量最大,沿盘管高度方向,喷淋水蒸发量降低;喷淋水发过程主要发生在管束表面及管束尾流区,通过在管束间增加挡板或者减小管间距,可以强化管束表面及尾流区流场扰流作用,增强喷淋水的蒸发冷却作用;交错管束间传热系数在换热盘管中间稳定区域变化较小,其受进气温度、喷淋水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小;交错管束间压力损失沿盘管高度变化较小,在换热盘管空气进口过渡区压力损失最大。上述研究成果,为外掠交错管束间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及压降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冷却 水膜 传热 传质 压降 管束 欧拉-拉格朗日
下载PDF
新型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内流场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麻宏强 王丽 +3 位作者 厚彩琴 韩喜莲 罗新梅 李绍勇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进一步探究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内部构件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分液侧分离效率,基于标准k–ε模型和欧拉–欧拉方法,建立了分液侧流体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对分离腔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模拟对比,验... 为进一步探究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内部构件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分液侧分离效率,基于标准k–ε模型和欧拉–欧拉方法,建立了分液侧流体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对分离腔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模拟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优化分析了分液侧内部构件结构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分离腔内连通管、捕雾器、导流板及折流板结构参数对分液侧分离效率的影响,得出连通管对于分液侧整体分离效率影响很大,其直径和分布位置变化都会引起分离腔内流体的扰动;捕雾器厚度的增加会提高对于微小液滴的捕集作用,而其直径对分离效率影响较小。导流板主要影响入口流体的速度大小,改变其深度和角度均使得分离效果变化明显;折流板主要起到整流作用,其结构尺寸对分离效果影响很小。优化了分液侧分离腔内部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分离腔与集液筒之间至少要有两根连通管,并分别布置于分离腔的积液区和气相区,可以有效提高分离腔排液,避免集液筒发生气塞现象;当捕雾器厚度在60~120 mm时,分液侧分离效率波动很小,其整体分离效率可高达98%以上;导流板角度在90°~135°,深度在385~647 mm范围时,分离腔内部积液区流体流速较小,排液顺畅,分离效率提高。研究成果为新型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结构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离闪蒸撬 流场 结构优化
下载PDF
上置式置换通风模式的数值模拟及其性能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向璐 厚彩琴 +1 位作者 李振华 李鹏波 《甘肃科学学报》 2017年第6期81-88,共8页
传统的置换通风模式会导致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感低、送风口位置受限和承担室内冷负荷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办公内区的风口上置置换通风系统UFDDVS。根据内区办公室内的速度场、温度场、空气龄、PMV和PPD等参数的通风工... 传统的置换通风模式会导致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感低、送风口位置受限和承担室内冷负荷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办公内区的风口上置置换通风系统UFDDVS。根据内区办公室内的速度场、温度场、空气龄、PMV和PPD等参数的通风工艺要求,建立了UFDDVS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借助CFD软件,对UFDDVS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UFDDVS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且能够提升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感,增强室内冷负荷的供给能力,同时获得较高的室内空气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舒适感 风口上置置换通风系统 室内空气品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交错管束间湿空气-水蒸发冷却特性模拟
6
作者 麻宏强 刘叶敏 +6 位作者 梁诺 贾继伟 罗新梅 厚彩琴 曲德虎 王刚 张娜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8-819,共12页
为研究交错管束间喷淋水-湿空气及管壁-喷淋水间传热传质特性,综合考虑了喷淋水在交错管束间运动及传热传质过程,采用基于DPM(discrete phase models)与WFM(wall film models)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交错管束间湿空气-水蒸发冷... 为研究交错管束间喷淋水-湿空气及管壁-喷淋水间传热传质特性,综合考虑了喷淋水在交错管束间运动及传热传质过程,采用基于DPM(discrete phase models)与WFM(wall film models)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交错管束间湿空气-水蒸发冷却传热传质特性分析模型.通过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大误差仅为1.1%;模拟了运行参数对交错管束间湿空气-水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流量对交错管束间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要比喷淋水流量对其影响更加显著,因此可适当降低喷淋水流量提高循环水泵能效;干湿球温度升高会对交错管束间传热传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但与干球温度相比,湿球温度对交错管束间传热传质影响更大;提高喷淋水温度可以改善喷淋水膜-管壁间的Nusselt数,但管束壁面平均温度也随之升高,从而降低冷水机组的性能.上述研究成果为交错管束热力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传质 蒸发冷却 水膜
下载PDF
Control Algorithm Using a Revised MIP Method to Deal with Livelocks in S^4R of Petri Nets
7
作者 LI Shaoyong WU Zongli +3 位作者 LI Hailin WEI Xianhong CAI Ying hou caiqin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cience)》 EI 2019年第2期190-195,共6页
Livelocks, like deadlocks, can result in serious results in running process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FMSs). Current deadlock control policies(DCPs) based on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MIP) cannot detect siphon... Livelocks, like deadlocks, can result in serious results in running process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FMSs). Current deadlock control policies(DCPs) based on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MIP) cannot detect siphons that cause and cope with livelocks in Petri nets. This study proposes a revised mixed integer programming(RMIP) method to directly solve the new smart siphons(NSSs) associated with livelocks in a system of sequential systems with shared resources(S^4 R), a typical subclass of generalized Petri net models. Accordingly,the solved NSSs are max'-controlled by ad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places(CPs). As a result, an original S^4 R system with livelocks can be converted into the live controlled Petri net system.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n example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e proposed RMIP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algorithm(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FMS) Petri nets revised mixed integer programing(RMIP) livelocks live controlled Petri net syste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