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海多金属结核中战略性关键金属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1
作者 黄威 姜学钧 +7 位作者 崔汝勇 路晶芳 侯方辉 李攀峰 宋维宇 徐翠玲 刘李伟 孙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182,共10页
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亟需的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归纳总结,揭示不同类型、不同环境多金属结核内主要分布于锰氧化物中的Co、Cu、Li、Mn、Mo、Ni、Tl,以及主要分布在铁羟基氧化物内... 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亟需的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潜力巨大。通过对前人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归纳总结,揭示不同类型、不同环境多金属结核内主要分布于锰氧化物中的Co、Cu、Li、Mn、Mo、Ni、Tl,以及主要分布在铁羟基氧化物内的REY、Te、Ti的含量,赋存状态,迁移演化过程及富集机制。表面吸附作用首先驱动这些战略性关键金属富集进入多金属结核,其中Mo、Ni、REY和Ti仅通过吸附作用就能实现高度富集。随后Ce、Co和Tl发生的氧化反应,以及Co、Cu、Li、Ni和Te通过晶格进入的方式继续增强这些金属在结核内的富集程度。当结核被沉积物埋藏且周边环境由氧化向次氧化转变后,发生的大规模矿物相变会导致结核富集Co而强烈亏损Ni、REY、Mo和Li。结核最终处于还原环境时,其矿物晶体格架会彻底崩塌和溃散,推测仅有部分铁氧化物组分会残留下来。未来亚微米尺度和原位高精度的实验研究工作,将提升对于这些金属,尤其是诸如Te、Tl等低含量金属在结核内分布、富集过程和控制因素的深刻理解,助力深海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选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战略性关键金属 分布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普宁白坑湖县级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
2
作者 侯方晖 黄丹丹 +2 位作者 梁晓彤 肖嘉杰 林石狮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104-109,共6页
湿地生态系统中,鸟类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作用,鸟类多样性反应区域内湿地环境的质量,是湿地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2年11月1-25日对湿地公园的鸟类进行了3次调查,主要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历史资料查询法,野外调查以样线调查为主。调查... 湿地生态系统中,鸟类占据着重要的生态作用,鸟类多样性反应区域内湿地环境的质量,是湿地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2年11月1-25日对湿地公园的鸟类进行了3次调查,主要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历史资料查询法,野外调查以样线调查为主。调查了普宁白坑湖县级湿地公园区域的鸟类资源,共调查到鸟类12目35科7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充分掌握鸟类资源数据的变化,才能够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基于此,提出了湿地鸟类栖息地构建、利用鸟类生境特点构建特色鸟类景观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多样性 栖息地 湿地公园
下载PDF
东南亚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编图新进展
3
作者 王保军 李杰 +7 位作者 侯方辉 田振兴 王中波 张训华 胥颐 郝天珧 郭兴伟 温珍河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88,共4页
0引言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除老挝外,其他国家均为沿海或岛屿国家。东南亚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大板块共同作用地区,具有非常复杂的、类型众多的地质构造现象,是认识地壳结... 0引言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除老挝外,其他国家均为沿海或岛屿国家。东南亚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大板块共同作用地区,具有非常复杂的、类型众多的地质构造现象,是认识地壳结构、板块运动的优良场所,以其独特的地质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东南亚地区 板块运动 太平洋板块 东南亚国家联盟 欧亚板块 三大板块
下载PDF
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生长过程中Si、Al、Ca的含量变化及对碎屑物质供给的指示
4
作者 黄威 胡邦琦 +4 位作者 姜学钧 路晶芳 侯方辉 崔汝勇 李攀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5,共10页
作为深海铁锰结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碎屑物质类型多样,不仅影响关键金属富集成矿,而且还可以指示结壳形成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和激光剥蚀微区分析,并... 作为深海铁锰结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碎屑物质类型多样,不仅影响关键金属富集成矿,而且还可以指示结壳形成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和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本文对九州-帕劳海脊13°20′N海山铁锰结壳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和激光剥蚀微区分析,并结合前期研究工作,发现大颗粒的碎屑物质主要由亚洲大陆风尘来源的石英、长石或两者的聚集体,以及主要分布在结壳外层的有孔虫壳体所组成,而细颗粒的碎屑物质包括陆源风尘沉降和周边岛弧物质风化搬运共同带入的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形态的生物体及其残片。结壳形成的早期其碎屑物质的供给量处于高峰阶段,晚期则降低到谷底,该趋势与Si、Al在结壳各层位中的含量分布特征一致,且可能有相当数量的细颗粒生物硅进入了铁锰氧化物纹层。结壳内早期被动增生的钙质生物体在中后期会遭受破碎和溶解,但其中的Ca并没有完全从结壳内迁移出去,而是大量被铁锰氧化物所吸附。结壳中的Ca主要赋存在细颗粒碎屑物质中,使得Ca在各层位全样样品和铁锰氧化物微区纹层中的含量极为相近,这与Si、Al的特征完全不同。研究区结壳样品属于典型开阔大洋海山型结壳,但因为受亚洲大陆风尘物质和硅藻供给的影响,其内部关键金属的富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结壳 碎屑物质 海山 物源 九州-帕劳海脊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科学目标及初步成果!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兴伟 张训华 +3 位作者 吴志强 肖国林 侯方辉 刘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一个在我国大陆架上实施的以钻探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层为目的的科学计划,是介于大陆科学钻探(ICDP)和大洋科学钻探(DSDP,ODP,IODP)之间的大陆架地球科学探索计划。首批两口科学钻探井布设在南黄海陆架上,CSDP-1井...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是一个在我国大陆架上实施的以钻探我国陆架区深部地层为目的的科学计划,是介于大陆科学钻探(ICDP)和大洋科学钻探(DSDP,ODP,IODP)之间的大陆架地球科学探索计划。首批两口科学钻探井布设在南黄海陆架上,CSDP-1井的主要目标为第四纪及其环境演化,CSDP-2井则瞄准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及其资源环境效应。CSDP-2井的科学目标为揭示中—古生界的地层时代、沉积环境、构造演化,详细标定钻遇地层的地球物理性质,系统评价其油气生储盖特征,以及开发和探索钻探与井中观测等技术。CSDP-2井完井深度2 843.18m,创造了全球陆架全取心钻探的最深记录,综合取心率97.7%,其中中—古生界取心2 198.10m,取心率99.3%,先后钻遇第四系—新近系,下三叠统青龙组,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和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组,志留系坟头组和高家边组。初步建立钻遇中—古生界的岩性剖面、地球物理性质剖面、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格架,厘定印支期和加里东期两个不整合面,以及孤峰组和龙潭组之间的断层滑脱面,并通过对烃源岩系统评价发现4套好的烃源岩。下一步工作将在进一步厘定地层年龄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沉积环境演化、构造和热演化历史,以及结合区域资料恢复古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 科学钻探 南黄海 中—古生界 油气
下载PDF
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的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被引量:5
6
作者 侯方辉 郭兴伟 +7 位作者 吴志强 朱晓青 张训华 祁江豪 王保军 温珍河 蔡来星 庞玉茂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 南黄海为一叠置于下扬子地块变质基底之上的中、古生代海相与中、新生代陆相多旋回叠合盆地,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及多期次构造改造。有关南黄海多期次盆地地层格架及分布特征、构造变形及动力机制、盆地性质及成因机制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近几年最新获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对南黄海有关地层与构造相关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地球物理及综合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燕山晚期以来陆相断陷盆地之下并不存在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盆地;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是存在的,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汇聚碰撞过程中存在壳内多层次的互相楔入构造;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广泛分布,往东抬升剥蚀,可能主要残留下古生界,中部隆起残留有完整的下三叠统—震旦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 构造特征 复合盆地 南黄海
下载PDF
东部海域地学大断面地质结构特征及其对综合地层分区的约束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明健 张勇 +5 位作者 潘军 黄龙 陈晓红 骆迪 侯方辉 尚鲁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74-1485,共12页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 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在中国东部海域开展了地学大断面重磁震联合反演,系统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基底性质和地层结构,并以此为约束开展了海陆综合地层分区。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基底为元古宇和古生界,盖层发育5套构造层;南黄海盆地具有双重基底,盖层可以划分为8个构造层。东海陆架盆地以晚中生代燕山期以来的变形为主;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主要表现为挤压变形,陆相中构造层主要发育拉张作用形成各种构造样式。区内莫霍面深度稳定,一般在30 km左右,仅在勿南沙—中部隆起处上地幔略有抬高,总体上南部东海陆架盆地区莫霍面埋深要大于北部南黄海盆地—苏鲁造山带。将中国东部海域划分为2个地层大区,6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大断面地层结构研究揭示,在南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广泛发育中、古生代地层,巨厚的中—古生界为油气资源的形成与赋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地球物理 构造特征 联合反演 油气资源效应 中国东部海区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特征及一些重要大地构造界线在海区延伸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 被引量:3
8
作者 侯方辉 朱晓青 +6 位作者 张训华 吴志强 郭兴伟 祁江豪 温珍河 王保军 孟祥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1-293,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梳理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探讨了陆区大地构造单元在海区的延伸。研究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为典型的华北型基底并发育华北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近十年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最新采集的地球物理资料,梳理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特征,探讨了陆区大地构造单元在海区的延伸。研究表明:渤海和北黄海为典型的华北型基底并发育华北型沉积盖层;南黄海为典型的扬子型基底并发育扬子型沉积盖层;东海陆架为华夏型基底,东部很可能发育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其上叠置了晚三叠世以来沉积盖层。下扬子地块西侧通过左旋走滑的郯庐断裂带,东侧通过右旋走滑的朝鲜西缘断裂带揳入华北地块中,朝鲜西缘断裂带兼具走滑和俯冲带性质。整个朝鲜半岛无论从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来看都类似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在北侧和东侧都发育“鳄鱼嘴”式构造,扬子地块的下地壳向北、向东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而上地壳则仰冲于华北地块之上。江绍结合带表现为宽50~70 km的NE向高磁异常条带,进入杭州湾后走向转为近EW向,经舟山群岛、大衢山岛及附近岛屿,过东海陆架虎皮礁凸起向东进入日本九州岛。虎皮礁凸起的岩石很可能类似于大衢山岛,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特征 构造边界 基底类型 中国东部海域
下载PDF
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揭示的南黄海中—古生代构造演化框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兴伟 庞玉茂 +5 位作者 张训华 侯方辉 吴志强 肖国林 朱晓青 蔡来星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3期68-72,共5页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是一个聚焦中国大陆架以及东亚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以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构造、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作为具体目标,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心为手段,进行多学科多目标综合研究的科学计划。CSDP-2... 0引言'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是一个聚焦中国大陆架以及东亚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以中国大陆架的地层、构造、环境和资源等科学问题作为具体目标,以获取连续的大陆架海底岩心为手段,进行多学科多目标综合研究的科学计划。CSDP-2井选址在工作程度较高且科学问题比较聚焦的南黄海,是大陆架科学钻探的第二口科学探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CSDP-2 构造演化 科学钻探 大陆架
下载PDF
山东即墨马山粗面英安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朱晓青 侯方辉 +5 位作者 刘洪滨 郭兴伟 孙天本 秦亚超 安郁辉 李凤春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150,共13页
山东即墨马山地区出露罕见的发育柱状节理的中酸性火山岩,对于其年代学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鲜有讨论。岩石薄片与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证明马山柱状节理火山岩属于粗面英安岩。利用LA-ICP-MS对马山柱状节理火山岩中的锆石进行UPb测年,确定... 山东即墨马山地区出露罕见的发育柱状节理的中酸性火山岩,对于其年代学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鲜有讨论。岩石薄片与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证明马山柱状节理火山岩属于粗面英安岩。利用LA-ICP-MS对马山柱状节理火山岩中的锆石进行UPb测年,确定其形成时间为113.2±1.3 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原位Lu-Hf分析获得锆石εHf(t)值范围为−19.5~−0.4,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范围约为1.97~3.26 Ga,暗示其源区岩浆成生于古老地壳的熔融。马山粗面英安岩具有SiO_(2)和Al_(2)O_(3)含量较高,MgO含量低及富含碱的主量元素的特征。其稀土元素总量较低,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Eu轻微负异常,Sr含量高而Y和Yb含量低。马山粗面英安岩的主微量元素显示其具有埃达克岩特征,推测其来源岩浆可能形成于燕山期华北东部区域性地壳增厚后下部老地壳的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面英安岩 锆石U-PB LU-HF 早白垩世 埃达克岩 马山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印支面剥蚀量恢复与演化过程——来自CSDP-2井的证据 被引量:9
11
作者 庞玉茂 郭兴伟 +4 位作者 张训华 韩作振 朱晓青 侯方辉 蔡来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5-245,共11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是下扬子地块向海域的延伸,是当前海相盆地海域资源调查的潜力区。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多期构造隆升、挤压及剥蚀作用,显著影响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2016年底完钻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首次在中部隆起钻... 南黄海中部隆起是下扬子地块向海域的延伸,是当前海相盆地海域资源调查的潜力区。中部隆起自印支期以来经历多期构造隆升、挤压及剥蚀作用,显著影响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2016年底完钻的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首次在中部隆起钻穿印支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在中部隆起既是新近系-第四系底界,又是下三叠统灰岩的顶界,横向延伸平缓,上、下地层产状差异巨大,下伏地层具有强烈的挤压变形及逆冲推覆,呈现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次研究基于泥岩声波时差法计算的印支面地层剥蚀量约为1200 m,镜质体反射率法计算的剥蚀量约为1400 m,与地层趋势面估算的剥蚀量基本一致。结合南黄海盆地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中部隆起大致于晚三叠世开始隆升,至晚白垩世期间经历快速剥蚀,并可能延续到渐新世末期。在当前南黄海盆地资源调查逐步转向中、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之际,依托实际钻探资料进行印支不整合面研究及剥蚀量恢复对于恢复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评价油气资源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中部隆起 大陆架科钻 印支构造面 剥蚀量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新构造活动断裂调查与地震勘探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德城 侯方辉 +1 位作者 祁江豪 朱晓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1-132,共12页
中国近海处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作用的关键区域,新构造运动频繁,活动断裂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探测(OBS)等海洋地震勘探方法是调查研究海域活动断裂的主要地球物理手段,各自具有... 中国近海处于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作用的关键区域,新构造运动频繁,活动断裂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探测(OBS)等海洋地震勘探方法是调查研究海域活动断裂的主要地球物理手段,各自具有不同技术优势和探测功能,在海域活动断裂调查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OBS广角反射/折射深地震探测和长排列多道地震勘探,获得了中国近海的区域深大断裂展布特征,深化了深大断裂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理的认识,进而分析了其对活动断裂控制与约束关系。根据活动断裂时代新、埋藏浅的特点,综合利用浅地层剖面仪测量、单道地震和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方法,获得了中国近海海域活动断裂的分布、走向和差异升降等特征,分析了新构造运动的演化规律。本文综述了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及其在海域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功能和作用,总结了利用地震勘探技术方法在中国近海新构造活动断裂调查研究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在未来的海域新构造运动地震调查研究中,应采用多技术方法组合系统调查与研究的思路,着力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探索应用横波地震勘探和海底可控震源等新技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震探测 新构造 海底地震仪 综合探测
下载PDF
九州-帕劳海脊中段及两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俯冲起始:多道反射地震综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侯方辉 秦轲 +7 位作者 陆凯 赵京涛 李攀峰 孟祥君 黄威 胡刚 孙军 龚小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7-198,共12页
九州-帕劳海脊及两侧的盆地是研究边缘海形成演化和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理想区域。利用最新采集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钻孔数据,研究了九州-帕劳海脊及其东西两侧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地壳结构,探讨了西菲律宾海的起源及沿古伊豆-博宁-... 九州-帕劳海脊及两侧的盆地是研究边缘海形成演化和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理想区域。利用最新采集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钻孔数据,研究了九州-帕劳海脊及其东西两侧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地壳结构,探讨了西菲律宾海的起源及沿古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弧的俯冲起始机制。地震剖面和钻孔岩心揭示西菲律宾海盆发育上、下两套不同来源的沉积物盖层,其中下部地层厚度差别大,多为火山物质,来源于九州-帕劳海脊的岛弧火山作用,表现为向海脊方向的持续增厚,靠近海脊的山脚下发育火山碎屑岩裙;上部地层厚度较为稳定,为一套大洋的深水细粒沉积物。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地壳厚度约为6~8 km,接近全球平均洋壳厚度;西菲律宾海盆的莫霍面呈宽缓的褶皱状,与沉积物之下的洋壳基底基本同步起伏。西菲律宾海盆在中生代可能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北缘,是在陆缘弧(包含部分大陆碎片)的基础上,因古近纪弧间伸展和海底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西菲律宾海盆的地震剖面和钻井均揭示了始新世时期的构造挤压事件,沿古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弧的俯冲起始可能是印亚碰撞的远场效应引起的诱导俯冲,俯冲过程伴随着侧向传播和持续的挤压应力场,直到约30 Ma开始岛弧裂离。该研究对揭示东南亚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和板块俯冲起始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沉积特征 俯冲起始 反射地震剖面 九州-帕劳海脊 菲律宾海
下载PDF
马来穿山甲源嗜水气单胞菌亚种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雪晴 古河祥 +6 位作者 萨家祺 吴亚江 侯方晖 肖嘉杰 翟俊琼 陈武 邹洁建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4期124-131,共8页
为鉴定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腿部致病菌并研究其致病性、耐药性和耐药基因,从救护的1只马来穿山甲腿部溃烂处采集样品,无菌分离培养致病菌,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分析,并开展细菌药敏试验和小鼠致... 为鉴定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腿部致病菌并研究其致病性、耐药性和耐药基因,从救护的1只马来穿山甲腿部溃烂处采集样品,无菌分离培养致病菌,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分析,并开展细菌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随后通过PCR扩增6种毒力基因(rtxA、earA、hlyA、alt、act、epa)及19种耐药基因(5种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氯霉素耐药基因、2种磺胺耐药基因)。结果显示:分离的1株优势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经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以及序列进化树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亚种(Aeromonas dhakensis),其gyrB基因序列与马来西亚分离株高度同源,推测此致病菌可能由非法走私的穿山甲从马来西亚携带至我国。药敏试验显示,其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庆大霉素和氧氟沙星等药物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头孢克洛、氯霉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和林可霉素耐药。4种耐药基因tem、aac(3)-II、flor、sul2为阳性,与抗生素耐药表型相符。4种毒力基因earA、hlyA、alt、act为阳性,小鼠半数致死量为3.75×10^(6 )CFU/mL。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穿山甲,其腿部患处有好转。因此,引起穿山甲腿部溃烂的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亚种(Aeromonas dhakensis)可能为国外传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为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亚种 马来穿山甲 耐药性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下载PDF
深圳市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冬季洞穴生境选择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嘉文 王姣 +4 位作者 窦红亮 徐华林 陈婷 侯方晖 华彦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0-705,共6页
为研究深圳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冬季洞穴生境的选择特征,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其洞穴生境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共计完成调查路线18条,调查范围覆盖岛屿各个区域。调查期间记录到洞穴165个,其中新鲜洞穴(1个月内)38个... 为研究深圳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冬季洞穴生境的选择特征,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其洞穴生境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表明:共计完成调查路线18条,调查范围覆盖岛屿各个区域。调查期间记录到洞穴165个,其中新鲜洞穴(1个月内)38个,洞穴在蕉坑湾东南部分布较为密集,岛屿腹部仅有零星的陈旧洞穴分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R软件广义可加模型(GAM)技术对中华穿山甲冬季期间洞穴生境选择性的分析表明,灌草丛盖度、乔木数量及海拔对内伶仃岛中华穿山甲冬季洞穴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P<0.05)。中华穿山甲冬季建造洞穴时,倾向于选择灌草丛盖度为0.2—0.6,乔木数量较少,海拔居中(100—200 m)的生境,对其他生境条件的选择没有明显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伶仃岛 中华穿山甲 洞穴 生境选择 广义可加模型
下载PDF
对叶榕果实对苏卡达陆龟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16
作者 张笑颖 邹洁建 +6 位作者 肖嘉杰 陆宇燕 李丕鹏 古河祥 杨光大 侯方晖 王雪谦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1-247,共7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对苏卡达陆龟Centrochelys sulcat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7只大小相近苏卡达陆龟在自主取食对叶榕Ficus hispida果实前后,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功能预测结果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对苏卡达陆龟Centrochelys sulcata肠道菌群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了7只大小相近苏卡达陆龟在自主取食对叶榕Ficus hispida果实前后,粪便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功能预测结果的变化。结果表明,Alpha多样性指数和优势菌门及其相对丰度在组间无显著差异,相对丰度>1%的菌属数量和相对丰度的组间差异显著。主坐标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显示菌群存在明显的组间分离现象,LEfSe分析显示2组样本均有各自的标志物种。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取食对叶榕果实期间,粪便菌群表现出抗生素类物质如四环素、聚酮类化合物及抗氧化活性物质甜菜素的合成显著高于非取食期间,而对环境污染物如乙基苯、双酚、阿特拉津和多环芳烃等的降解能力显著高于非取食期间。苏卡达陆龟肠道菌群对食物组分的变化具有积极的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卡达陆龟 对叶榕 粪便 微生物 功能预测
下载PDF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Pale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China-Revealed from the Borehole CSDP-2 被引量:2
17
作者 GAO Xiaohui ZHANG Xunhua +3 位作者 GUO Xingwei CAI Laixing hou fanghui ZHU Xiaoq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536-550,共15页
Well CSDP-2 is a fully coring deep drilling hole, penetrating the thick Paleozoic marine strata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SYSB) in the lower Yangtze Block(LYB). Based on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 Well CSDP-2 is a fully coring deep drilling hole, penetrating the thick Paleozoic marine strata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SYSB) in the lower Yangtze Block(LYB). Based on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40 sandstone samples from the core CSDP-2, th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features of Paleozoic detrital rocks from SYSB are analyzed and systematically delineat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lurian – Carboniferous sandstones are mature sublitharenite, while the Permian sandstones are unstable feldspathic litharenite. The average CIA(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 is 74.61, which reflects these sediments were derived from source rocks with moderate chemical weathering. The REE(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are characterized by LREE enrichment, flat HREE and obviously negative Eu anomaly, which are similar to that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Dickinson QFL discrimin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e recycled orogeny provenance. Various diagrams for the discrimination of sedimentary provenance based o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ata show all the sediments were derived predominantly from quartz sedimentary rocks, of which the Permian strata contain more felsic sedimentary rocks.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se detrital rocks suggest they occur at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island arc settings, and the Permian sandstone presents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set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Yellow Sea Basin PALEOZOIC geochemistry provenance analysis tectonic setting
下载PDF
市县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孟三岐 侯芳慧 +2 位作者 刘永锋 郑宏生 梁建锋 《中国种业》 2021年第3期24-26,共3页
通过对宝鸡市主要农作物大田品种使用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市县级《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形成和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科学、合理指导大田生产品种选用,避免或减少在灾害性气候条件下,因品种使用不当造成生产损失。
关键词 《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 现状 问题 措施
下载PDF
西太平洋弧后地区新生代构造迁移的深部地震证据 被引量:8
19
作者 祁江豪 吴志强 +5 位作者 张训华 温珍河 孟祥君 尚鲁宁 侯方辉 胡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95-2507,共13页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弧后边缘海盆地的深部构造特征,于2015年在东海琉球岛弧弧后地区布设了一条穿过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南冲绳海槽地区和琉球岛弧的主动源广角反射/折射深部地震剖面.利用走时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的二维速度结构模型展现了西太平洋边缘弧后地区莫霍面的深度由东海陆架地区的大于30 km显著抬升至南冲绳海槽轴部的约16 km,地壳高度拉张减薄,并存在一系列显著的不连续下地壳高速体,速度达6.8~7.3 km/s,这是地幔上涌的显著表现.模型从深部结构角度展现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的变迁,证实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内深部上涌的软流圈在弧后拉张过程中不断地向洋跃迁,形成自西向东的构造迁移,并带动岩石圈进行幕式伸展,认为新生代向洋变新的构造迁移是太平洋俯冲带后撤引起的一系列弧后深-浅部地球动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弧后地区 弧后拉张 OBS 深部结构 下地壳高速体 构造迁移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热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晓青 郭兴伟 +6 位作者 张训华 侯方辉 温珍河 耿威 王忠蕾 孙建伟 祁江豪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03-1920,共18页
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及特征长期以来广存争议.岩体中不同单矿物所记录的中低温热年代学信息适用于揭示较新年代地质体的隆升过程,可以为之提供有效制约.在青藏高原部分岩浆岩与变质岩露头区原位采集15块样品,利用锆石与磷灰石... 青藏高原新生代以来的隆升过程及特征长期以来广存争议.岩体中不同单矿物所记录的中低温热年代学信息适用于揭示较新年代地质体的隆升过程,可以为之提供有效制约.在青藏高原部分岩浆岩与变质岩露头区原位采集15块样品,利用锆石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热年代学结果为青藏高原中生代末期以来的隆升过程提供约束.其中,所获10块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年龄范围为182~33Ma,分别记录了渐新世之前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间相互碰撞及高原内不同地区的构造热事件.特别是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的3个样品,锆石裂变径迹年龄结果一致显示始新世末期-渐新世早期该带存在一期显著的构造热事件.该构造热事件暗示在约36~33Ma沿雅江缝合带发生过强烈的陆-陆硬碰撞.所获14块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70.4~5.0Ma,综合热史反演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南部中新世中晚期以来存在整体性隆升,特别是从上新世开始隆升速率显著加快.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向高原东南部变年轻的趋势,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在上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较其他地区要强烈,暗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驱动机制对该时期的高原隆升具有控制作用.此外,青藏高原中部在白垩纪末期-始新世可能即已隆升至相当高度,此后至今保持了相当低的剥蚀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年代学 热史反演 新生代 硬碰撞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