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侯素珍 胡恬 +1 位作者 杨飞 王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3-400,共8页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 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控制潼关高程的关键途径。“蓄清排浑”运用以来,非汛期蓄水期库区发生淤积、汛期降低水位运用排泄全年泥沙,基本保持了库区动态冲淤平衡。不同控制水位和入库流量过程存在不同的排沙效果,针对三门峡水库汛期排沙过程的差异,对“蓄清排浑”运用以来汛期排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了水库敞泄和不同控制水位运用对排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汛期平水305 m、洪水敞泄的运用条件下,水库排沙具有多来多排的特点,汛期排沙总量与入库含沙量和水量密切相关;完全敞泄时库区冲刷取决于流量大小和敞泄时间,净排沙效率随着水量的增加和敞泄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冲刷效率降低;汛期控制运用期,当流量在1000 m³/s以上时、水位在305~311 m也会产生一定的排沙,排沙效果取决于含沙水流在壅水段的滞留时间和出入库流量之比。研究成果可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运用水位 净排沙量 敞泄排沙 排沙比
下载PDF
黄河无定河流域“2017.7.26”洪水泥沙来源辨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余欣 侯素珍 +1 位作者 李勇 史学建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37,共7页
2017年7月25—26日无定河流域降大到暴雨,支流大理河发生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无定河下游形成高含沙洪水。为深入认识“7.26”暴雨无定河流域产沙和输沙等情况,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了侵蚀调查和淤地坝拦沙观测,对城区淤积及河道冲刷进行... 2017年7月25—26日无定河流域降大到暴雨,支流大理河发生建站以来的最大洪水,无定河下游形成高含沙洪水。为深入认识“7.26”暴雨无定河流域产沙和输沙等情况,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了侵蚀调查和淤地坝拦沙观测,对城区淤积及河道冲刷进行了调查和测量,采用不同方法对坡面和沟谷产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定河“2017.7.26”暴雨分布集中,单站最大24 h降雨量近100年一遇,无定河白家川水文站洪峰流量为建站以来第二大值,相应最大含沙量873 kg/m^3;洪水期输沙量64.1%来自大理河流域;以闷葫芦淤地坝拦沙分析为依据,推算“2017.7.26”暴雨期无定河流域侵蚀产沙量约为1.249亿t,其中70%~85%来自沟谷坡,在泥沙沿程输移过程中,淤地坝拦沙对减少河道输沙入黄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定河 暴雨 洪水 泥沙来源 淤地坝拦沙 侵蚀产沙
下载PDF
三门峡水库时空冲淤与滞后响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珊 吴保生 +1 位作者 侯素珍 吕宜卫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3-1445,共13页
基于三门峡水库1960-2016年水沙和冲淤资料,本文分析了水库纵向与横向、年内与年际、时间与空间上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的冲淤过程可大致分为1960-1969年快速淤积、1970-1973年快速冲刷、1974-2002年缓慢淤积和2003-201... 基于三门峡水库1960-2016年水沙和冲淤资料,本文分析了水库纵向与横向、年内与年际、时间与空间上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三门峡水库的冲淤过程可大致分为1960-1969年快速淤积、1970-1973年快速冲刷、1974-2002年缓慢淤积和2003-2016缓慢冲刷4个阶段;库区冲淤是上游来水来沙与下游水库运用协同作用的结果,1974年水库蓄清排浑运用前,主要受水库运用引起的溯源冲淤的影响,之后水沙作用增强。溯源冲淤向上游传播过程中冲淤幅度逐渐减小,溯源冲刷的影响时间相对较短,而溯源淤积的影响时长向上游不断延长,上游回水区河道溯源淤积累计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库区河道,当库水位开始下降及库区河道开始冲刷时,上游回水区仍可处于溯源淤积的影响之下。改进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模型,得到了权重归一化的滞后响应模型,克服了原有模型中特征量平衡值的权重之和小于1而可能对平衡值进行偏大估计的缺点。采用改进后的模型建立了三门峡水库累计淤积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较好模拟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冲淤演变过程,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水库 时空冲淤 滞后响应 溯源与沿程冲淤 蓄清排浑
下载PDF
1955-2014年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彦 侯素珍 +1 位作者 夏润亮 赵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70-77,共8页
深入剖析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变化特征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水沙资源配置及重要水利工程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以1955-2014年黄河内蒙古河段3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巴彦高勒站、三湖河口站、头道拐站)长时序水沙数据为对象,采用水沙年内不... 深入剖析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变化特征是研究黄河治理方略、水沙资源配置及重要水利工程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以1955-2014年黄河内蒙古河段3个主要水文控制站(巴彦高勒站、三湖河口站、头道拐站)长时序水沙数据为对象,采用水沙年内不均匀性、集中度及变化幅度等指标值,及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小波分析法,深入探讨了内蒙古河段水沙年内分配与年际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序列年内变化表现为输沙量的不均匀程度和集中度比径流量的大,各站径流量集中期多在8、9月,输沙量集中期基本全在8月;水沙序列年际变化表现为水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水沙序列具有多尺度振荡的特点,存在着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特征 年内分配 年际变化 不均匀性 集中度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小波分析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下载PDF
2016年“8·17”暴雨西柳沟土壤侵蚀产沙量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吉山 史学建 +1 位作者 侯素珍 李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5,90,共5页
内蒙古“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流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发生在2016年8月的“8·17”暴雨的中心区域在西柳沟流域中上游,为了解“8·17”暴雨洪水过程中的土壤侵蚀和产沙情况,利用淤地坝实测淤积资料... 内蒙古“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流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发生在2016年8月的“8·17”暴雨的中心区域在西柳沟流域中上游,为了解“8·17”暴雨洪水过程中的土壤侵蚀和产沙情况,利用淤地坝实测淤积资料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计算了西柳沟龙头拐水文站以上流域的坡面侵蚀产沙量、沟道侵蚀产沙量和土壤侵蚀强度等。结果表明:“8·17”暴雨洪水中流域侵蚀产沙总量为893.80万t,其中坡面产沙量为477.56万t、沟道产沙量为416.24万t,平均侵蚀强度为7672.10 t/km^2,淤地坝拦沙量380.80万t,龙头拐水文站输沙量为539.00万t。该次暴雨洪水的侵蚀强度和侵蚀产沙量与历史典型暴雨洪水的相比明显变小,说明近年来西柳沟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分析表明,沟道是西柳沟流域侵蚀产沙的重要地貌部位,淤地坝在该次暴雨洪水中发挥了重要的拦沙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17”暴雨 土壤侵蚀 坡面侵蚀 沟道侵蚀 产沙量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 西柳沟流域
下载PDF
西柳沟河床泥沙组成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侯素珍 李婷 +1 位作者 郭彦 王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0,14,共5页
为研究西柳沟泥沙来源及沿程输移情况,在西柳沟干流河床取样并进行了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西柳沟河床组成沿程可分为3段,从上游向下游分别为丘陵区、沙漠区和平原区,相应中值粒径从大向小过渡,其中丘陵区粒径从大到小衰减迅速,经过沙漠... 为研究西柳沟泥沙来源及沿程输移情况,在西柳沟干流河床取样并进行了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西柳沟河床组成沿程可分为3段,从上游向下游分别为丘陵区、沙漠区和平原区,相应中值粒径从大向小过渡,其中丘陵区粒径从大到小衰减迅速,经过沙漠区继续细化,到冲积平原区趋于稳定,中值粒径从上游的2 mm以上变化到下游的平均0.157 mm;从不同河段的粒径组成看,粒径大于0.5 mm的泥沙在丘陵区占70%以上,到平原区基本消失;沙漠区河床处于过渡带,粒径变化较大;平原区河床中0.1~0.25 mm的泥沙约占62%,0.1 mm以下的泥沙含量显著增大;洪水携带的泥沙沿程分选细化,大砾石主要落淤在上游丘陵区,部分经过沙漠区进一步调整,到下游平原区河床组成受沙漠沙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级配 中值粒径 河床泥沙 西柳沟
下载PDF
万家寨库区冲淤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侯素珍 胡恬 杨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29,共5页
基于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水库运用过程、冲淤量的时空分布和三角洲淤积形态变化,总结万家寨库区冲淤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自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经历连续淤积和冲刷过程,至2019年10月累计淤积量为3.330亿m^(3),沿... 基于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水库运用过程、冲淤量的时空分布和三角洲淤积形态变化,总结万家寨库区冲淤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自万家寨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经历连续淤积和冲刷过程,至2019年10月累计淤积量为3.330亿m^(3),沿程淤积集中在WD42断面以下,沿高程淤积集中在汛限水位966 m以下,WD56断面以上呈现沿程冲淤调整的特征;降水冲沙期的冲刷分布与淤积集中部位一致,部分槽库容得以恢复。库区纵剖面呈三角洲淤积形态,淤积过程中三角洲向坝前逐步推进,在排沙运用期顶点后退,顶点位置和高程与库区累计淤积量具有较好关系,2018年降水冲沙后三角洲形态调整不明显。运用实践表明,万家寨水库排沙运用可以冲刷库区淤积泥沙,加强降水冲沙调度是维持万家寨水库防洪库容的有效运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演变 三角洲淤积形态 深泓点 纵剖面 横断面 万家寨水库
下载PDF
孔兑流域产沙关系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侯素珍 郭彦 李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6-71,共6页
十大孔兑的洪水泥沙对孔兑下游安全极其不利,同时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研究孔兑产沙关系及其变化对于流域治理规划、合理评价径流泥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结合十大孔兑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以流域治理前和治... 十大孔兑的洪水泥沙对孔兑下游安全极其不利,同时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研究孔兑产沙关系及其变化对于流域治理规划、合理评价径流泥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结合十大孔兑流域综合治理的发展,以流域治理前和治理后相对稳定期为对比年份,以日降雨量大于10,25mm的累计降雨量和年输沙量为参数,建立了有水文资料的毛不浪、西流沟和罕台川3条孔兑不同时期降雨—产沙的关系,说明了下垫面变化对产沙关系的巨大影响。分析表明,在降雨量相近的情况下,近期输沙量较基准期减少约90%,多年平均有效降雨条件下,3孔兑的减沙比93%~98%。研究表明孔兑大规模治理、植被恢复和淤地坝建设,对孔兑输沙量锐减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可对评估孔兑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兑 降雨-产沙关系 减沙比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黄河内蒙古河段过流能力预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彦 王平 +1 位作者 侯素珍 魏欢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1年第3期246-251,256,共7页
黄河内蒙古河段过流能力是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制约其自身健康发展以及沿岸社会发展需求的瓶颈。通过建立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平滩流量与来水来沙之间的非线性特征,并与滞后响应模型进行比较。... 黄河内蒙古河段过流能力是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制约其自身健康发展以及沿岸社会发展需求的瓶颈。通过建立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平滩流量与来水来沙之间的非线性特征,并与滞后响应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在考虑来水来沙条件累积作用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汛期和非汛期的来水来沙条件,数据拟合和预测方面达到较高的精度,综合评价的4个指标值均为最优,在模拟和预测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随来水来沙的调整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流能力 平滩流量 滞后响应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黄河北干流河段桃汛洪水演进特征分析
10
作者 侯素珍 魏欢 +1 位作者 范冰洁 胡恬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2年第5期217-222,共6页
为研究桃汛洪水在黄河北干流演进过程及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根据北干流河段沿程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桃汛洪水水沙特征值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桃汛期的洪峰、沙峰、洪量和沙量从头道拐到潼关总体增加,洪峰和沙峰的区间变化受水库运... 为研究桃汛洪水在黄河北干流演进过程及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根据北干流河段沿程水文站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桃汛洪水水沙特征值的沿程变化。结果表明,桃汛期的洪峰、沙峰、洪量和沙量从头道拐到潼关总体增加,洪峰和沙峰的区间变化受水库运用影响较大;洪峰经天桥水库增值较大,之后到潼关沿程逐渐衰减、洪水过程坦化;天桥水库排沙产生比较高的瞬时含沙量,多次超过100 kg/m^(3),但沿程迅速衰减坦化,洪水期沙量仍表现为沿程增加;万家寨水库运用初期削减洪峰、洪量减少,直接影响潼关的洪水过程,桃汛试验后潼关洪峰和洪量增加。因此,建议桃汛期万家寨等水库的调度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出库流量指标,同时水库可以进行适当排沙,发挥桃汛洪水对河道的有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北干流 桃汛洪水 洪水演进 水沙特征值
下载PDF
黄河内蒙古河段水沙及河床演变特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占超 侯素珍 +2 位作者 赖瑞勋 王平 胡恬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9-120,共12页
随着黄河上游河段水库联合运用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河道演变剧烈,研究该河段演变特性变化可为河道防洪、防凌及下游河段水库调水调沙提供技术支持。为此,基于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并通过... 随着黄河上游河段水库联合运用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内蒙古巴彦高勒至头道拐河段来沙量大幅度减少,河道演变剧烈,研究该河段演变特性变化可为河道防洪、防凌及下游河段水库调水调沙提供技术支持。为此,基于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并通过输沙率法结合同流量水位及典型断面变化分析了该河段水沙变化特性、河道时空冲淤分布特性及河道冲淤与水沙条件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河段近期来水来沙总量偏少,至2018年有所增多,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2012—2019年河段累积冲刷2.7亿t,其中汛期冲刷1.96亿t,河槽刷深展宽,河床高程下降,局部表现为上游冲刷下游淤积,包头上游河段冲刷量约为3.59亿t,下游河段淤积量约为0.72亿t,汛期冲淤变化比较剧烈。结果表明,来沙量大幅度减少,致使水流含沙量不能满足水流挟沙能力是河段发生整体累积性床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河段 水沙输移 冲淤分布 河床演变
下载PDF
氨基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水中Cr(Ⅵ) 被引量:28
12
作者 侯素珍 田浩然 +5 位作者 黄超 王平 曾峤婧 彭惠琳 刘素琳 李安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31-3938,共8页
以聚乙烯亚胺(PEI)为功能单体,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制备了氨基改性生物炭负载型纳米零价铁(nZVI@PEI-HBC),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溶液pH、温度、材料投加量等因素... 以聚乙烯亚胺(PEI)为功能单体,玉米秸秆生物炭为载体,制备了氨基改性生物炭负载型纳米零价铁(nZVI@PEI-HBC),并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溶液pH、温度、材料投加量等因素对其去除Cr(Ⅵ)的影响及其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0.5 g·L-1,温度为20℃,pH值为5,Cr(Ⅵ)初始浓度为20 mg·L-1条件下,各材料对Cr(Ⅵ)的去除率大小为nZVI@PEI-HBC>nZVI>PEI-HBC>HBC.SEM显示nZVI颗粒较均匀地分散在生物炭表面,FTIR分析表明PEI改性后材料表面增加了氨基等重金属配位基团,这可能是nZVI@PEI-HBC去除Cr(Ⅵ)效果更好的原因.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材料具有较好稳定性,老化28 d后其Cr(Ⅵ)去除性能变化不大;酸性环境、升温、增大材料投加量均有利于nZVI@PEI-HBC对Cr(Ⅵ)的去除.机理研究发现,水中溶解氧加速了nZVI的腐蚀和Fe(Ⅱ)的释放,促进Cr(Ⅵ)还原为Cr(Ⅲ),然后通过共沉淀作用和氨基等基团的吸附作用被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零价铁 生物炭 氨基 Cr(Ⅵ)
原文传递
Factors driving riverbed scouring and sedimentation in the Bayangaole to Toudaoguai reaches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被引量:1
13
作者 hou suzhen WANG Ping +1 位作者 GUO Yan HU Ti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9期1305-1320,共16页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ace problems of severe sedimen- tation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omplex factors.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in those reache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sediment balan...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face problems of severe sedimen- tation caused by a variety of complex factors.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in those reaches has been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sediment balance method, and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have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eriod 1952-2012 the Bayangaole (Bayan Gol) to Toudaoguai reaches in Inner Mongolia have undergone successive processes of accumulative sedimentation, then relative balance, and then accumulative sedimentation once again. The total annual sedimentation is 12.0341×108 m^3, of which accumulations from July to October account for 95.1% and the reaches from Sanhuhekou to Toudaoguai account for 98.5%.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scouring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Bayangaole to Sanhuhekou reaches is the combined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for equilibrium are an incoming sediment co- efficient 〈 0.007 kg·s·m^-6 and a flow discharge 〉 700 m^3·s^-1.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scouring and sedimentation of the Sanhuhekou to Toudaoguai reaches is the incoming sediment from the tributaries on the south bank and the combined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 of the main stream. The critical conditions of the main stream for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status are a flow discharge of the main stream exceeding 800 m^3·s^-1 and a comprehensiv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 0.005 kg^-3·m^-6. The incoming sediment from the tributaries has little impact on the main stream when the annual sediment load is less than 0.1 ×10^8 t. The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of the main stream and the incoming sediment from the tributaries both play vital roles in the riverbed evolution of the Inner Mongolia reaches, but the latter contributes the m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er Mongolia Yellow River riverbed evolution sedimentation quantity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 critical condi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