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虫锌金属蛋白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彬 侯有明 汤宝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9-921,共13页
锌金属蛋白酶是指含有锌离子的蛋白酶,在哺乳动物中参与多项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在昆虫中也发现了许多锌金属蛋白酶,能够参与昆虫体内多项生命活动进程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组织重塑、变态发育、神经系统的调控及免疫防御反应等。本文综... 锌金属蛋白酶是指含有锌离子的蛋白酶,在哺乳动物中参与多项生物学过程的调控。在昆虫中也发现了许多锌金属蛋白酶,能够参与昆虫体内多项生命活动进程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组织重塑、变态发育、神经系统的调控及免疫防御反应等。本文综述了目前在昆虫中发现的锌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和底物特异性,聚焦6种锌金属蛋白酶(羧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脑啡肽酶、胰岛素降解酶、血管紧缩素转换酶及氨肽酶)在昆虫中的功能,旨在为昆虫锌金属蛋白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金属蛋白酶 家族分类 消化 发育 变态 免疫
下载PDF
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在维持红棕象甲肠道菌群稳态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肖蓉 王兴红 +4 位作者 李雄伟 刘惠惠 鲁盛平 侯有明 石章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8-362,共15页
【目的】明确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在肠道菌群稳态的维持和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将为靶向破坏肠道菌群稳态的害虫控制新策略研发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作用靶标。【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 【目的】明确入侵害虫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在肠道菌群稳态的维持和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将为靶向破坏肠道菌群稳态的害虫控制新策略研发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作用靶标。【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fPGRP-L2的序列特征。利用RT-qPCR分析RfPGRP-L2在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脂肪体、表皮、前肠、中-后肠、血淋巴)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经注射(注射1μL OD 600=1.6的菌液)和喂食(取食涂抹1 mL OD 600=1.6的菌液的甘蔗薄片)两种不同方式分别感染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进行RfPGRP-L2原核表达,利用体外孵育方法检测重组蛋白RfPGRP-L2对大肠杆菌DH5α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集和抑菌活性;RNAi干扰RfPGRP-L2后,检测红棕象甲4龄幼虫血淋巴和肠道中大肠杆菌菌落数的变化;利用RT-qPCR分析RNAi干扰RfPGRP-L2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脂肪体和肠道中抗菌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利用基于细菌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分析RNAi干扰RfPGRP-L2对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SMART预测发现红棕象甲RfPGRP-L2基因编码的蛋白中无跨膜结构域也无信号肽,这表明RfPGRP-L2是一种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T-qPCR检测发现,RfPGRP-L2主要在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血淋巴、肠道和脂肪体等免疫组织中表达;被注射感染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 h和12 h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脂肪体中RfPGRP-L2的表达量分别显著上调;被喂食感染大肠杆菌6 h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中RfPGRP-L2的表达量显著增加。重组表达蛋白RfPGRP-L2能引起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凝集反应,这说明RfPGRP-L2能够识别这两种细菌。当RfPGRP-L2被干扰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对肠道和血淋巴中感染EGF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清除能力显著弱于对照组;肠道中抗菌肽基因RfCecropin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健康红棕象甲4龄幼虫肠道中细菌的菌落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肠道菌群结构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红棕象甲体内胞质型肽聚糖识别蛋白RfPGRP-L2能够通过识别细菌并激活肠上皮细胞中相应的免疫信号通路促进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从而介导对肠道菌群稳态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棕象甲 肽聚糖识别蛋白 表达谱 肠道菌群 免疫反应 免疫稳态
下载PDF
Tradeoff between triglyceride consumption and ovariole development in Plutella xylostella(L.) released in mixed-host environments 被引量:2
3
作者 HUANG Bin SHI Zhang-hong hou you-m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865-872,共8页
After exposure to mixed environments with multiple hosts, the frequency of flight take-offs for Plutella xylostella(L.) is known to increase with a concomitant decrease in female fecundity.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 After exposure to mixed environments with multiple hosts, the frequency of flight take-offs for Plutella xylostella(L.) is known to increase with a concomitant decrease in female fecundity.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ncreased flight activity and decreased fecundity of P. xylostella in mixed-host environments. We measured ovariole length, and triglyceride and vitellogenin(Vg) content in P. xylostella females after they were released into different host environments consisting of either a single host(Brassica campestris, Brassica oleracea or Brassica juncea) or a mixture of all three host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variole length vari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female adults from different host environments. Females from the B. campestris environment had the longest ovarioles, whereas those from the mixed environment had the shortest one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variole length and the flight take-off frequency of P. xylostella adults. Additional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riglyceride content of P. xylostella females from different host environments. Our data revealed that more triglyceride was consumed by P. xylostella female adults from B. oleracea and the mixed environments than those from environments containing only B. campestris or B. juncea. In contrast, the relative Vg content in P. xylostella females from the mixed environ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females from the B. campestris-, B. juncea-or B. oleracea-only environments. In conclusion, the mixed environment caused increased consumption of available energy resources(triglyceride) at the cost of retarding ovarian development and decreasing the amount of Vg p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mondback MOTH TRIGLYCERIDE LEPIDOPTERA ovariole length PLUTELLIDAE VITELLOGENIN
下载PDF
C-型凝集素RfCTL-S1在红棕象甲幼虫免疫防御中的作用
4
作者 鲁盛平 刘惠惠 +3 位作者 苏治平 刘倩霞 侯有明 石章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88-1397,共10页
【目的】明确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C-型凝集素RfCTL-S1在其幼虫免疫防御中的作用。【方法】对红棕象甲RfCTL-S1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检测RfCTL-S1在红棕象甲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体壁、前肠、中-后肠... 【目的】明确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C-型凝集素RfCTL-S1在其幼虫免疫防御中的作用。【方法】对红棕象甲RfCTL-S1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检测RfCTL-S1在红棕象甲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体壁、前肠、中-后肠、血淋巴和脂肪体)以及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注射感染(注射1μL OD_(600)=1.6的菌液)后在红棕象甲4龄幼虫脂肪体和肠道中的表达量,以及RfCTL-S1基因RNAi后红棕象甲4龄幼虫脂肪体和肠道中抗菌肽基因RfAttacin,RfCecropin,RfColeopericin和RfDefensin表达量;分析RfCTL-S1基因通过RNAi被沉默后对红棕象甲4龄幼虫血淋巴EGF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清除能力以及肠道中可培养细菌菌落数量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红棕象甲RfCTL-S1基因编码的蛋白无跨膜结构域,但包含一个信号肽和糖类识别结构域,该结构域中含有EPN基序,表明RfCTL-S1是一种能结合甘露糖的分泌型蛋白。RT-qPCR检测发现,RfCTL-S1在红棕象甲4龄幼虫血淋巴中高表达。在红棕象甲幼虫脂肪体中,与注射PBS的对照组相比,注射感染大肠杆菌24 h后RfCTL-S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注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6 h后红棕象甲幼虫脂肪体中RfCTL-S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注射后24 h。在红棕象甲幼虫肠道中,注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1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注射后6和24 h。RNAi干扰RfCTL-S1后,红棕象甲幼虫脂肪体中抗菌肽基因RfCecropin,RfColeoptericin和RfDefensin的表达量都显著下降;红棕象甲幼虫血淋巴对感染EGFP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清除能力显著弱于对照组,然而RNAi组和对照组间幼虫肠道中的可培养细菌菌落数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分泌型RfCTL-S1蛋白能够通过识别细菌并激活红棕象甲幼虫脂肪体中相应的免疫信号通路促进抗菌肽基因表达,从而实现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棕象甲 C-型凝集素 天然免疫 抗菌肽 病原 RNA干扰
下载PDF
论“植物医学”学科与专业的建设
5
作者 刘同先 丁伟 +62 位作者 沈佐锐 杨忠岐 许永玉 李洪连 原雪峰 马德英 文才艺 董金皋 刘芳 邱宝利 王源超 张正光 黄丽丽 黄国华 操海群 潘月敏 韩强 黄金光 刘会香 刘怀 侯有明 王宗华 刘长仲 缪卫国 刘国坤 郭永霞 罗朝喜 梁广文 曾玲 李华平 顾爱星 左豫虎 李向东 张大羽 吴元华 段玉玺 尹建 潘洪玉 钟国华 张跃进 赵中华 陈根强 林晓民 张友军 万方浩 高希武 李世东 褚栋 赵洪海 梁文星 王森山 张世泽 李俊凯 谭辉华 王文明 周洪友 赵思峰 王兰 芦光新 崔汝强 李会平 尚巧霞 赵晓燕 《植物医生》 2021年第3期1-6,共6页
1952年以前我国涉农高校设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学科与专业,没有“植物保护”这一名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因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的教育体系而引入并设立“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目前我国至少有62所高校设有“植物保护”学科和本... 1952年以前我国涉农高校设有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学科与专业,没有“植物保护”这一名称.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因学习和借鉴原苏联的教育体系而引入并设立“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目前我国至少有62所高校设有“植物保护”学科和本、专科专业.无论从专业名称、专业侧重或专业理念上看,“植物保护”都远远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及“三农”发展的需求.在原植物保护学科的基础上,升级建设“植物医学”学科,与人医学、兽医学一起构建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的三大支柱和生态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赋予医学人员的使命.“植物医学”名称自明,理念新颖;基础植物医学探讨植物与害源的关系;实用植物医学倡导以植物健康为核心的“治未病”.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呼吁在原“植物保护”学科与专业的基础上,建立“植物医学”一级学科与相关专业,逐步完善科学的高素质植物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新农科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学农、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医学 植物保护 学科发展 新农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