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再生稻稻田土壤容重、pH和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姜硕琛 张海维 +5 位作者 杨迪 胡丰琴 邹宇傲 杜斌 吴启侠 朱建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3-1066,共14页
再生稻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再生稻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维持和再生稻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大田试验于2020—2021年进行,各试验处理磷(P2O5)、钾(K2O)养分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 再生稻模式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再生稻稻田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维持和再生稻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大田试验于2020—2021年进行,各试验处理磷(P2O5)、钾(K2O)养分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和150 kg∙hm^(-2),氮(N)施用量200 kg∙hm^(-2)(不包括不施氮处理N0)。按化肥与有机肥施用情况分为5种基肥处理:不施氮肥(N0);基肥氮(N 75 kg∙hm^(-2))全部来自常规尿素(CK);两种物料配施时,基肥氮由2种物料各提供一半,两种物料配施包括缓释尿素与常规尿素(T1)、生物炭与常规尿素(T2)、畜牧粪便与常规尿素(T3)。T2处理区在2021年不再施入生物炭,施肥与CK处理相同。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均可降低土壤容重,以T2处理效果更佳;T2处理第1年,土壤pH、有机碳和总氮显著提高;在第1年头季稻分蘖期、抽穗期和再生稻抽穗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以CK、T1和T3处理最高;T3和T2处理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其中在头季稻拔节期前T2处理的效果较好,拔节期后以T3处理的效果较好。此外,在T3处理下,β-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比较而言,T3处理在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有机碳和总氮的效果上次于T2处理,在提高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上效果优于T2处理,因此,建议基肥采用畜牧粪便与化肥配施,由畜牧粪便取代其中50%的化肥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化肥与有机肥配施 土壤容重 碳氮代谢 再生稻模式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中稻“黄华占”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邢丹英 冯德豪 +8 位作者 石垒 崔吉明 姜硕琛 黄登武 胡丰琴 胡抗 杜颖 冉旭 杜斌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3-98,共6页
为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江汉平原中稻的影响,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中稻“黄华占”连续两年采用播种期、施氮量、基本苗、水层进行不同栽培因素组合试验,探索不同栽培措施对中稻“黄华占”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 为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江汉平原中稻的影响,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对中稻“黄华占”连续两年采用播种期、施氮量、基本苗、水层进行不同栽培因素组合试验,探索不同栽培措施对中稻“黄华占”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施氮量能显著影响生育期,播种期每推迟1期生育期缩短1.7~2d,施氮量每增加50kg/hm^(2)生育期延长0.3~2d;施氮量与基本苗对产量关系密切,施氮量为150kg/hm^(2)和移栽的基本苗6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平均达到8898.30kg/hm^(2);施氮量与基本苗主要通过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进而影响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2)=0.6859,P<0.05)。综合考虑,“黄华占”最佳的栽培因素组合为播种期4月25日,施氮量纯N 150kg/hm^(2),基本苗60×10^(4)株/hm^(2),移栽后7d内统一灌水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措施 中稻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穗肥对中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谭亚华 姜硕琛 +7 位作者 胡抗 冯德豪 胡丰琴 陈晓明 徐郁青 邢丹英 龚双喜 吴昊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1期56-59,M0005,共5页
在江汉平原对丰两优2号、丰两优香1号、两优168、国丰1号、荃优801、皖稻107等6个水稻品种施用尿素100kg/hm 2作穗肥,调查供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追施穗肥后水稻全生育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剑叶干重均... 在江汉平原对丰两优2号、丰两优香1号、两优168、国丰1号、荃优801、皖稻107等6个水稻品种施用尿素100kg/hm 2作穗肥,调查供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追施穗肥后水稻全生育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剑叶干重均显著增加;追施穗肥会显著增加每穗粒数和粒重,但存在品种差异,丰两优香1号、国丰1号、丰两优2号、两优168追肥后产量增加,荃优801、皖稻107追穗肥后未能增产;追施穗肥的效益也存在品种差异,丰两优香1号、国丰1号、丰两优2号和两优168追穗肥可增加水稻效益,两优168增幅最高(17.0%),荃优801、皖稻107追肥后经济效益未能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肥 水稻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安康市汉滨区水稻直播配套集成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海燕 黄长虹 +6 位作者 张善根 汪德义 胡文波 颜复美 王贵涛 胡凤芹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46-49,共4页
通过对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不同茬口直播水稻开展高产技术研究,集成配套适合汉滨区的水稻直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并在全区各镇办大力示范推广,节本增效明显。
关键词 直播 水稻 栽培技术
下载PDF
Nakayama自内射代数的扭Calabi-Yau模
5
作者 胡峰琴 俞晓岚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79-183,203,共6页
给出了扭Calabi-Yau对象的定义,并给出不可分解扭Calabi-Yau对象和Auslander-Reitun三角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到Nakayama自内射代数的不可分解模都是扭Calabi-Yau模,并计算了其维数.
关键词 扭Calabi-Yau对象 Auslander-Reitun三角 稳定范畴 Nayakama自内射代数
下载PDF
承重保温一体化外挂墙板结构性能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冬雁 王淋 +3 位作者 刘康 张燕刚 胡凤琴 张宗军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4-87,217,共5页
承重保温一体化外挂墙板采用轻质微孔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叠合而成。墙板具有承重、保温一体化功能,可依据设计需求,制成与房屋开间尺寸相匹配的大型墙板体系。针对墙板的连接方式和生产工艺,通过对3块不同层高、足尺窗间墙板的单调加载... 承重保温一体化外挂墙板采用轻质微孔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叠合而成。墙板具有承重、保温一体化功能,可依据设计需求,制成与房屋开间尺寸相匹配的大型墙板体系。针对墙板的连接方式和生产工艺,通过对3块不同层高、足尺窗间墙板的单调加载试验,研究不同浇筑方式和与主体结构新型连接构造方式对墙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轻质陶粒泡沫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叠合较好,能够共同工作,墙板的浇筑方式对其结构性能没有影响,在墙板受荷阶段未出现叠合面的滑移现象。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简洁、有效,可保证荷载的传递,且施工简单。该墙板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重保温一体化 外挂墙板 竖向连接节点
原文传递
玉米VOZ基因家族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时丕彪 胡凤琴 +1 位作者 蒋润枝 吕远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7666-7672,共7页
维管植物锌指蛋白(vascular plant one-zinc finger protein,VOZ)基因家族是植物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多种生物学过程。为探究玉米VOZ基因家族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玉米高质量基因组为参考,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VOZ... 维管植物锌指蛋白(vascular plant one-zinc finger protein,VOZ)基因家族是植物特异性的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植物多种生物学过程。为探究玉米VOZ基因家族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玉米高质量基因组为参考,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VOZ基因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和组织表达。结果表明,玉米中有6个ZmVOZ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的长度在309~652 aa之间,分子量为35.20~72.80 kD,多为酸性蛋白;基因结构差异较大,每个成员含2~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ZmVOZ转录因子都具有一个高度保守的VOZ结构域,二级结构元件多为无规卷曲。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玉米、高粱和水稻的VOZ转录因子亲缘关系最近,与拟南芥和棉花的同源性较低。ZmVOZ基因在玉米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除GRMZM2G062651和GRMZM2G094081在各组织中均不表达外,其他基因可能与玉米果皮发育密切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ZmVOZ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VOZ基因家族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文传递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Distance from Point Placement to the Plant Affect Rice Growth 被引量:4
8
作者 hu fengqin WANG huoyan +1 位作者 MOU Pu ZHOU Jianm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Point placement of urea is an efficient technology to improve urea use efficiency in transplanted rice(Oryza sativa L.), but it is largely unknown how nutrient composition in the point placement and the distance from ... Point placement of urea is an efficient technology to improve urea use efficiency in transplanted rice(Oryza sativa L.), but it is largely unknown how nutrient composition in the point placement and the distance from placement site to the plant influence rice root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nutrient uptake, and rice grain yield. A controlled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sing both N-and P-deficient soil with point placement of N only or N and P together(N + P) at a distance close to or far from the plant,in comparison to an N-spilt application and a no-N control. Both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distanc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rice root growth. Compared with the N point placement, the N + P point placement led to smaller root length and mass densities, higher specific root length(SRL) around the placement site, smaller root system, higher straw mass and grain yield, and higher N and P uptak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 + P and N point placements was greater when close to the plant than when far from the pl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higher SRL around the placement site is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nutrient uptake and rice grain yield, and simultaneous point placement of N and P has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rice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use efficiency nutrient uptake phosphate rice yield root growth ur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