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生信分析的C1QB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叶双 张家诚 +5 位作者 刘筱 刘林 胡建洋 薛淮 袁硕 李从文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B与脊髓损伤(SCI)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明确C1QB在临床预测SCI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脊柱骨折患者(对照组,n=10)及SCI患者(SCI组,n=46),收集入组患者的一...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B与脊髓损伤(SCI)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明确C1QB在临床预测SCI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单纯脊柱骨折患者(对照组,n=10)及SCI患者(SCI组,n=46),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血液学指标,通过ASIA损伤量表评估SCI严重程度,并进行比较。分别从2组患者中随机筛选3例,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并进行验证。比较上述6例患者血清外泌体蛋白质组学表达谱,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通过ELISA法测定6例患者差异表达蛋白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选定目标蛋白C1QB。采用ELISA法测定56例患者的血清C1QB水平,并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Kruskal Wallis检验确定血清C1QB水平与ASIA评分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蛋白质组学及生信分析结果提示SCI后血清外泌体中共有17个差异蛋白,其中C1QB上调最显著。通过ELISA测定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CI患者血清C1QB水平显著升高(P<0.001)。C1QB水平与伤后ASIA评分(r=-0.814,P<0.001)和ASIA评级(r=-0.852,P<0.001)独立相关。结论SCI后血清C1QB表达明显升高,血清C1QB水平与S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1QB可能成为评估SCI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蛋白质组学 脊髓损伤 C1QB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基于双树复数小波和模糊理论的声呐图像目标增强方法
2
作者 胡健阳 段先华 马启星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3年第4期933-938,共6页
为了提高声呐图像的质量,更好地消除噪声对声呐图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树复数小波和模糊理论的声呐图像降噪增强算法。通过双树结构消除了因间隔采样而丢失的实用信息,对高频系数实部和虚部分别依据各自的特性,将低于阈值的小波系... 为了提高声呐图像的质量,更好地消除噪声对声呐图像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树复数小波和模糊理论的声呐图像降噪增强算法。通过双树结构消除了因间隔采样而丢失的实用信息,对高频系数实部和虚部分别依据各自的特性,将低于阈值的小波系数设为零,并将高于阈值的小波系数进行相应的收缩处理,对低频系数利用改进的模糊隶属函数可以对其细节进行增强。经实验验证,基于双树复数小波和模糊理论的算法能够较好地保留图像细节信息,提出的算法的客观指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使图像的层次更加分明,并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噪 双树复数小波 模糊对比度 图像增强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粒子滤波的声呐目标检测前跟踪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健阳 段先华 马启星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95,共5页
针对传统固定粒子数粒子滤波算法计算量大、复杂环境下声呐微弱目标检测与跟踪鲁棒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粒子滤波检测前跟踪方法(IPSO-PF-TBD)。该算法在滤波预测与步骤更新之间加入PSO算法,结合预测信息和更新... 针对传统固定粒子数粒子滤波算法计算量大、复杂环境下声呐微弱目标检测与跟踪鲁棒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粒子滤波检测前跟踪方法(IPSO-PF-TBD)。该算法在滤波预测与步骤更新之间加入PSO算法,结合预测信息和更新完成的粒子分布状态进行优化,将粒子集合转移到后验概率密度较大的区域,并充分利用声呐回波信号中目标粒子的权重信息设置粒子自适应采样策略,通过检测前跟踪(TBD)技术的数据帧间能量累积和目标检测,提高目标检测前跟踪的性能。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检测前跟踪处理方法对低信噪比及快速机动等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进行跟踪时,在位置估计精度和误差值方面明显优于粒子滤波(PF)和PSO-PF算法,具有一定研究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呐目标 检测前跟踪 粒子群优化 粒子滤波 后验概率密度
下载PDF
西花蓟马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艳 呼健洋 +2 位作者 刘少武 常秀辉 宋玉泉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3-711,共9页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在中国发生严重,分布范围广泛,对我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主要以化学药剂对其进行防治,由于长期、大量、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西花蓟马的抗药性问题非常严重。将西花蓟马...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在中国发生严重,分布范围广泛,对我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当前主要以化学药剂对其进行防治,由于长期、大量、不科学的使用化学农药,导致西花蓟马的抗药性问题非常严重。将西花蓟马对各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抗性选育、交互抗性和抗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为国内西花蓟马的科学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对保障作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抗药性 抗性选育 交互抗性 抗性机制
原文传递
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4种鳞翅目害虫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少武 呼健洋 +5 位作者 刘艳 张俊龙 颜克成 范晓溪 孙俊 常秀辉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6-619,共4页
[目的]测定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鳞翅目害虫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不同的生测方法对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室内和田间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溴虫氟苯双酰胺对黏虫、小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的LC_(50)值分别为0.0121、0.0726、0.0950... [目的]测定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不同鳞翅目害虫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不同的生测方法对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的室内和田间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溴虫氟苯双酰胺对黏虫、小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的LC_(50)值分别为0.0121、0.0726、0.0950、0.3250 mg/L,溴氰虫酰胺对黏虫、小菜蛾、甜菜夜蛾、玉米螟的LC_(50)值分别为0.3420、0.9915、1.8643、0.3531 mg/L。溴虫氟苯双酰胺对小菜蛾触杀活性的LC_(50)值为0.3403 mg/L,胃毒活性的LC_(50)值为0.1016 mg/L。内吸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00、10 mg/L质量浓度溴虫氟苯双酰处理寄主植株后,对黏虫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3.33%,对小菜蛾的死亡率均为100%;100、10 mg/L质量浓度溴氰虫酰胺处理寄主植株后,对黏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5.00%和83.33%,对小菜蛾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9.4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 d,2者对小菜蛾的防效分别为80.27%和76.32%。[结论]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多种鳞翅目害虫均具有较高的活性,溴虫氟苯双酰胺对小菜蛾胃毒活性高于触杀活性,并且2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均具有一定的内吸活性,在田间溴虫氟苯双酰胺与溴氰虫酰胺对小菜蛾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酰胺杀虫剂 鳞翅目害虫 生物活性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辅助下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儿童复杂肝脏肿瘤 被引量:2
6
作者 康权 李英存 +3 位作者 戴小科 胡键阳 王浩名 张明满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在儿童复杂肝脏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近期完成的1例多次化疗后儿童肝母细胞瘤患儿,其肿瘤侵犯肝Ⅳ、Ⅴ、Ⅷ段并伴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形成,常规肝叶切除难以完成... 目的探讨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在儿童复杂肝脏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近期完成的1例多次化疗后儿童肝母细胞瘤患儿,其肿瘤侵犯肝Ⅳ、Ⅴ、Ⅷ段并伴有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形成,常规肝叶切除难以完成肿瘤切除。采用体外循环辅助下半离体肝切除、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瘤栓取出、自体肝移植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其手术方式及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结果手术顺利,手术时间8 h,肝脏冷缺血时间190 min。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周复查肝功能及甲胎蛋白水平已逐渐趋向于正常。超声检查示肝静脉、门静脉、肝动脉血液流速良好。患儿术后3周康复出院。结论半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对儿童常规肝叶切除无法完成的肝脏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移植 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肝动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胡伟 康权 +9 位作者 张明满 李英存 熊强 邓玉华 胡键阳 王浩名 王瑞珏 韩环立 乐盈 戴小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73-1279,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肝动脉血栓(HAT)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7个月,年龄范围为3个...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肝动脉血栓(HAT)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9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43例;中位年龄为7个月,年龄范围为3个月至15岁;体质量为7.0 kg(6.5 kg,11.0 kg)。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术后发生早期HAT及其治疗情况。(3)影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影响因素分析。(4)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对HAT的预测能力。采用住院、门诊、电话及微信群联系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术后1个月内有无早期HAT。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Logistic检验,不符合单因素Logistic回归条件的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结果(1)随访情况:93例肝移植受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2)术后发生早期HAT及其治疗情况:93例受者中,术后7例发生早期HAT;男1例,女6例;中位年龄为7个月,年龄范围为5个月至15岁。1例受者为二次手术后再次发生早期HAT。7例受者首次发生早期HAT时间为术后4 d(1 d,9 d)。7例受者肝移植手术时间为9.0 h(7.3 h,17.5 h)。7例受者肝动脉吻合均使用8⁃0 Prolene线,3例行连续缝合,4例行间断缝合,血管吻合直径为0.25~0.40 cm。7例受者供肝动脉选择肝总动脉4例,肝固有动脉2例,腹主动脉侧壁带腹腔干1例;7例受者动脉选择肝固有动脉3例,肝左右动脉分叉成形2例,肝右动脉1例,变异肝右动脉1例。7例受者中,5例首选血管介入溶栓治疗,2例首选肝动脉取栓及肝动脉重建;5例血管介入溶栓受者中1例溶栓后预后良好,4例溶栓后复查B超血流无明显改善,行肝动脉取栓及肝动脉重建。7例受者中,2例转归良好,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肝衰竭,1例死于严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3)影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供肝来源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相关因素(P<0.05),术中输液[胶体液输入量(不含输血)、晶体液输入量],术中尿量相关指标(术中尿量、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手术时间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相关因素(优势比=0.999、1.000、0.996、0.978、0.859、0.754,95%可信区间为0.998~1.000、0.999~1.000、0.994~0.998、0.966~0.990、0.776~0.952、0.585~0.97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胶体液输入量(不含输血)、晶体液输入量、术中尿量、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手术时间均不是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0.999、1.000、0.998、0.969、1.195、0.840,95%可信区间为0.997~1.001、0.999~1.001、0.995~1.000、0.893~1.050、0.573~2.493、0.449~2.800,P>0.05)。(4)术中尿量体质量比、术中平均尿量对HAT的预测能力。ROC曲线结果显示:术中尿量体质量比为174.5 mL/kg(特异度为98.8%,灵敏度为57.1%),约登指数为0.559(曲线下面积为0.799,95%可信区间为0.626~0.972,P<0.05);术中平均尿量为3.715 mL/(kg·h)(特异度为43.7%,灵敏度为100.0%),约登指数为0.430(曲线下面积为0.762,95%可信区间为0.593~0.932,P<0.05)。结论肝供来源、术中输液、术中尿量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是影响儿童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HAT的相关因素,但不是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血管 尿量 儿童
原文传递
Long-term ex vivo monitoring of in vivo microRNA activity in liver using a secreted luciferase sensor 被引量:6
8
作者 WANG Gang DONG XiaoYan +4 位作者 hu jianyang TIAN WenHong YUCHI Jie WANG Yue WU XiaoBing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5期418-425,共8页
Technology for monitoring in vivo microRNA (miRNA) activit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elucidating miRNA biology.However,in vivo studies of miRNA have been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a convenient approach to reliably ref... Technology for monitoring in vivo microRNA (miRNA) activity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elucidating miRNA biology.However,in vivo studies of miRNA have been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a convenient approach to reliably reflect real-time functional changes in miRNAs.Sensors for miRNA were developed by adding miRNA target sequences to the 3'-untranslated region of Gaussia princeps luciferase (Gluc) mRNA.These sensors were then evalua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by measuring Gluc activity in cell supernatants and in peripheral blood.Sensors driven by the CMV promoter were effective for monitoring miR-122 in living cells,but not for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miR-122 or miR-142 in mouse liver because of CMV-promoter silencing.Replacing the CMV promoter with a CAG promoter rendered these sensors effective for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relevant liver miRNA activities.We subsequently used the CAG-promoter-based sensor for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of endogenous liver miR-122,miR142 and miR-34a activities,as well as for exogenous miR-34a activity.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real-time in vivo activities of miRNAs can be continuously and conveniently detected in mouse liver using the sensors that we hav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sensor secreted Gaussia luciferase ex vivo monito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