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栀子果实干粉对湘黄鸡蛋品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胡松梅 龚泽修 +1 位作者 文健 胡雄贵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135,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黄栀子果实干粉对湘黄鸡蛋品质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5周龄的湘黄鸡300只,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200mg/kg黄栀子果实干粉的试验日...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黄栀子果实干粉对湘黄鸡蛋品质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5周龄的湘黄鸡300只,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200mg/kg黄栀子果实干粉的试验日粮,正试期60d。结果表明:(1)日粮添加黄栀子果实干粉对湘黄鸡蛋重、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壳厚度没有影响。(2)日粮添加黄栀子果实干粉可以显著提高湘黄鸡鲜蛋的蛋黄RCF值、红度和黄度值,降低亮度值。(3)日粮添加黄栀子果实干粉能显著提高湘黄鸡血清IgA和IgG的水平,加强湘黄鸡机体的免疫能力。综上所述,湘黄鸡中添加100mg/kg的黄栀子果实干粉能达到较好的饲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栀子 湘黄鸡 蛋品质 免疫机能
下载PDF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遗址2016~2018年祭祀坑出土三牲骨骼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2 位作者 李悦 田亚岐 陈爱东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28,共7页
本文对血池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马牛羊三牲骨骼进行了鉴定,主要为马(256匹),其次为牛(31头),羊最少(8只)。马骨年龄偏小,全为马驹,分布于南北向的马坑和东西向的车马坑内。南北向的马坑马骨数量多,时代早于东西向的车马坑。牛在东西向牛坑... 本文对血池遗址祭祀坑出土的马牛羊三牲骨骼进行了鉴定,主要为马(256匹),其次为牛(31头),羊最少(8只)。马骨年龄偏小,全为马驹,分布于南北向的马坑和东西向的车马坑内。南北向的马坑马骨数量多,时代早于东西向的车马坑。牛在东西向牛坑内,全为牛犊。羊和牛为南北向的合葬坑,年龄主要在1~3.5岁之间,时代和南北向的马坑接近,均为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对祭牲的马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均为马驹,但对牛羊祭牲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到西汉时期,除马继续为马驹外,牛变成了牛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池遗址 祭祀坑 三牲研究
下载PDF
An Important Ornithischian Tracksite in the Early Jurassic of the Shenmu Region,Shaanxi,China 被引量:11
3
作者 LI Jianjun Martin G.LOCKLEY +3 位作者 ZHANG Yuguang hu songmei MATSUKAWA Masaki BAI Zhiq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A large track site with multiple, well-preserved trackways of an Early Jurassic quadrupedal ornithischian dinosaur is the first report of Moyenisauripus-like trackways from Asia, herein named Shenmuichnus youngteilhar... A large track site with multiple, well-preserved trackways of an Early Jurassic quadrupedal ornithischian dinosaur is the first report of Moyenisauripus-like trackways from Asia, herein named Shenmuichnus youngteilhardorum. The tracks occur in a clastic fluvial sequence in the Fuxian Formation in Shenmu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which is in the same general region as the discovery site of Sinoichnites, the first dinosaur track reported from China. Based on size and morphology, it is likely that Sinoichnites, which is now lost, also represents an ornithischian. The Shenmuichnus youngteilhardorum trackways show two modes of preservation: the first representing deeper tracks, with sediment rims, results in Deltapodus-like tracks, with indistinct pes digit traces and sub-circular manus traces, the second produces Moyenosauripus-like tracks, with clear tridactyl and pentadactyl digit traces in the pes and manus respectively. Thus the Shenmu trackways play a key role in resolving globally significant ichnotaxonomic problems surrounding the nomenclature of Sinoichnites, Moyenosauripus, Deltapodus and other named (Ravatichnus) and unnamed trackways from Asia, Africa and Europe. In addition they shed important light on the paleogeographical and paleo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quadrupedal ornithischians in the Early Mesozoic. The track site has been the focus of a major excavation to transfer the trackways from their original remote location to the new Shenmu Museum, in Shenmu City. Other tracksites in the area which reveal Anomoepus, Grallator and the Deltapodus morphotype, together with Shenmuichnus and plant fossil evidence, suggest an Early Jurassic age for the track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 tracks Early Jurasic Shenmu SHAANXI
下载PDF
靖边统万城西城遗址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邢福来 苗轶飞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2011~2012年统万城西城遗址,共出土动物种类10种,均为家养哺乳动物。从出土动物的种类来看,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马、驴、牛、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不远处有沙漠分布的自然景观。从人们对动物的利用情况来看,该遗址农业... 2011~2012年统万城西城遗址,共出土动物种类10种,均为家养哺乳动物。从出土动物的种类来看,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马、驴、牛、羊等各种食草动物,不远处有沙漠分布的自然景观。从人们对动物的利用情况来看,该遗址农业相对滞后,而以饲养家畜的畜牧业为主,这和其所处的农牧交错带及明长城外缘特殊地理位置相吻合。统万城人赖依生存的肉食来源主要是兽类中的羊和黄牛。饲养羊除了获取肉食资源外,开发其副产品羊皮、羊毛和奶也是古人饲养羊的另一主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 统万城西城遗址 大夏 动物遗存
下载PDF
New materials of the steppe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with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mammoths 被引量:4
5
作者 WEI GuangBiao hu songmei +6 位作者 YU KeFu HOU YaMei LI Xin JIN ChangZhu WANG Yuan ZHAO JianXin WANG Wenhu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7期956-963,共8页
Recently found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 steppe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survived in northern China into the late Pleistocene. East Asia is the key area of mammoth evolution after the initial radiation of ea... Recently found materials indicate that the steppe mammoth, Mammuthus trogontherii, survived in northern China into the late Pleistocene. East Asia is the key area of mammoth evolution after the initial radiation of early forms out of Africa and into Eura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te Pliocene (c. 3.5–3.0 Ma). M. rumanus, M. meridionalis, M. trogontherii, and M. primige- nius probably formed a continuous and transitional evolutionary lineage within the pan-Eurasian mammoth radiation in East Asia. Each speciation event of the Eurasian mammoths was followed by a rapid and large-scale dispersal event: out of East Asia. Allopatric speciation is the main speciation pattern of Mammuthus. The climatic vacillation was severe and frequent in East Asia from the early part of early Pleistocene (c. 2.6 Ma) onward, which probably brought about successive speci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subsequent dispersal of the mammo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muthus trogontherii Mammuthus sungari MSE ALLOPATRIC SPECIATION out of EAST ASIA climate
原文传递
陕西长安神禾原战国秦陵园大墓从葬坑K12出土动物骨骼研究
6
作者 胡松梅 杨曈 +3 位作者 杨苗苗 丁岩 张天恩 蔡大伟 《考古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48,I0020,I0021,共28页
目次一缘起二K12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三相关问题讨论|缘起神禾原战国秦陵园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南郊的神禾原西北部贾里村东,现为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东西宽312米,外环兆沟,内筑陵垣,近南部以东西向夯... 目次一缘起二K12出土动物遗存分析三相关问题讨论|缘起神禾原战国秦陵园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韦曲南郊的神禾原西北部贾里村东,现为西安财经大学长安校区。陵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48、东西宽312米,外环兆沟,内筑陵垣,近南部以东西向夯土隔墙分为南、北二区,设有内外五门;带有四墓道的“亞”字形大墓(M1)及所附十三座从葬坑位于北区,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南区东北靠隔墙处(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基址 战国秦 动物骨骼 财经大学 动物遗存 陵园 K12 五门
原文传递
不同添加比例的稻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品质分析及其对荷斯坦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松梅 龚泽修 +1 位作者 张翠永 胡雄贵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为了对不同添加比例的稻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品质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中国荷斯坦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性能的影响。试验将25头胎次为2~3胎且体重、产奶量和生产期相近的荷斯坦牛随机分为5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每组5头... 为了对不同添加比例的稻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品质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中国荷斯坦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性能的影响。试验将25头胎次为2~3胎且体重、产奶量和生产期相近的荷斯坦牛随机分为5组(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和Ⅴ组),每组5头,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饲喂不同鲜重质量比的稻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饲料A(0∶10)、饲料B(1∶9)、饲料C(2∶8)、饲料D(3∶7)和饲料E(4∶6)],预试期3 d,正试期60 d,对不同添加比例的稻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进行现场评定(颜色、气味、pH值、水分含量和质地)和营养成分(氨态氮、粗蛋白、粗灰分、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析,并对各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性能(乳样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固形物含量、非脂固形物含量和4%标准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料A和饲料B现场评定为优等,饲料C和饲料D为良好,饲料E为一般。饲料A和饲料B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饲料C、饲料D和饲料E(P<0.05);饲料A和饲料B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饲料C、饲料D和饲料E(P<0.05),饲料C和饲料D显著高于饲料E(P<0.05);饲料A和饲料B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饲料D和饲料E(P<0.05),饲料C与其他4种饲料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A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种饲料(P<0.05),其他4种饲料间差异不显著(P>0.05);5种饲料的粗灰分和干物质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干物质采食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的产奶量显著高于试验Ⅳ组、Ⅴ组(P<0.05),试验Ⅰ组、Ⅱ组和Ⅲ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Ⅱ组乳脂率显著高于试验Ⅳ组、Ⅴ组(P<0.05),试验Ⅲ组与其他4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的乳蛋白率、乳糖率及总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的4%标准乳显著高于试验Ⅲ组、Ⅳ组和Ⅴ组(P<0.05),试验Ⅱ组、Ⅲ组显著高于试验Ⅳ组和Ⅴ组(P<0.05)。说明不同添加比例稻草、玉米秸秆混合青贮饲料对荷斯坦牛干物质采食量影响不显著,当稻草和玉米秸秆鲜重质量比为0∶10和1∶9时,混合青贮饲料品质和荷斯坦牛的产奶性能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玉米秸秆 青贮饲料 荷斯坦牛 产奶性能
原文传递
陕北贾大峁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春燕 胡松梅 +2 位作者 杨苗苗 郭小宁 杨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8,共10页
史前时期动物驯养技术的跨大陆交流与传播是令人瞩目的前沿课题。陕北地区位于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和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交汇碰撞的前沿地带。贾大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年代为距今约4500~4300年的龙山早期。作为陕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 史前时期动物驯养技术的跨大陆交流与传播是令人瞩目的前沿课题。陕北地区位于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和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交汇碰撞的前沿地带。贾大峁遗址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年代为距今约4500~4300年的龙山早期。作为陕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出现牛和羊的考古遗址之一,牛和羊是当地驯养抑或外来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贾大峁遗址出土的猪、绵羊和普通牛等动物骨骼和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8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为0.711049,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得到遗址当地的生物可利用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245~0.710853之间。据此范围推测贾大峁遗址出土的绵羊可能存在外来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大峁遗址 动物 锶同位素
原文传递
陕西洛南龙牙洞发现中更新世马陆化石
9
作者 李永项 胡松梅 +5 位作者 李冀 王社江 张云翔 谢坤 陈宇 李兆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4-307,共4页
马陆,又称千足虫,分布广泛,有时甚至爆发性泛滥[1],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关于这种动物的早期化石信息主要集中在欧美的研究报道[2~3],近年来人们从缅甸、墨西哥琥珀中也发现了一些中、新生代的马陆化石,如现生倍足纲中的Polyxeni... 马陆,又称千足虫,分布广泛,有时甚至爆发性泛滥[1],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关于这种动物的早期化石信息主要集中在欧美的研究报道[2~3],近年来人们从缅甸、墨西哥琥珀中也发现了一些中、新生代的马陆化石,如现生倍足纲中的Polyxenida(毛马陆目)、Siphonophorida(管马陆目)、Polyzoniida(多板马陆目)、Julida(姬马陆目)、Chordeumatida(泡马陆目)、Stemmiulida(寡眼马陆目)、Polydesmida(带马陆目)、Siphoniulida等[3~5],但晚新生代、第四纪期间很少报道。中国现代马陆动物研究时有报道[6~21],但化石却十分罕见,仅见于20世纪50年代初第四纪周口店猿人洞穴堆积中的一次记录[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 洞穴堆积 陕西洛南 倍足纲 晚新生代 周口店 马陆
原文传递
古基因组学在古代家马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文少卿 俞雪儿 +3 位作者 田亚岐 胡松梅 李悦 孙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7-320,共14页
古DNA是人类学、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过去的十年,我们见证了古DNA研究的一场革命.古DNA研究的焦点在很长时间内被限制在了线粒体DNA和有限个核基因组标记,但现在已经能够获得非常古老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一突破主要... 古DNA是人类学、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在过去的十年,我们见证了古DNA研究的一场革命.古DNA研究的焦点在很长时间内被限制在了线粒体DNA和有限个核基因组标记,但现在已经能够获得非常古老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一突破主要是缘于高通量测序平台以及获取高度降解DNA分子的能力,并发展出了古基因组学这一新领域.本文回顾了马的古基因组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揭示家马的遗传谱系和基于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预测马的性状两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依据马的基因组研究的新成果,优化三款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检测panel,分析古代家马的谱系、性别、毛色、运动能力、步态、体型/肩高、高原适应等相关方面.结果显示,遗传谱系和表型特征为探讨中国古代家马的起源和用途,特别是祭祀用马的来源和挑选标准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家马的演化与传播及其与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的古基因组学 考古学应用 遗传谱系 马的特征 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
原文传递
从石峁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看夏时代早期榆林地区先民的生存策略选择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瑞琛 邸楠 +6 位作者 贾鑫 尹达 高升 邵晶 孙周勇 胡松梅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石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代早期榆林地区农牧交错带中的超大型中心聚落,产生于聚落林立、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文章通过鉴定与分析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地点东护墙北段上部、门址及大台基等区域浮选所获样品,结... 石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时代早期榆林地区农牧交错带中的超大型中心聚落,产生于聚落林立、社会等级分化明显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中。文章通过鉴定与分析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地点东护墙北段上部、门址及大台基等区域浮选所获样品,结合已公布的外城东门、后阳湾等地点的植物遗存鉴定数据,对石峁遗址夏时代早期样品中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综合研究。通过2012~2019年的浮选工作,共获得了187份夏时代早期样品,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共计17816粒,其中农作物遗存8905粒,包括粟、黍、水稻及大豆;非农作物遗存包括非农作物种子和植物果核等共计61种植物,总数为8911粒,分属于禾本科、藜科、豆科、蔷薇科、菊科、蓼科等。结果显示,石峁先民夏时代早期的生业模式以农牧业并重为主、采集狩猎为补充。其中,农业结构以粟黍种植为主,还首次发现了少量水稻、大豆等可能为上层先民与周边地区交流获得的稀有食物;畜牧业中,主要利用胡枝子、草木犀、委陵菜属、冷蒿等饲草喂养黄牛、羊等主要家畜;同时,还存在采集果实等行为。石峁先民生业模式的选择是其人群受所处的农牧交错带环境影响产生的结果,"舍不得农业,离不开牧业"即是石峁先民及地区其他同时期人群的真实写照。多样化的生存策略、周边聚落的粮食输入及与其他区域中心的文化交流,保障和巩固了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石峁遗址的核心地位,并推动了地区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植物考古 农牧交错带 社会复杂化 生存策略
原文传递
陕北靖边庙梁遗址浮选结果与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傅文彬 邸楠 +3 位作者 邵晶 胡松梅 杨瑞琛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庙梁遗址是陕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其出土遗存开启的龙山时代后期"双鋬鬲陶器体系"被认为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源头。在发掘过程中对房址、灰坑、灶址等遗迹共采得土样32份,共计143.5 L,其中包括仰韶晚期的样... 庙梁遗址是陕北地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其出土遗存开启的龙山时代后期"双鋬鬲陶器体系"被认为是石峁文化的重要源头。在发掘过程中对房址、灰坑、灶址等遗迹共采得土样32份,共计143.5 L,其中包括仰韶晚期的样品14份,共67 L;龙山时期的样品18份,共76.5 L。通过对庙梁遗址开展的浮选工作,发现了23个种属的植物种子,包括粟、黍两种农作物,以及胡枝子属、草木犀、藜属、虫实属、猪毛菜属、狗尾草、野燕麦、大麻、酸枣等其他植物种子,共计35913粒。浮选结果显示,庙梁先民发展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其中粟的地位较高,这一结构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期没有改变。豆科植物的高出土概率表明庙梁周边的植被条件适宜发展牧业。结合动物考古的研究结果,庙梁先民在仰韶晚期以农业为主;进入龙山时期后,以牛、羊的传入为契机,牧业也迅速地发展起来,这种农牧兼营的情况与木柱柱梁等遗址比较相似。这一时期生计策略的变化,可能是当时人类面临气候波动时的对策之一。房址F4内柱洞D2出土植物遗存十分特殊,反映出房址F4与粮食加工或消费有关。D2本身可能是一个先于房址废弃的柱洞,也可能是一类少见的地臼,结合民族学材料来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另外,庙梁遗址出土了27530粒藜属种子,有可能是人为收集利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梁遗址 陕北地区 仰韶时代 龙山时代 旱作农业
原文传递
陕北靖边庙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兼论中国牧业的形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胡松梅 杨曈 +2 位作者 杨苗苗 邵晶 邸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31,共15页
对庙梁遗址龙山早期出土的动物骨骼按照发掘单位逐一进行系统分类、测量、鉴定,总共鉴定出8种哺乳动物,分别为蒙古兔(Lepus tolai)、奥氏马(Equus ovodovi)、家猪(Sus domesticus)、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 对庙梁遗址龙山早期出土的动物骨骼按照发掘单位逐一进行系统分类、测量、鉴定,总共鉴定出8种哺乳动物,分别为蒙古兔(Lepus tolai)、奥氏马(Equus ovodovi)、家猪(Sus domesticus)、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eolus capreolus)、绵羊(Ovis aries)和普通牛(Bos taurus)。庙梁先民的肉食来源以狩猎奥氏马和饲养家猪、普通牛和绵羊为主。庙梁遗址中3件绵羊骨骼F20:D22、H49:D31和F19:D34经过^(14)C-AMS测年分别为4406~4186 cal.a B.P.、4401~4155 cal.a B.P.和4342~4151 cal.a B.P.;离庙梁遗址仅24 km的同时期的龙山时代早期横山红梁遗址,2件普通牛骨骼IF4③:D2、IIH26②:D23经过^(14)C-AMS测年分别为4406~4186 cal.a B.P.、4405~4158 cal.a B.P.,1件绵羊骨骼IF4③:D4的^(14)C-AMS测年为4407~4237 cal.a B.P.。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时代最早、数量较多和具有直接测年数据的一批绵羊和普通牛的遗址,代表牧业经济活动的一批绵羊和普通牛开始出现,预示着龙山时代早期晚段庙梁遗址和红梁遗址极有可能是牧业形成的萌芽时期。另外,使用古DNA检测手段,确认了目前陕北地区数量较大的一批奥氏马标本,同时对保存较好的奥氏马下颌骨标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和总结,为今后奥氏马标本的鉴定提供了参考依据。奥氏马的发现不仅扩大了该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还增加了马科成员的种类,纠正了以往全新世中国野马全部是普氏野马的传统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 庙梁遗址 龙山时代早期 动物遗存 奥氏马
原文传递
陕北地区动物骨骼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诺杨 胡松梅 +3 位作者 孙周勇 郭小宁 韩宾 杨益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9-79,共11页
基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模型开展古代样品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可细化脂肪来源,有助于探究动物资源的加工利用、相关载体的使用功能及先民饮食策略,从而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提供重要信息。目前该模... 基于动物油脂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模型开展古代样品的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可细化脂肪来源,有助于探究动物资源的加工利用、相关载体的使用功能及先民饮食策略,从而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提供重要信息。目前该模型已得到国外诸多地区现代动物样品的验证,但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尚不明晰。文章对陕北地区石峁遗址和高家洼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开展了脂肪酸分析,并对其中1例缺乏形态鉴定特征的碎骨样本进行ZooMS(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碎骨样本的一系列特征肽段与鹿和绵羊的部分肽段相匹配,表明其为鹿或绵羊。家养动物(猪、普通牛、羊亚科)中,除2例绵羊显现出较强的C_(4) 饮食信号,应源于粟类作物副产品或人工采集的藜科植物消费;其余动物均表现为C_(3) /C_(4) 类混合特征,意味着存在野生C_(3) 植物的摄入。相比其他遗址,石峁遗址采取了相对粗放的家猪管理模式;而牛、羊饲养模式的多样化可能是先民在当地自然条件下对新兴家畜品种开展探索性饲养活动的反映。野生动物(梅花鹿、马鹿)中,2例鹿具有较高的δ^(13)C_(16:0) 和δ^(13)C_(18:0) 值,应有C_(4) 植物的摄入,表明龙山时代陕北地区先民与鹿存在互动关系。古代陕北地区C_(4) 植物对饮食的贡献使得该地区的动物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数据相对于前人建立的"δ^(13)C_(18:0) -δ^(13)C_(16:0) "分布模型存在正向偏移,但仍可通过计算Δ^(13)C值来区分该地区的动物脂肪来源(Δ^(13)C>0‰为非反刍动物体脂,-3.3‰<Δ^(13)C<0‰为反刍动物体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石峁遗址 高家洼遗址 脂肪酸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家养动物饲养模式 野生动物管理
原文传递
The subsistence patterns of the Shengedaliang site(-4,000 yr BP)revealed by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s in northern Shaanxi,China 被引量:2
15
作者 CHEN XiangLong GUO XiaoNing +4 位作者 WANG WeiLin hu songmei YANG MiaoMiao WU Yan hu YaoW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68-276,共9页
In order to explore subsistence pattern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round 4,000 yr BP,28 human and 24 animal bones from the Shengedaliang site were sampled for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ratio analysis.The ... In order to explore subsistence patterns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round 4,000 yr BP,28 human and 24 animal bones from the Shengedaliang site were sampled for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ratio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people primarily subsisted on C_4 resources,e.g.millet and millet-related animal products,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some intake of C_3 plants by some individuals.Stable nitrogen isotope values indicate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meat consump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t the site.Pigs were mainly foddered with millet and millet byproducts,as well as some cattle,according to their highδ^(13)C values.However,most cattle and the sheep/goats consumed wild C_3 plants at Shengedaliang.Our above findings indicates that subsistence patterns in northern Shaanxi around 4,000 yr BP were characterized by millet farming,while the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e.g.cattle and sheep/goats raising,displayed very little contribution to local economy.The intensive millet farming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ded enough food for population growth,ensured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and consequently accelerated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complex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陕西北部 BP 生存模式 显示 碳氮 遗址 中国
原文传递
吴山祭祀遗址祭祀坑殉牲的初步研究
16
作者 杨苗苗 游富祥 +1 位作者 胡松梅 杨曈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8-66,共9页
本文整理分析了吴山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马骨的鉴定、测量结果。根据马骨门齿萌出、臼齿萌出及肢骨骨骺愈合情况判断,遗址中的殉牲几乎都是马驹。据文献记载,秦帝国时期雍地畤祭祀殉牲为“秋冬用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自汉武帝以后... 本文整理分析了吴山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马骨的鉴定、测量结果。根据马骨门齿萌出、臼齿萌出及肢骨骨骺愈合情况判断,遗址中的殉牲几乎都是马驹。据文献记载,秦帝国时期雍地畤祭祀殉牲为“秋冬用畤驹四匹,木禺龙栾车一驷”,自汉武帝以后“以木禺马代驹”。从祭祀坑均为车马坑、殉牲均为马驹的情况来看,吴山遗址祭祀坑所属时代应为秦至西汉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山遗址 祭祀坑 殉牲 马驹 秦汉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