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等氮量有机替代水稻种植对水土环境和农学效应的影响
1
作者 付斌 王炽 +7 位作者 胡万里 闫辉 倪明 李枝武 陈兴位 陈安强 金平忠 姬为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98-3205,共8页
【目的】研究等氮量有机替代在水稻生产中对水土环境和农学效应的影响,筛选适合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生产的有机替代方式,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洱海流域进行等氮量有机替代水稻种植田间试验,设不施肥处理(CK)、等氮量... 【目的】研究等氮量有机替代在水稻生产中对水土环境和农学效应的影响,筛选适合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生产的有机替代方式,为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洱海流域进行等氮量有机替代水稻种植田间试验,设不施肥处理(CK)、等氮量100%化学氮肥处理(CF)、等氮量50%有机肥+50%化学氮肥处理(FM)和等氮量100%有机肥处理(CM)。系统分析水稻生育期内田面水和土壤无机氮浓度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水稻产量和氮素养分利用农学效应。【结果】水稻返青期(移栽后0~7 d)是防止田面水氮素流失的关键风险期,各处理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峰值排序为FM(20.92mg/L)>CF(20.07mg/L)>CM(8.60mg/L)>CK(6.82mg/L),田面水硝态氮浓度峰值排序为CM(5.83 mg/L)>CF(3.63 mg/L)>CK(3.14 mg/L)>FM(2.98 mg/L)。全量有机替代CM处理相比单施化肥CF处理降低水稻返青期田面水铵态氮浓度42.23%,增加硝态氮浓度134.11%。水稻孕穗期(移栽后31~60 d)是水稻土硝态氮淋溶流失的关键风险期,水稻土硝态氮平均含量:CF(11.37 mg/kg)>CM(10.66 mg/kg)>FM(8.71 mg/kg)>CK(7.11mg/kg),等氮量有机无机配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FM处理分别较CF和CM处理降低23.39%和18.29%。等氮量有机替代的FM和CM处理相比单施化肥CF处理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籽粒吸氮量,FM处理增幅分别为9.30%和45.28%,CM处理增幅分别为7.85%和16.51%;等氮量有机替代(CM和FM处理)显著提高水稻氮肥贡献率(增幅31.83%和37.20%)和氮肥农学效率(增幅42.22%和50.00%)(P<0.05)。【结论】等氮量50%有机肥+50%化学氮肥可减少尿素施用量,稳定水稻生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同时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水稻种植 水土环境 农学效应
下载PDF
流域磷素面源污染产生与输移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李文超 翟丽梅 +6 位作者 刘宏斌 雷秋良 张亮 刘申 任天志 胡万里 付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1-719,共9页
甶于面源污染物从坡面产生后至向流域出口输出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在河道迁移过程发生的沉降衰减,基于污染物产生与输出空间分布识别关键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高原湖泊洱海典型小流域,以子流域为... 甶于面源污染物从坡面产生后至向流域出口输出过程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在河道迁移过程发生的沉降衰减,基于污染物产生与输出空间分布识别关键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面源污染较为严重的高原湖泊洱海典型小流域,以子流域为空间分析单元,采用经实测数据验证后的定量模拟工具-SWAT模型和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流域面源磷产生与输出的空间分布及差异,评估河道迁移过程对两者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面源流失磷产生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不同子流域流失磷的产生强度在1.52~1.82kg/hm^2之间变化,高强度区主要集中在有坡耕地分布的水文敏感区和植被覆盖度差的土壤侵蚀敏感区;不同子流域流失的磷经河道迁移后发生了-25.6%~21.6%的变化,导致流失磷的输出与产生空间分布出现差异,较高产生强度区,磷流失高输出强度区缩小为土壤侵蚀敏感区;不同子流域流失磷经河道迁移后发生的不同变化受流失磷产生强度与径流迁移时间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 面源磷 河道迁移过程 空间分布 SWAT模型
下载PDF
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杨佩文 李铭刚 +5 位作者 张庆 付斌 何翔 邹雪峰 胡万里 朱红业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68,共10页
解析洱海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农田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为优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调节群落功能,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和合理保护提供依据。选取未施用任何有机碳源及化肥和施用化肥但未施用有机碳源的2... 解析洱海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农田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为优化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调节群落功能,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和合理保护提供依据。选取未施用任何有机碳源及化肥和施用化肥但未施用有机碳源的2个试验处理为研究对象,分析测试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GC)和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解析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群和土壤碳氮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GC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正相关,土壤NAG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正相关,土壤碳氮比对水解酶活性变化的解释度最高。土壤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2.58%~34.4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0.19%~22.38%)、绿弯菌门(Chloroflexi,15.39%~18.5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91%~18.58%)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3.39%~4.21%)5个菌门为主要种群,占总原核微生物群落丰度的91.54%~93.10%;真菌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76.75%~78.39%)、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8.91%~11.54%)和接合菌门(Zygomycota,6.12%~7.49%)3个菌门为主要种群,占总真核微生物群落丰度的93.26%~96.63%;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及门分类水平的种群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P≥0.05)。施用化肥导致部分微生物差异显著性物种种群丰度发生变化,而土壤较高碳氮含量是维持洱海流域水稻-油菜轮作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酶活性稳定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 β-1 4-葡萄糖苷酶(GC) β-1 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种群
下载PDF
洱海流域油菜-水稻轮作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伏成秀 李铭刚 +8 位作者 吴翔 付斌 张庆 施竹凤 倪明 胡万里 杨明英 朱红业 杨佩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98-1904,共7页
【目的】解析洱海流域油菜-水稻轮作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探讨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运用微生物核糖体RNA基因靶向测序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连续7Y油菜-水稻种植后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的组成、丰度和碳氮... 【目的】解析洱海流域油菜-水稻轮作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探讨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运用微生物核糖体RNA基因靶向测序技术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连续7Y油菜-水稻种植后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的组成、丰度和碳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特征,结合Perason相关性分析,解析细菌种群结构与土壤碳氮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壤有机质(OM)和全氮(TN)与细菌种群中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种群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种群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油菜和水稻种植季,不同处理间Clean tags数量、OTUs丰度及α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5),门分类水平上的优势细菌种群相对丰度差异性不显著(P≥5)。土壤碳氮转化功能基因qPCR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处理间固碳基因cbbL-R和氨氧化基因amoA的拷贝数差异性不显著,有机碳源物料配施化肥显著提高固氮基因nifH和氨氧化基因amoA拷贝数(P<0.05)。【结论】油菜和水稻种植季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组成和碳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呈相似变化趋势,水旱轮作对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其稳定性可能与土壤本底较高的碳氮素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水稻轮作 土壤细菌种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碳氮转化功能基因 qPCR定量分析
下载PDF
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成成 柴晔 +4 位作者 王鑫 香雪 高英 胡婉丽 陈慧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69-1875,共7页
目的:探讨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用淋巴细胞数与单核细胞数比值(lymph... 目的:探讨化疗后免疫状态的改变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e myeloma,MM)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7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临床资料。用淋巴细胞数与单核细胞数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的变化来反应免疫状态的改变。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白蛋白(albumin,AL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治疗方案等临床因素与LMR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亚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通过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来比较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monocyte count,AMC)以及LMR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LMR变化的临床因素。结果:在治疗1个月后,ALC的中位数从1.25(0.84-1.81)×10^9/L升高至1.39(1.02-1.9)×10^9/L(P=0.029);AMC的中位数从0.37(0.23-0.47)×10^9/L降低至0.29(0.2-0.44)×10^9/L(P=0.026);LMR的中位数从3.552(2.405-5.208)升高至5.138(3.22-6.471)(P=0.002)。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LMR的升高(HR 0.459,95%CI 0.241-0.875,P=0.018)和LDH≥240(U/L)(HR 2.368,95%CI 1.123-4.995,P=0.024)是影响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治疗后LMR水平的升高预示初诊MM患者将拥有较长的生存时间。联合LMR不但可以反映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而且可以更好的预测MM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状态 免疫重建 预后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洱海流域农田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申云鑫 邹雪峰 +9 位作者 包玲凤 周旭东 付斌 杨明英 施竹凤 裴卫华 倪明 陈齐斌 胡万里 杨佩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19-2826,共8页
【目的】基于有机碳源物料施用长期定位试验,解析洱海流域农田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有机碳源物料输入的响应特征。【方法】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T1)和玉米秸秆配施化肥(T2)3个处理,于水稻成熟期采集测试样本,运用Ill... 【目的】基于有机碳源物料施用长期定位试验,解析洱海流域农田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有机碳源物料输入的响应特征。【方法】通过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T1)和玉米秸秆配施化肥(T2)3个处理,于水稻成熟期采集测试样本,运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基于氮转化功能基因(nifH)和碳转化功能基因(cbbL),分析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并基于冗余分析(RDA),解析土壤中可溶性氮(N)、磷(P)含量与厌氧微生物种群的相关性。【结果】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配施化肥显著提高了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群落的Observed species多样性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1丰富度指数(P<0.05),并促进厌氧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性增强。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在门的分类水平上,有机碳源物料长期施用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蓝藻门(Cyanobacteria)种群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的水平上显著提高了红长命菌属(Methylibium)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的种群丰度,降低了伯克霍尔德氏菌属(Paraburkholderia)的种群丰度;在种的水平上显著提高了台湾贪铜菌(Cupriavidus taiwanensis)和嗜碱菌(Alkaliphilus oremlandii)的相对丰度(P<0.05),降低了Lata氮氢单胞菌(Azohydromonas lata)和Sulfuricaulis limicola的相对丰度(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氮(N)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的解析度最高。【结论】在洱海流域高碳储量农田中,玉米秸秆配施化肥主要通过调控土壤中可溶性N含量而影响水稻根际厌氧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理生态功能,进而影响其对碳和氮的转化过程。本研究结果对碳氮素和水稻农田微生物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途径的准确预测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且可为优化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以及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合理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施肥 水稻根际 厌氧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水位波动和氮浓度变化对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崔荣阳 刘刚才 +2 位作者 胡万里 付斌 陈安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378-5386,共9页
为探索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及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洱海近岸农田原状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模拟常规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波动(SND)和持续淹水(SNF),以及无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位波动(0ND)后土壤剖面氮浓... 为探索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及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洱海近岸农田原状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模拟常规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波动(SND)和持续淹水(SNF),以及无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位波动(0ND)后土壤剖面氮浓度和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探讨了土壤因子与功能基因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SNF、SND和0ND处理较试验前土壤剖面中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分别降低了44%、21%和30%,NO_(3)^(−)-N浓度分别降低了55%、28%和38%.同时,0ND和SNF处理较SND处理土壤剖面中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20%和1%,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则分别增加68%和7%,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34%和增加23%,土壤含水率(MC)、NH_(4)^(+)-N、NO_(3)^(−)-N和TDN均为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土壤剖面持续淹水会显著降低溶解性氮浓度,浅层地下水波动及水中氮浓度引起的土壤剖面干湿交替和氮浓度变化是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转化功能基因 土壤剖面 干湿交替 浅层地下水位波动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检测在浆细胞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成成 王鑫 +3 位作者 高英 香雪 胡婉丽 柴晔(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064-3069,共6页
浆细胞疾病是以血或尿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特点的一组疾病,肿瘤特征显著。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肿瘤负荷及疾病缓解程度相关,是浆细胞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危险分层、疾病监测、预后判断的重要血清学指标。目前,血清蛋白电泳、... 浆细胞疾病是以血或尿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特点的一组疾病,肿瘤特征显著。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肿瘤负荷及疾病缓解程度相关,是浆细胞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危险分层、疾病监测、预后判断的重要血清学指标。目前,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血清游离轻链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鉴别及分型的重要方法,但上述方法不能精确检测微小残留病灶,而血清重轻链检测对检出微小残留病灶具有高敏感性,成为浆细胞疾病诊疗的新型检测手段。血清重轻链(HLC)检测可特异性测定重链及轻链相关的完整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而推算出HLC比值。本文就HLC比值及“HLC对抑制”对于浆细胞疾病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危险分层、检测微小残留及指导用药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蛋白 重轻链 浆细胞疾病 微小残留 预后
下载PDF
The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ual mulching film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41
9
作者 ZHANG Dan LIU Hong-bin +4 位作者 hu wan-li QIN Xiao-hui MA Xing-wang YAN Chang-rong WANG Hong-y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639-2646,共8页
Pollution of residual plastic film in arable lands is a severe problem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status of residual film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ethods of farm survey in combination wit... Pollution of residual plastic film in arable lands is a severe problem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status of residual film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methods of farm survey in combination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quadrat sampling at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site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film utilization increased largely and reached to 1.8×10~5 t in 2013. Similarly, the mulching area also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in recent decades, and reached to 2.7×10~5 ha in the same yea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urvey, 60.7% of the sites presented a greater mulch residue than the national film residue standard(75 kg ha^(–1)), and the maximum residual amount reached 502.2 kg ha^(–1) in Turpan, Xinjiang. The film thickness, the mulching time and the crop type all influenced mulch residue. The thickness of the film ha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mount of residual film(P0.05), while the mulching years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t(P0.05). The total amount of residual film in Xinjiang was 3.43×105 t in 2011, which accounted for 15.3% of the cumulative dosage of mulching. Among all the crops, the cotton fields had the largest residual amount of mulch film(158.4 kg ha^(–1)), and also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2.6×10~5 tons) to the total amount of residual film in Xinji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NJIANG residual mulching film influential factor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gricultural pollution
下载PDF
化痰祛瘀方联合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婉丽 薛晓妮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1年第6期929-930,933,共3页
目的探究化痰祛瘀方联合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到2018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究化痰祛瘀方联合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到2018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采取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祛瘀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10.98±1.92)低于对照组(13.78±1.95)(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1.36±0.18)次/d低于对照组(2.56±0.17)次/d,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0.69±0.14)高于对照组(0.59±0.15)(P<0.05);治疗后血清Hcy、LDL、CRP值均下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化痰祛瘀方联合西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阻型)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提高心脏射血能力,且不良反应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痰瘀互阻型 化痰祛瘀方
下载PDF
洱海流域乡镇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净氮输入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影 刘宏斌 +5 位作者 雷秋良 胡万里 王洪媛 翟丽梅 任天志 连慧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189-4198,共10页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素过量输入已经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他生态危害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人类活动对流域氮素的影响,本文基于洱海流域16个乡镇行政单元的统计数据,考虑流动人口的影响,利用NANI模型估算洱海流域乡镇尺度的人类活动净氮...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素过量输入已经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他生态危害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人类活动对流域氮素的影响,本文基于洱海流域16个乡镇行政单元的统计数据,考虑流动人口的影响,利用NANI模型估算洱海流域乡镇尺度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s,NANI).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流域NANI总量为29.81×10~3t,单位面积输入强度(以氮计)为10 986 kg·(km^2·a)-1,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当地旅游人口带入的食品氮输入为0.26×10~3t,占到了流域居民食品氮输入的8%.从氮素的输入量的构成来看,肥料输入是最大的贡献源,占到了流域净氮输入的47%,其次为食品饲料的净氮输入.在空间分布上,乡镇单元的NANI分布呈现明显区域化特征,从流域整体上看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耕地或人口集中的乡镇NANI强度偏高,洱海流域具有较大的氮素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乡镇尺度 氮素 净氮输入量(NANI)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流域氮素主要输出途径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文超 雷秋良 +4 位作者 翟丽梅 刘宏斌 胡万里 刘申 任天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375-5382,共8页
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 流域农业面源输出氮素是湖泊流域水体中氮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水环境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流域间地形、水文、植被覆盖等因子的差异及气象条件的变化,造成氮的输出途径具有流域异质性及时间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高原湖泊典型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基于2011-06~2013-05期间径流水量、水质高频监测数据,应用基流分割的方法,通过分析流域产流与氮素输出途径的季节性变化,探讨了流域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流是高原湖泊流域水量输出的主要形式和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基流输出水量及总氮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输出水量的80. 0%和流域总氮输负荷的71. 1%;降雨显著增加了流域水量和总氮负荷的输出量,同时改变了总氮的输出途径;降雨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进而使流域输出水量和总氮输出负荷中地表径流途径的比重升高;当地表径流占流域输出水量的比重约达40%以上时,流域总氮输出的主要途径由基流转变为地表径流;监测周期内,地表径流输出的总氮负荷占流域总输出负荷的比重最高达6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输出途径 基流分割 氮素 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降雨强度对洱海流域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晓虹 雷秋良 +7 位作者 周脚根 张亦涛 李影 胡万里 武淑霞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75-5383,共9页
降雨形成的径流携带各种陆面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氮磷输出特征均有所差异,因此,为阐明雨强对高原湖泊典型流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上游的凤羽河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3 a(2011... 降雨形成的径流携带各种陆面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是导致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河流氮磷输出特征均有所差异,因此,为阐明雨强对高原湖泊典型流域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上游的凤羽河为研究对象,基于连续3 a(2011~2013年)的出口断面水质水量监测,分析了4种降雨强度(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对水体氮磷浓度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对凤羽河氮磷排放的影响显著,所有组分的氮和磷浓度平均值在小雨(<10 mm)和中雨(10~25mm)时较低,在大雨(25~50 mm)和暴雨(50~100 mm)时较高;氨氮(NH4+-N)(57. 14%~76. 85%)占总氮(TN)的质量分数大于颗粒态氮(PN)(23. 15%~42. 86%),溶解态总磷(TDP)(22. 73%~28. 00%)占总磷(TP)的质量分数小于颗粒态磷(PP)(72. 00%~77. 27%);不同形态的氮浓度比较为:TN> NH4+-N> PN;不同形态的磷浓度比较为:TP> PP> TD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面源污染 氮、磷形态 小流域 高原农业区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髓外病变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婉莉 宋佳殷 +2 位作者 魏宇君 陈飞 黄仲夏 《肿瘤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028-1033,共6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恶性浆细胞肿瘤,新诊断MM或复发难治MM均可合并髓外病变。其中,MM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髓外病变的发病率约1%,患者通常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视力改变、神经根病、头痛、精神状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恶性浆细胞肿瘤,新诊断MM或复发难治MM均可合并髓外病变。其中,MM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髓外病变的发病率约1%,患者通常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视力改变、神经根病、头痛、精神状态改变、认知障碍症状等。增强磁共振成像是标准放射学检查方法,同时脑组织或脑脊液检查中可见单克隆浆细胞有助于诊断。治疗上,目前以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新药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和放疗相结合的积极治疗策略,但MM合并髓外病变患者的预后仍较差,中位生存期仅6~10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髓外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