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阐释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8
1
作者 郇庆治 苗旭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11,113,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色转型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基本论题
2
作者 郇庆治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八个基本论题,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政治重要性的认知高度和境界,展现了党和政府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治智慧——科学治理、依靠法治、人民中心、全球视野,从而构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一致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理论(论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话语理论(论题) 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下载PDF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郇庆治访谈
3
作者 郇庆治 李永恒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F0003,共7页
在访谈中,郇庆治教授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等议题展开。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已经发展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 在访谈中,郇庆治教授围绕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意涵与实践意义以及它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等议题展开。他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已经发展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代表的系统性理论话语体系,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它在现代化话语语境之下的另一种形式表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之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及其未来发展,同时向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欧美西方国家主导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制度政策框架和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主持人语
4
作者 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2期5-5,共1页
毋庸置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其理论厚度和实践针对性,而增强其理论厚度的重要方法论进路就是更加自觉地将这种研究置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视野和知识体系之下,置于当代人类社会已... 毋庸置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其理论厚度和实践针对性,而增强其理论厚度的重要方法论进路就是更加自觉地将这种研究置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视野和知识体系之下,置于当代人类社会已经或正在从事的各种创新性实践探索及其理论反思成果的基础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学 学科视野 主持人 创新性实践 理论反思 方法论 突破性进展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笔谈 被引量:27
5
作者 郇庆治 张云飞 +1 位作者 李娟 陈永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44-56,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或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这种理论与实践本身的具有中国话语语境特点的概念化表述。也正因为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角对"(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或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对这种理论与实践本身的具有中国话语语境特点的概念化表述。也正因为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视角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更具系统性的学理性阐释,就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议题,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引领规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话语语境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理论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消费经济、消费主义与消费社会 被引量:3
6
作者 郇庆治 刘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2-26,111,共16页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消费经济的出现以及经由消费主义向消费社会的演进,其实质或根源在于始终形塑着这整个过程及其结果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框架及其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依此而言,当代中国显然还不是一个完整或... 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消费经济的出现以及经由消费主义向消费社会的演进,其实质或根源在于始终形塑着这整个过程及其结果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框架及其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依此而言,当代中国显然还不是一个完整或典型意义上的消费社会。更准确地说,当今中国现实生活或大众日常消费层面上所发生的、依然进展中的消费社会转型,对于我们正在致力于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尤其是,基于清醒的社会主义政治自觉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同时成为对这一转型进程的一种内在约束和替代性引领,或者说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过渡的历史性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经济 消费主义 消费社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生态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析论 被引量:16
7
作者 郇庆治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71,共13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不仅在于它所依托嵌入的新时代以来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家的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人与自...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与讨论,不仅在于它所依托嵌入的新时代以来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家的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间的密切关联性以及这二者连接所带来的巨大的理论创新潜能。其理论意涵同时包含着事实归纳性和理论规范性维度,因而至少可以从如下三重意义进行理解:基于近代中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现代化历史经验总结反思的生态现代化观、对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的“美丽”目标任务的新构想与愿景,我们面向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的现代化发展绿色转型或重塑大趋势的理念认知与自觉追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像其他独特“五观”一样,“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仍将是一个不断诉诸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实践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逐渐形塑自身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观 分析性(规范性)研究 理论意涵 时代意义
下载PDF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重要层面 被引量:19
8
作者 郇庆治 《学术前沿》 CSSCI 2017年第12期13-20,共8页
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它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它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显然还处在一个初创性的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确提出的具有重大国际或区域影响的(经济)外交策略。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自觉意识到其与20世纪90年代初所采取的"韬光养晦"战略的明显不同,而且必须主动考虑到该战略的实施推进几乎必然会带来的经济本身之外的国际关系与社会政治影响。更重要、但也更具挑战性的是,要想使"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及其话语或战略的标志性实践,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或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战略 外交策略 “一带一路”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贡献 被引量:14
9
作者 郇庆治 余欢欢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8,共7页
习近平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上的系列阐述,数量众多、持续时间长,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或维度... 习近平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推进可持续发展上的系列阐述,数量众多、持续时间长,不仅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而且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或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念基础,共谋、共建、共享是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中国致力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等主要理论,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对全球环境治理话语与制度构建的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全球环境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贡献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政治哲学视角 被引量:8
10
作者 郇庆治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1,255,共11页
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可以被大致界定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兴公共政策议题领域的政治学理解与阐释,因而是一个新的比较政治学或议题政治学分支,但也具有明显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哲学意... 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可以被大致界定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兴公共政策议题领域的政治学理解与阐释,因而是一个新的比较政治学或议题政治学分支,但也具有明显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个体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等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哲学意蕴。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既从既有的环境政治学学科发展及其理论成果中获得了研究内容与方法上的基础性支持,也在研究论域、学术话语和主体视角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拓展和转换,因而能够更鲜明地反映我国新时代环境政治理论与实践上的质性特点。在环境政治学话语体系下,也有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和“红绿”的社会运动与政党政治的探讨,同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不同的政治理解与公共政策应对思路,但在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视域下,社会主义质性特征或政治哲学的论辩和追问,成为一个尤其突出、也更加关系着全局和未来方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政治学 环境政治学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 政治哲学 社会主义政治
下载PDF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的多维意涵与时代拓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郇庆治 李思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共7页
相较于现代西方主流绿色理论所存在的难以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现实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奉行市场放任主义或单边主义,并由此造成诸多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与生态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发的绿色发展理论秉持... 相较于现代西方主流绿色理论所存在的难以辩证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现实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奉行市场放任主义或单边主义,并由此造成诸多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与生态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发的绿色发展理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价值立场,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致力于通过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维度融合发展来构建人类(中华)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形势下的绿色发展做了深邃的、大胆的创新性思考并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新战略,丰富与拓展了习近平绿色发展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理论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生态扶贫进路 被引量:8
12
作者 郇庆治 陈艺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48-61,169-170,共16页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话语以及作为其权威性表达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贯穿于或影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诸多方面或议题领域的重要理论引领、政治规约和行动指南,而这当然也包括致力于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扶贫开发、脱贫致富...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话语以及作为其权威性表达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贯穿于或影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诸多方面或议题领域的重要理论引领、政治规约和行动指南,而这当然也包括致力于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生态扶贫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及其实践,生态扶贫可以大致理解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与语境下,通过国家专项政策、各方面资源投入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有效组织,来实现对较为丰厚生态环境资源的经济贫困地区的绿色开发或较为贫瘠自然生态环境的经济贫困人口的异地发展。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民政治共识与国家重大战略统领之下,生态扶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理念丰富、政策综合和途径多元的议题性话语政策实践体系,并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侧面或维度,而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生态公益补偿机制、有序开展生态易地搬迁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实践模式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扶贫 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 生态公益 生态搬迁
下载PDF
海洋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郇庆治 陈艺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11-22,111,共13页
海洋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可以大致概括为与海洋领域相关的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渐进形成与主要意涵源自我国不断提升的发展海洋经济、应对海洋生态挑战和强化国家海洋安全等方... 海洋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可以大致概括为与海洋领域相关的关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实践,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渐进形成与主要意涵源自我国不断提升的发展海洋经济、应对海洋生态挑战和强化国家海洋安全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政治共识与国家战略下,海洋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已经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话语体系和政策实践体系,而自2013年初正式开始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选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与引领角色,尽管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作为学术理论体系和政策话语体系的完备性以及它的现实实践的成效还不宜做过高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环境治理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下载PDF
新时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郇庆治 黄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20-31,111,共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区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目标原则和重大举措等系列基础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战略构想与推进策略,由此也构成了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意涵的政策话语体系,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区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目标原则和重大举措等系列基础性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战略构想与推进策略,由此也构成了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意涵的政策话语体系,形成与确立了新时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视域或思维来看,就像长江经济带战略一样,黄河流域战略也并非只是一种区域(流域)发展战略或环境公共治理政策,而是一场包含多重维度目标的综合性深刻变革或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因而将是一个需要不懈奋斗、久久为功的历史进程,其核心则是逐渐走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机制内在契合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动力机制层面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有序推动要着力解决好如下3个问题:全流域统一工作机制的组建及有效运行、沿黄省(自治区)之间协调机制的创建及常态化运行、调动各方力量和基于内生性动力的流域绿色经济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一种分析框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郇庆治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67-76,169,170,共12页
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容和完整结构做出系统的学理性归纳与阐释,是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著述颇丰的议题领域,但这些讨论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并弱化或影响到了这种体系性揭示和阐释的科学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意涵,分... 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容和完整结构做出系统的学理性归纳与阐释,是近年来学界比较关注、著述颇丰的议题领域,但这些讨论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并弱化或影响到了这种体系性揭示和阐释的科学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意涵,分别指其作为一个理论认知系统本身的科学真理性和学界所做的体系化学理性概括与阐释的科学合理性,对应强调的是理论对于实践的客观正确反映及其引导规范作用发挥和理论自身话语构建与呈现过程以及作为其结果的科学质性表征。改进和提高其理论话语建构与表达意义上的科学性,在研究旨向上要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哲学视域下深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释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性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要突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一般性原则要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化学理性概括与阐释中的规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科学体系 分析框架 学术话语学科维度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下载PDF
以更高理论自觉推进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家 被引量:4
16
作者 郇庆治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1,共7页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 像党的十九大报告一样,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线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前者的重点在于阐明这一思想的主要理论观点,而后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这一思想确立之后的全面贯彻落实和实践指导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重大政治与政策议题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不仅构成了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意涵的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概括阐发,也是对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与实践规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世界观方法论 立场观点方法
下载PDF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的云南实践:环境政治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19年第1期19-31,123,124,共15页
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的核心意涵,是如何在保持省域生态环境较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即实现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基于个例比较的分析表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 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的核心意涵,是如何在保持省域生态环境较高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更高水平更加协调发展,即实现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基于个例比较的分析表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推进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呈现为一个思想引领、党政主推和制度创新驱动的立体性整体性过程。依此而言,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精神所作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系列重要战略部署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暴露或凸显了许多并非仅限于云南一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上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模式 环境政治 绿色发展 生态现代化
下载PDF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22年第4期5-28,124,共25页
迄今为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萌生孕育阶段(1982-2007年)、形成确立阶段(2007-2018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在长达25年的地方主政实践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一个萌发、成型与成熟的过程... 迄今为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萌生孕育阶段(1982-2007年)、形成确立阶段(2007-2018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8年至今)。在长达25年的地方主政实践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一个萌发、成型与成熟的过程,其主要标志是形成了以“两(座)山”理念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绿色发展理论。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后,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战略思考从更多是地方地域层面上升到国家全局层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入其形成确立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拓展包括三种情况:一是阐释强调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和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的精神实质;二是结合全国各地实际作出更具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提出更加细致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要求;三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新经验新情况新议题作出新概括新判断新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不断发展一系列原创性的生态环境议题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两(座)山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导论 被引量:4
19
作者 郇庆治 《鄱阳湖学刊》 2021年第4期5-8,125,共5页
学界通常所指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概念,至少包括三组尽管称谓略显不同、但意涵却非常接近的术语集群,即广义或复数意义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绿色左翼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作为一个伞形概念相对于“社会... 学界通常所指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社会主义概念,至少包括三组尽管称谓略显不同、但意涵却非常接近的术语集群,即广义或复数意义上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绿色左翼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作为一个伞形概念相对于“社会主义生态学”和“绿色左翼理论”等术语的优点就在于,它既可以在涵盖更宽广理论流派范围的意义上来理解,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学或生态(环境/自然/生态文明)思想(观)”“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激进的或批判性的政治生态学(‘红绿’或‘绿色左翼’理论)”等在内的不同分支学派,也可以在更具灵活性的研究方法论的意义上来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或批判性社会经济结构分析的承继,构成了它们绿色分析的共同“底色”或“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绿色左翼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西北模式” 被引量:3
20
作者 郇庆治 张沥元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0年第1期16-25,共10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广义上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持续性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提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态环境治国理政方略,也是一个初步形成的特色鲜明而内容丰富的环境社会政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广义上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持续性探索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提升,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绿色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态环境治国理政方略,也是一个初步形成的特色鲜明而内容丰富的环境社会政治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西北模式"包括河北塞罕坝、山西右玉县、内蒙古库布齐和甘肃八步沙等典型案例,它们在地域层面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自身鲜明特点,贯彻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大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的认知与研究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西北模式” 八步沙 右玉县 库布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