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贪夜蛾对三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及其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芊 凌炎 +9 位作者 蒋婷 庞国群 蒋显斌 符诚强 吴碧球 黄所生 李成 黄凤宽 钟勇 龙丽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1-1146,共6页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甘蔗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及适应性,分别采用叶碟法和叶面积法在有选择和非选择条件下测定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并通过测定幼虫体重增长速率和蛹重,初步明确草地贪夜蛾对3种寄主植物的适... 为了解草地贪夜蛾对玉米、甘蔗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及适应性,分别采用叶碟法和叶面积法在有选择和非选择条件下测定草地贪夜蛾各龄幼虫对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偏好,并通过测定幼虫体重增长速率和蛹重,初步明确草地贪夜蛾对3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有选择条件下和非选择条件下均表现出对玉米的偏好。但随着龄期的增长对玉米的取食偏好会逐渐减弱,在有选择条件下6龄幼虫在玉米和水稻上的选择取食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2%和23%,在非选择条件下6龄幼虫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叶面积无显著差异。取食3种寄主植物后幼虫体重增长均能与Logisitic生长模型较好拟合,取食玉米的幼虫体重增长速率最快,蛹重也最重。表明了当前新入侵广西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玉米的取食偏好要高于对甘蔗和水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主植物 幼虫 取食偏好 体重
下载PDF
运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发生世代数 被引量:9
2
作者 黄芊 凌炎 +7 位作者 蒋婷 符诚强 钟勇 吴碧球 黄所生 李成 黄凤宽 龙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2-1286,共5页
【目的】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草地贪夜蛾发生期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分别测定草地贪夜蛾在16、19、22、25和28℃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运用Logisi... 【目的】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草地贪夜蛾发生期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分别测定草地贪夜蛾在16、19、22、25和28℃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运用Logisitic曲线模型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采用有效积温法则预测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年发生世代。【结果】草地贪夜蛾在16~28℃下均能完成生活史,19~28℃适宜草地贪夜蛾生长和繁殖,且发育历期除预蛹期外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预蛹、雄蛹、雌蛹、产卵前期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95、12.29、3.86、11.16、11.82、12.86和10.64℃,有效积温分别为50.71、155.68、51.88、130.86、107.98、39.42和446.38 d·℃。【结论】草地贪夜蛾在广西的年理论发生世代为7~11代,发生世代多且全年均可发生,对广西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加强预测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温度 生长发育 发育速率 Logisitic曲线模型 广西
下载PDF
3种粘虫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 被引量:10
3
作者 蒋婷 黄芊 +8 位作者 蒋显斌 凌炎 陈玉冲 符诚强 吴碧球 黄所生 李成 黄凤宽 龙丽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15-1420,共6页
【目的】探讨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行为,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改进法分别测试3种粘虫(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淡脉粘虫)在4种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取食选择性,分别于... 【目的】探讨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行为,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改进法分别测试3种粘虫(东方粘虫、劳氏粘虫和淡脉粘虫)在4种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取食选择性,分别于接虫后6和24 h记录幼虫对各植物的选择数量。【结果】3种粘虫各龄幼虫在接虫后6和24 h时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率均有变化。在24 h时,东方粘虫各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植物(P<0.05,下同),其中1龄和2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分别高达82%和89%;劳氏粘虫1~6龄幼虫偏好取食玉米,其中1龄、2龄和3龄幼虫对玉米的选择率均超过50%,分别为78%、70%和55%,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寄主植物的选择率;淡脉粘虫1~6龄幼虫均偏好取食水稻,其中2~4龄幼虫对玉米和水稻的选择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3种粘虫各龄幼虫对4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存在差异,3种粘虫对玉米和水稻的取食选择性强,对甘蔗和稗草的取食选择性较弱;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低龄幼虫喜食玉米,淡脉粘虫低龄幼虫嗜食水稻和玉米,高龄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不如低龄幼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粘虫 劳氏粘虫 淡脉粘虫 寄主植物 取食选择
下载PDF
两个广西草地贪夜蛾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8
4
作者 凌炎 黄芊 +9 位作者 蒋婷 庞国群 蒋显斌 符诚强 吴碧球 黄所生 李成 黄凤宽 钟勇 龙丽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4-960,共7页
为了解入侵广西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为筛选该虫的有效防治药剂,以及为该虫的抗药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田阳种群对13种杀虫剂和南宁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比较了两个... 为了解入侵广西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为筛选该虫的有效防治药剂,以及为该虫的抗药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田阳种群对13种杀虫剂和南宁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并比较了两个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田阳种群对1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溴氰菊酯>阿维菌素>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茚虫威>呋虫胺>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其中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较高,LC50值分别为0.0015、0.0062、0.0075mga.i/L,毒力指数分别为480.47、116.24、96.09,其次是虫螨腈、溴氰菊酯、阿维菌素,LC50值分别为0.0296、0.0590、0.0619mga.i/L,毒力指数分别为:24.35、12.22、11.64,对其他药剂的敏感性较低,LC50值在0.2544~0.7207mga.i/L,毒力指数在1~2.83,除对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甲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呋虫胺和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外,对其它药剂差异显著。南宁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0.0142、0.0413、0.0792、0.2081和0.5947mga.i/L,毒力指数分别为:41.88、14.40、7.51、2.86和1.00,对各药剂的敏感性均差异显著。南宁和田阳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差异均较大,相对毒力指数分别在1.00~41.88和1.00~79.25。两个种群对同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也有所差异,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外,对其余药剂的敏感性均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敏感性
下载PDF
不同施药量对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病虫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吴碧球 罗翠萍 +9 位作者 黄所生 程学江 李成 陈传华 李虎 吴子帅 凌炎 黄芊 黄凤宽 龙丽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分析不同施药量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病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为推广优质高产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及实现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为研究对象,在施用高、... 【目的】分析不同施药量对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病虫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为推广优质高产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及实现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为研究对象,在施用高、中和低氮(分别为施纯氮225、150和75 kg/hm2)水稻的分蘖期和孕穗期喷施农药常量(每公顷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m L+50%吡蚜酮WP 300 g+30%爱苗SC 300 m L+75%三环唑WP 450 g)+30%(B1处理)、常量(B2处理)和常量-30%(B3处理),以不喷施农药为对照(CK);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调查施药前后不同施氮量桂育11号的病虫发生情况,计算防治效果。【结果】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各施药量处理对桂育11号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92.00%以上,其中,在中、低氮条件下,B3处理第2次施药后10 d的稻飞虱防治效果均在97.00%以上。在各施氮量条件下,第1次施药后10 d B1、B2和B3处理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均低于63.43%,第2次施药后10 d B1、B2和B3处理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均高于91.00%,其中,在低氮条件下B2处理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与B1处理差异不显著(P> 0.05,下同),在中氮条件下B2处理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显著低于B3处理(P <0.05,下同);在高氮条件下,第1次施药后10 d各施药量处理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间差异均不显著,第2次施药后10 d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随着施药量的减少显著增加。在各施氮量条件下,B1、B2和B3处理的水稻纹枯病病株防效及病指防效均无显著差异;B1、B2和B3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在中、低氮条件下均以B1处理处理最高;在同一施药量条件下,以中施氮量水平的水稻产量最高,为8252.85~8847.7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药量和施氮量单独作用及二者间的交互作用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发生及桂育11号产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P <0.01)影响,仅施药量单独作用显著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结论】种植桂育11号需同时考虑施氮量和施药量对其产量的影响;在中氮条件下桂育11号的产量高于低氮和高氮条件,且减量30%施药的产量在各施氮量条件下均与常量施药和加量30%施药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以减氮20%+减药30%+施药2次的方式进行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的田间管理,可达到农药化肥减施增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育11号 氮高效利用品种 施药量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水稻纹枯病 产量
下载PDF
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病虫害发生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碧球 黄所生 +8 位作者 覃丽莎 李成 陈传华 刘广林 凌炎 黄芊 罗群昌 黄凤宽 龙丽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50-2255,共6页
【目的】分析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病虫害发生的效应,为水稻生产上减施氮肥及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的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高氮(纯N 225 kg/hm^2)、中氮(纯N 150 kg/hm^2)和低氮(纯N 75 kg/hm^2)施用量条件下,调查... 【目的】分析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病虫害发生的效应,为水稻生产上减施氮肥及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的病虫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高氮(纯N 225 kg/hm^2)、中氮(纯N 150 kg/hm^2)和低氮(纯N 75 kg/hm^2)施用量条件下,调查桂育11号、柳沙油占202和百香优9978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纹枯病发生为害情况及稻谷产量,对比分析桂育11号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纹枯病发生的抑制作用。【结果】不同施氮量对桂育11号、柳沙油占202和百香优9978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纹枯病发生均具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其中,桂育11号田间表现对稻飞虱种群数量具有显著控制作用(P<0.05,下同);在低氮条件下,其生长后期(孕穗抽穗期后)对稻纵卷叶螟的抑制作用与柳沙油占202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而显著大于百香优9978,但在中、高氮条件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柳沙油占202和百香优9978;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与百香优9978相似,但比柳沙油占202易感水稻纹枯病。高、中和低氮处理桂育11号的产量与百香优9978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柳沙油占202;中、低氮处理桂育11号的产量高于高氮处理。【结论】桂育11号对稻飞虱种群数量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杂交稻百香优9978相似均易感水稻纹枯病。生产上可通过推广氮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桂育11号以减轻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危害,但要注意加强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控,在考虑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前提下,建议每公顷施氮量为75~15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高效利用品种 桂育11号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纹枯病
下载PDF
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及评价方法比较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月鲲 黄凤宽 +4 位作者 袁潜华 蔡笃程 黄所生 李成 吴碧球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1-897,共7页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 【目的】通过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从中筛选出抗性品种,并对各抗性鉴定方法进行评价,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和广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提供的水稻品种(组合)及2017年广西区试水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采用从田间直接采集、在室内用感虫品种TN1饲养的褐飞虱为虫源,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褐飞虱若虫存活率和取食选择性及发育历期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等综合鉴定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通过苗期群体鉴定筛选初步从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中筛选出表现为抗(R)的品种1份(R373),表现为中抗(MR)的品种2份(特优373和特优582)。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和水稻次生物质含量测定结果与苗期群体鉴定结果一致,均表现为抗性材料的相关指标与感虫品种TN1差异显著(P<0.05),与抗虫品种RHT差异不显著(P>0.05)。褐飞虱若虫的取食选择性、存活率及在不同品种上的发育历期测定结果与其抗虫表现存在差异,且结果之间无规律性。【结论】R373是性能稳定的抗性品种(组合),可作为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基础材料使用。苗期群体鉴定筛选、蜜露量测定、成虫产卵选择性鉴定及次生物质测定可作为水稻苗期抗褐飞虱性评价的方法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组合) 褐飞虱 抗性鉴定 评价方法
下载PDF
褐飞虱为害对不同抗性水稻品种苗期根系几种营养物质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大星 李成 +5 位作者 吴碧球 黄所生 凌炎 黄芊 黄凤宽 龙丽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3-419,共7页
本文以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äl)具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苗期接入不同密度褐飞虱后测定水稻根系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总酚变化情况,以明确水稻抗虫性与根系生理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 本文以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äl)具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苗期接入不同密度褐飞虱后测定水稻根系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总酚变化情况,以明确水稻抗虫性与根系生理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根系中的可溶性糖除了苗龄8 d不接虫的处理,其余处理均以感虫品种TN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3个抗虫品种IR36、Rathu-Heenati(RHT)、Ptb33。各苗龄不同接虫密度TN1根系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3个抗虫品种。各苗龄不同接虫密度TN1根系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3个抗虫品种,以Ptb33总酚含量最高,各处理均显著高于IR36及RHT。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根系指标优良的抗性水稻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品种 根系 营养物质 总酚
下载PDF
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对田间褐飞虱生物型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覃丽莎 吴碧球 +5 位作者 李成 黄芊 凌炎 黄凤宽 龙丽萍 黄所生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68-70,共3页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对水稻品种桂华占(高感)、佛山油占(中抗)、桂引901(中抗)、90-572(抗)和国粳4号(抗)上的褐飞虱进行生物型个体测定,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种植后田间褐飞虱各生物型的结构比例。结果表明:在种植佛山油占、桂引901、90-57... 采用蜜露量测定法对水稻品种桂华占(高感)、佛山油占(中抗)、桂引901(中抗)、90-572(抗)和国粳4号(抗)上的褐飞虱进行生物型个体测定,比较了不同抗性品种种植后田间褐飞虱各生物型的结构比例。结果表明:在种植佛山油占、桂引901、90-572和国粳4号的大田中,褐飞虱Ⅰ型、Ⅱ型、Ⅲ型和Ⅱ+Ⅲ型混合发生,但以Ⅱ型为主;Ⅰ型在国粳4号上的比例最高,达30.12%,在90-572上最低,占14.87%;Ⅱ型在桂华占上的比例高于其他抗虫品种上的比例,高达66.72%,Ⅲ型在几个抗虫品种上的比例均比桂华占上的比例高,Ⅱ+Ⅲ型在抗虫品种国粳4号、佛山油占、桂引901和90-572上的比例远高于桂华占上的比例。这表明,抗Ⅱ型褐飞虱的水稻品种种植后,提高了致害力更强的Ⅱ+Ⅲ型的比例,连年种植抗Ⅱ型褐飞虱水稻品种,其抗性有丧失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虫水稻品种 褐飞虱 生物型 结构比例 大田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Introgression Lines from Cross of Oryza sativa and Oryza minuta 被引量:6
10
作者 GUO Si-bin WEI Yu +4 位作者 LI Xiao-qiong LIU Kai-qiang huang feng-kuan CHEN Cai-hong GAO Guo-qing 《Rice science》 SCIE 2013年第2期95-102,共8页
Introgression line population is effectively used in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identifying favorable genes,discovering hidden genetic variation,evaluating the action or interaction of QTLs in multiple co... Introgression line population is effectively used in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identifying favorable genes,discovering hidden genetic variation,evaluating the action or interaction of QTLs in multiple conditions and providing the favorabl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for plant breeding and genetic research.In this study,an advanced backcross and consecutive selfing strategy was used to develop introgression lines(ILs),which derived from an accession of Oryza minuta(accession No.101133) with BBCC genome,as the donor,and an elite indica cultivar IR24(O.sativa),as the recipient.Introgression segments from O.minuta were screened using 164 polymorphic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markers in the genome of each IL.Introgressed segments carried by 131 ILs covered the whole O.sativa genome.The average number of homozygous O.minuta segments per introgression line was about 9.99.The average length of introgressed segments was approximate 14.78 cM,and about 79.64% of these segments had sizes less than 20 cM.In the genome of each introgression line,the O.minuta chromosomal segments harbored chromosomal fragments of O.sativa ranging from 1.15% to 27.6%,with an overall average of 8.57%.At each locus,the ratio of substitution of O.minuta alleles had a range of 1.5% 25.2%,with an average of 8.3%.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enotype of these ILs,a wide range of alterations in morphological and yield-related traits were found.After inoculation,ILs 41,11 and 7 showed high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brown planthopper and whitebacked planthopper,respectively.These O.minuta-O.sativa ILs will serve as genetic materials for identifying and using favorable genes from O.minu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yza sativa Oryza minuta introgression line bacterial blight brown planthopper whitebacked planthopper
下载PDF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 of 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to eggs of Nilaparvata lugens are not affected by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 rice 被引量:3
11
作者 JIANG Xian-bin huang Qian +7 位作者 LING Yan CHEN Yu-chong XIAO Guo-ying huang Suo-sheng WU Bi-qiu huang feng-kuan CAI Jian-he LONG Li-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2019-2026,共8页
To safely and sustainably utilize genetic breeding techniques for crop production,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GMHT) crops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o safely and sustainably utilize genetic breeding techniques for crop production,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herbicide-tolerant(GMHT) crops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predators is required. In the laboratory, we examined the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 of 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 to eggs of brown planthopper(BPH), Nilaparvata lugens(St?l), which were reared on GMHT rice Bar68-1; the untransformed parental cultivar, D68; or a BPH-susceptive rice variety, Taichung Native 1. All stages of nymphs and female adult of C. lividipennis, either on GMHT rice or control plants, exhibited typical type II functional responses when fed on BPH eggs; the attacking rate and handling time of C. lividipennis on GMHT rice Bar68-1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n D68. The numerical responses of C. lividipennis on GMHT rice or controls fit Beddington's mode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arameters of numerical responses between GMHT rice Bar68-1 and D6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 of C. lividipennis to BPH eggs are not affected by GMHT rice Bar6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rice green mirid bug brown planthopper natural enemy non-target organisms PREDATOR herbicide resistant safety assessm
下载PDF
Content Variations of the Secondary Compounds in Rice Plan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ice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Nilaparvata lugens 被引量:2
12
作者 ZHAO Ying TONG Xiao-li huang feng-kuan 《Rice science》 SCIE 2006年第1期75-78,共4页
Content variations of the four components in the plants of rice ASD7, IR36 (resistant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TN1 (susceptible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ice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 Content variations of the four components in the plants of rice ASD7, IR36 (resistant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TN1 (susceptible to brown planthopper), and their influence on rice resistance to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istance diversity of rice to BPH biotype II at different plant ages was chiefly attributed to the content variability of the secondary compounds. The contents in the leaf sheath were the lowest as compared with other parts of rice plant. It might explain the reason that BPH has a preference for feeding on leaf sheath aggregately from chemical point of 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brown planthopper secondary compounds RESISTANCE content variations
下载PDF
劳氏粘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芊 蒋显斌 +9 位作者 凌炎 蒋婷 龙迪 陈玉冲 符诚强 吴碧球 黄所生 李成 黄凤宽 龙丽萍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5-869,共5页
【目的】明确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方法】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中,测定劳氏粘虫分别在18、21、24、27、30℃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劳氏粘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 【目的】明确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方法】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中,测定劳氏粘虫分别在18、21、24、27、30℃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劳氏粘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采用Logisitic模型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而求出各虫态的发育最适温度及适宜温区。【结果】劳氏粘虫各龄幼虫在18-3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3、13.89、14.20、﹣1.86和12.24℃,有效积温分别为52.55、254.53、118.15、121.89和542.26日·度。全世代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0.71℃,发育适温区为12.65-28.78℃。【结论】根据广西代表地区气象资料,推算出劳氏粘虫在广西一年理论发生5.8-7.8代,与田间调查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氏粘虫 适宜温度 生长发育 发育速率 逻辑斯蒂模型
原文传递
SRBSDV对抗白背飞虱水稻抗虫性的影响
14
作者 黄所生 秦碧霞 +5 位作者 吴碧球 谢慧婷 李成 李战彪 黄凤宽 蔡健和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8-1058,共11页
【目的】为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对抗白背飞虱水稻的抗虫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3叶期,每稻苗接入8头1-2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若虫,参照国际标准评价... 【目的】为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对抗白背飞虱水稻的抗虫性的影响。【方法】在水稻3叶期,每稻苗接入8头1-2龄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若虫,参照国际标准评价不同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表现;每稻苗接入已饲毒且度过循回期的2头白背飞虱高龄若虫,评价不同抗性水平的抗白背飞虱水稻对SRBSDV的抗性。在各水稻成株期分别将不同虫态白背飞虱接到SRBSDV感染的稻株,研究不同抗性水平水稻感染SRBSDV后对白背飞虱取食选择性、取食量、存活率以及产卵量与卵孵化率的影响【结果】中抗、抗和高抗白背飞虱的水稻对SRBSDV的抗性均表现高感,且发病率均在93.55%以上;把无毒白背飞虱若虫分别接入各抗白背飞虱水稻的健康株和SRBSDV病株,48h后在健康株上取食的虫量为1.33-5.33头/株,而在SRBSDV病株上取食的虫量为24.00-46.00头/株,无毒白背飞虱取食选择偏向于SRBSDV病株,且其趋性与水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表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白背飞虱成虫在各水稻健康株和感染SRBSDV的病株上取食,48h后其平均蜜露量分别为1.13-9.55 mg/头和2.97-17.35 mg/头,各抗白背飞虱水稻的感染SRBSDV病株之间白背飞虱的平均蜜露量差异较大,但均显著多于各自健康株上的平均蜜露量;白背飞虱在表现高抗和抗水平水稻上的存活率在15%-44.05%之间,而在感染SRBSDV病株上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均在69.21%以上;白背飞虱在各感染SRBSDV抗白背飞虱水稻上无毒白背飞虱能正常产卵及繁殖,且其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显著多于或高于各自对应健康株。【结论】抗白背飞虱的水稻不一定抗SRBSDV;抗白背飞虱水稻感染SRBSDV,有利于提高白背飞虱在取食、存活和繁殖方面对水稻抗虫性的适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 白背飞虱 水稻品种 抗虫性 取食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