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育程度、基本模式及影响因素——基于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延吉 黄宏祥 林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4,共9页
利用高精度活动人口数据,整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多中心模型,识别2019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所有中心地,从中心数量、距离、均衡性评价多中心程度,基于前述3大指标归纳出10类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除少量分散型城市,中心数越多,... 利用高精度活动人口数据,整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多中心模型,识别2019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所有中心地,从中心数量、距离、均衡性评价多中心程度,基于前述3大指标归纳出10类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除少量分散型城市,中心数越多,相应城市越少;山地海岛、与邻省交界或发达城市更易远离主中心形成副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大城市和强县弱区型中小城市具有相对均衡的多中心,圈层扩张型城市则多呈极化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是形塑多中心结构的首要因素,自然地形起伏助推多中心发育,但政府搬迁、兴建开发区等外迁政策对多中心程度并无显著影响,修建道路也难以壮大新中心。可见多中心结构是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产物,而非跨越式打造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程度 空间结构模式 负指数函数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山东武城地热供暖项目建设与实践
2
作者 吕博舜 赵忠新 +5 位作者 黄红祥 郝文龙 郑子健 王雨佳 刘妮琴 曹伟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双碳”目标下,2021年冀东油田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建设了首个中国石油域外清洁能源地热供暖项目,建成集中供暖面积235×10^(4)m^(2),后期扩建至310×10^(4)m^(2)。文章从地面工程建设布局、抽水回灌试验及实施效果、地质资... “双碳”目标下,2021年冀东油田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建设了首个中国石油域外清洁能源地热供暖项目,建成集中供暖面积235×10^(4)m^(2),后期扩建至310×10^(4)m^(2)。文章从地面工程建设布局、抽水回灌试验及实施效果、地质资源评价体系、“6类18项”地热能开发技术运用,以及管理经验等方面进行分析,认真分析武城县地热地质情况,通过地热资源评价,合理制定及实施采灌试验,依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地质评价及工程建设等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地热开发工程建设,达到项目建设运行效果,实现政府民生供暖项目保障要求,满足各项地热开发利用规范标准。该项目每年供热量55.656×10^(4)GJ,折合标准煤5.417×10^(4)t/a,减排CO_(2)量3.7919×10^(4)t/a,为成功实施城区集中供暖清洁替代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城 新能源 “双碳”目标 地热供暖 清洁替代
下载PDF
肛周脓肿组织SBP1、IL-1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罗蕾 黄鸿翔 +1 位作者 庄怡青 唐英 《疑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20-525,530,共7页
目的分析肛周脓肿组织硒结合蛋白1(SBP1)、白介素-17(IL-1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日间病房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120例作为肛周脓肿组,并根据6个月预后情... 目的分析肛周脓肿组织硒结合蛋白1(SBP1)、白介素-17(IL-17)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日间病房手术治疗肛周脓肿患者120例作为肛周脓肿组,并根据6个月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亚组75例和预后不良亚组45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无感染混合痔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留取2组病变组织标本,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局部病变组织中SBP1、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分析肛周脓肿患者局部组织中SBP1、IL-17蛋白阳性表达率、mRNA相对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肛周脓肿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BP1、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对肛周脓肿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肛周脓肿组SBP1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阳性率低于对照组[t(χ^(2))/P=30.059/<0.001,33.189/<0.001],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t(χ^(2))/P=29.003/<0.001,126.159/<0.001];预后不良亚组患者局部组织中SBP1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阳性率均低于预后良好亚组[t(χ^(2))/P=10.051/<0.001,6.012/0.014],而IL-17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阳性率均高于预后良好亚组[t(χ^(2))/P=5.597/0.018,4.474/<0.001]。肛周局部组织中SBP1、IL-17表达在不同患者性别、年龄、脓肿位置、感染类型、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脓肿<5 cm比较,脓肿≥5 cm患者SBP1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阳性率降低[t(χ^(2))/P=3.630/<0.001,4.472/0.034],IL-17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阳性率升高[t(χ^(2))/P=4.387/<0.001,7.721/0.005];与术后愈合时间<4周比较,术后愈合时间≥4周患者SBP1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阳性率降低[t(χ^(2))/P=3.070/0.003,4.577/0.032],IL-17 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阳性率显著升高[t(χ^(2))/P=5.768/<0.001,5.006/0.02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愈合时间≥4周、SBP1表达降低、IL-17表达升高是影响肛周脓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1.373(0.623~3.056)、4.237(1.924~10.683)、4.521(4.125~11.878)];SBP1、IL-17 mRNA及二者联合预测肛周脓肿的AUC分别为0.888、0.890、0.933,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3.583/<0.001,4.252/<0.001)。结论肛周脓肿局部组织中SBP1、IL-17表达异常,与肛周脓肿大小、愈合时间及患者预后相关,检测SBP1、IL-17 mRNA相对表达量对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联合预测的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硒结合蛋白1 白介素-17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相关性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部新近系馆陶组地热田特征及开发实践——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地热供暖项目为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董月霞 黄红祥 +5 位作者 任路 李洪达 杜志强 鄂俊杰 王琦 张晓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66-676,共11页
选取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尚堡-柳赞地热田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研究区馆陶组地热资源地质条件与地热资源潜力,并介绍了曹妃甸地热能供暖的开发实践。研究表明,研究区馆陶组平均埋深1 500~2 500 m,岩性以砂砾岩为主,热储厚度平均为120~... 选取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高尚堡-柳赞地热田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研究区馆陶组地热资源地质条件与地热资源潜力,并介绍了曹妃甸地热能供暖的开发实践。研究表明,研究区馆陶组平均埋深1 500~2 500 m,岩性以砂砾岩为主,热储厚度平均为120~300 m,热储平均孔隙度28%~35%,渗透率(600~2 000)×10^(-3)μm^(2),热储温度70~110℃。地热资源量为13.79×10^(18)J,折合标准煤4.70×10^(8)t。利用以往油气勘探开发积累的大量地震、钻井资料,开展地热供暖开发目标选区、砂岩热储模拟和同层采灌技术试验,采用分散式采灌布井方式建设曹妃甸新城230×10^(4)m^(2)地热供暖试验项目,自2018年项目完成建设以来平稳运行两个供暖季,年均节约标准煤6.06×10^(4) t,减排二氧化碳15.87×10^(4)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曹妃甸地热供暖试验项目证实了东部地区新近系砂岩热储利用同层采灌均衡技术可实现持续规模开发,为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地热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有效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田 砂岩热储 地热供暖 同层采灌均衡技术 渤海湾盆地 地热资源
下载PDF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思玲 商凯 +1 位作者 黄鸿翔 陈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3017-3022,共6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发展迅速,但单药治疗时获益人群有限。基于放疗和ICIs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PACIFIC研究的阳性试验结果,一系列关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combined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发展迅速,但单药治疗时获益人群有限。基于放疗和ICIs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PACIFIC研究的阳性试验结果,一系列关于放疗联合免疫治疗(combined radio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IRT)的临床研究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相继展开并取得满意的结果,但研究组合形式各异,对于最佳组合方案仍无定论。本文将系统总结该治疗模式的联合作用机制、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及相关研究热点问题,以期为IRT模式在NSCLC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下载PDF
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黄红香 顾建全 闫洪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6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Nr-CWS)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月收治的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者2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6)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Nr-CWS)治疗宫颈持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6月—2020年1月收治的宫颈持续高危型HPV感染者2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136)和对照组(n=137)。观察组采用Nr-CWS治疗,对照组予以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3、6个月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亚型感染亚组与多个亚型感染亚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16型亚组、HPV-16合并其他多个亚组、HPV-18合并其他多个亚组、HPV-18合并HPV-16型亚组、HPV-18合并HPV-16合并其他多个亚组、单个其他高危亚型亚组及多个其他高危亚型亚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HPV-18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型亚组、HPV-16合并其他多个亚组、HPV-18合并其他多个亚组、HPV-18合并HPV-16型亚组及HPV-18合并HPV-16合并其他多个亚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单个其他高危亚型亚组、多个其他高危亚型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Nr-CWS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效果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危型 人乳头瘤病毒 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
下载PDF
飞行器用防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竑翔 王峰 +1 位作者 贺智勇 王晓波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8-644,共7页
防热材料是保护飞行器表面在飞行中避免过热而烧毁的重要保障。随着飞行器飞行速度的提升,防热材料的工作环境越发恶劣,对防热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对防热材料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研发了多种防热材... 防热材料是保护飞行器表面在飞行中避免过热而烧毁的重要保障。随着飞行器飞行速度的提升,防热材料的工作环境越发恶劣,对防热材料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外对防热材料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研发了多种防热材料来应对不同的气动情况。本文就现用防热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防热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热材料 复合材料 难熔金属 抗烧蚀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热压烧结工艺以及碳纤维含量对C/Si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黄竑翔 王峰 贺智勇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48,共5页
以SiC粉、碳纤维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结合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烧结压力、烧结温度和碳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体积密度与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含量对C/SiC复合材料体积密度的影响最大,烧结温度次... 以SiC粉、碳纤维为原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结合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烧结压力、烧结温度和碳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体积密度与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含量对C/SiC复合材料体积密度的影响最大,烧结温度次之,烧结压力最小;烧结温度对抗弯强度的影响最大,碳纤维含量次之,烧结压力最小;当烧结压力为25 MPa、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烧结温度为210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体积密度为2.30 g·cm^(-3),抗弯强度为80.50 MPa。烧结工艺与碳纤维含量的变化通过影响SiC的烧结程度及碳纤维与SiC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热压烧结 碳纤维含量 体积密度 抗弯强度
下载PDF
Ge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field in Neogene Guantao Formation in northern Bohai Bay Basin: A case of the Caofeidian geothermal heating project in Tangshan, 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DONG Yuexia huang hongxiang +5 位作者 REN Lu LI Hongda DU Zhiqiang E Junjie WANG Qi ZHANG Xiaom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3期775-786,共12页
Taking the Gaoshangpu-Liuzan geothermal field in the Nanpu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otential of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of the Guantao For... Taking the Gaoshangpu-Liuzan geothermal field in the Nanpu sa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otential of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in the study area,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geothermal energy heating in Caofeidian. The average buried depth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is 1500–2500 m, the lithology is dominated by sandy conglomerate, and the average thickness of thermal reservoir is 120–300 m. The average porosity of thermal reservoir is 28%–35%, the permeability is(600–2000)×10^(-3) μm^(2),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rmal reservoir is 70–110 ℃. The formation has total geothermal resources of 13.79×10^(18) J, equivalent to 4.70×10^(8) t of standard coal.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from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this study carried out high quality target area selection, simulation of sandstone thermal reservoir, and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in the same layer. The geothermal heating project with distributed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well pattern covering an area of 230×10^(4) m^(2) was completed in the new district of Caofeidian in 2018. The project has been running steadily for two heating season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saving of 6.06×10^(4) t of standard coal and a reduction of 15.87×10^(4) t of carbon dioxide, achieving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roject has proved that the Neogene sandstone geothermal reservoir in eastern China can achieve sustainabl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balanced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in the same layer". It provides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resource in oil and gas-bearing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thermal field sandstone thermal reservoir geothermal heating balanced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in the same layer Bohai Bay Basin geothermal resources
下载PDF
热压烧结工艺制备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竑翔 王峰 +1 位作者 贺智勇 王晓波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629-2635,共7页
以SiC粉、碳纤维和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碳纤维含量、烧结温度和烧结压力对C/Si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扫描显微镜及氧-乙炔烧蚀法对样品物相组成、显... 以SiC粉、碳纤维和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采用热压工艺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碳纤维含量、烧结温度和烧结压力对C/Si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电子扫描显微镜及氧-乙炔烧蚀法对样品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抗烧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对C/SiC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碳纤维含量。烧结温度与热压压力的提高有助于样品的致密化烧结,但过高的烧结温度与热压压力会促进Si元素向碳纤维扩散,对抗烧蚀性能不利。过多碳纤维的引入不利于样品致密化,会导致抗烧蚀性能降低。当烧结温度为2050℃,热压压力为20 MPa、碳纤维含量为25%(体积分数)时,C/SiC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最好,质量烧蚀率为2.0 m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化硅复合材料 烧结温度 碳纤维含量 热压压力 抗烧蚀
原文传递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Luminescent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u(bpy)e-functionalized Silica Nanoparticles
11
作者 huang hongxiang HE Wenli MA Yueyang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95-701,共7页
Ru(II)-complex functionalized silica nanoparticles(nano-SiO2) were prepared via a coordination reaction of cis-dichlorobis(2,2'-bipyridine)ruthenium[Ru(bpy)2C12] complex with poly(4-vinylpyridine)(P4VP)-m... Ru(II)-complex functionalized silica nanoparticles(nano-SiO2) were prepared via a coordination reaction of cis-dichlorobis(2,2'-bipyridine)ruthenium[Ru(bpy)2C12] complex with poly(4-vinylpyridine)(P4VP)-modified na- no-SiO2 particles. Both the Ru-complex and the functionalized nano-SiO2P4VP-Ru(bpy) hybrids were doped in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to form optically transparent thin films. The composition and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the nano-SiO2P4VP-Ru(bpy) hybrids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help of thermogravimetric and elemental analysis, and UV-Vis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fluores- cence spectroscopy. Microscopy images revealed that the nanohybrids were approximately 12 nm in diameter and readily formed aggregates following the functionalization with P4VP and Ru(bpy)2C12. The as-prepared na- no-SiO2P4VP-Ru(bpy) hybrids produced emissions at approximately 604 and 654 nm under radiation both in solution and in doped thin films. Finally, cyclic voltammetry studies on the nanohybrid-modified electrode revealed a redox couple with the cathodic and anodic potentials at approximately 0.28 and 0.73 V(vs. Ag/AgCI), attributed to the one electron transfer of Ru(bpy)22+/3+ immobilized on the nano-SiO2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ed 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film ELECTROCHEMISTRY Fluorescence Ru complex Silica na- nohybri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