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分析——以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与宁波市三门湾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加林 姜忆湄 +5 位作者 冯佰香 黄日鹏 何改丽 王丽佳 田鹏 刘瑞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评估可反映海湾利用程度,是海湾开发潜力及其可持续开发研究的基础,对发展湾区经济意义重大.以1990—2015年每隔5 a共6期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和宁波市三门湾各时期的岸线及土地利用数据,... 海湾开发利用强度评估可反映海湾利用程度,是海湾开发潜力及其可持续开发研究的基础,对发展湾区经济意义重大.以1990—2015年每隔5 a共6期TM/ETM/OLI影像为数据源,提取宁波市杭州湾、象山港和宁波市三门湾各时期的岸线及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此从海湾岸线开发和土地利用两方面综合分析海湾开发利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间,宁波3湾岸线人工化程度不断加深,岸线人工化指数最高的海湾由象山港(0. 16)转变为宁波市三门湾(0. 61),部分淤泥岸段(尤其是宁波市杭州湾岸段)滩涂围垦强度弱于泥沙淤积强度,削弱了岸线人工化程度.整个研究期间,宁波市三门湾和宁波市杭州湾的岸线开发利用结构始终为单一主体结构,象山港则呈现出由单一主体依次向二元、多元结构演变的趋势. 1990—2015年间,宁波3湾的岸线和土地利用强度均有所增加,其中象山港岸线开发利用强度指数最大,达0. 42;宁波市杭州湾区域土地利用变动最为强烈,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最大,达292. 300.区位和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水平及政策因素是造成宁波3湾区域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科学 开发利用强度 岸线人工化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 湾区经济 海湾
下载PDF
陆源污染生态损害评估及其补偿标准研究——以象山港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童晨 李加林 +4 位作者 黄日鹏 童亿勤 邵姝遥 田鹏 周子靖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5-694,共10页
陆源污染是半封闭海湾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评估海湾地区陆源污染的生态损害,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政策以及生态修复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象山港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恢复评估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相结合的方法,... 陆源污染是半封闭海湾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评估海湾地区陆源污染的生态损害,对目前迫切需要制定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政策以及生态修复计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象山港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恢复评估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陆源污染生态损害评估模型,进行陆源污染对海湾生态服务损害评估与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1)象山港陆源污染造成的生态服务损害价值为38 342.81万元,执行损害评估的费用约为20万元;以生态损害评估的总费用作为补偿标准,生态补偿费用共计38 362.81万元,单位面积补偿价值为0.42万元/hm^2·a。(2)象山港陆源污染所导致的海洋生态系统初始性修复成本为零,恢复期内损害价值主要以养分循环和净化环境为主,分别为19 740.72万元和13 938.13万元;美学景观损害价值为3 798.59万元,占比为9.91%;生物多样性维持损害价值598.66万元,占比为1.56%;食物生产的损害价值最小,为266.72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损害 陆源污染 生态恢复 象山港
下载PDF
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日鹏 李加林 +2 位作者 杨磊 何改丽 冯佰香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7,共12页
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 随着东部沿海港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和人工建设地貌的不断形成,港湾地区地貌格局也产生相应的变化。定量研究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时空格局变化,对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建设行为,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文以象山港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5年4个时期TM/OLI遥感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25 a内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强度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象山港海岸带人工建设地貌发育呈现出早期高速增长、中期缓慢增加、后续强劲推进的态势,其面积增幅具有显著的历史阶段性特征;(2)各个县(市)区点状和面状地貌斑块数量整体波动上升,但其内部发育水平差异较大,宁海县与象山县地貌发育的速率与程度都处于领先水平;(3)其格局演化过程分为4个重要阶段:点状分散期,面状集聚期,条带状延展期与复合、更新扩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建设地貌 人工建设地貌强度指数 空间格局演变 象山港海岸带
下载PDF
Research on changes of coastal land use intensity in bay area during past 30 years——A case study of Xiangshan Bay 被引量:4
4
作者 FENG Bai-xiang LI Jia-lin +1 位作者 HE Gai-li huang ri-peng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8年第2期28-43,共16页
Taking the coastal zone of Xiangshan Bay as a study area,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four TM images of1985,1995,2005,and2015,this study divided the land use types into8categories.Then,through calculating4kinds of inde... Taking the coastal zone of Xiangshan Bay as a study area,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four TM images of1985,1995,2005,and2015,this study divided the land use types into8categories.Then,through calculating4kinds of index models:land-use dynamic index,conversion matrix,land use structure information entropy,and comprehensive index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tensity,the speed,structure,degree,an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in the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Xiangshan Bay coastal zone from1985to2015ar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from1985to2015,the expansion speed of aquaculture land and salt pan of Xiangshan Bay coastal zone was the fastest,the highest dynamic degree could up to11.97%,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rate of the second,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rea.Intertidal zone reduced by a maximum speed,and the area of farmland decreased obviously.In that30years,the main land type change direction of Xiangshan Bay coastal zone was the farmland turn into construction land,followed by forest turn into farmland.Information entropy increased by period,the land use structure homogeneity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ecame gradually mature.The change rate of land use intensity in each period was greater than zero,and the intensity of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in Xiangshan Bay coastal zone was enhanced continu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 development intensity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coastal zone of Xiangshan Bay
下载PDF
产教融合视角下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国元模式”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学金 黄日朋 董春丽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21-25,共5页
结合高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特点,以滁州学院校企合作“国元模式”为例,在产教融合视角下探索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方法。分析“国元模式”基础与内涵、内容和特色,认为“国元模式”可以竞赛为平台有效形成多层次学科竞赛体系,以... 结合高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特点,以滁州学院校企合作“国元模式”为例,在产教融合视角下探索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方法。分析“国元模式”基础与内涵、内容和特色,认为“国元模式”可以竞赛为平台有效形成多层次学科竞赛体系,以竞赛为引领有效搭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以竞赛为支撑有效打造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专业实践教学 “国元模式”
下载PDF
基于恢复能力与影响周期的围海养殖工程生态损害特征及补偿标准——以象山县水湖涂名优水产养殖区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冯佰香 李加林 +3 位作者 龚虹波 何改丽 黄日鹏 李昌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5-758,共14页
以宁波市象山县水湖涂名优水产围海养殖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服务价值损害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围海养殖区的生态损害特征,并基于海域自我恢复能力,研究了围海养殖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和资源恢复周期。结果显示:(1)名优水产围海养... 以宁波市象山县水湖涂名优水产围海养殖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服务价值损害评估指标体系,分析了围海养殖区的生态损害特征,并基于海域自我恢复能力,研究了围海养殖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和资源恢复周期。结果显示:(1)名优水产围海养殖工程造成的生态损害总价值为318.90万元/a,单位面积损害价值为3.20万元/hm2·a。生态损害主要以生态服务型为主,占总量比例为53.54%。(2)生物资源型损害类别中,潮间带生物损害价值最大,为59.71万元,其次为紫菜养殖和鱼卵、仔鱼,二者损害价值量相当,占总量比例均为13.55%,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价值损失则均较小。(3)生态服务型损害类别中,一级类别主要以调节服务价值为主,占总量比例为32.56%。二级损害类别中,废弃物处理损害价值最大,为71.77万元,休闲娱乐损害价值也较大,占总量比例为12.80%,其他类型则价值损失较小。(4)名优水产围海养殖工程基于海域自我恢复能力的生态补偿标准为280.90万元/a,单位面积补偿价值为2.82万元/hm2·a,对比生态损害价值确定的补偿标准,总量减少11.92%。项目施工结束后,近岸滩涂恢复速度为4.6320hm2/a,约13年后新围大堤附近滩涂将恢复到围海前的基线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海养殖 生态补偿 恢复能力 影响周期
原文传递
杭州湾南岸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何改丽 李加林 +6 位作者 史小丽 刘永超 冯佰香 黄日鹏 田鹏 王丽佳 刘瑞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83-492,共10页
城乡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是现代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基于2005、2010、2015年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动态度模型、景观模型,研究杭州湾南岸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 城乡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是现代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基于2005、2010、2015年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可视化分析方法与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动态度模型、景观模型,研究杭州湾南岸地区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城乡建设用地是杭州湾南岸所有用地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且增长比例最快的土地类型,但增速有减缓趋势。(2)建制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最快,水利公共设施和独立工矿用地面积有减少趋势;建制镇建设用地与交通用地土地动态度最大,村庄和水利公共设施动态度最低。(3)建设用地构成表现为建制镇>村庄>城市>交通用地>水利及公共设施>独立工矿用地,其整体均衡性下降,建制镇的主导性逐渐显现。(4)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呈一极核一带状,分布零散,并逐渐向北扩张。(5)2010年以前建设用地呈现出细粒分散发展特征,2010年以后则向粗粒发展,景观异质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时空特征 景观格局 杭州湾
原文传递
浙江省绿地系统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损益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刘瑞清 李加林 +4 位作者 何改丽 冯佰香 黄日鹏 田鹏 王丽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19-3129,共11页
绿地系统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损益评价,对促进大区域绿地系统景观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系数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1990—2015年浙江省绿地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系... 绿地系统时空变化及其生态损益评价,对促进大区域绿地系统景观格局优化、区域经济建设与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系数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了1990—2015年浙江省绿地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损益。结果表明:浙江省绿地系统各类景观的时空变化显著,有林地为其主要景观类型,面积先有所增加后持续减少,绿地景观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与指向性特征,景观总体趋于破碎化和异质化;浙江省绿地系统的ESV总体表现为持续下降,年均变化率为-0.62%,始终以高生态服务价值区为主导等级区域,而极高等级区占比最小; 1990—1995年,高、极高和低生态服务价值区增加,而极低和中等级区表现为减少;之后,除极高生态服务价值区呈急剧减少外,其他等级区总体上均趋于平稳增加,空间上表现为向山地扩展的趋势,高生态服务价值区逐渐被较低等级所取代;浙江省各地市绿地系统的ESV空间分异显著,其中丽水市最高,其次是杭州市;各地市ESV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不断减小,但在2010年后,其下降速率有所增大,这表明人类在开发利用绿地系统时,对其保护和管理仍不到位,未来应注重环保建设,寻求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系统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变化 浙江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